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以下節引自<達賴喇嘛談心經>一書: 唯識說 (節略) 唯識宗主要是根據《解深密經》的三自性,來解讀佛陀在《般若經》中開示的空性教 法。這就是說,一切現象都含有三種重要特性。一是「依他起性」:萬法由因緣和合而生 。二是「遍計所執性」:在依他起性的基礎上,視萬法為自性有、真實存在。三是「圓成 實性」:斷除遍計所執性,亦即萬法皆空。 由於諸法具有三性,唯識宗認為《般若經》所說的自性空,是對三性的個別解釋。依 他起的諸法不自生,故自性空。吾人遍計所執的諸法皆唯心造,故自性空,圓成實的諸法 (空性)皆非絕對、客觀的實有,故自性空。因此,唯識宗以三性的觀點來詮釋《般若經 》。 唯識宗將佛經分成了義經與不了義經二類。了義經,可以接受經文的字面意思。不了 義經,不能接受其經文的字面意思,必須詮釋其深義。禁得起嚴格評估的教法,最起碼如 同唯識宗所做的,就是了義;反之,違背佛陀究竟義的教法就需要詮釋。 (下略) 了義與不了義 稍早我們曾說過,佛法的一大特色就是觀機逗教。因此,不同佛教派別的教義都是視 不同需要而有所施設。目前我們已知唯識宗如何分別了義與不了義的教法;事實上,對於 佛陀的教法是了義或不了義,各個教派都有自己的標準。每一個教派的評判過程都是類似 的:首先,分析佛陀的某一句話,以決定佛的究竟意旨;其次,決定佛陀開示此教法的理 論基礎;最後,指出依文解義所產生的邏輯矛盾,如果有的話。 這種方式的必要性可以從佛經中發現。佛陀曾在某個偈頌中勸告他的弟子,在接受他 的言教時,應當猶如從珠寶商得到金子似的金屬:只有在確定這塊金屬是容易被切斷,經 過火的冶煉也不壞失,並且在磨光之後會有明亮的光澤後,才能接受這真的是金子。因此 ,佛陀允許我們嚴格檢證他的教法。佛陀建議我們要親身檢驗、證明,然後接受他的話, 不可出於尊敬而盲信。 因此,那爛陀等古印度佛教大學,就發展出學生檢驗老師學術著作的傳統。這種批判 性的分析,並無損於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和仰慕。舉例來說,著名的印度論師世親菩薩有一 位叫做「解脫軍」的弟子,他對一的理解就勝過世親。他質疑世親的唯識見解,因而根據 中觀見,詮釋《般若經》。   在西藏佛教中的另一個例子是亞拉‧唐卻‧臧(Alak Damchoe Tsang)。他是十九世 紀寧瑪派大師鞠‧米帕(Ju Mipham)的弟子。雖然亞拉‧唐卻‧臧極度仰慕與尊敬他的 老師,卻不認同老師的部分著作。有一次亞拉‧唐卻‧臧的一位弟子問他說,批判老師的 著作,這樣適當嗎?亞拉‧唐卻‧臧馬上回答他:「如果上師說錯了,弟子甚至必須責備 老師!」 有一句西藏諺語說:「保持你對此人的仰慕與尊敬,但應經過全面、批判的分析之後 ,再接受他的話。」這說明了一種健全的心態以及佛教四依的傳統: 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智不依識。 中觀說 相較於唯識宗,中觀宗肯定《般若經》所說「諸法無自性」是了義。中觀宗並沒有區 分主體與客體--心與境--的存在。《十萬頌般若經》中也詳述這種說法,就勝義諦而 言,一切現象都不存在。因此,對中觀宗來說,《般若經》仍然是假名安立,只有諸法空 才是了義。 上述唯識宗與中觀宗教義的區別也許看起來並不重要,但若仔細檢視,我們就能領會 它的重要性。唯識宗承認外境的自性無,他們因此得以遣除外境的貪著與瞋恚。可是,這 是不足的。除非他們也能認識心的空性,否則將會執著平靜、安樂而厭惡悲傷、恐懼。了 知諸法皆空--不分內或外、心或境--即是中觀宗的精妙之處。如此徹底的了解,才能 使我們從一切束縛中完全解脫。 (下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83 ※ 編輯: cool810 來自: 58.99.10.83 (03/21 2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