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在淨土法門中, 往生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古德翻成一心念佛也有。 那一心念佛算不算有修四念處呢? 小弟先舉智者大師言論來作 觀身不淨之註解 節錄自 淨土十疑論 http://book.bfnn.org/books/0056.htm (原文‧白話釋‧提要)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第十疑 問:今欲決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業,以何為種子,得生彼國?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 未知不斷淫欲得生彼否? 答:欲決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種行,定得生彼。一者厭離行,二者欣願行。 言厭離行者,凡夫無始已來為五欲纏縛,輪迴五道備受眾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未有出期。 為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淨臭穢。 故涅槃經云:「如是身城,愚癡羅剎止住其中,誰有智者當樂此身?」又經云:「此身眾 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縛癰瘡等根本無義利,上至諸天身皆亦如是。」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覺,常觀此身唯苦無樂深生厭離。縱使妻房不能頓斷,漸漸生厭作 七種不淨觀。一者觀此淫欲身從貪愛煩惱生,即是種子不淨。二者父母交會之時赤白和合 ,即是受生不淨。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處不淨。四者在母胎時唯食母血 ,即是食 不淨。 五者日月滿足頭向產門,膿血俱出臭穢狼藉,即是初生不淨。六者薄皮覆土,其內膿血遍 一切處,即是舉體不淨。七者乃至死後膨脹爛壞,骨肉縱橫狐狼食 ,即是究竟不淨。 自身既爾他身亦然,所愛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厭離常觀不淨。若能如此觀身不淨之者,淫 欲煩惱漸漸滅少。又作十想等觀,廣如經說。 又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此 謂厭離行。 二明欣願行者,復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明往 生意者,所以求生淨土,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 強,自為業縛淪溺三塗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眾生? 為此求生淨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故往生論云:「言發菩提 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則是攝眾生生佛國心。 」 又願生淨土須具二行,一者必須遠離三種障菩提門法。二者須得三種順菩提門法。何者為 三種障菩提法?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 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當憐愍一切眾生欲與其樂,遠離恭敬供養自 身心故。 若能遠三種菩提障,則得三種順菩提法。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 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染身心障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淨心,為拔眾生苦故。菩提心是安隱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令 離生死苦,即違菩提門。是故安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三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涅槃故。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作心令一切 眾生得畢竟常樂,即遮菩提門。 此菩提因何而得?要因生淨土常不離佛,得無生忍已,於生死國中救苦眾生。悲智內融定 而常用自在無礙,即菩提心。此是願生之意。 二、明欣心願求者,希心起想緣彌陀佛,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 中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眾生。又觀彼淨土七寶莊嚴妙 樂等,備如無量壽經十六觀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已回施一切眾生 ,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此渭欣願門也。 第二,舉例說明"一念"(一心念佛)達成的往生條件 與 兼修 觀心無常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刮翳眼之金錍,治膏肓之聖藥)淨土法語 淨土十要問答擷錄 蕅益大師選錄 李圓淨居士編排 印光大師鑑定 般若念佛會整理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2.htm#a105 夫修行法門,乃如來對病之良藥也。藥隨病廣,數逾恆沙,求其至捷徑,最簡要者,莫勝 於念佛求生淨土法門。可謂速出生死之玄關,疾成覺道之祕訣也。蓋凡修行,求出離生死 ,須仗三種力,一自力,二他力,三本有功德之力。若惟務自修,悟明心地,裂無明網, 出愛欲河,成佛作祖,謂之自力。是為沒量好漢,真大丈夫。如佛在世,及正法中諸大菩 薩聲聞緣覺,及諸大祖師,是其人也。若像末之世,去古既遠,根器譾劣。有雖修而不悟 ,悟而不精,內照似脫,對境仍迷,縱使不迷,猶然坯器。菩薩有隔陰之昏,初果有入胎 之昧。方之博地,安免隨流。此自力之無功,出塵之不效,一錯百錯,實可寒心。是以諸 佛菩薩,曲垂方便,又有仗他之法門興焉。此之法門,經論發明,其品亦夥,求其苦口叮 嚀,極言稱歎。列祖弘通,人心崇奉。惟極樂世界念佛一門為究竟。可謂言言闡唯心淨土 之心宗,句句演本性彌陀之妙法。悟此者,達生心與佛心平等,心土與佛土無差。修此者 ,獲妙觀與妙境相符,自力與他力兼濟,況本有功德之力,無始性具者,因此以全彰。曠 劫積累者,藉之而頓發。故得娑婆報滿,淨土現前,蓮華化生,不迷生陰,一入永入,更 不退轉。故曰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數甚多。比夫在娑婆而入道,歷塵境之麤強。 險難惡道,無處不有,固不侔矣,然而說之匪難,行之為難。行之匪難,心要為難。此昔 人之所誡,在我輩之當遵。若求其為吾真切教誡,莫要乎楊次公之兩言。謂愛不重不生娑 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夫念佛以一其心,懇切持名,專志不亂,此吾所當盡心者。然或忘 之而不能念,念之而不能一,無他,為情愛之所牽也。夫輕愛以杜其妄,斬斷情根,脫離 愛網,此吾所當盡心者。然或念之而不能忘,忘之而不能盡,此無他,為念心之不能一也 。故念佛求生淨土之人,尋常有娑婆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之所牽,而不得生,矧多 愛乎。即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之所轉,而不得生。矧多念乎,蓋愛之所以為 愛者,有輕焉,重焉,厚焉,薄焉,正報焉,依報焉,歷舉其目,則父母妻子,昆弟朋友 ,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室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種種妙 好,不可枚盡。大而重於泰山,小而輕於鴻毛。有一物之不忘,愛也。有一念之不遺,愛 也。有一愛之存於懷,則念不一。有一念之不歸於一,則不得生。嗚呼,愛不重不生娑婆 ,念不一不生極樂,此兩語,可謂刮翳眼之金錍,治膏肓之聖藥。 第三,一心念佛也兼修 觀受是苦觀 節錄自 徹悟大師遺集 喚醒、了睿輯錄 http://book.bfnn.org/books/0097.htm 舉例說明: 徹悟大師遺集卷上 第三段後半部 ........ 如此信已。願樂自切。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以 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總之如渴思飲。如饑思食。 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 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然後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 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唯專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 轉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亂矣。誠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釋迦如來便為誑語 。彌陀世尊便為虛願。有是理乎哉。 一心念佛兼修觀法無我 http://book.bfnn.org/books2/1341.htm#a026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印光大師述 般若念佛會編輯 念而無念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者。乃念到相應時,雖常念佛,了無起心動念之相。未相應前、不起 心動念念、不念矣、雖不起心動念,而一句佛號,常常稱念,或憶念。故云念而無念,無 念而念也。無念,不可認做不念。無念而念,謂無起心動念之念相,而復念念無間。此種 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會。 ---------------------- 念佛三昧摸象 歲在丙午,予掩關于慈谿之寶慶寺。謝絕世緣,修習淨業。值寺主延諦閑法師,講彌陀疏 鈔于關傍。予逐效匡衡鑿壁故事,于關壁開一小竇。不離當處,常參講筵。從茲念佛,愈 覺親切。佛號一舉,妄念全消。透體清涼,中懷悅豫。直同甘露灌頂,醒醐沃心。其為樂 也,莫能喻焉。一日,有客詣關而問曰,念佛一法,吾已修持二十餘年。于生信發願修行 ,非不真切。而業深障重,終未能到一心不亂境界。窺吾根性,祗合帶業往生。雖念佛三 昧,非此生所敢翼。其能得之法,與所得之相,師其為我言之。予曰,三昧境相,唯證方 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既未證,焉能宣說。客固請不己。予曰,若論其法,必須當 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 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 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 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 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謂也。工 夫至此,念佛法得。感應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雲散長空,青天徹露。親見本來,本無 所見。無見是真見,有見即隨塵。到此則山色溪聲,咸是第一義諦。鴉鳴鵲噪,無非最上 真乘。活潑潑應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諸境,而了無一物。語其用,如旭日之東升 ,圓明朗照。語其體,猶皓月之西落,清淨寂滅。即照即寂,即寂即照。雙存雙泯,絕待 圓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萬派。唯是一色,了無異味。無罣無礙,自在自如。論其利益 ,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唯有家裏人,方知家裏事。 語于門外漢,遭謗定無疑。又問,人于日用,普應諸緣。何能觸目菩提,頭頭是道乎。答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萬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萬境。若了心體本空,何 妨該羅萬象。須知萬象如幻,生滅唯是一心。諸緣無縛,本自解脫。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心境一如,有何罣礙。不見華嚴事事無礙法界。所謂一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 。一一心塵復互周,重重無盡無障礙。以故器界毛塵,雲臺寶網。咸宣性海,悉演真乘。 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覓一毛頭許不是道者,亦不可得。則法法頭頭,無非大寂滅場。心 心念念,悉契薩婆若海。唯心妙境,唯境妙心,離四句,絕百非,絕待圓融,何可得而思 議也哉。上來所說,如盲摸象。雖未離象,恐非全象。筆以記之,以質諸親見之者。 --------------------------------------- 一心念佛總觀四念處 與 通修其它法門之總說 舉例說明: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黃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講於北京居士林 (本記據黃老居士錄音帶整理成文後,復經黃老居士親自校訂) http://book.bfnn.org/books/0099.htm 三昧是正定、正受。念佛三昧,持名也好,觀想佛也好,實相念佛也好,用這個去修,這 個是在修的因地上所謂的「念佛三昧」,修這個三昧。當修行有所成就的時候,得了定, 生了智慧,入了一心,見了種種瑞相,此為果上三昧。當然,三昧有深有淺,得到了受用 ,得到了成就,就是果上三昧。念佛三昧也是華嚴講的。 妙葉在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中說: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無量法門,唯念佛一門 ,圓攝無外。圓滿攝了一切法門,沒有不包的。一切法、什麼禪定、什麼密法都包括在內 。這就是華嚴的道理。懂得華嚴之後,就是圓人。一法就攝一切法,不然就忙了:今天生 病,趕緊念藥師;有人死了,趕緊念地藏;沒有錢用,趕緊修財神法;有點恐怖,趕緊修 觀音。有人說念阿彌陀佛只為往生。不知道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無量無邊的妙 用,不是那麼機械。有的人就忙亂不堪。念佛一門,圓攝無外,悉皆具足。此念佛三昧, 如大海吞納眾流,悉無分別。如如意珠,能出生無量無邊的寶,以滿眾生願,故稱如意之 寶。能滿一切的願,它也沒有什麼減少。要什麼給你什麼,但如意珠是不是損失了什麼? 也不是。故又名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此妙葉大師在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裏說的 。 ------------------------------------- 知苦說: 第二種人「欣厭既切」,欣慕極樂的心,厭離娑婆的心都很切。厭離的心很要緊,很多人 厭離的心沒有生出來,對娑婆世界還是很留戀,那就欣願不切。「粗漏漸除」,惑業即漏 ,所謂見惑、思惑。見惑有十: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貪、嗔、癡、慢、 疑,斷了見惑成初果。思惑就是貪、嗔、癡、慢,細的。一直到無色界的貪嗔癡慢都斷了 ,證阿羅漢。現在不去證小乘極果。但欣厭很切,粗漏漸漸消除。粗漏指粗的邪見、身見 、邊見、粗的貪嗔癡慢漸漸消除。並且「聞法增進」,這樣念佛求生,可以生方便有餘土 。比凡聖同居土高。 ----------------------------------- 般若淨土中道實相菩提論 了然法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213.htm 佛說文殊般若經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即見諸佛 般若法身〕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 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 無差別相。觀此可知念佛三昧,三昧中王。諸佛如來無量功德,智慧辯才,悉具其中,豈 非眾生歷劫求之,終莫能窮耶。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 莊嚴。以上二經,皆是教人從念佛一門,求其深入,深入既久,自然通達一切佛智(如人 入海,越廣越深)是故菩薩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所言入無生忍者,即入 如來菩提實相忍也。蓋因如來菩提實相,專修念佛三昧,成就無生忍力(實相無生因,無 生實相果)以此確實證明,可知念佛行人,但從念佛一門求其深入,不必另外參禪學教也 。況今淨土本宗,學而未明,修而未成,又何堪更入他宗修學耶。 ------------------------------------ 客曰,念佛行人,聞此大乘圓頓三根普被淨土法門,善能入佛果覺,住佛正定者,然後修 持品位,未明高下如何。及他宗行人,聞此大乘,圓頓三根普被淨土法門,善能入佛果覺 ,住佛正定者,未知然後修行,都要放棄他宗舊習,專修淨土妙行耶。或可方便隨彼自願 ,修習他宗舊法耶。請師指示,各釋疑惑。答曰,如果念佛行人聞此大乘圓頓三根普被淨 土法門,善能入佛果覺,住佛正定者,恰如嬰兒得母,遠行得歸。然後念佛更有依靠,更 有歸宿。從此安心修持,更速成就,品位亦高。但以他宗行人,聞此大乘圓頓三根普被淨 土法門,雖能入佛果覺,住佛正定者,恐彼一時不能頓捨他宗舊習,盡可隨彼自願,或能 頓捨他宗舊習,專修淨土妙行亦可。或以淨土妙行為主,兼修他宗舊法,亦可。或以他宗 舊法為主,兼修淨土妙行,亦可。或以他宗所修功德,悉皆回向發願求生西方,亦可。或 不發願求生西方,但能假此如來菩提圓滿果覺,而為依靠歸宿,亦可。然後修習他宗舊法 ,其功德利益,亦比較廣大,速得圓成。何以故。蓋此如來菩提圓滿果覺,乃全體般若真 實理性。既入如來菩提圓滿果覺,然後凡所修行,皆是真修,亦屬圓修。所謂一真一切皆 真,一圓一切皆圓。非但毫無妨礙,實則大有補助。何以故。譬如亡者識神,未入母胎之 前,了無依託。既入母胎之後,已得全身住在母腹之中。從此仗母含養之力,自然漸漸長 成。是以般若稱為諸佛之母者。皆因有此勝妙利益也。其餘未入如來菩提圓滿果覺者,無 論何宗何教,雖有修行,如在露地,飄渺無定,欲作主宰,感覺難矣。或遇境界現前,更 覺無有保障,莫能抵抗,雖有對治方法,奈何無量劫來,業力強盛。如同狂象無鉤,躁猴 失鏈。念念賓士,心心走作。欲得禁伏,顧照無暇。聰明之人,思想複雜。欲得收攝,愈 感困難。故須假借如來菩提圓滿果覺。〔如來菩提果覺即是般若法身〕含養攝持融化之力 。雖有無量劫來,種種塵勞惑習,自然漸漸消融。消融至極,悉皆變成真如佛智也。是以 佛說一切法門,除淨宗念佛法門,原來即事即理,不必在外明理。其餘無論何宗何教,皆 是大乘圓頓般若真實理性而為根本歸宿。當知古人稱為含元殿裏好修行者,即此謂也。是 以凡入此如來菩提圓滿果覺者,雖在他宗修行,其功德利益,亦比較廣大,而速得圓成。 若肯以修功德,悉皆回向發願,求生極樂,愈為美善無加。仗佛願力,決定往生。蓋因西 方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超過十方諸佛微塵國土。蓮花初開,圓三不退。一生彼國,便入聖 流。得與無量無數不退菩薩,俱會一處。常隨佛學,永無退轉。所謂但登九品蓮台,管取 一生成佛。故我彌陀世尊,諸佛共讚。極樂國土。九界同歸。等受妙樂,凡聖同居。雖則 凡聖同居,然乃所觀之境,各各差別不同。因是所謂一土之中,圓具四種淨土,無障無礙 。從彼漸漸進修。直至心與大乘菩提相合,即能任意飛行,遍歷十方無邊國土,親近十方 無量諸佛。聞法授記,當來成佛。是以淨土法門圓妙宗旨,甚深利益,即與華嚴圓妙宗旨 ,甚深利益,不求而合,不謀而同。可謂不明信解,而信解自然具足。不達理性,而理性 自然圓彰。若論方便入門,三根普被,較彼專恃華嚴自力頓悟修正者,究竟愈為省力多多 耳。 客曰,承師所言,得入如來菩提圓滿果覺,即入華嚴法界真如理性,假使念佛行人,入此 華嚴法界真如理性,了達諸法,圓融無礙。未知然後修持種種淨土妙行,或專為法法會歸 真如理性耶。或復當慇慇發願求生西方耶。答曰,不見華嚴經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 已遍歷十方無邊國土,親近十方無量諸佛,修學種種一切法門。分破塵沙微細無明,分證 法界真如理性,具足無生法忍之力。普賢菩薩尚以十大願王,普導海眾,同歸極樂,親近 彌陀,以期圓滿佛果。云何我等,具縛凡夫,初入法界真如理性。惑業絲毫未斷,真理雖 達未證。遽敢執理廢事,而漫無趣向者乎。須知法法會歸真如理性者,乃終日隨緣而不變 也。又慇慇發願求生西方者,乃終日不變,而隨緣也。我等既能識得終日不變而隨緣者, 又何妨慇慇發願求生西方耶。苟能識得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義者,可謂終日方而不礙於 圓。〔全事即理〕又終日圓而不礙餘方也。〔全理即事〕所謂終日方而不礙餘方者,此正 生而無生也。又終日圓而不礙於圓者,此正無生而生也。是以古人云,非不求生,如是生 者,品位不在中下矣。以上所述,般若淨土中道實相菩提妙理,融合一切諸法大義,統歸 如來萬德洪名。悉皆包納,舉一齊收。何以故。如來萬德洪名,全屬如來所證菩提圓滿果 覺。無法不包,無法不融。故此拙論,專以如來菩提果覺為宗者,即以如來萬德洪名為宗 ,圓攝一切法門也。是以印公文鈔云,法法從此法界流,法法還歸此法界也。汝當善會, 幸勿謬言。客乃歡喜禮別而去。復因彼此回答,互相交談,非獨對於般若淨土有關,皆因 兼對佛教各宗大義有關。故此命筆記錄,附於論後,請求方家教正。惟願讀者鑒之諒之。 ------------------------------------ 此篇乃舉例說明一心念佛與兼修四念處關聯性。 下篇將以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等經文說明念佛人有無用四念處當作助修。 -- 印光法師法語選: 須知吾人 現前一念見聞覺知之性.與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常住寂滅之性.無二無別。但以迷心逐境 .背覺合塵。致使輪迴六道.了無出期。由善業而暫升人天。隨惡業而永墮三途。鑊湯鑪 炭.驢胎馬腹。萬苦備膺.一靈永昧。認六道業報之身.為自己本命元辰。仗亙古亙今不 遷不變之佛性.受頭出頭沒忽升忽墜之苦荼。鏡花水月.了無實相。不異當場演劇.生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2.123.195.171
hywu:推"念佛法門" 219.87.162.34 09/10 09:12
Cid:"觀受是苦"一段是否有更詳盡的解說呢?140.109.103.226 09/10 10:14
Cid:順便一問, 不淨觀一般被視為止業處, 而四念處140.109.103.226 09/10 11:57
Cid:則被視為觀業處, 那麼"觀身不淨"與"不淨觀"有140.109.103.226 09/10 11:57
Cid:何差異呢?140.109.103.226 09/10 11:57
bbsamtb:推推 125.233.76.233 09/10 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