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解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法》法增比丘講述 電子書下載 (DOC格式) http://www.fjdh.com/Soft/ShowSoftDown.asp?UrlID=1&SoftID=6271 佛陀教育基金會提供 (.WDL .DOC .TXT) 文件檔下載: http://www.budaedu.org/publish/C1/index.php#CH19 綱目 頁數 章目 I-XVI 序 XVII 前言 XIX 第一章  敬信三寶 1 第二章  三界輪迴 14 第三章  因果業報 42 第四章  苦的認知 72 第五章  解脫道與菩薩道 83 第六章  三十七菩提分法 101 第七章  四念處(一) 107 第八章  四念處(二) 143 第九章  四念處(三) 153 第十章  四念處(四) 165 第十一章 四正勤 274 第十二章 四如意足 282 第十三章 五根 296 第十四章 五力 308 第十五章 七菩提分 314 第十六章 八正道 332 第十七章 止觀 364 第十八章 證悟 441 第十九章 涅槃 451 第二十章 結論 459 序 一九九七年我開始在馬來西亞遊學弘法,陸陸續續地寫了一些文稿,作為弘法的講稿。馬 來西亞檳城佛總佛學院釋繼尊法師,於二零零零年邀請我到該院講《菩提道次第廣論》及 三十七道品,後來因病去台灣休養了一段時間,又因配不上次年的時間表,所以改在二零 零二年上課。這倒給了我一些多餘的時間,因此在這段時間裏我又寫了一些三十七道品的 文稿,由於這樣的因緣,在上課時我又抽空增加了一些資料,所以才有個雛形。 本書中引用了許多佛經中佛的開示,並加以解釋。佛陀的原來教法,根據東西方近代佛學 者的研究,幾乎可以確定只說四諦八聖道及十二緣起,許多後來出現,而編在大藏經裏的 經文,是諸聖僧的註釋文,不過為了方便解釋,我也引用在本書裏,用來解釋佛說的道理 。這麼做只是想要忠於佛原來的教法,若有解釋錯的地方,希望各位大德不吝指教,愚僧 願俯首受教,並期開啟愚蒙,感激不盡。 三十七菩提分法是有條理地分析成佛的相關條件,使一個修行者能用以檢討並指導自己, 一直應用到證得聖果。就好像是做工用的工具。 由於佛陀的慈悲,今生才有幸遇到我的師父上祈下竹仁波切,指示觀音修定法門,才能發 大心出家,又與馬來西亞的信眾宿緣深厚的關係,能在這兒與泰國接觸南傳上座部的佛法 ,使我的佛法認識能有所增長。以我過去十七年的經驗我認為一個學佛的人應先學習南傳 的佛法,這是基礎,然後從這再去學習其他傳承的佛法,一定不會出差錯。 承蒙砂勞越的張元正居士、檳城佛教總會佛學院學員們和三慧講堂尼師們協助打字,又蒙 澳洲問哲樓定慧學舍住持釋繼明法師,南澳佛學竹林精舍及雪梨李守禮居士惠借電腦讓我 修改講稿,這個講稿才能慢慢成型,實使我由衷感激,祝他們功德無量。願以此功德,迥 向給倡印本書的施主們,多世親人及有情眾生,願他們都早日證果。 法增序於澳洲問哲樓 佛曆二五四七年結夏安居圓滿日 前言 人生的目的在於知道生命的意義,在有限的時間內為自己找到這真義。學佛者在修持佛法 時﹐應該明瞭修行能帶給我們領悟這真義心靈的安樂,這不是世人所感受的快樂,因為他 們都在六塵中找快樂。這心靈的安樂是在不斷地改變自己與淨化自己的過程中,放棄感性 和培養理性以對待世俗各個領域的舊有態度與觀念,從生活中以佛法的實踐,來進行整個 生命思維的轉變,所帶來的人生的安寧與祥和。 佛在南傳《法句經》裡清楚地說﹕「世常燃燒中,有何可喜樂?汝常在暝暗,何不求光明 ?」是什麼在燃燒呢﹖是錯誤的觀念在燃燒,是錯誤的想法在燃燒,是錯誤的態度在燃燒 ,是錯誤的做法在燃燒。更明確地說﹐是對人與事物現象無智的貪戀與瞋妒心,以及對身 心名色法愚昧和顛倒的看法,所帶來的心智的暝暗。那麼應該如何去改變它呢﹖那就應該 去親近善知識和高僧大德,去閱讀和聽聞佛法,然後心中通過細緻的探討與瞭解,經過長 期的修持與印證才會成功。 修持佛法是為了斷除煩惱與垢染。我們唯有誠懇確實地在生活中實踐佛法,通過長期的行 持和身證,達到身心清淨的境界。我們的身與心關係密切,實際上,心是一切行為的前導 ,若我們發以不淨的心,則我們的言語和行為必不正當,苦果則會如影隨形而至;但若是 出於純淨之心,我們的言語行為必會正當,現世安樂,將來也會享受樂果。一般的人,由 於不能如實知曉自己的心,總是隨順自個的習氣或慣性,當眼,耳,鼻,舌,身根接觸外 境時,因為樂受故總是貪愛或追求可愛境。而因為苦受故總是厭棄或排斥不可愛境,從小 到老,一世又一世的長期薰習於垢染的結果,我們徘徊在六道中和三界裏,忍受著生命所 帶來的各種苦楚的煎熬。 佛在《遺教經》中說:「心是罪源」,我們造業與受苦都是這個心。在《增壹阿含經》一 入道品中說:「所謂專一心是謂一入」,這是指入道。在《舍利弗阿毗曇》卷十八中說: 「心性本淨,為客塵染,凡夫未聞,故不能如實知見,亦無修心。聖人聞故,如實知見, 亦有修心。」這說明心能向輪迴,心也能向涅槃。由此可見治心的重要性。佛對那些對修 道還有懷疑的人說:「苾芻當知,定有無生,此若無者,生死眾苦,應無盡期,由有無生 ,乃至廣說。」這是對涅槃的肯定,使世人對無生的境界不再懷疑。在《大般涅槃經》卷 二十九獅子吼菩薩品裏說:「若一切業定得果者,則不應求梵行解脫。以不定故,則修梵 行及解脫果。」這是因為定業也可以改變而強調自力修行以達解脫的道理。 這本書所討論的是對佛法僧三寶已經具有信心的行者而說的。那些不具信心者,因為邪見 深重的關係,實在難以改變他們已具的邪見,除非他們願意捨棄他們的邪見,嘗試認識一 下三寶的真相;或者在深受苦惱的折磨之下,他們願意以試試一下的心情來佛門聽聽佛法 。但是目前的世界各國的佛法因為各國文化背景及民間習俗信仰的差異,佛教的外在表現 形式常使學佛者困擾不已,極難使一個初學佛法的人馬上就接觸到正確的佛法。 但願讀者們能抱著「如是我聞」的態度來讀本書,因為佛陀是要鼓勵我們以客觀批判的態 度去聞思修佛法的真義,絕無任何的迷信,或強迫讀者或聞者接受任何佛說的觀點,唯有 一個聞法和聽法的人通過思惟,認為所說的道理合乎常理方才接受和奉行它。佛在世時僧 團裏也絕對是民主的和合眾,許多決定是通過採納眾僧尼的意見方才予以實施的,在僧團 裏雖然尊老敬賢,但是對於初入道者,只要說得有理,他們的意見仍受尊重。 台灣與海外的華人,因為宿業具足善緣的關係,能有機會接觸到各國各派的佛教教法,這 固然是好事,但這也為許多佛教徒帶來許多困擾與猶豫,因為不同佛教國家所傳承的傳統 教法,存在著許多傳統文化所帶來的表現形式與說法的差異。因此許多學佛者在初期不但 沒在三學(戒定慧)上用功,反而在言語上與行為上抗擊其他國家與學派的佛法,這實在是 費時耗力,得不償失。 佛教經過了二千五百多年長遠的傳誦、翻譯與詮釋,以及不同種族文化的接納,適應與融 會後。已在各國參雜了許多的平庸世俗的儀軌與教法,所以必須去蕪存菁,以便真正的佛 法得以流存下去。作為一個正信的宗教,它會為苦難的眾生帶來安寧與祥和,帶來光明與 覺醒,以及帶來究竟的解脫。 三十七菩提分法是三十七個引導修道者走向身心解脫的法門,共分為七類:即是四念處、 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八正道。它的修道層次是以培養正念為基礎,時 時刻刻以正念攝制心,以達到圓滿戒定慧的修持。正念是心的一部份。培育它就能攝身戒 身淨身(身念處),進而攝心禦心定心(受念處,心念處)和念法擇法觀法(法念處),再注入 精勤(四正勤),達到四神足;並培育五根,生起五力;那麼七個開悟的因素(七覺支)就被 時時應用,這就是八正道的修行道路。 佛在將入涅槃前三月為比丘開示說:「我對你們講的一切真理,都要好好修習,實踐,體 證,出於對世間的悲憫,為了大眾的利益和幸福,為了人天的利益和幸福,此聖道將長存 不忘,何為此真理?它們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和八聖道 分。」 本書只是嘗試從文字方面把正確的教法介紹給讀者們,筆者才學淺薄,只希望做好份內的 佛法修學的事,讀者們若在閱讀的過程能領悟到一些以前未有的心靈的悟境或者能得到三 寶的加持,對我來說將是一份額外的喜悅,要是讀者們對一些章節的解釋有不明了的地方 ,我建議越過它,擱下來一陣子,以後再看。將來還是有機會明白它的,佛法不同於世間 法,它是要靠領悟後捨棄那個悟智的般若波羅蜜才具足的,因此它不是世間知識,好像上 學校讀回一張文憑那樣,它是一直要靠出離心才會成功的,先從離欲做起,一路作一路捨 ,捨的越多悟的越快。因此﹔ 欲登巍峨的高山 須走崎嶇的山路 若我有得到任何的功德,我都願意與眾多的有情分享,並希望他們都能培育善根,累積足 夠的波羅蜜,作為他們菩提道上的資糧,願諸位福慧雙修,法喜充滿,心常喜悅,早證菩 提。 法增合什     寫於檳城跑馬坡福建義山甘東岩蘭若 佛曆二五四六年十月廿日結夏圓滿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99.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