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chinawts.com/list/budstore2/115749832.htm 安止定,是以某一個目標為所注意對象,對其進行持續的專注,並且熟練此一專注後能夠 在心理上創造這一目標複製品。 例如先對於一個小的紅色圓盤作專注,當注意力和記憶力到達淨化時,可以撤去這一紅色 圓盤,用意識直接想像創造出一個紅色圓盤,並且保持對於這一意識所創造想蘊之圓盤的 專注,當專注獲得純淨時,會發生一種似相的進展——此紅色意識圓盤會突然變得如同太 陽一樣紅色光輝明亮。同時產生五種心理特徵,就是清涼之心喜悅、清涼且充滿全身之身 樂、攀緣此意識想像之紅色圓磐不動、心意不離開此意識中圓盤的伺察、專一目標不動沒 有任何一絲毫妄念。 如果此五種特徵在專注練習中獲得圓滿,則是許多種近分定或者是近行定中的一種近分定 或者近行定。 在這裡,近分定和近行定是一個意思,所謂近是「靠近」的意思。同時這也和所謂的欲界 定相應。 「靠近」什麼呢? 靠近安止定。 怎麼稱為靠近安止定? 就是要想到達色界定以上的安止定,一定要先獲得此近分定。 如果能夠在五種心理特徵全部具備,而想像意識中的紅色圓盤能夠安置堅固不動。反覆熟 悉。則有一進展。 這一進展之前,我們先要瞭解之前的心理情況。 之前意識中所想像之紅色圓盤,為想蘊等心所法成功之所觀境;而專注則是識蘊之能觀。 雖然具備此強大的五支,但因為有能與所的差異,所以稱為近分定,還在欲界心。 如果一個行者能夠熟練想蘊之紅色圓盤的專注,同時日常生活中遵守戒律及少應外緣。此 心常常熟練此專注色盤及五種心理特徵。 這樣某一天修習時,由於熟練控制其心的善業,其想蘊所成紅色圓盤與專注之識蘊突然合 一,這時候。紅色圓盤及五種心理特徵,能與所二者,全然合為一體。 這樣可能一小時,或幾小時,或幾天時間,其心與心所成為一種強有力的整體禪定。 此無能所之禪定,則名為安止定,或色界初級禪定。 而其若干時間出定後,心與心所重新思考剛才所處何境,則回憶得到剛才能所不二,五種 心理特徵更超越以前之強烈完整。這時候定之反省。 如此熟練此可以進修二禪。。。。。。。 關於色界及無色界定,一般理解多有誤解,實不知其意義究竟是什麼? 其實色界和無色界定,都在以上所敘述之初禪安止定以上,或者由於心更加純淨而禪定的 心理特徵減少,在無色界心不以目標為專注對象,而以自心為專注對象,甚至以熄滅為果 、或者以無出入定為果。 如果展開則有十分詳細及殊勝之龐大敘述,我這裡暫且為大家保留繼續去探索的興趣,有 興趣可以去緬甸學習。 在緬甸獲得此類禪定或更深禪定的出家長老或比丘甚多。 但如此種種,在南傳佛教中為世間定,即言佛教和印度教共有之禪定。佛教和印度教之不 同禪定為出世間禪定——內觀。 色界另外還有除紅色圓盤之外的幾十種專注訓練,有對於某種感受的或其它對象的,例如 慈的感受等等。 近行定、近分定 以上的安止定修行出定時,又一習慣串行力延續,我們可以視其為一種近分定。 近分定和安止定的最根本區別是能專注與所專注的合一還是不合一。 安止定必定是能專注心與所專注的合一。 而近分定則不是。 但即使不修行安止定的方法,還有其它的修法可以獲得近分定。 例如隨念佛陀、正法、僧團之清淨。 或者在親手佈施後隨念自己佈施的清淨。 或者隨念身體為四大界所組成等等方法,都可以近分定。 一些但純的內觀修行也可以獲得近分定力。 這裡的近分定都具備五種心理特徵——清涼之心喜悅、清涼且充滿全身之身樂、攀緣此意 識想像不動、心意不離開此意識中目標的伺察、專一目標不動沒有任何一絲毫妄念。但五 支的純淨度和強度不如安止定深刻。但和一般人的感受來比較,仍然是很高精神強度的。 我這裡暫時先敘述這些,有興趣可以去尋找南傳佛教的長老學習。 剎那定 一般是特指內觀的修行。當獲得以上所敘述的兩種禪定,近分定或者安止定後,所建立的 內觀修行,則會自然發生剎那定。 近分定者依靠近分定的五種心理特徵——清涼之心喜悅、清涼且充滿全身之身樂、攀緣此 意識想像不動、心意不離開此意識中目標的伺察、專一目標不動沒有任何妄年念,而暫時 征服了煩惱。然後依此定力可以直接觀察身心,這樣就會逐漸體驗到身和心無常、苦、無 我的自然因緣規律。當親證之後則立即解脫。而徹底熄滅無明及煩惱。 安止定行者則先進入所修行的安止定,隨後出定,依靠安止定出定後的習慣串行力延續近 分定力所具備的更強力的五種心理特徵——清涼之心喜悅、清涼且充滿全身之身樂、攀緣 此意識想像不動、心意不離開此意識中目標的伺察、專一目標不動沒有任何一絲毫妄念, 暫時鎮壓煩惱,而依此定力可以直接觀察身心,這樣就會逐漸體驗到身和心無常、苦、無 我的自然因緣規律。當親證之後則立即解脫。而徹底熄滅無明及煩惱。 還有純粹內觀行者,例如瑪哈希派的行者,則依靠純粹內觀身心先產生近分定力,然後進 行對於身心觀察,而如此修行解脫。 所謂剎那定,即由於定力及內觀修力,對於身心生滅剎那剎那漸漸能夠明晰,如此構成內 觀智。以導致解脫。也就是以上所敘述的內觀的另一個視角的敘述. ------------------------------------------------------------------------------
cool810:呵呵,此處說觀照有點嚇唬人,主要是指觀 58.99.10.95 09/14 00:52
cool810:照念頭,並沒有像四念處的觀照身心實相。 58.99.10.95 09/14 00:52
cool810:那時候長時間從電視上聽淨空法師講法,自 58.99.10.95 09/14 00:53
cool810:己也配合念佛,剛開始的時候妄念完全壓不 58.99.10.95 09/14 00:54
cool810:住,持續安住在佛號上很困難;精進過一段 58.99.10.95 09/14 00:55
cool810:後持續念佛的時間能拉長稍微有點定力,再 58.99.10.95 09/14 00:55
cool810:繼續用功後來有達到佛號不念而念相續不斷 58.99.10.95 09/14 00:56
cool810:這時候要來觀念頭就比較有力了,當起了貪 58.99.10.95 09/14 00:57
cool810:嗔癡的妄念時,很快就會用佛號把它拉回來 58.99.10.95 09/14 00:58
對照上文及此推文,想請教c大,您在一坐當中,是先以佛號為所緣進入止禪,一開始妄念 紛飛,然精進過一段(同一坐)後,定力稍有增長,當起妄念時,即可以很快地拉回到佛 號上,在止觀禪的定義上,應該是比較偏止禪,因精進後,念佛定力串習,對於妄念自然 可降服,但由您的推文提到"觀念頭就比較有力",請問這時候您是去觀妄念念頭嗎?如此 則會破壞前一段精進所串習起來的定力,不可能同一段時間止觀不斷交替修習。基本上, 依照念佛的理路是,逐次感受到尋、伺、喜、樂、一境性,然後達到能所不二的安止定, 進而依靠安止定出定後的習慣串行力延續近分定力所具備的更強力的五種心理特徵——清 涼之心喜悅(喜)、清涼且充滿全身之身樂(樂)、攀緣此意識想像不動(尋)、心意不 離開此意識中目標的伺察(伺)、專一目標不動沒有任何一絲毫妄念(一境性),暫時鎮 壓煩惱,而依此定力可以直接觀察身心,這樣就會逐漸體驗到身和心無常、苦、無我的自 然因緣規律。當親證之後則立即解脫。而徹底熄滅無明及煩惱。 在此說明綠色字體是依照阿含聖典所教授,以觀禪體驗三共相,然一心念佛是藉由唯心觀 所發展,行者出安止定後,觀察心念未動前,佛不曾來,心念動後,佛立現前,心念消失 後,佛隱不現,由此唯心觀才能進入緣起觀,這次第是非常單純的,簡單明瞭,然門檻很 高,要進入一心不亂(安止定)就不容易了(對現代人而言)。 在觀禪次第的開闔上,阿含聖典鉅細靡遺,念佛觀觀則走向約簡的風格,對於不同的修行 人是各有所好,然需注意的是,不論是阿含禪觀,還是一心念佛觀,對於行者的修證,最 好是有善知識可請教。
cool810:舉個例子,那時候還未吃素,但是因為經常 58.99.10.95 09/14 00:59
cool810:練習到心中佛號不斷,在選擇食物時竟然就 58.99.10.95 09/14 01:00
cool810:自動避開葷食,因為佛號不斷提醒清淨慈悲 58.99.10.95 09/14 01:01
cool810:,於是就把葷食斷了。 58.99.10.95 09/14 01:02
cool810:這裡的觀是由聽聞法師講解的彌陀功德特質 58.99.10.95 09/14 01:06
cool810:如清淨、慈悲等,因此念佛時也自然憶持含 58.99.10.95 09/14 01:07
cool810:攝這些功德特質,當觀照到念頭是妄念煩惱時 58.99.10.95 09/14 01:08
cool810:這時候念佛就有能力對治,但主要的至少要 58.99.10.95 09/14 01:09
cool810:有佛號相續不斷的經驗,不然觀照對治力會 58.99.10.95 09/14 01:09
cool810:不夠。以上是很粗淺的,如果以四念處來說 58.99.10.95 09/14 01:10
cool810:能觀照到身心的實相,修習四念處能幫助對 58.99.10.95 09/14 01:11
cool810:念佛更深入。 58.99.10.95 09/14 01:11
憶念清淨,慈悲在南傳的定義是歸類到止禪業處,與念佛又是不同的所緣(就相續剎那而 言),如此一來止禪業處不斷地更換,要造就更深的定力可能是有困難的,一坐最好選擇 同一所緣為業處,然在一坐之前,可以先憶念彌陀的清淨與慈悲(事先串習),則在上坐 時則能保有這些特質,末學曾經嘗試過,上坐前有無唸誦晚課真的有差,晚課中先皈依三 寶,之後唸誦守五戒,結果上坐後心真的較未唸誦晚課來的穩定多。
Cid:j大所提的質疑點可能是在於, 修習四念處者對於218.166.208.226 09/14 01:39
Cid:"觀"的認知通常是"以正念觀照所緣", 也就是念218.166.208.226 09/14 01:40
Cid:處的定義 #1AgGqXDD 照c大的描述, 若是念佛能218.166.208.226 09/14 01:41
Cid:造成某種心, 會在不善心生起時作出反應, 那麼218.166.208.226 09/14 01:42
Cid:除了正念能有此作用外, 有什麼其它的心法也能218.166.208.226 09/14 01:43
Cid:有此作用嗎?218.166.208.226 09/14 01:43
C大這點提問蠻有趣的,一心念佛(初始階段)應該被歸為止業處,然當有不善心生起時, 在止禪的修習中,如何能截斷不善心所的相續升起呢?有禪修經驗的行者都曾有過這樣的 體驗,在妄念升起時,心念會一路編織相應的故事下去,等意識到在打妄想時,剎那生滅 的心早已上下無數次了,末學以為,善心與惡心的升起都是無常的,都有其因緣,然在禪 修的過程中,首先因為戒清淨的關係,排除了外在障緣,隨後即是心清淨的建立,一路完 成七清淨的修道次第,如此即可知道密集禪修的可貴性,因為在無常的法則下,善惡念頭 相續在有情的心中待緣而生,而密集禪修正是在無常下,刻意地製造出清淨的環境以供善 心能較惡心生起的次數多(平日的禪修功效自然不如密集禪修大,能維持住密集禪修所得 之觀智就很難得了,也難怪禪師常常勸進後學,一年至少要排出一段密集禪修的時間), 然能不能有密集禪修的緣分,又是無常了,呵呵,所以培養資糧又是多麼地可貴。 但切莫因此在平日中就不做功課了,累劫勤苦,功不唐捐阿~ 今生今世,勤精進,道業方有進展,乃能不負釋尊一代時教之悲心。 -- 經典裡對整個的(修行)過程有系統描述是很精密的,但實際的經驗卻超越經教研 究。研究無法告訴你:這就是無明升起的經驗,這就是行的感覺,這就是特殊的意識, 這就是身與心各個不同元素的感覺(受)。---阿姜查《水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cool810:推這篇,隨喜讚嘆。 58.99.10.95 09/14 18:51
cool810:推七清淨的修道次第,《七車喻經》 58.99.10.95 09/14 23:35
cool810:http://www.charity.idv.tw/n/b2.htm 58.99.10.95 09/14 23:35
cool810:還有推集資糧,沒有資糧沒法上路。 58.99.10.95 09/14 23:37
solarjeff:戒行不淨,禪修難成。推~ 219.87.181.90 09/15 12:40
Cid:推薦這篇文章140.109.103.226 09/15 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