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節錄自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述記 ─第十三講表 行門中一特別捷徑 ●雪廬老人編表 ●思飛講述‧彙整 ● 功夫歷程 初禪之前,尚有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等欲界淺定。行人修大小乘各種法門, 其相應定力若達粗住、細住、欲界定,則多能伏惑;相應定力達未到定以上則多能斷惑發 無漏。有人達未到定、初禪,即發無漏;有人達二禪、三禪,才發無漏;乃至有人具足諸 禪,方發無漏,並不一概(斷惑發無漏,功由觀慧,而相應定力須達足夠,如前已說)。 持名念佛,亦是一種止觀定慧法門,蓋信願持名,佛號歷歷分明即是「觀(慧)」, 妄念不起不亂即是「止(定)」。 今將持名念佛配合禪定境界,述其歷程如下: (1) 持名念佛功夫,若其相應定力達「粗住」、「細住」,則心境安穩澄靜,繫念佛號, 不馳不散;偶起妄念,念起即伏,不復更起。整日念佛,身體自然正直,不疲不倦。 (2) 若其相應定力達「欲界定」,則定法持心,任運不動。一句佛號相繼不斷,住於定中, 身心不懈不痛,連日不出定,亦可得也。 然猶見有欲界身心之相,如身、首、衣、床等物。 (3) 若其相應定力達「未到定」,則豁如天開,不見欲界定中身心之相,猶若虛空(不見身首 及周遭景物)。但一句佛號綿綿密密,相繼不斷,連續多日皆在念佛三昧中。 綜上所述,持名念佛,若其相應定力達粗住、細住、欲界定,則能伏見思惑; 若達未到定以上,則於見思或伏或斷,至此皆名「事一心不亂」。 若念佛功夫更進,乃至破根本無明惑,則名「理一心不亂」。 次依唯識論典言之: 如《瑜伽師地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所言,修「止(奢摩他)」有「九種心住」 ,亦即修定之九種行相,今配合念佛而略述之(參見雪公《阿彌陀經義蘊》): 1.內住── 收攝外馳之心,向內繫於一句佛號,然猶妄念紛飛,專注時間短暫。 2.等住(續住)── 心動漸細,相續內緣一句佛號,專注時間稍長。 3.安住── 若念外馳,即復收歛,安住於佛號,正念已較妄念多。 4.近住── 心不外散,常依佛號而住,正念不易打失。 5.調順── 於所緣五塵及貪瞋男女諸相,起過患想,而調伏其心,令不流散。 6.寂靜── 於所起惡覺散心,及諸煩惱,深見過患,而攝伏其心,令不流散。 此二住謂正念正知力強,能降伏煩惱惡心,不令其擾動佛念。 7.最寂靜── 於所有散心,率爾起時,即便制伏,令不更起。 8.專注一境── 精勤加行,無間無缺,相續安住於佛號正念矣。 9.等持(平等攝持)── 功夫純熟,不由加行,遠離功用,定心相續,離散亂轉; 蓋已達「淨念相繼,得三摩地」者矣。 ( 備註 : 雪公《阿彌陀經義蘊》: 初之四行。為一階段。從第五起工夫漸深。至第七又為一階段。 此後發起身心輕安。至第九而等持成矣。 觀此則修止至第九行相。方入等持。或謂持名至一心不亂。即同等持。 而等持既通定散兩位。實非深定。已操往生左券。較諸通途法門。難易判然。 果能心念口誦耳聽。不必如止觀次第而進。一入手便直超等持矣。 縱不至此境界。只信願具足。亦得往生。不過仍希眾生取法乎上而已。) 此九種行相,由散心而入定心;而前所述粗住、細住、欲界定等,亦由散心而入定心。 若將二說合會,則前八住心即屬「粗住、細住」,第九住心即屬「欲界定」; 其餘與念佛伏惑斷惑等配當,例前可知。 依慧力悟證之遲早言 ─持名念佛為圓頓法門, 一念頓入佛海,故下手即屬一心三觀(圓中觀),隨其念佛功夫漸深,而三惑任運脫落。 蕅祖云: 「不論事持理持(以事持功同理持故),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破根本無明,顯法身性德),皆理一心。」 「轉載自明倫月刊資訊網」 南無阿彌陀佛 = http://www.minlun.org.tw/old/425/t425/t425-4-5.htm 講表詳細版。 https://book.bfnn.org/books2/1018.htm 雪公《阿彌陀經義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2.69.10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602601321.A.891.html
kissung: 南無阿彌陀佛 10/14 00:03
dakudai: 阿彌陀佛! 10/14 17:29
dxdx58: 南無阿彌陀佛 10/14 20:41
※ 編輯: Bonaqua (118.232.69.103 臺灣), 10/15/2020 00:00:54
minpanda: 南無阿彌陀佛 10/15 21:10
koalaq: 南無阿彌陀佛 10/17 19:32
dlmgn : 南無本師吸精瓶菩薩! 07/15 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