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二、錯知:觀察者的性格與認識力,不夠了解對象。在所認識到的人與事, 不論說他好,或者不對,每為皮相的認識,與情感的歪曲,不能正確的理解對象 。這如嗏帝比丘親聞佛說,而說識是生死根本,即是一例。傳說中的佛說,當然 不能契合釋尊本意的更多。 三、少分的知:偉大的思想,複雜的事件,是和合為一而又內有種種差別相 的。如偏狹的見到一端,就是能深入其微,也不能看為完整的、正確的。或者, 在當時是少分人的了解,未能成為眾所周知的時代佛教。這如學菩薩而成佛,釋 尊是事實的證明者;彌勒是繼蹤前進者。學菩薩道而成佛,如本生談等,儘多的 留傳人間。然而釋尊的時代佛教,並不勸人學佛;聲聞弟子都以急證解脫為目的 。這一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的法門,逐漸的發展為時代共趣的佛教;可能由於適 應新的時代環境,而有多少新起的成分,但自有他的來源,不能看作純為後人的 懸想產物! 從這種見解去了解佛法,我不一定說:佛滅前後的時代佛教,是不知,錯知 ,少分的知。是說:古型的聖典,當然值得珍重。但稍為後起的,多少變化或重 心不同,這可能為不知者的再認識,錯知者的糾正,少知的綜合而成為圓滿,或 逐漸開展而形成大眾共知的佛教。這需要鄭重的虛心的探討,是不能看作佛所未 說而輕易抹煞的。事實上,像王舍城迦葉系的少數結集,確是偏於苦行與自了漢 認識的佛法,不能完滿而忠實的映現釋尊的一切。如佛說小小戒可捨,而迦葉決 定為一律保留。如迦葉行頭陀苦行,釋尊曾勸迦葉捨頭陀行,而迦葉卻固執的不 聽釋尊的勸誡。如釋尊因阿難而度女人出家,佛在時,迦葉隱忍下去。等到釋尊 入滅,迦葉即大為反對,以此為阿難的錯誤,強迫他向大眾懺悔。釋尊入滅以後 ,領導大眾結集聖典的迦葉,風格見解如此!這樣的結集──而凝成的初期佛教 ,無疑的不能代表佛法的全體。如說佛教只有這些,那是怎樣的荒謬! 還有,人類認識中的佛法,用語言表達,用文字記錄出來,也是值得注意的 問題。我們的了別認識,是顯境名言;語言是表義的名言。雖然說,思想是沒有 說出來的語言,沒有錄出的文字;語言與文字,是思想的表現與記錄。但思想與 語文,還是有些不同的。辭不達意,是極一般的事實。思想是生動的,自覺的內 容,常是有機的統攝著,能隨時空的不同而適應的。語文就機械多了!他多是片 段的;相關的統一性,每不是淺薄的印象所能夠了解。白紙上漓了黑字,常被愚 拙者固執著,把他殭化而成為古人的糟粕。我覺得,佛陀的三業大用,從佛弟子 的認識中,化為文字記錄,實在損失不少!但這是不可避免的。如古型的雜阿含 經,這樣的簡要、雜碎!總是說如此,很少詳細的說明他所以如此。釋尊果真是 這樣的簡默嗎?佛確是不歡喜多說多辯的,但要使人聽法而修行得悟,決不能如 此。這無非為了適應口口相傳的方便,而把他簡練到如此的。在表義的名言中, 有音聲符號的語言,形象符號的文字。佛滅前後,都用耳提面命的語言(聲名句 文);從語言(及弟子間的傳說)到大部的記錄,這是阿育王以後的事了。從語 言到文字,你想有多少變化!語言的生動表情,在口口相傳中,被脫略乾淨。特 別是印度的方言複雜,經過口頭上的重重傳譯,就不免起著或多或少的變化。所 以即使是佛所親說的部分,也不能學究式的,專從文字的考證、訓詁中,去完美 的了解佛法。 近來的一分學者,推重錫蘭所傳的巴利文聖典。錫蘭的佛教說:這是釋尊使 用的摩竭陀語;巴利語聖典,是王舍城五百結集的原典。以語文的古老,證實他 們的三藏,是古老的、正統的佛說。與他們不同的,即使是阿含與廣律,也被看 作後起的、改寫的。如這不過為了宣傳的目的,那麼讓賣糖人去說他的糖甜吧! 如作為事實,作為是否佛說的標準,那是違反佛陀精神的,不能不表示反對。佛 制:「聽隨國俗言音學習佛說」。佛法是普應無礙的,不是神教式的執一而強同 的。以不同的言音來學習佛說,也是錫蘭律典所共說的。所以,無論釋尊與王舍 城結集使用甚麼語文,佛教界並沒有標準的語文。億耳以阿槃地語誦《義品》, 釋尊是一樣的讚歎他!雅語,起初是恆河上流──西方系所使用的。釋尊不同情 他們的「佛法統一化」──雅語化,但並不反對他們以雅語學習佛說。這是佛世 即已如此,以雅語誦習佛說,不是後起的變化。傳說阿育王時代,華氏城因僧眾 的來自各地,語音隔礙,所以分用不同的語言誦戒,佛法即分為多部。在不同的 環境中,佛教適應不同文化,採用當地語文,確為佛法分部的重大原因。錫蘭的 佛教,從大陸來,起初是並不專為巴利語的。照錫蘭佛教徒自己的傳說:由於大 寺派與無畏山寺派相諍,大寺派始以巴利語寫定三藏,這是西元前一世紀的事。 他們的想像,以為巴利語聖典,都由摩哂陀傳來。不知即使摩哂陀使用巴利語弘 法,在當時口口相傳的狀況中,三藏的南傳,決不會出於一人的口授。其後,也 還有非巴利語的;西元四、五世紀間的覺音,始一律的改寫為巴利語。這在當時 ,仍舊是大寺派的,而不是錫蘭佛教全體如此。我們相信,巴利語為古代的方言 之一;然以巴利語寫定三藏,在錫蘭也不算是太古了!我們如不打算效法神教徒 ,不希望宗教獲得語文的特別支持(如婆羅門教以吠陀語為神的語言等),那麼 語文不過是載道的工具而已。印度佛教語文的複雜性,與佛法語文化的種種問題 ,是值得巴利語佛教者反省的! 還有應該注意的:就是先見於文記的,並不就是先存在的。這像民間流行的 故事,有還沒有記錄的,但並不妨早已存在,他比近代發明而出版的,要早得多 。從這種意義去看佛法,在文字流行較遲的聖典,可以說在某時盛行,不能就此 指為後人懸想的產物!他的是否佛法,是否佛說,需要從種種方面去判決審定他 。後起的,可能早已存在,但我也不否認受有外來的影響,以及傳說而改變的成 分。 這還專在語文上說。其實,佛法的表現,音聲符號中,還有音樂歌唱,甚至 語言的情調;形象符號中,還有圖畫、建築、雕刻等,無不在有意無意中表現佛 法,影響佛弟子的思想。這些,又大多是象徵的、抒情的、比擬的。如不從表現 佛法的種種方式、種種關係中去把握佛法,而想專門在說與不說上去衡量佛法, 這真是佛法的不幸!這些,離佛二三千年的我們,確乎已不能親切的明確的容易 了解。對於這些問題,也許是不談為妙!倒不如把傳統的片面的見解──佛說, 覆述一遍,來得像樣而博得人的同情。不過,如想更充實的、更正確的了解佛法 ,使佛法從古人的糟粕中解放出來,那非從新的觀點──存在於現實世間的觀點 出發不可。從對象到認識,從認識到語言,從語言到文字,這表現佛法的不同形 式、不同階段中,有種種問題。承認了這點,就不會專憑佛口的說不說,用作現 存聖典的是否佛法的抉擇標準了! (<<以佛法研究佛法>>p.157 ~ p.163)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14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