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前面幾篇討論,正好提到了佛教對「宿業」的看法, 又正好提到了有關琉璃王滅釋迦族的故事, 因此此文便談談這個主題。 有關琉璃王出兵滅釋迦族的故事, 《增壹阿含經‧2》記載得相當完整。 琉璃王的父親波斯匿王,為了與釋迦族結盟, 因此特別迎娶了釋迦族的公主為妃。 不料,由於釋迦族素有種族優越感, 認為波斯匿王不配與釋迦族的王女通婚, 因此找了一個婢女,假冒為王女嫁過去。 雙方通婚之後,生了一個王子,就是後來的琉璃王。 一年,琉璃王子被送到釋迦族暫居。 後來因為小事,得罪釋迦族人, 反而引得釋迦族人「果然是婢女之後」的嘲罵。 這頓嘲罵被琉璃王子認為是奇恥大辱, 暗自發誓將來長大後必報此仇。 琉璃王繼位之後,受到大臣慫恿, 便決定發兵盡滅釋迦族人,以雪前恥。 釋尊知道琉璃王的軍隊即將到達, 便前往途中,以言語勸阻琉璃王: 「是時。世尊聞此語已。即往逆流離王。  便在一枯樹下。無有枝葉。於中結加趺坐。  是時。流離王遙見世尊在樹下坐。  即下車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流離王白世尊言。  更有好樹。枝葉繁茂。尼拘留之等。  何故此枯樹下坐。  世尊告曰。親族之廕。故勝外人。  是時。流離王便作是念。  今日世尊故為親族。  然我今日應還本國。不應往征迦毘羅越。  是時。流離王即辭還退。」 或許有人看到「親族之廕。故勝外人」兩句, 會以為釋尊是因為偏愛自己親族的血緣關係,因而出面勸阻琉璃王用兵。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當年僧團剛成立的時候,其中釋迦族出身的比丘人數相當多, 加上釋迦族一向自視甚高,經常把自身種性當作是優點來誇耀。 不僅釋尊的堂哥提婆達多有這個習慣, 就連阿難也頗以此自豪,甚至以此作為請求釋尊原諒提婆達多壞僧的理由。 然而,釋尊從來都不以釋迦族的血脈自豪, 更不會因為種性而在教學上有所藏私, 或在處理僧團事務上有所徇私。 釋尊之所以故意在一株枯樹下等待琉璃王, 是因為釋尊知道琉璃王之所以想要出兵報仇, 其動機正是為了種性與血緣的理由; 既然琉璃王執迷於此,於是釋尊便以此勸阻琉璃王,試圖點化他。 「親族之廕。故勝外人」二句, 乃是呼應「更有好樹。枝葉繁茂。尼拘留之等。何故此枯樹下坐」等句。 釋尊正是要提醒琉璃王: 釋迦族本來就是琉璃王的親族,不是外人; 就算釋迦族是枯樹,也還是自身的血親,何須以兵戈相見? 後來,琉璃王雖一度退兵, 但回家之後,想想覺得還是氣不過, 於是又重新整兵來犯。 「是時。大目乾連聞流離王往征釋種。  聞已。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目連白世尊言。  今日流離王集四種兵往攻釋種。  我今堪任使流離王及四部兵。擲著他方世界。  世尊告曰。  汝豈能取釋種宿緣。著他方世界乎。  時。目連白佛言。  實不堪任使宿命緣。著他方世界。  爾時。世尊語目連曰。汝還就坐。  目連復白佛言。  我今堪任移此迦毘羅越。著虛空中。  世尊告曰。  汝今堪能移釋種宿緣。著虛空中乎。  目連報曰。不也。世尊。  佛告目連。汝今還就本位。  爾時。目連復白佛言。  唯願聽許以鐵籠疏覆迦毘羅越城上。  世尊告曰。  云何。目連。能以鐵籠疏覆宿緣乎。  目連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目連。汝今還就本位。  釋種今日宿緣已熟。今當受報。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使空為地 復使地為空  本緣之所繫 此緣不腐敗」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三度試圖以神通拯救釋迦族人, 但三度都遭到釋尊的阻止。 釋尊阻止目犍連的理由只有一個, 就是「釋種今日宿緣已熟。今當受報」。 釋尊在此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神通終究不敵業力。 當「業因」攀著「業緣」,成熟形成「業果」之時, 縱有各種神通,也不能消弭此因果業報。 除了受報之外,別無它法。 也因此,即便是釋尊,也得受到頭痛的業報。 目犍連尊者即便是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 同樣也得受到被外道投石砸死的業報。 已經成熟的業報,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其發生。 這點,確實是釋尊所說的道理。 然而,這難道意味著:佛教主張宿命論嗎? 非也! 佛教恰恰是最反對宿命論者。 要知道,一個「業的果報」之所以會形成, 其必然存在著過去曾經種下的「業因」, 同時,還必須存在著能讓業因攀著的「業緣」。 只要能斬斷業緣,就算過去種下無數業因, 也不會形成任何業果。 只不過,要想斬斷業緣, 只有靠修行得道,證得阿羅漢果,才能作到。 而除了少數因緣俱足者外, 絕大多數的阿羅漢都是憑藉著持戒、修定、養慧等工夫實修而成。 因此,釋尊特別用了一個本生故事告誡弟子: 「比丘當知。汝等莫作是觀。  爾時羅閱城中人民之類。豈異人乎。今釋種是也。  爾時拘璅魚者。今流離王是也。  爾時兩舌魚者。今好苦梵志是也。  爾時小兒見魚在[土*岸]上而笑者。今我身是也。  爾時。釋種坐取魚食。  由此因緣。無數劫中入地獄中。今受此對。  我爾時。坐見而笑之。今患頭痛。  如似石押。猶如以頭戴須彌山。  所以然者。如來更不受形。以捨眾行。度諸厄難。  是謂。比丘。  由此因緣今受此報。  諸比丘當護身.口.意行。  當念恭敬.承事梵行人。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有些學者認為,本生故事的體裁乃是後期部派佛經的產物。  不過這種本生故事本來就不用刻意考據其真實性,  只要能掌握到寓言的大意即可,因此此處便不就此多作討論了。) 任何業果,一定有其業因,不會憑空偶然發生。 就算是所謂的橫難,也只不過是毫無徵兆地快速發生罷了, 絕非是因為機率才發生的偶然或巧合。 吾人學佛者當知: 過去世所造種種善、不善業,已是過去的事情。 對於此生的吾人而言,覆水難收,「業因」總之是不可能改變的事。 然而,吾人並非只能被動地向命運低頭。 要想改變自己的未來,就要靠修行。 唯有修行,能夠減少「惡業因」攀著「業緣」, 進而形成「惡業果」的可能性。 若吾人能多行善,則「業緣」感招「善業因」, 進而形成「善業果」的機率就會增加。 這也是何以釋尊會說「行十善便能得生人天」的原因。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雖然是很粗糙且過份簡化的說法, 但這句話本身並不能算錯。 然而,吾人更應該要知道: 釋尊所傳的佛法,並非只是能讓人生於人天、得享福報的法門; 而是能夠終極跳脫出輪迴之苦的法門。 因此吾人的修行,除了行善修福之外, 切莫不可忘記持戒、修定、養慧的功課。 -- 知識天的公共論壇: Yahoo!分站:http://tw.myblog.yahoo.com/public-forum UDN分站:http://blog.udn.com/linpepsi Blogger分站:http://linpepsi.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7.14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