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修學佛法「如理作意」佔有關鍵角色,能讓我們精進於正知正念俱足戒定慧,趣向勝智。 《佛說三轉法輪經》:「汝等苾芻!此苦聖諦,於所聞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汝等 苾芻!此苦集、苦滅、順苦滅道聖諦之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覺。」 《大乘莊嚴經論》:「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 《瑜伽師地論》:「由思擇力如理作意,思惟諸法,乃於涅槃得正信解。」 關於「如理作意」,底下分享兩則法師法語: ------------------------------------------------------------------------------- 「作意」與「想」有何差別? 淨界法師 所有的「心所」都是隨著「心王」而活動,只有「作意」它能控制「心王」。也就是說; 第六意識的「心王」去哪一個境界活動,是藉著「作意」而為的。 雖然造惡、造善是由「思」心所決定,但是「思」心所是由「作意」來的。如果「作意」 心所一開始就引導「心王」到五欲境界,那麼「思」心所就在五欲境界裡活動;如果「作 意」心所一開始就引導心王到三寶境界裡活動,那麼「思」心所就是在三寶境界裡造業。 「作意」能決定現前這一念心與什麼境界接觸。(凡夫通常「作意」大都與五欲相應,必 須刻意對治使「作意」經常如理。)「作意」起了之後,觸、受、想、思是連續完成的, 故五遍行以「作意」為主,而修行人必須串習「如理作意」。 ------------------------------------------------------------------------------- 如理作意就是智慧 阿姜念 譯:凡拉達摩法師 如果你吃東西與煩惱相應,那你還是在生死輪迴。   --阿姜念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我修得比較好了。   阿姜念:你說比較好,你怕偏離當下嗎?   學 生:我不想偏離當下。   阿姜念:這樣不對,怕偏離當下是不對的;或者你想       更能觀照得住身心,那都是錯的。你必須像       看一齣戲一樣,不要導演這齣戲。如果你怕       偏離當下,那個認為「我」的煩惱就會生起       ,因為你認為你在控制。   中道法在修的時候是不容易懂的,如果你修得不對便會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覺受,因 此你會偏離當下,而且你的心會老是與煩惱相應。吃的時候要用智慧觀照,即觀照吃東西 是為了治苦。苦就是飢餓,為了讓色身繼續生存,因此你可以利用色身修行來滅苦,即使 是不想吃還是得吃。   實相般若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如理作意,如果你能正確地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就是智 慧。你修行只是為了滅苦。如果你吃東西與煩惱相應,那你還是在生死輪迴,所以你務必 要知道:吃為了滅苦,走為了滅苦,坐為了滅苦,臥為了滅苦,全部都是為了滅苦。   我們執持煩惱已經非常非常久的時間了。煩惱指使你做這個做那個,做任何事都與煩 惱相應;「我」在看、「我」在聽、「我」覺得餓,因此甚至於你修毗婆奢那的時候都沒 有擺脫煩惱,煩惱處處與你相隨,唯有你能如理作意的時候才可以免除煩惱。   因此只要我們能如理作意,煩惱就會減弱。煩惱減弱,般若就強,般若智慧能夠斷除 煩惱。因此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甚至於在變換姿勢的時候,你必須知道正確的因即是 要治苦;如果你能常常知道正確的因,就能啟發實相般若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seashare:我超愛阿姜念的教法 11/12 23:45
cool810:註:五遍行心所與心王相應,關於五遍行之「作意」心所釋義 11/12 23:49
cool810:世親《大乘五蘊論》:「云何作意?謂能令心發悟為性。」( 11/12 23:50
cool810:云何為思?謂於功德過失及俱相違,令心造作意業為性。) 11/12 23:51
cool810:無著《大乘阿毗達磨集論》:「何等作意?謂發動心為體,於 11/12 23:52
cool810:所緣境持心為業。」(何等為思?謂於心造作意業為體,於善 11/12 23:54
cool810:不善無記品中役心為業。) 11/12 23:54
剛剛私下有回覆板友提問,將回覆的內容轉貼於此作個補充,應該會有幫助: ------------------------------------------------------------------ 與"如理作意"相對的是"非理作意;"如理作意"有個前提是聽聞正法, 南傳《相應部》: 「諸比丘!有四預流支,何等為四?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在阿含中翻作:"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其內涵一樣。) 也就是「如理作意」是聽聞正法後去如理的思惟正法義,而以此正法義做為作意的 所緣境,然後去推動心王。 這樣在我們有"受"的感覺時,就能如法的取捨,法隨法行;其後的"想"、"思" (五遍行心所:作意、觸、受、想、思,有說一時俱現或說彼此間有次第關聯,都可參考) 就比較能不造惡業。(依十二緣起支的流轉來看也是如此) 當然依內觀功夫的深淺其察覺的程度自然也有不同, 所以如理作意需要串習聞思正法義,而在我們對境時練習去用,才能漸次的進步。 一點小意見供參考。 ※ 編輯: cool810 來自: 61.231.128.70 (11/13 21:37)
seashare:謝謝cool大 11/13 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