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pepsilin (知識天的圖書館員)》之銘言: : 關於部派的問題,真要搞懂, : 至少得將印度佛教史粗念過一遍。 : 印順法師對此寫有幾本書,算是漢地早期最詳細的研究。 : 之後許多研究者以此為基礎,作了各種正面與反面的研究。 : 佛學界對這塊雖然有些大共識,但歧見與爭議還是不斷。 : 一般公認的佛典集結,其實只有王舍城集結。 : 然而,王舍城集結的兩個主角,阿難與優婆離, : 兩人並不是相同年紀,出家時間相距甚遠; : 阿難是年輕的比丘,中晚期才入釋尊門下。 : 優婆離是年老的比丘,對於佛法的認識多半完備於釋尊早期的說法。 : 因此,儘管傳說王舍城已經集結出「經」與「律」, : 但其實中間還是有許多有爭議之處。 : 第二次毗舍離城集結,表面上是上座律系為了維護佛門戒律而發起, : 但背後更重要的關鍵, : 其實是離群索居的保守派,與廣為接觸俗民百姓的大眾派, 請問仁者,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區分是「離群索居」與「廣觸百姓」嗎? 不知道仁者從何典何藏得之說法? : 雙方對於如何實踐佛理而起的衝突。 : 毗舍離城集結的發起者,是上座律系的長老們, : 最初的理由是為了討論「十事」是否合律, : 但最後的結果反而是上座系主導集出屬於上座系版本的佛典。 : 上座長老們利用這次集結, : 直接將王舍城集結以來便存在的許多歧見, : 統一成他們所堅持的版本,並且重新編排佛典的次第,好清理乾淨。 : 在上座長老們的立場來看, : 那些東方的年輕比丘,不肯死守成規,自然大錯特錯。 : 但我們要知道,東印度當時商業發達, : 許多百姓經常直接以金銀貨幣供養比丘。 : 東方比丘若收,則違反持金銀的戒律; : 但若不收,那托不到實際的食物,就只好餓死。 又東方比丘能夠「廣觸百姓」,想必可以比上座部比丘更能夠輕鬆地乞討飲食, 再者,金錢供養的現象,在佛陀住世的時候就已經發生了,  在《摩尼朱拉迦經》佛陀提到比丘受持金錢的看法:   「對於佛子比丘們,金、銀與錢是不被允許的;佛子比丘們不認可金、 銀與錢的納受;佛子比丘們不接受金、銀與錢;佛子比丘們已經捨棄 了金銀珠寶,捨棄了錢。」   「無論對於任何人,如果金、銀與錢是被允許的,那麼,對於他而言,    五種感官欲樂是被允許的。對於任何允許五欲之樂的人,他不具備比 丘的本質,不具備佛陀之子的本質。」   「如來如是說:比丘需草者,草可求得;比丘需木者,木可求得;比丘    需車者,車可求得。然而,如來亦說:比丘絕無可能被允許接受或尋    求金、銀與錢。」 : 上座長老們完全不顧時空環境可能已經有了變化, : 憑著他們的堅持而強行促成毗舍離城集結。 : 至於其它人不屬於上座長老者,則被稱為是大眾律系。 : 事實上,此時的大眾律系所傳的佛典,反而是更為“原始”的版本。   請教仁者稱「大眾律系所傳的佛典,反而是更為“原始”的版本。」 此說出於何處?   又上座部與大眾部各分多部,且根據現有文獻,   大眾部分裂要比上座部分裂尚早出百年,分裂除了地區分裂之外,  更有許多是因為對經律的傳本及看法不一,而造成分裂   這就更不知您所說的大眾部版本又是只哪一部派的版本? 在末學看來,除了上座部的雪山部(可能隱沒,後期未載)之外,   恐怕沒有一個部派敢說自己的經典比其他部派更為原始。 : 由於大眾律系當時並沒有統一的主導者, : 因此大眾律系所根據的佛典,其實就是毗舍離城集結以前的多元版本。 : 大眾律系並不是另外集結出了與上座律系不同的版本, : 他們只是沿用本來就流傳的佛典。 仁說此說與歷史記載不合 二次結集時期,大眾部以跋耆為上座(何來沒有統一的主導者?),    另行組織一萬人舉行大結集,承認十事合法,同時承認大天五事。 印順導師稱此大結集:違背教法,破壞根本集錄。 我們都知道出家修行有四大損壞學習的障礙,分別是: 飲酒、淫欲、持蓄金銀、邪命自活。 這四大障礙就像煙、雲、塵、霧一樣,不時遮蔽住太陽的光亮。 而戒律的制定,除了避免個人習氣的累積之外,同時也維護僧團清淨, 當然也有兼具兩種功能者,在戒律制定背後最大的精神,   就是以止息為目的。   因此在〈律藏〉不持金銀戒的《分別》裡,   也重申比丘如果能使用金錢,那所有俗人的享受都可以做到,   那又何必作比丘?   在這樣子的說法中,有些人只能看到表面的理解,   認為這只是一種行為上的規範,所以當論到與解脫的真正關係時,   通常表面的理解就瓦解了,以為持金錢的問題可以透過自我節制來解決,   或者是由別人持用,不親自沾到錢這種自行解釋的方法強行解套,   而不去體會戒律背後真正的意涵,錯過了正確的法義。   佛陀所教導的法義,不管是經部還是律部,止息的目的是一樣的。   戒律中的不持金錢戒,如同佛陀表達的意思,比丘如果可以用錢,   就能得到世俗人的物質享受,金錢的使用本身,就是一種習氣,   在透過金錢得到各項物資的過程中,各種習氣大量堆積,   而止息所要做的就是去除各種習氣,   持金錢所產生的龐大習氣,非常不利於止息。   在家人雖然面對金錢與五欲的生活及誘惑,   但可以依靠對於清淨的出家僧團的依止,   皈依受持五戒過著如法的在家生活,避免金錢五欲的過度毒害。   出家人靠著居士的供養誘^食生活,而能避免墮落於金權五欲的侵蝕與毒害,   僧團因而能自淨,因能自淨而能讓在家人依止皈依,   僧團依此正命而過著梵行清淨的共住生活。 -- 諸行無常 Anicca vata sankhara, 是生滅法 Uppada vaydhammino; 生滅滅己 Uppajjhitva nirujjhanti, 涅盤無我 Tesam vupasamo sukho. 從菩提樹下走過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191.212
hilliverson:推 09/28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