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剛好手邊有書,便翻翻打字一下。 在中期大乘佛學以前,其實大小乘之間並沒有那麼絕對的分立關係。 呂澂:〈小乘佛學〉,《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1987年) ----引用開始---- 在部派佛學時期,有部分為東西兩派; 以後東派得勢,曾總結其學說,編為《大毗婆沙論》, 形成毗婆沙論一派,頗得貴霜王朝的支持,遂取得代表整個有部的地位。 …… 有部的這一著作,對當時流行的說法,都曾加以駁斥, 而大乘的經典此時已出了不少,如《般若經》還是脅尊者相信的, 那麼它對大乘是否也有所反映呢? 有的,但反映得不明顯。為甚麼呢? …… 開頭,它們不承認大乘,提出「大乘非佛說」的口號根本予以否定; 既然如此,所以在小乘的著作裡對大乘學說就不能明顯地反映。 不過,對照大乘的著作,他們對大乘學說的反映還有蛛絲馬跡可尋 …… 在這裡也看出小乘雖對大乘根本否認, 但對大乘的學說仍是暗中做出反映,有所反駁的。 有部對於大乘並非一筆抹煞,僅止於反駁而已, 同時也有據以修正己說,或與大乘多少取得調和的地方。 …… 講到佛有十八不共法, 有部原與大乘不同, …… 有部受到《大智度論》的駁斥後,也感到自己講的不合適, 像十力、四無畏等是一種重複。 因而承認另外有一套十八不共法,如一切智智等, 便悄悄地把大乘所列三種也列了進去。 …… 可見大乘對小乘是有影響的, 而且小乘受到影響後也是有變化的。 …… 此外,有部西方派也受到大乘影響, 而且發生的變化更大。 ----引用結束---- 當時的部派佛學傳了又分、分了再傳, 許多地區同時兼雜流行大乘與小乘學說; 當時最一流的論師、譬喻師,多半大小乘兼修。 世親便是一例: 世親先在一切有部出家,後來認為有部太過固執、保守, 因此參考了當時各種佛學理論, 並以《雜心論》為根本,寫下了《俱舍論》。 《俱舍論》表面上推崇《大毗婆沙論》,實際上卻同情新的理論。 (只不過《俱舍論》並不直接攻訐《大毗婆沙論》) 世親的《俱舍論》統合了當時西方有部、毗婆沙派、經部等小乘學說, 《俱舍論》甚至有取代《大毗婆沙論》地位而被看成有部的代表作的趨勢; 然而,世親本人後來改宗大乘,而門下同時兼有大乘與小乘弟子傳承。 由此可知,在西元三世紀以前, 大乘與小乘之間的對立,並非真的那麼斷裂且激化。 大乘對若干保守的小乘理論提出質疑與新見解, 而小乘則多少亦因此進行理論的改革及修正。 呂澂:〈中期大乘佛學〉,《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1987年) ----引用開始---- 再從當時佛學本身情況看, 大乘思想一發生,部派佛學方面就有人反對, 批評大乘經典不是出於佛說。 這一點,在《般若經》內即有反映,但不是部派佛學全體的看法, 例如馬鳴之師脇尊者,就相信《大般若經》是十二分教內的方廣一分。 大乘經典是否佛說,當時確有不同的意見, 但並未展開爭論,從文獻上也看不出來。 大乘思想流行以後,經過龍樹師弟的組織, 對部派佛學,尤其是有部大加攻擊, 陸續出現了大乘經,這才開始有反映 ----引用結束---- 世親曾經論證了「大乘是佛說」的七個原因: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1 冊 No. 1585 《成唯識論》 ----引用開始---- 一先不記故。 若大乘經佛滅度後有餘為壞正法故說。 何故世尊非如當起諸可怖事先預記別。 二本俱行故。 大小乘教本來俱行。寧知大乘獨非佛說。 三非餘境故。 大乘所說廣大甚深非外道等思量境界。 彼經論中曾所未說。設為彼說亦不信受。故大乘經非非佛說。 四應極成故。 若謂大乘是餘佛說非今佛語。 則大乘教是佛所說其理極成。 五有無有故。 若有大乘。即應信此諸大乘教是佛所說。離此大乘不可得故。 若無大乘。聲聞乘教亦應非有。以離大乘決定無有得成佛義。 誰出於世說聲聞乘。故聲聞乘是佛所說。非大乘教不應正理。 六能對治故。 依大乘經勤修行者。皆能引得無分別智。 能正對治一切煩惱。故應信此是佛所說。 七義異文故。 大乘所說意趣甚深。不可隨文而取其義。便生誹謗謂非佛語。 是故大乘真是佛說。 ----引用結束---- 一、「先不記」指的是: 佛在世時並沒有預先告知弟子,後世會有偽稱佛說的大乘經典出現; 若大乘經典為偽,而佛未預先告知,則佛便沒有大智慧。 根據小乘經典,釋尊曾經親口預言佛教會分裂為不同部派, 甚至曾預言過佛教正法總共會留存多久、女人出家會縮短正法流傳時間。 既然佛有能力看見後世亂佛、滅佛的事件,也曾親口提出警告, 何以對於「大乘」從來沒有提出過警告呢? 二、「本俱行」指的是: 大乘與小乘的經典,最初都是各部派自行口耳相傳; 西元之後,才開始有文字的記錄。 然而,若單就文字版本的佛典而言, 大小乘經典的出現差不多同時。 再者,小乘經典早在毗舍離城集結時,便曾編修過佛典的次第, 單就小乘的傳承而言,已經斷失真正的“原始”佛典可比對; 部派之間往往又有偏見,因此亦不可偏信單一部派之說。 因此,至少在西元三世紀以前, 大小乘之間並不存在絕對性、斷裂性的衝突。 三、「非餘境」指的是: 對於佛教而言,只有「佛理」與「外道」二者的區分。 事實是:大乘理論並不同於西元前後的各種外道理論, 它與外道相比,反而更接近小乘的理論。 因此中期大乘以前,沒有任何學者敢說大乘是外道, 而只敢說大乘是佛學的一支。 (晚期大乘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語言,因此比較多可批評處) 四、「應極成」指的是: 「大乘非佛說」的最主要根據, 在於小乘若干部派的傳說並未記載大乘理論。 那麼,姑且讓我們假設大乘經典不是釋尊所說, 而是它方諸佛所說; 則單就哲學而言,大乘理論與小乘理論並無相悖之處, 兩者相同、相容之處反而更多些。 因此,若「大乘為它方諸佛所說」此假設成立, 則許多小乘部派便能同意「大乘理論合乎佛理」這點。 然而,既然佛佛不二, 則釋尊所說佛理,必然與它方諸佛所說相通。 五、「有無有」指的是: 若相信大乘理論合乎佛理,則必然相信「大乘是佛說」。 若不相信大乘理論合乎佛理,不承認有菩薩這個階段, 便無法解釋「佛」如何可能。 這裡分成兩點說明: 1.小乘理論的最高境界是阿羅漢, 阿羅漢證果之後,遲早會入涅盤。 然而,根據小乘理論而修行者,必然是聲聞弟子; 就算他證阿羅漢果,能入涅盤,但終究不是「佛」。 因此,小乘理論無論流傳多久,都無法產生「佛」, 而只能產生無數的聲聞「阿羅漢」。 2.當佛法滅亡之後,世間眾生並不會因此消滅,而是繼續輪迴。 屆時,由於證果聖人都已入涅盤, 同時由於佛法已滅,任何佛典就算還存在,也完全無法為人所學習與認識。 (不然,就不叫做「佛法已滅」) 因此,當小乘理論全然消失後,阿羅漢也不復存在。 承1.與2.,若不存在大乘理論的菩薩觀, 則「佛」根本不可能出世。 要知道:根據佛理,世間萬事萬物皆為因果業報緣合而成; 萬事萬物如此,佛出世亦如此。 「佛」只會出世於沒有佛法的時代。 若沒有菩薩理論,則佛究竟如何可能? 純機率?眾生業報的時機? 以上二說都不合佛理。 因此,若否認有菩薩,則無法解釋佛如何可能。 若佛根本不可能,那小乘到底向誰學的佛法? 因此,若小乘為佛說,則大乘必然也是佛說。 六、「能對治」指的是: 若大乘非佛說,則大乘經典的各種修行法,必然無法真正處理掉無明煩惱。 然而,許多依照大乘經典努力修行者, 亦能證得小乘理論中的許多境界,並且能正確地對治一切煩惱。 由此可知,大乘理論絕非「外道」; 不是「外道」,必然就是「佛說」。 七、「義異文」指的是: 若單從語言文字去看, 或許會由於大小乘經典的許多字句、說法不同, 因而認為二者截然對立互斥; 但學過語言學者都知道, 過份拘泥於字句,有時反而無法正確掌握語言的真意。 許多時候,一句話的真正意思,要看上下文去推敲才能瞭解。 世事如此,佛理為何不是? 因此,真正鑽研大乘理論,如實理解真義後, 便會知道大乘小乘皆為佛說。 -- 知識天的公共論壇: Yahoo!分站:http://tw.myblog.yahoo.com/public-forum UDN分站:http://blog.udn.com/linpeps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7.142.156
eugeon:我覺得問題很簡單,反正法印都相通。220.129.238.196 10/29 21:35
eugeon:不管大小乘,都有可能看到假的。220.129.238.196 10/29 21:36
eugeon:那就用法印來判別吧。220.129.238.196 10/29 21:36
eugeon:當然,能否正確用法印判別是最大的問題。220.129.238.196 10/29 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