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關於部派的問題,真要搞懂, 至少得將印度佛教史粗念過一遍。 印順法師對此寫有幾本書,算是漢地早期最詳細的研究。 之後許多研究者以此為基礎,作了各種正面與反面的研究。 佛學界對這塊雖然有些大共識,但歧見與爭議還是不斷。 一般公認的佛典集結,其實只有王舍城集結。 然而,王舍城集結的兩個主角,阿難與優婆離, 兩人並不是相同年紀,出家時間相距甚遠; 阿難是年輕的比丘,中晚期才入釋尊門下。 優婆離是年老的比丘,對於佛法的認識多半完備於釋尊早期的說法。 因此,儘管傳說王舍城已經集結出「經」與「律」, 但其實中間還是有許多有爭議之處。 第二次毗舍離城集結,表面上是上座律系為了維護佛門戒律而發起, 但背後更重要的關鍵, 其實是離群索居的保守派,與廣為接觸俗民百姓的大眾派, 雙方對於如何實踐佛理而起的衝突。 毗舍離城集結的發起者,是上座律系的長老們, 最初的理由是為了討論「十事」是否合律, 但最後的結果反而是上座系主導集出屬於上座系版本的佛典。 上座長老們利用這次集結, 直接將王舍城集結以來便存在的許多歧見, 統一成他們所堅持的版本,並且重新編排佛典的次第,好清理乾淨。 在上座長老們的立場來看, 那些東方的年輕比丘,不肯死守成規,自然大錯特錯。 但我們要知道,東印度當時商業發達, 許多百姓經常直接以金銀貨幣供養比丘。 東方比丘若收,則違反持金銀的戒律; 但若不收,那托不到實際的食物,就只好餓死。 上座長老們完全不顧時空環境可能已經有了變化, 憑著他們的堅持而強行促成毗舍離城集結。 至於其它人不屬於上座長老者,則被稱為是大眾律系。 事實上,此時的大眾律系所傳的佛典,反而是更為“原始”的版本。 由於大眾律系當時並沒有統一的主導者, 因此大眾律系所根據的佛典,其實就是毗舍離城集結以前的多元版本。 大眾律系並不是另外集結出了與上座律系不同的版本, 他們只是沿用本來就流傳的佛典。 反而是上座長老們為了杜絕東方年輕比丘種種非律的新想法, 才是處心積慮地統一存在於既有佛典中的各種矛盾與歧見之處。 其實,在這個時間點上, 真正的佛典應該是多元且有不少內部矛盾的。 釋尊當年遊化各地說法, 接受傳法的弟子到處都有,更有許多高足接受釋尊吩咐出遠門傳法。 這些遠在四處的比丘,沒能趕得上最初的王舍城集結, 但他們之後就不繼續傳法了嗎?當然不。 因此,他們所傳的佛法,自然便與王舍城集結所謂的“定本”有所出入。 再加上王舍城集結時,「經」(阿難)與「律」(優婆離)之間本就存在若干歧見, 凡此種種,都使得佛典的集結無法想當然爾地容易。 王舍城集結,固然集出了「經」與「律」, 但並不是佛法就只有「經」與「律」而已。 大迦葉長老長年苦行,但他並不是自以為是的人。 其實大迦葉長老多少有點保守傾向, 他寧願墨守釋尊一切戒律,既不肯彈性運用,也不肯新增其它戒律。 要知道,釋尊當年制定各種戒律,並非憑空而創, 更非根據什麼絕對不變的「真理」而制定。 釋尊制定的所有戒律,都是當年僧團確實發生了某些爭議或問題, 釋尊才依此制定出各種戒律。 但大迦葉長老長期習慣苦行,加上相當尊重釋尊, 因此寧願死守在既存戒條之上,也不願退讓一步。 但我們也不能說是大迦葉長老的錯。 大迦葉長老發起王舍城集結的原因, 就是要在釋尊滅度之後,率先穩住僧團, 以免少部份持律不嚴的害群之馬, 利用人心惶惶的機會,瓦解整個僧團。 在這個立場之上,大迦葉長老寧願墨守在死板的條文之上, 也不願意隨意亂開放,確實有其考量。 再者,釋尊當年不僅制定戒律而已, 更創立僧團的羯磨制度。 因此,對於出家比丘而言,日常生活自有僧團可以規範。 若真遇到既有戒條所無法妥善處置的事件, 透過持戒嚴謹的長老實行僧團自治, 仍留有保持因事彈性的空間。 有學者認為,王舍城所未集結者,未必不為大迦葉等人所認可; 只是當年考量到輕重緩急,因此並未就這些部份進行處理。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大迦葉等人只就他們自己所知道的佛法進行集結而已。 其餘他們所不知道的,則由其它人自行流傳,甚至是集結。 無論如何,自從毗離城集結之後, 上座長老們便有了明確且統一的根據; 這便是何以日後部派分裂時, 上座律系分裂的規模比大眾律系要小的緣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72.198 ※ 編輯: pepsilin 來自: 140.112.172.198 (09/27 17:32)
haryewkun:推本篇。 09/27 20:29
imagewind:對於戒律的解說,後學頗推。此與昭慧法師的律學思想, 09/27 23:02
imagewind:頗為切合。不過文中的某些歷史訴說,與我所看到的不同 09/27 23:03
imagewind:此點持保留態度。 09/27 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