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根據各個部派的傳說, 阿含的內容無疑應是最接近王舍城集結者。 然而,儘管部派之間的阿含有著許多雷同之處, 但部派各自的傳承,仍然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 單單以「律」而言, 不同部派所紀錄流傳下來的戒條, 不僅總數有所差異,甚至連條目、內容也都有細節上的不同。 如果不是廣泛地鑽研比對,其實不容易釐清律學的頭緒。 「經」亦是如此。 佛經,並不單單只有佛說才是。 即便是阿含,也記載了許多佛弟子的說法。 佛陀自身並沒有著作,佛弟子也沒有當場記錄; 沒有原始手稿,也沒有最初刊本: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引用開始---- 佛陀自身並沒有著作,佛弟子也沒有當場記錄; 沒有原始手稿,也沒有最初刊本: 聖典是怎樣集成的呢? 原始佛教聖典,與一般的典籍不同。 對聖典而作史的研究,首先要認清聖典的特性。 一般的說,聖典是佛法,源於佛陀的自證,而為人宣說出來。 其實,佛法不只是口說的。佛法的根源,當然是佛陀的自證。 屬於佛陀自證的境地,是無可論究的。 從佛的自證境地,而成為世間的,為人類所信、所知、所學習的, 一定要經「表達」的過程。 檢討聖典的內容,有教說,有制度,有佛的生活實況。 教說,是佛所宣說的,是佛的「言教」。 法制,部分是當眾宣布制定的; 部分是佛的生活軌範,成為大眾的楷模,這裏面就有「身教」 (還有佛的事跡,也不用佛說,而為當時所知而傳說下來的)。 佛的「身教」、「言教」,從佛的內心而表現出來。 內心流露出來的,如佛的氣象、精神,使人直覺到偉大而信心勃發; 那種「目擊道存」,「無為而化」的教化,經律中多有記述, 這不是「身教」、「言教」所能概括的。 如來的身口意──三業大用的示現, 約特殊的事例,稱為「三業輪」(三示導)。 這表明佛陀的教化,是佛的三業德用, 呈現於人類,誘導人類趨入於佛法。 佛法,那裏只是口舌的說教呢! 佛法也不只是佛說的: 以教說來說,佛法而見於聖典中的,佛說的而外, 有弟子說的,有弟子與弟子互相對論的, 有佛略說而弟子廣為分別的,還有佛涅槃後弟子說的。 宇井伯壽曾列表以為說明,可以參考。 在『相應部』「有偈品」(與『雜阿含經』的「八眾誦」相當)中, 還有梵天,帝釋天等說法,所以『大智度論』說: 「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 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 佛法並不限於佛說,是佛教早期所公認的。 從佛的自證心境,表現出來,化導人類。 在家出家的佛弟子,依佛的教導而修證,證入佛陀自證的境地。 本著自己的理解與體驗,或表示自己的悟解, 或為了化導而表達出來,都就是佛法。 徹底的說,根源於佛陀,而表現於世間的, 不只是佛的三業德用,也是佛弟子們的清淨三業。 佛法是具體的,活躍於人類面前的。 以佛陀為根本,僧伽為中心,統攝七眾弟子, 而展開其覺化,淨化人間的救世大業。 這就是用文句來集成聖典的來源。 ----引用結束---- 佛理並不僅限於釋尊口說的紀錄, (即便如此,單單釋尊口說的紀錄便已有各種部派的歧見) 由於佛佛不二,因此只要合乎佛理,就是佛說。 要判斷典的內容是否合乎佛理,並不需要鑽研考據學或版本學; 只要依循四法印(或至少三法印),多讀不同部派的經典, 自然能認識真正的佛理。 -- 知識天的公共論壇: Yahoo!分站:http://tw.myblog.yahoo.com/public-forum UDN分站:http://blog.udn.com/linpeps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72.198
virulous:推 140.128.225.40 10/30 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