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二祖-善導大師 】 善導大師(公元613~681年),唐代僧,號終南大師,為淨土宗曇鸞、道綽派之集大 成者。年少出家,早年修習《法華經》、《維摩詰經》,後見西方變相與《觀無量壽佛經 》,心生歡喜,欣慕西方極樂世界,每常誦習十六觀行冥心思惟,如法作觀,未經數年, 已成深妙,便於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涕泗交流,舉身投地。   貞觀十五年,大師二十九歲,至西河石壁谷玄中寺,見道綽禪師,蒙授《無量壽經》 。見淨土九品道場,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 生死。」於是勤篤精苦,晝夜禮誦,如救頭燃。每入室長跪唱佛,不到力盡,終不休歇。 寒冰天氣念佛,亦要念到汗濕衣襟才止息。出則演說淨土法門,三十餘年,未嘗睡眠 。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心絕念於名聞利祿,從不舉目而見女人。律己峻嚴,待人慈愛寬 恕。凡美味佳餚都供養大眾,粗糲飯食則留給自己。佛前燈常年不熄,三衣瓶缽,躬自持 洗。從不與人聚談世俗之事,恐怕耽誤淨業。大師念佛功深,成就殊勝。念一聲佛,則有 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念十百千聲,便有十百千道光明從其口出,自證境界不可思議。 當時皇帝聽到有這樣的異相也召見他,因此在他住的這個地方,皇帝送給他一個匾額,題 名為「光明」,因為念佛口出光明。   善導大師對淨業修持,特重專精,認為能否做到專精,是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他說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 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 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 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未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善導大師的著作中, 對時人多有苦口婆心的勸示。《觀經四帖疏》云:「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 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由於大師淨土信念誠摯,德業隆盛,故四眾弟子受其感化,而歸心淨土者不勝計數, 其中也有難抑厭欣之情,以致捨身往生者。據傳載,大師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問他老人家 :念佛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善導大師答覆說:只要你念,一定能滿你的願,你肯念,你 一定能往生。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聲聲相次。出光明寺門,上柳樹表,捨掌 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逝。大師的弟子中,有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日 課佛名自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念佛三昧成就往生淨土者,不可紀述。   善導大師所作的「淨土偈」就非常的有名:「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唯有徑 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這首偈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人終歸漸漸衰老,皮膚皺了,頭髮 白了,而且背駝了,腰沒力氣了,行走的步履慢慢的老態龍鍾了,這個時候就要想到來日 不多了。假使讓我們擁有無數的黃金白玉,堆滿了整個廳堂,難道就可以避免衰老凋殘和 疾病的痛苦嗎?縱然享受了千般快樂,生死無常終究有一天還是會到來。所以這個時候要 覺悟,我們要修行,因為自己時間不夠用,來不及了,一定要找一條近路,要找一條簡單 穩穩當當的路,唯有趕緊依著最直接便捷的道路去修行,放下一切,那就是「但念阿彌陀 佛」,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但念的「但」就是只念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 下。這是善導大師勸勉世間人的。   有人又問:為什麼不教人作觀想,而卻直接教他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善導大師回答 說:凡夫眾生業障深重,所觀的極樂淨土之境界精細微妙,而能觀的心念卻極為粗糙,既 然心識掉舉,精神散亂,那麼觀想就很難能成就。是以釋迦世尊大慈大悲憐憫眾生,直接 勸導眾生專心稱念阿彌陀佛,正是由於稱念佛號容易的緣故,只要能夠相續不斷就可以往 生。如果能夠念念相續,以終其一生的期間專心一意念佛,這樣十人修行即十個往生,百 人念佛即百人往生,絕對萬無一失。   大師自利成就,悲心不捨眾生,幾十年來,孜孜弘揚淨土法門,所有的供奉都用來寫 《阿彌陀經》,達十萬餘卷,畫西方淨土變相三百餘處。大師少時,偶見西方淨土變相而 引起願生之心,推己及人,了知藝術的感染力與滲透力甚大,故致力於淨宗藝術性的弘揚 。敦煌千佛洞中《觀無量壽佛經》曼荼羅的成立,即是大師親自作畫,流傳於世。舉世共 仰的洛陽龍門石窟盧捨那大佛,據考即為大師之所監造。   大師於唐高宗永隆三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示寂,享壽六十九歲。大師遺著存 世者共五部九卷,計為《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往生禮讚》一卷、《觀念法門》一卷 、《淨土法事贊》二卷、《般舟贊》一卷,甚受淨土宗重視,故經其闡揚而確立之淨土宗 ,特稱善導流,為唐代佛教特色之一,對淨土宗影響至鉅。   大師聖德高風,本跡不可測度。據《天竺往生略傳》雲,善導是阿彌陀佛化身。我國 蓮池大師曰:「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 發人之信心,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儔。嗚呼大哉!」   西元一九○九年,日本學者橘瑞超等,於東土耳其斯坦吐峪溝(Toyuk,為高昌故址) 附近,發現《往生禮讚偈》及《阿彌陀經》之斷片,後者且附有師之發願文,或即師所書 寫之阿彌陀經十萬卷之一。又《觀無量壽佛經疏》亦稱《觀經四帖疏》,於八世紀時傳入 日本,流傳甚廣,日僧法然(源空)即依該書創立日本淨土宗,並尊師為高祖。 http://www.hwadzan.com/k12/1883.html 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6.1.33.15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36175093.A.B9F.html ※ 編輯: Bonaqua (106.1.33.157), 07/06/2015 17:41:51
j45xu3: 阿彌陀佛 07/06 21:07
yuch: 阿彌陀佛 07/06 21:41
cutekid: 大推(Y) 07/07 15:02
dakudai: 阿彌陀佛! 07/07 17:50
summertrees: 阿彌陀佛! 07/07 19:57
bule1212: 頂禮善導和尚 阿彌陀佛 07/08 11:10
ppcdabea93: 阿彌陀佛 07/20 00:41
dlmgn : 南無本師吸精瓶菩薩! 07/15 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