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雜阿含經》卷一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第1經) ▁▁▁▁▁▁▁▁▁▁▁▁▁▁▁▁▁▁▁▁▁▁▁▁▁▁▁▁▁▁▁▁▁▁▁▁▁▁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補充資料】 出處 佛光山網站 https://reurl.cc/G90Nv (一) 何謂「五蘊」: 《大乘廣五蘊論》說:「蘊者,積聚義。」 五蘊就是說,世間的有為法是由色、受、想、行、識等五種元素「積聚」而成的。 五蘊又稱「五陰」,陰是「蓋覆」、「遮蔽」的意思, 意指眾生因色、受、想、行、識五法遮蔽了我們本來的真如佛性, 因而受無量劫生死輪迴之苦。   (二) 五蘊的內容 : 五蘊的意義略述如上,再就內容分述如下: 一、色蘊  色蘊,「質礙」的意思,凡是有形體、有障礙的,都稱為色,是由地、水、火、風 等四大所積聚而成。人類的肉體,以及世間的山河大地、器皿房屋等,都是屬於色的範 圍。依《大毘婆沙論》的說法,色可分為三種: 1.可見有對色: 如顏色方面的青黃赤白等顯色;形狀方面的長短方圓等形色;動作方面的屈伸坐臥等 表色,這些都是有形質,都是眼睛看得到的,因此稱之為可見有對色。 2.不可見有對色: 譬如聲、香、味,雖然不能以眼見,然而可用耳、鼻、舌接受, 因此稱為不可見有對色。  3.不可見無可對色: 又名無表色,即指第六法塵,既不可以眼見,又不可以耳鼻舌接觸, 因此稱之為不可見無可對色。 二、受蘊   受蘊,「領納」的意思,是根身領略外境而生起感受的一種作用。受的種類大致可 分兩種: 1.身受: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對境所生的感覺,可分為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受順境而起的叫樂受,樂受易起貪心;受逆境而起的是苦受,苦受易起瞋心; 受非順非逆境而起的是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受則起痴心。 2.心受: 意識對境所生的情緒。 意識領納順境所起的感受稱為喜受,意識領納逆境所起的感受叫做憂受。 苦樂二受的感覺較弱,憂喜二受的感覺較強,但是身、心二受也有連帶關係, 譬如:身受熱襲,則感心煩;涼風吹拂,則感愉悅,因此身心的感受可互相為用。 總而言之,凡身、心的一切感受,都可稱為受蘊。 三、想蘊   想蘊,「取像」的意思,攀緣外境,回憶往事,幻想將來,都是想。也就是認識外境 時,攝取境相,在心中產生概念的作用。 諸經論多有解釋, 如《雜阿毘曇心論》說:於境界能取像貌; 《五蘊論》說:於境界所取種相; 《廣五蘊論》說:能增勝取諸境相。 綜上所述,對於已領受的境界,再加以分別想像,就叫做想。 四、行蘊   行蘊,「遷流造作」的意思,是對於心中的概念產生思慮決斷,乃至造作動身發語的 行為。《增一阿含經》說:「云何行陰?所謂身行、口行、思行,此名行陰。」又說: 「所謂行者,能有所成,故名為行。為成何等?或成惡行,或成善行,故名為行。」 所以身、口、意三者所起的思惟、作意,及身、口的善惡行為,都是屬於行。 五、識蘊   識蘊,「了別」的意思,是心對於外境明了識別的作用,如眼能了別青黃白黑,耳能 了別好惡音聲,鼻能了別香臭之味,舌能了別酸甜苦辣,身能了別冷暖軟硬。 《俱舍論》卷一說:「各各了別彼彼境界,總取境相,故名識蘊。此復差別有六識身,謂 眼識身至意識身。」因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對境只取總相來分 別,所以類聚此六識而立名為識蘊。 換句話說,識蘊指個人精神統一的總體,由於識的了別,使境增明,使思想等有所領導。   由以上敘述,可以歸納「色」是物質的一切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的一種 作用。若以人體而言,色蘊屬生理,是父母所生的四大假合之身;受想行識四蘊屬心理, 是觸境所起的幻妄之心,相當於心理學上所說的感情(受)、觀念(想)、意志(行)、認識( 識)。 (三) 五蘊非有 :   既然說世間的有為法都是由五蘊積聚而有,何以又說「五蘊非有」? 這是因為「五蘊 」是因緣和合所生的假法,本無實在的自性,因此說「非有」。這可以從屬於色蘊的物質 與受想行識的精神兩方面,再做進一步說明。   就物質方面來說,色蘊是四大假合而有,本無實性。就精神方面來說,受想行識等四 蘊都是對境而生。所對的色蘊既非實有,能對的四蘊自然也是假合之相,因此,心物二法 ,當體皆空。所以「五蘊非有」,可說是佛教「無我觀」的具體表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2.140.16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64680954.A.3B3.html ※ 編輯: Bonaqua (118.232.140.164 臺灣), 08/02/2019 01:37:08
tmac012004: Sadhu 08/02 05:39
kissung: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08/02 10:03
dlmgn : 南無本師吸精瓶菩薩! 07/15 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