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kenlin1984 (我需要陽光)》之銘言: : 各位佛學大德前輩們,你們好! : 想請問,你們在修佛後是否有做皈依 : ?還是只是自我修行?而皈依過後, : 在念佛時魔障障礙是否會相對減少? : 因為本人在念佛時妄念依然很重,不 : 知道若皈依後修行能否較為順利? : 還有,台灣除法鼓山之外,還有那些 : 禪寺有幫民眾做皈依的儀式呢? : 請各位前輩們幫末學解惑!謝謝 大德您好 阿彌陀佛 慚愧 自己目前也是淨土念佛法門的初學 大德所提的問題,剛好之前有遇到過,曾窺見一些祖師古德的見解,也與您分享經驗。 文章稍長 若有錯誤之處 請不吝指正 感恩。 文中所提,略分兩部份,皈依與念佛。 先就皈依而言,可分形式與實質, 形式,於正法道場接受如法的皈依儀式,正式皈依為佛門弟子。 實質,於內心中心心皈依佛法僧,於身口意落實覺正淨,清淨三業。 一般都會先接受形式上的儀式皈依,爾後深入經教,透過學習逐步從身口意處落實三皈。 二者都很重要,而後者實質義,更尤為重要。 其次談念佛,佛是梵語,中譯覺悟,心心念佛,其實便是念念皈依佛。 所以稱念佛名之前,常加 "南無",此二字即是皈依、禮敬之意。 再談妄念。 妄念本由無始劫來薰染而成,平日不念佛倒覺還好,一念佛卻反覺妄念紛飛, 古德曾舉個例子,例如人在屋中,其實處處皆有灰塵,只是迷於其中而無有察覺, 這時窗口若有一道陽光射入,所照之處,灰塵便能如實洞見。 念佛如同此例,正因念佛故,才察覺無始妄念之繁多,本屬正常之現象。 而察覺妄念的開始,正是修行的下手處,也代表著我們要開始學習覺悟了。 以下分二者 : (一)實修方法 (二)念佛要領 (一) 實修方法 念佛方法無有定法,總以攝心為首要。 慚愧末學根性較差,所遵循的是印光大師十念法當中的 (三、三、四)。 也就是從 1~3 4~6 7~10。(十念分三氣,反覆攝耳諦聽。) 以下引用原文提供參考,共勉學習。 印光大師 :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 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 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 (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 慚愧末學 淺要補充 : 這段提到念佛要能攝心,首先必須至誠懇切,如果念佛沒有恭敬之心,而想攝心專注 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至誠懇切是第一要法。 而當我們心存真誠恭敬,如果還是無法攝心,就要 "攝耳諦聽",娑婆眾生耳根最利, 所以 "聽" 之一法尤為當機重要,這點是非常多淨宗大德共同強調的要領。 而 "聽",則要做到三個清楚,心念、口念、耳聽,這三個清楚非常重要。) 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 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 (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 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 慚愧末學 淺要補充 : 這段提到,如果心至誠、攝耳專聽佛號,又仍然妄念湧波,便可以十念法來攝心。 前人根性尚利,環境影響較少,而越到後面,干擾龐雜,染心易熾。 印祖慈悲,教以十念法利益末法眾生。) 所謂十念記數者。 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 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 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 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 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 慚愧末學 淺要補充 : 這段就開展十念法之要領,可分三小段。 (一) 直念。 從 1~10,10句念完又從1~10,不可以11.12...20..算,只以10句為單位。 這當中有一個重點,不可掐珠分心,隨念隨記,只憑心記,念得分明、記得分明。 (二) 分二段念。 從1~5,從6~10。直記若感覺困難可成分二段念,但重點如上。 (三) 分三段念。 這個也是末學目前使用的念法,三、三、四。 從1~3 4~6 7~10 因為自己記性比較差,煩惱深重,所以這個方法對末學而言相對較適應。 自己在念得過程中確實十分攝心。 末學起步是從 1~3 開始練習,練習熟了才慢慢1~3 4~6 加上去。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 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 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 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 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 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 慚愧末學 淺要補充 : 這段提出了二個重點,首先談到與古德另一種十念法與掐珠念佛的差異性。 相較之下,這種念法更適用於繁忙的生活中,從早到晚,隨快隨慢,身逸而心安。 第二個重點,滿重要的,也是實修當中必然會遇到的事情, 有時候工作很忙,或者真的要用心去辦事的時候,真的無法記數時,該怎麼辦。 淨空老和尚與不少大德也都談過這個問題,首先,如果真的不能念佛, 第一種情況,就是將佛號放下,先把事情辦妥,辦好了。佛號提起來。 第二種情況,就是印祖這邊談到的,還能念佛只是無法專心記數, 那就"懇切直念",就不需要記數,直接一句句念去。 當事情都處理好了,再恢復記數。)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 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 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 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 慚愧末學 淺要補充 : 這邊印祖再次提醒十念法的重要性,印祖為淨土宗第十三祖,民初四大高僧之一。 尚且自謙,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後頭又點出,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  這兩句話都非常值得我們去深思。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 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 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 慚愧末學 淺要補充 : 這段最後也點出一個小重點,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 但在臥時,就心中默念。出聲,則不恭且傷氣。) 這是s大推薦的 ~ 胡小林居士 落實十念法分享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kVG1cZ4B40
末學也是在此得到很大的啟發。 (二) 念佛要領 除了上述十念法實修綱要,另補充念佛時須注意的要領竅門。 "欲除妄想,去一添兩,任它妄想紛飛,聽我念佛分明" 這句話是末學念佛最大的下手處,也是末學念佛真正初嚐法味的要領。 念佛一段時間,慢慢會察覺 "妄想",是自己經年累月的一種習氣力量, 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管他,一開始自己會"很想"去對治他,但是這個 "很想", 就是另一個大妄想,縱使止息了,下一個妄想還是會再出現。 所以關鍵處在於 "聽我念佛分明",只要專心的拉回到佛號上,妄念自然不止自息。 妄念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也是非常無常的,想去處理他,只是落得枝枝而筏... 古德一句話 : 只要這一句佛號熟透了,其餘自然就轉生疏了。 而練習的時機,實是生活的點點滴滴處,真的在每一個執著處念著佛號,轉心。 能讓我們生起種種妄想、分別、執著的境緣非常非常多。 而功夫也是在這種情況下磨練,當下就是煩惱寂滅處,當下就是佛法解脫處。 古德云 : 發矢中的原非一發之功,磨杵作針豈是暫磨之力。 真的要一鍊再鍊,百鍊成鋼。 而這當中又不可急躁,急於求成效、或急於求佛號計數多寡。 正所謂 : 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 老老實實,一句佛號三個清楚,綿綿密密念下去,效驗絕對自己能體會到。 以上是慚愧初學的一些心得體會彙整,希望對您有些許幫助。 自己陋習妄執仍深重,謹能以些愚見分享。 也藉此因緣,讓自己再複習印光大師文鈔與祖師大德法語。 有過錯之處,還盼指正,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3.164.22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64634018.A.CB0.html ※ 編輯: Bonaqua (118.233.164.223), 05/31/2016 03:35:42
lk011382: 隨喜 05/31 07:11
s8402019: 南無阿彌陀佛 05/31 08:45
pro2012: 南無阿彌陀佛! 05/31 09:07
kenlin1984: 受益匪淺,讚歎感恩 05/31 09:47
summertrees: 阿彌陀佛! 05/31 09:50
dakudai: 阿彌陀佛! 05/31 17:35
oddman: 南無阿彌陀佛!~ 05/31 23:03
onesadman: 南無阿彌陀佛 06/01 05:20
heimaykiwi: 南無阿彌陀佛 06/01 16:15
wugilin: 隨喜讚嘆樓主的用心分享殊勝念佛法 06/02 20:47
Stevin: 南無阿彌陀佛 06/03 00:05
dlmgn : 南無本師吸精瓶菩薩! 07/15 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