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印光大師:正確閱經的方法和原則是什麼 ? 】 至於閱經,若欲作法師,為眾宣揚,當先閱經文,次看注疏。 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罔不徒勞心力,虛喪歲月。 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 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 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 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 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 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 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 能如此看,諸大乘經,皆能明心見性,豈獨《金剛經》為然。 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甚麼義,此一段是甚麼義,全屬凡情妄想,卜度思量, 豈能冥符佛意,圓悟經旨,因茲業障消滅,福慧增崇乎? 古人專重聽經,以心不能起分別故。 如有一人出聲誦經,一人於旁,攝心諦聽。 字字句句,務期分明,其心專注,不敢外緣一切聲色。 若稍微放縱,便致斷絕,文義不能貫通矣。 誦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攝,亦能誦得清楚。 聽者唯聲是托,一經放縱,便成割裂。若能如此聽,比誦者能至誠恭敬之功德等。 若誦者恭敬稍疏,則其功德,難與聽者相比矣。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 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蕩,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 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贊歎,謂其活潑圓融, 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 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橫興,無可如何耳! 智者誦經,豁然大悟,寂爾入定。豈有分別心之所能得哉? 一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注,遂得念極情亡,至天黑定,尚依舊寫。 侍者入來,言天黑定了,只麼還寫,隨即伸手不見掌矣。 如此閱經,與參禪看話頭,持咒念佛,同一專心致志。 至於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貫通之益耳。 明雪嶠信禪師,寧波府城人,目不識丁。中年出家,苦參力究。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實為人所難能。 久之大徹大悟,隨口所說,妙契禪機。猶不識字,不能寫。 久之則識字矣。又久之則手筆縱橫,居然一大寫家。 此諸利益,皆從不分別專精參究中來。 閱經者亦當以此為法。此老語錄,已入清藏。 譚埽庵以名進士,皈依座下,為制道行碑,有一萬餘言。 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 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註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 當研究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 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 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如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只是口頭活計。 於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千涉。臘月三十日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 若能如上所說閱經.當必業消智朗。 《 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 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7.67.103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15353415.A.7E6.html ※ 編輯: Bonaqua (114.27.67.103), 11/07/2014 17:57:06
kidstrife: 隨喜!頂禮印光大師! 11/07 17:57
summertrees: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11/07 19:50
summertrees: (早不說你要貼這篇,我就不用野人獻曝了 >"< ) 11/07 19:51
dansha: 南無阿彌陀佛 11/07 20:08
a1014a: 隨喜 11/07 20:08
Bonaqua: s大謙虛了。南無阿彌陀佛 11/07 20:13
minimalist: 謝謝分享。 11/07 21:02
aoxalis: 阿彌陀佛 11/07 22:13
column: 阿彌陀佛 11/07 22:32
gltow: 阿彌陀佛 11/10 22:45
dlmgn : 南無本師吸精瓶菩薩! 07/15 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