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末學首先讚嘆 v大(今為板主)意欲導引大眾由佛學爭論轉為 實修學佛之美意. 然何為真正學佛, 則又有許多討論的空間. : ※ 引述《virulous (水詠)》之銘言: : : 我們都是凡夫,凡事行來都有個目的. : : 末學有時候看著本版的文章, : : 也常會感到有興趣地心想:"這些人是以什麼目的,在這裡逛這個版呢?" : : 本版的主旨是精純的佛學討論,對本學來說實在是殊勝, : : 很多文章對末學來說字句是看懂了,聯在一起的意思卻完全不懂. : : 末學將其分為兩個方向: : : 第一個方向:義理精深不懂. : : 末學心想:"那咱要回去好好再如法思考,等待有天看得懂!" : : 第二個方向:愚看不懂作者在幹嘛,所以不懂. : : 例如我看到某版友善說法,邏輯辯證也很厲害. : : 不過看來看去就是在辯證,把佛家當作種學問來拆解分析. : : 末學心想:"喔,來聊天的喔!那幹嘛不聊些車子,棒球,股票,政治,愛情...., : : 在很多人的眼中,搞宗教的都有點不太對頭.幹嘛還這麼熱心混進來搞這套?" : : 能用心研究"佛學"是蠻殊勝的, : : 畢竟現在世上不管是真經還是偽經有好幾千本吧,假使要聊的話, : : 確實是聊一輩子聊不完. : : 不過仍是那句話,如果佛家的教法不過是種"學問",那麼世上的學問已經夠多夠麻煩, : : 何必又多研究一個東西,讓自己又多一個煩惱呢? 到這邊末學部分同意, 不同意者為邏輯乃學佛之必須, 若連別人的意識都不能說服, 如何可能說服自己的末那識 願意轉依意識心所了達的道理?? 末那的習氣最強烈, 解脫道修行的真正所為就是以六識轉七識. 自然首先意識自己必須極深入通達法義. 透過討論方式不啻為檢證的一個好方法, 而拆解分析的動作都 可作為深入檢證的一部分, 怎能說如此便一定是「當學問來研 究(而非實修)」? : : 然而倘若咱們的目的是"學佛", : : 佛的言行,儀態舉止,胸襟...不正是我等師法的對象嗎? : : 當初師法於佛的弟子,古籍中五百阿羅漢許多都是目不識丁的平常人, : : 他們書都沒看過一本的,卻一一修成了大成就者. 此言過度簡略, 有可能造成誤解, 茲以中阿含經 卷二十五 (九九)因品苦陰經第三 的經文說明之: T01n0026_p0584c09(00)║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 T01n0026_p0584c10(05)║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諸比丘於中食後。少有所為。 T01n0026_p0584c11(01)║集坐講堂。於是眾多異學。 T01n0026_p0584c12(07)║中後仿佯往詣諸比丘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語諸比丘。 T01n0026_p0584c13(01)║諸賢。沙門瞿曇施設知斷欲。施設知斷色。 T01n0026_p0584c14(01)║施設知斷覺。諸賢。我等亦施設知斷欲。 T01n0026_p0584c15(02)║施設知斷色。施設知斷覺。 T01n0026_p0584c16(08)║沙門瞿曇及我等此二知二斷。為有何勝.有何差別。 於是。 T01n0026_p0584c17(01)║諸比丘聞彼眾多異學所說。不是亦不非。 T01n0026_p0584c18(01)║默然起去。並作是念。如此所說。 T01n0026_p0584c19(05)║我等當從世尊得知。便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 這一段是說, 一群外道(異學)於午後故意晃到諸比丘所在, 倡言「佛陀(沙門瞿曇)施設了『知斷欲.知斷色.知斷覺』的 解脫道修行法, 我等亦施設同樣的應知與應斷, 所以應該 沒有差別!!」 諸比丘聽了無法決斷, 便直接去向 佛陀請教. 所謂「知斷欲.知斷色.知斷覺」就是指應該斷除欲界貪.色界貪.覺受 三者----眾多的修善外道都會主張斷除貪愛, 那麼可以算是學佛嗎? T01n0026_p0584c20(01)║謂與眾多異學所可共論。盡向佛說。彼時。 T01n0026_p0584c21(01)║世尊告諸比丘。 T01n0026_p0584c22(11)║汝等即時應如是問眾多異學。諸賢。云何欲味。云何欲患。 T01n0026_p0584c23(04)║云何欲出要。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色出要。 T01n0026_p0584c24(02)║云何覺味。云何覺患。云何覺出要。諸比丘。 T01n0026_p0584c25(02)║若汝等作如是問者。彼等聞已。 T01n0026_p0584c26(05)║便更互相難說外餘事。瞋諍轉增。必從座起。默然而退。 T01n0026_p0584c27(00)║所以者何。我不見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 T01n0026_p0584c28(00)║一切餘眾。能知此義而發遣者。唯有如來. T01n0026_p0584c29(01)║如來弟子或從此聞。 這邊 佛就說, 他們全都不可能真正說明「知斷欲.知斷色.知斷覺」 的法要----「能知此義而發遣者 唯有如來!!」 然而諸外道明明具有四禪八定, 那正是降服欲界/色界的貪欲之後 才能得到的定境(註), 何以 佛陀卻說他們不知法要? 差別有二: 1.降服不等於斷除 2.外道斷不了第三個覺知----「知斷覺」!! 關於1.的差別此經未做細說(可見附註的解釋), 而後面的經文對於2. 的差別則提出了所造成的關鍵性差異, 實在太重要, 不能不看. 註:如果具備了初禪的定力, 捨壽便脫離欲界, 生於色界的初禪天. 由此可知, 證得初禪的前提, 就是降伏欲界貪. 否則生於初禪天卻仍有欲界貪, 並不合乎邏輯. 有句修行諺語說「事障未來, 性障初禪」就在講這個道理 ----性障(欲界貪)不除, 初禪永遠不現前. (備註:事障未來則是說方法不對會障礙未到地定) 同樣的道理, 欲證四空定必須連色界貪都一併降服. (要令欲界貪不起--降服或斷除--其實是很困難的, 譬如已斷我見 的初果人繼續觀行修除我執, 到達斷除欲界貪之時, 大致已可取 證三果(斷五下分結). 此時必證初禪, 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其他條件下(未證初果斷我見), 則只能如同外道修四禪八定採用 遠離六塵, 於僻靜處經年累月壓伏我執貪愛的方法來取證初禪, 比之初果人的修除我執更加難上許多.) 接下來跳過比較迂迴的部分經文, 繼續看這「關鍵差異」: T01n0026_p0586a18(04)║彼既自能除。亦能斷他色。 云何覺味。比丘者。離欲. T01n0026_p0586a19(01)║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 T01n0026_p0586a20(03)║彼於爾時不念自害。亦不念害他。若不念害者。 T01n0026_p0586a21(00)║是謂覺樂味。所以者何。不念害者。 T01n0026_p0586a22(02)║成就是樂。是謂覺味。 云何覺患。覺者是無常法. T01n0026_p0586a23(01)║苦法.滅法。是謂覺患。 云何覺出要。若斷除覺。 T01n0026_p0586a24(00)║捨離於覺。滅覺覺盡。度覺出要。 T01n0026_p0586a25(04)║是謂覺出要。若有沙門.梵志。覺味.覺患. T01n0026_p0586a26(05)║覺出要不知如真者。彼終不能自斷其覺。 T01n0026_p0586a27(05)║況復能斷於他覺耶。若有沙門.梵志。覺味.覺患. T01n0026_p0586a28(03)║覺出要知如真者。彼既自能除。亦能斷他覺。 T01n0026_p0586a29(02)║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T01n0026_p0586b01(00)║苦陰經第三竟(二千一百六十五字)。 自害就是自殺, 害他就是協助他人自殺, 語意極明. 這段經文說, 外道離欲、離惡不善之法, 修得四禪成就後, 並不會 像阿羅漢一樣願意自害害他(限同證四果者). 這是因為斷不了"覺知"----不能夠理解前述「知斷覺」的法要, 能 覺四禪中樂味而不捨之故. 經云:「彼終不能自斷其覺 況復能斷於他覺耶?」 結論:不曉得如何「斷覺」就不是佛法, 僅僅在一些修行的表相上 貌似仍歸無用. 講行善修定, 效法 佛陀身口意行等等, 都只不過 和此經的外道類似, 雖可視為真正學佛之前的福德修集工作, 終不 能等同「學佛」. 回到初衷, 末學以為「真正學佛」就是先有極強極深的慧解, 再以 觀行功夫一一親證而得現觀境界, 即得成就. 好了, 請問諸位的慧解上, 是否了達這「自斷其覺」的原理與方法呢? 如果覺得肯定, 是否能夠以之觀行而得現觀親證呢? 若是不能, 就該好好思索, 對疑點詳加討論辨正. 此是末學之建議. 又上述僅止於二乘解脫道的「化城」修行 (見法華經化城喻品) 已是如此艱難, 何況華嚴經所述地上菩薩種種不思議現觀境界!! 譬如初地滿心「如鏡現像」觀----直接現觀萬法唯心造!! 又如七地滿心「念念入滅盡定」----大阿羅漢亦難想像!! 這些勝妙的上地諸三昧法, 確實需要三大阿僧衹劫來成就, 佛語不虛. 而一切大乘法又都要從禪宗的明心開悟----找到第八識本心開始起修, 也就是達摩大師於二祖慧可開悟之後, 交付詳述八識體性的唯識部重要 經典--《楞伽經》, 囑其悟後起修的意義. : : 反觀如今,資訊流通了,經教密本也傳出了,只要學佛的幾都能說極殊勝的教法, : : 卻沒聽說有多少大成就者. : : 這讓末學質疑:佛經讀得多,或者是比較會辯的人,在佛法的修持上真的有比較強? : : 故末學私智認為, : : "學佛"與"佛學"之間真正的差距,或許就差在如教法而行. : : 誰能得法,有時或許就是"以死心在死地者成;以活心在死地者敗"之差. : : 大家都很熟的教言"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 :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 : 即是菩薩強調佛家重在"如教法行之"的教言,恐非"如教法說之"! : : 倘若只是想把佛教當一種學問的, : : 也很好啦.....不過據末學所知,並不是佛家的初始面貌. : : 靜觀近來許多話題,流於義理的辯證,不重如法修持. : : 末學心想,這些東西假使是辯證得來的,古來有多少聰明才智之士,早就應該有肯定答案. : : 又何待我等辯之? : : 有的網友,常激著非論出個結果不可,是啊,有結果又如何?從此大家依教奉行嗎? : : 事實是,"能與言而與之言,不能與言即不與之言"亦應合教法. : : 有此寒蠢想法,稍述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192.167.219
virulous:感謝先學諄諄說明,自當記取. ^ ^ 140.128.225.59 06/27 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