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六 從思潮的遞代看大乘 依多數大乘經的三時教,把五期佛教總束為無常實有的聲聞行,性空幻有的 菩薩行,真常妙有的如來行三期。這三個時代思潮的代興,是前一思潮發揚到極 高的時候,後一思潮已潛在的形成;前一思潮將衰落,後者就立刻用新的姿態飛 快的發展起來,形成新的時代。三時中,性空幻有的菩薩行,是根本結集聖典的 正常開顯;真常妙有的如來行,卻因為適應而多少有點離宗。這是可以諍論的, 再為一談。 佛世的佛教,是無限差別而一味的。三法印,在釋尊的證覺中,自然是一貫 無礙。從初期聖典所表現的看來,這是行踐的理性,是厭苦、離欲、向滅的法則 ,是知苦、斷集、證滅的所修聖道的歷程。所以在初期聲聞行者的認識上,這含 有很大的厭離情緒。他把生死無常與涅槃寂靜截為兩件事,所以特別深切的痛感 無常故苦,形成無常為門的聲聞行了!原來,三法印是依緣起而開顯的:緣起的 生滅,是諸行無常;緣起的寂滅,是涅槃寂靜。初期急於厭離的學者,從緣起生 滅相去看,所以見他的歷別而三法印分離了。但真能從無常入無我,從無我證無 生寂滅的聖者,也決不別執(他的四諦,也稱生滅的,有量的,有作的)。菩薩 行者,從緣起的生滅中徹見寂滅性,體現一切法的無差別性。從這畢竟空寂的觀 點看一切,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印(他的四諦,也稱不生滅的,無量的,無作的) 。一從差別的見地,漸入而會歸一滅;一從無別的見地,見性空而遍通三法印。 古人說的拙度、巧度,也只是這個。這樣,生滅相即寂滅性,生死即涅槃,不妨 離聲聞厭離行而別走菩薩等觀的性空行了!我們的見解,《第一義空經》,《大 空經》等,本是聖典舊物。所以性空門的發揚,決非否定,抨擊根本的聖典,反 而是開顯他。即空的一切,只是蘊、界、處、緣起等;無我(三解脫門)是入道 的不二門;無餘涅槃,是三乘共證而究竟的;但為菩薩說,而二乘也應該列席學 般若。這一切,是怎樣的闡發釋尊正覺的本懷,不違舊來的聲聞行! 第二期是無我法印的開顯,第三期是涅槃法印的開顯:我曾這麼說,但大有 語病,容易起誤會。要知三法印是依緣起的生滅與寂滅而說的,法印有三,生滅 與不生滅,卻只有二義。性空大乘的空寂,是我空、法空,是人無我與法無我, 這自然是無我我所的開顯。但一切法空,就是諸法寂滅性,這就是涅槃;在諸法 本空上,顯示諸法本寂滅,所以空也就是涅槃寂靜印的開顯。在同一的性空中, 顯示無我與涅槃二義。這第一、法印有三,生滅與寂滅只有二。諸法無我是遍通 的,從生滅邊說,無常是相續中的非常,無我是和合中的非實。從寂滅邊說,無 我約所無說,寂滅約所無的當處說。性空行,就是從無常的非實自性中,離自性 而見空寂。第二、在聖典中,涅槃是不許擬議的。因為一切是有餘的,是世間的 ;如用世間的去作著相的描寫擬議,那就必然要神化。他只能從無常無我中去體 現,要加以言說思惟,只能說空、無、非、不、離。第三、無可說明中的說明, 不出二途:生死是此有故彼有;所以涅槃是此無故彼無,就是無性空。無自性空 ,自性涅槃,這是用實有非有的空來顯示的。又,生死是此生故彼生,所以涅槃 是此滅故彼滅,就是寂滅。以生滅故,寂滅為樂,這是用生者不生的無生來顯示 的。所以說三時思潮的遞代,是三法印的次第開顯;這在後期的大乘者,他們確 是自覺為發揮真常妙有的大寂滅的,其實卻不盡然。 圖片 諸行無常───從緣起生滅相說──三法印的漸入一滅──聲聞行時代 / 無常……無我……不生 證入涅槃 ︷ 諸法無我 / (無常性)\ 己利行 \ 無自性空{(無我性)- 自性寂滅 普賢行 \ (無生性)/ ︸ 涅槃寂靜───從緣起寂滅性說──一實相的圓見三印──菩薩行時代 什麼是真常妙有?就是說,空是無其所無,因空所顯性,卻是超越的大實在 。這在性空幻有發揚的時代,有見根深的學者,不見一切如幻,一切唯名,一切 性空,他是很可以把性空誤會作顯示真常的。天台家說,通教的幻有即空,如因 空而見非空非不空(不離一切法的外在)的,是但中;如因空而見非空非不空, 而空而不空,空中具足一切法的(不離一切法而內在的),那是圓中了。含中二 諦,不是三乘共空的本義,是真常論者的一種看法,一種解說,很可以看出從空 到不空的思想過程。難怪真常論者的心目中,《華嚴》、《般若》等都是真常, 說空是為了破外道小乘。從空而入的,是大實在,是一切法的實體,與諸佛法身 平等平等。他是凡聖一如的,染淨不變的。雖是萬有的實體,遍一切一味,但為 了無始妄染,使他局促在狹小的世界中(或者閉鎖在肉團心中)。他是生死中作 業受苦樂者,在蘊界處中,為三毒所染,但還是常住的,周遍的,清淨的,真實 的;像礦中的金性,穢物中的摩尼。他是陰界六入(在有情身)中的至善妙明; 不即五蘊不離五蘊的真我。他叫如來藏,如來界,如來性,佛性……;他與心性 本淨合流,所以也叫圓覺,本覺,常住真心。他是常住,非無常;他是具足恆沙 淨德的不空;他不從緣生,不如幻化。無常,空,這都是世間虛幻的緣起,他決 不能如此。他有時也叫空性,這是因他不與妄染相應,因離妄而證。也可以叫無 我,這是無即蘊我與離蘊我,他實在是真我。把從空所顯的大實在(妙有)作為 核心,他本身具足一切;清淨聖德,是從他開顯出來,不是新生;熏習,那不過 引發而已。他具足一切清淨功德,必然要走到佛智常住,菩提本有。這可不能不 罵無常是外道,譏笑無我是舊醫用乳。真常妙有論的特徵如此,他是什麼?是梵 ?是我?回顧根本的聖典,渺不相及。在初期大乘經中,也不能容許。有人說, 這是不共大乘。是的,這確是不共的。 這一思想系,印度的佛教中,是存在的,不能否認。不能否認他,但進步的 大乘學者,或者說是回眺根本聖典的大乘學者,那都要批評他,修正他。龍樹說 得徹底,這是梵王的舊說。無著系不談如來藏藏識,專從唯妄唯染的賴耶談起; 不直談圓成實的妙有,卻從依他起的自相有說起;給如來藏以新的解說,雖不能 徹底,到底淨化得多。他的後學,對真常顯現諸法的思想,永遠在反對,也有評 責真心系為妄說的。龍樹的後學,說圓具德相的如來藏,是不了義的,如來藏是 依性空而假說的;宗喀巴也要大破覺曩巴派的真常妙有。我覺得,如果說龍樹、 無著間有一種一貫的精神,那就是綜合南北佛教,對後期的真常妙有論者,加以 批評、洗煉。我把印度的佛教史,分為無常、性空與真常,對真常多少有點指摘 ,這在自己,覺得是繼承龍樹、無著一貫的精神。時代不同,他的病更深,不免 說得更徹底。但虛大師批評我,將馬鳴、龍樹、無著的一貫,糅成支離破碎了。 起初,使我驚奇得有點不敢相信,龍樹、無著的一貫是什麼?但現在,我漸漸明 白了。好在問題也等於過去,虛大師也覺得「於大乘教理上,從空到不空,證之 多分的大乘經論,蓋無問題」。不過,總以龍樹以前的馬鳴作《起信論》為理由 ,維持先真常而後性空的見地。我想,龍樹以前的馬鳴,有沒有作《起信論》, 這在今日,應該是共明的事實,不必再勞研討的了! (<<以佛法研究佛法>>p.189 ~ p.195)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14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