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菩薩摩訶薩是否要有父母妻子、親族知識的疑問 我想先聲明我沒說以下六點不對: 1.有人說清淨平等的愛 好 4.有說愛是一切苦的因 2.有說 博愛 好 5.有說愛是心苦 3.有說 汎愛眾 好(如弟子規) 6.有說愛應斷 大智度論卷八十六曰:即時以一念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是苦相,苦因是愛 ,愛斷苦盡,為到苦盡是道 其次我嘗試引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奉鉢品第二 來看之:(如下) ================================================================== 羅什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奉鉢品第二 曰:  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能作是功德,是時四天王皆大歡喜 ,意念言:『我等當以四鉢奉上菩薩,如前天王奉先佛鉢。』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 天亦皆歡喜,意念言: 『我等當給侍供養菩薩,減損阿修羅種,增益諸天眾。』 三千大千國土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歡喜,意念言:『我等當請是菩薩轉法輪。』 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增益六波羅蜜時,諸善男子、善女人各各歡喜 ,念言: 『我等當為是人作父母妻子、親族知識。』 爾時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歡喜,各自念言: 『我等當作方便,令是菩薩離於婬欲,從初發意常作童真,莫使與色欲共會,若受五欲 障生梵天,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是故,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斷婬欲出家者,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不斷。」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要當有父母妻子、親族知識耶?」 佛告舍利弗: 「或有菩薩有父母妻子、親族知識。 或有菩薩從初發心斷婬欲修童真行,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犯色欲。 或有菩薩方便力故受五欲已,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譬如幻師若幻弟子,善知幻法幻作五欲於中共相娛樂。於汝意云何,是人於此五欲頗有實 受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故化作五欲,於中受樂成就眾生,亦復如是。是菩薩 摩訶薩不染於欲,種種因緣毀呰五欲,欲為熾然、欲為穢惡、欲為毀壞、欲為如怨。 是故,舍利弗!當知菩薩為眾生故受五欲。 ================================================================= 我引經論 解釋 『欲』 是甚麼 ? 1.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八十五冊 No. 2786《天請問經疏》曰: T85n2786_p0564a14(03)║諸欲謂可愛色聲香味觸五欲境也。 2.鳩摩羅什譯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禪波羅蜜第二十八(卷第十七)曰: 五欲者,名為妙色、聲、香、味、觸 其次我引訶欲之經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月燈三昧經卷第八曰:  貪愛婬欲甚鄙穢  能生苦惱喪天趣  習欲之人離多聞  名為損減智慧者  [女*甚]著愛欲為盲人 便能傷害於父母 亦復能害持戒者 是故應當棄捨欲 ....(略) 正以貪戀故生愛  此則名為大煩惱   亦以瞋嫌故起憎  斯則名為惡恐怖   智者遠離此二邊  是謂能趣勝菩提   得為十力人牛王  出過一切諸世間   悉捨一切內外事  安住實際法性中   護持禁戒善清淨  無穿無缺無穢濁   彼於淨戒無間雜  亦復無其羯磨法   智人棄捨於二邊  能悟無上大菩提 其次如大智度論所說: 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譬如愚人貪著好果,上樹 食之,不肯時下;人伐其樹,樹傾乃墮,身首毀壞,痛惱而死。    又此五欲,得時須臾樂,失時為大苦;如蜜塗刀,舐者貪甜,不知傷舌。五欲法者 與畜生共,有智者識之,能自遠離。 又如圓覺經曰: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 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 ,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 ......(略)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 便得開悟。 ......(略)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提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又如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曰: 如世尊說,愛即生著,著即迷惑,迷故不知善法惡法,以是因緣生於惡趣。』菩薩 摩訶薩自不漏失,不著境界,令他亦爾。 ======================================================== 由上知道 愛 會令人造惡,欲因愛生。 菩薩應該謹慎以免造苦因果。 另外如經說: 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故化作五欲,於中受樂成就眾生, 亦復如是。是菩薩摩訶薩不染於欲,種種因緣毀呰五欲,欲為熾然、欲為穢惡 、欲為毀壞、欲為如怨。 是故,舍利弗!當知菩薩為眾生故受五欲。」 現在我引經論來看『方便』是甚麼? 大智度論釋乘乘品第十六(卷第四十六)曰: 方便即是智慧,智慧淳淨故,變名方便。 至於『方便力』或『力』 是什麼 ? 我在我的下一篇po文中有提及到兩部經典 也許可以參考。 ========================================================= 由上可能可看出 要對愛 欲 妻子 等有了解的菩薩皆應該具備智慧淳淨等,明白 過失是甚麼。菩薩亦應具備方便與力。 羅什譯 佛藏經曰: 欲者即是無明 此外如經曰: 佛告舍利弗:或有菩薩有父母妻子、親族知識。 又說: 是人於此五欲頗有實受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所以可能可有父母妻子、親族知識。但要建立在有方便力,與 實無受五欲等基礎 上。與符合圓覺經所說: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我認為 那些沒有智慧方便力的菩薩,他所起的愛是劇毒有過失。不應因此受苦 如維摩詰所說經曰: 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 又如大智度論說: 愛等結使、雜諸善法,名為「生」。 & 諸煩惱有二種:一種屬愛,一種屬見。  再者如 楞嚴經 卷六曰: 廣行貪婬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其次如大方等大集經曰: 云何欲愛。所言欲者名為放逸。放逸因緣則為貪觸。以觸因緣則生樂想。樂想因緣則焦身 心。焦身心故樂行十惡。十惡因緣則能增長三惡道苦。若受人身貧窮困苦。貪因緣故五道 受生。生在羊中多受苦惱。雖受是苦心無慙愧不生悔恨... 其次菩薩不應受苦如《大乗大般涅槃經》曰: 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實 有智慧方便力等的菩薩,可能可如大寶積經說: 譬如明智人  善能用於火  成熟種種味  不為火所燒  我想可能是像 不知道 怎樣避開危險,與知道怎樣避危險 的差別。 ========================================================== 其次我引經論解釋過失: 大寶積經曰: 彌勒。此諸菩薩得法自在。所起煩惱無有過失。是為菩薩 善巧方便。 彌勒菩薩所說 玄奘所譯之 《瑜伽師地論》曰:(解釋過失如下) 【過失】 -------------------------------------------------------------------------------- p1221 瑜伽七十八卷二十頁云:過失者:謂我宣說諸雜染法,有無量門差別過患。 -------------------------------------------------------------------------------- 【過患相】 -------------------------------------------------------------------------------- p1222 瑜伽三十二卷四頁云:汝若如是背諸黑品、向諸白品;由調練心滋潤心故;復應數數取過 患相。謂於所有諸相、尋思、及隨煩惱,取過患相。言諸相者,謂色等十相。言尋思者, 謂欲等八。隨煩惱者,謂貪欲等五。汝應於彼,取過患相。如是諸相、能令其心、作用遽 務。如是尋思、能令其心、思慕躁擾。如是隨煩惱、能令其心、恆不寂靜。若心作用,諸 相所作。思慕躁擾,尋思所作。恆不寂靜,隨煩惱所作。由是令心、苦惱而住。是故如是 諸相、尋思、及隨煩惱、是苦非聖,能引無義,令心散動,令心躁擾,令心染污。汝應如 是取過患相。 -------------------------------------------------------------------------------- ============================================================================== 如是請參考 也可看看 維摩詰所說經經文 愛見大悲附近(菩薩不應起縛那邊) & 大方等如來藏經 我也議你可以去看 六祖惠能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口訣 若所PO有不合理不實處 請指正 我亦懺悔 但願能夠自助又能助人 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34.2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