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A79 (^^)》之銘言: : 請讀一下印順或是其他佛教學者的印度佛教史著作、佛經集成過程 : 大乘經典是佛陀入滅後五百年 才陸續創造出來的 : 你拿著數千年前印度人們寫出來的的「戒律」 要來規範現在的人們 : 佛教若是滅亡 就是有這種食古不化 不能與時俱進的人 : 實則已經與魔同道而不自知 : 基督教面對新時代的社會而「解放神學」的產生 : 難道 佛教面對新時代 而要選擇腐朽敗壞嗎? : 佛陀教法之中 有萬古彌新 閃耀著智慧光芒的 : 那些你不去依循信守 : 卻要在這邊叫囂著「打手槍有罪!」之類的言詞 : 不覺得太誇張? 感謝A79大德引薦此書:佛經的文學性解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92297 解說諸經之源流。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index.html 這個網站有印順法師的著作。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3/yinshun33-00.html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A79大德作出文引導版上諸眾從另一方向去看待經典佛經,實在功德卓著,學生感謝您! 茲引一小段文字如後: 第二節 聖典(佛法)的來源與成立  第一項 聖典的來源   佛陀自身並沒有著作,佛弟子也沒有當場記錄;沒有原始手稿,也沒有最初刊本: 聖典是怎樣集成的呢?原始佛教聖典,與一般的典籍不同。對聖典而作史的研究, 首先要認清聖典的特性。一般的說,聖典是佛法,源於佛陀的自證,而為人宣說出來 。其實,佛法不只是口說的。佛法的根源,當然是佛陀的自證。屬於佛陀自證的境地 ,是無可論究的。從佛的自證境地,而成為世間的,為人類所信、所知、所學習的, 一定要經「表達」的過程。檢討聖典的內容,有教說,有制度,有佛的生活實況。 教說,是佛所宣說的,是佛的「言教」。 法制,部分是當眾宣布制定的;部分是佛 的生活軌範,成為大眾的楷模,這裏面就有「身教」(還有佛的事跡,也不用佛說, 而為當時所知而傳說下來的)。佛的「身教」、「言教」,從佛的內心而表現出來。 內心流露出來的,如佛的氣象、精神,使人直覺到偉大而信心勃發;那種「目擊道存 」,「無為而化」的教化,經律中多有記述,這不是「身教」、「言教」所能概括的 。如來的身口意──三業大用的示現,約特殊的事例,稱為「三業輪」(三示導)。 這表明佛陀的教化,是佛的三業德用,呈現於人類,誘導人類趨入於佛法。 佛法,那裏只是口舌的說教呢! ------------------------------------------------------------------------------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41/yinshun41-00.html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41/yinshun41-08.html 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原來十法界者,可能也不是世尊所說過的。 連『菩薩』之概念都可能是後起的,因為世尊弟子們根性不同,所以才有諸種分別。 如此說法,很能與六祖壇經中惠能祖師所言相互印證,茲引如後,請諸有緣君耐心讀之: (且姑且聽學生用括號分說如後) ------------------------------------------------------------------------------ 僧法達,洪洲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曰:「念法華經,己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 聽吾偈曰:「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麼?」 曰:「名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 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 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學生淺見:讀經必先明其宗,以「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佛經者本為渡人而說,因凡夫苦惱不同,所以不同經有不同宗趣。 不明其宗趣、卻執佛言辭說一說二,只能被經所轉,卻不能轉經。)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 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     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     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     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     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 ,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 ,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 瞋嫉妒諂佞我慢,侵入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 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 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 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 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 區利?願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鐃伊盡思共推, 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 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 若二若二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 只教汝去假歸真,歸真之後,真亦無名。 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 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才可名念經僧也。」 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 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 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6.45.170 無具體論述之推文內容、無就事論事之推文內容,已悉數刪除。 ※ 編輯: Leisuretime3 來自: 203.66.45.170 (07/08 15:35) ※ 編輯: Leisuretime3 來自: 203.66.45.170 (07/08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