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阿含經故事選 莊春江 編著 (不同意被抄襲或營利性引用) 029.就像接連中了兩支毒箭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蘭陀竹園,告訴比丘們說:  「比丘們!一般人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有修有證的聖弟子,也 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之間,有什麼明顯的差別呢?」  「世尊!您的教說,是我們學習正法的根源,也是我們學習正法的嚮導與依靠,請世 尊為我們解說,讓我們遵循您的教導來實踐吧!」比丘們請求道。  「比丘們!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心裡禁不住地生起 悲傷憂愁、痛苦怨嘆,繼而憤怒迷亂而失去理智。這時,有兩種感受會交相增長蔓延,那 就是『身受』與『心受』。這種情形,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接著馬上又中了第二支, 成了苦上加苦的雙重痛苦。怎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一般人的無知,讓他們歡樂時,就縱 情享樂,成了欲貪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痛苦時,則生氣不悅,成了瞋恚煩惱的奴隸而不 自知;在不苦不樂時,則渾沌不明--對苦、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變化、餘味黏著 、終是禍患、必須捨離等,沒有真切如實的證知,成了愚癡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這樣, 當他快樂時,就被快樂所牽絆;痛苦時,就被痛苦所牽絆;連不苦不樂時,也被不苦不樂 牽絆著,這就是深陷貪、瞋、癡;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牽絆的一般人。   比丘們!有修有證的聖弟子就不一樣了,當他們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 命之虞時,心裡不起悲傷憂愁、不痛苦怨嘆、不憤怒迷亂,所以不會失去理智。這時,他 只有一種感受,那就是『身受』,而沒有『心受』。這種情形,就像只中了一支毒箭,不 再中第二支。當他們有樂受時,心不染著,所以不會成為欲貪煩惱的奴隸;有苦受時心不 染著,所以不會成為瞋恚煩惱的奴隸;在不苦不樂時,對苦、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消 失變化、餘味黏著、終是禍患、必須捨離等,能真切如實的證知,不會成為愚癡煩惱的奴 隸。這樣,當他有樂受時,不為樂受所牽絆;有苦受時,不為苦受所牽絆;不苦不樂時, 也不會被不苦不樂所牽絆,這就是解脫了貪、瞋、癡;不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牽絆的聖 弟子。」 https://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29.htm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四七0經》、《相應部第三六相應第六經》。 心得 : 這篇特別分享給念佛版友,有助於理解念佛與煩惱的關係 ? 念佛的方便在哪 ? 若沒透過方法降伏且遠離三種境緣感受所引發的煩惱 (欲貪、瞋恚、愚癡), 便會常使令自己生活在煩惱的感受起伏當中而不知。 常聽聞淨空法師講經提到,對外看的清楚明瞭是智慧,內心如如不動是禪定。 於樂境知道樂境、於苦境知道苦境、於不樂不苦境知道不樂不苦境。 內心如何不染著於三種感受,如如不動,又不住於斷滅空 ? 一般攀緣習氣濃,要離三種感受,確實不容易。 念佛是妙法,心常安住於佛號,即逐漸放下三種受的牽絆束縛。 是培養清淨心、斷煩惱的下手處。 信、願、行三資糧皆重要。 南無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2.140.16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80579720.A.E8F.html
kissung: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02/02 07:21
tmac012004: Sadhu 02/02 09:26
cool810: 莊春江居士編著的阿含經故事選,在本版精華區有收錄 02/02 09:33
cool810: 在前版主AHJKL的個人工作室,版面按z鍵進入精華區,路徑: 02/02 09:35
cool810: z->18->4->6(白話)阿含經故事選 02/02 09:36
cool810: 新學板友可多利用本版精華區。 02/02 09:37
※ 編輯: Bonaqua (118.232.140.164 臺灣), 02/02/2020 10:54:58
dakudai: 阿彌陀佛! 02/02 21:36
mrwrong: 南無阿彌陀佛 02/04 19:12
dlmgn : 南無本師吸精瓶菩薩! 07/15 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