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reader (讀者)》之銘言: : ※ 引述《reader (讀者)》之銘言: : : → jsr813:佛教是教育。世尊更從未創作,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不生不滅.. 04/30 18:53 : : → jsr813:利用哲學方法思考,歷史角度探討可當興趣.但與了生死不相干 04/30 18:58 : 這就是自以為了解佛教的顯例。 : 所謂諸行無常,就是在指宇宙和人生都會經由成住壞滅 (原譯成住壞空,但是 : 空字容易搞混,現在多改稱) , 這才是真相。 : 所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己,寂滅為樂」,要學佛首先就是要了解 : 什麼是無常,沒有什麼是不生不滅的,那是偽佛學,完全搞錯。 : 對於佛學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不是你覺得某某是真理就可以不用思考了。 : 隨便一句話就講錯,這樣還要跟別人說教? 而似乎這樣的推文不止一次了。 : 八正道之首即是正見,正見是需要學習探索思考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方法, : 應該要尊重他人,成天說別人這樣子不對,那樣子無意義,就是反智的表現。 : 又及,創立佛教和發現真理是不一樣的,對字詞掌握不好,對於別人說的東西 : 不感興趣卻又要批評,這樣子又真能了脫生死嗎? : 大家談修行談感悟談體驗,我何曾置過一詞? 我討論一點東西,又干你何事, : 卻要三不五時在推文反對,以為別人隨便講點所知之事,就是專以鑽研為要, : 就像是聽到別人談理財,就要告誡他們說金錢不是人生的一切一樣,但是誰又 : 把金錢當成人生的一切了? 這樣的態度是自卑還是自大? 本文前提:姑且不論是否有對人不對事的情況發生。 最近剛剛讀完昭慧法師的『初期唯識思想』,與reader前賢你分享其中的一段話: .....研究唯識學時,應該非常注意『涅槃寂靜』的法則。佛法中,無論是聲聞乘 的有餘、無餘涅槃,或是大乘的無住涅槃,都是對於生命的終極關懷。如果研讀 唯識學,卻忽略了終極關懷,忽略了生命由流轉趨於還滅的圓滿覺證,而只是探討 其宇宙論、認識論或是理則學,必然會是隔靴騷癢的。 傳統研究法中,雖然也注意到唯識學趣入『涅槃寂靜』的要著,但卻仍然在理論 的建構中,逐漸地忽略了這個重點。原因在於,當時的唯識學面臨很多學派的挑戰, 它必須藉由建構更縝密、圓熟的體系,不斷的化解這些挑戰,因而思想的建構越來 越龐大,相對地,佛弟子最確切關心的,修行、解脫方面的問題,反而相形萎縮; 解與行,形成了不均衡的發展。 原本中觀學派、唯識學派的產生,都是對於過去或現階段,佛弟子忽略了修持, 只著重於義學的探究,而感到不滿,想要回歸到修行的重點上來。但很特殊的是, 後來這些學派,也同樣掉進偏重義理而忽略實證的陷阱。既便是中國禪宗,其始也以 『不立文字』而自豪,終究是出現了連篇累牘的公案文字。有的末流,甚至成了略過 修持以解析公案的『口頭禪』了。這彷彿是歷史的『宿命』,研究佛法,應以此為殷鑑 ,在義理研究中,時時回顧修持,這是『涅槃寂靜』法則對吾人所產生的另一種提撕 作用。 後學與你分享這段話的用意,不是說你只是喜愛辯論,而是因為法行人 (後學認為你偏向法行人)比較容易掉入義理的探討,而忽略了學佛的重點在 『涅槃寂靜』。(信行人也有他們的缺點,在此就不談了。)畢竟就歷史來看, 也確實如此。 但是這並不是否定討論的益處,只是在討論的當下需時時提醒自己, [應該非常注意『涅槃寂靜』的法則],否則[忽略了終極關懷,忽略了生命由流轉趨於 還滅的圓滿覺證,而只是探討其宇宙論、認識論或是理則學,必然會是隔靴騷癢的。] 你認為呢?^^ 末了,想要向你推薦這本書,如果你對唯識學有興趣,這是很棒的一本入門書。 我自己也還需要再讀一遍,唯識學實在不容易。> <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7.142.20
Bonerges:我是買林中治先生的性相略說,也是講唯識140.109.231.102 05/01 05:46
Bonerges:可是怎麼看都覺得 唯識會幫助修行啊~140.109.231.102 05/01 05:47
Bonerges:個人是覺得 沒有體驗過的唯識道理140.109.231.102 05/01 05:48
Bonerges:就像是在看無字天書一樣 有看沒有懂140.109.231.102 05/01 0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