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yinshun.org.tw/95thesis/95-02.htm 《清淨道論》與《菩提道次第廣論》「念死」修持之比較 (釋見寂) 摘 要 隨著生死教育的普受重視,佛教中生死議題的相關研究也益加多元豐 富。根據經典,直接修念於死的法門,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受到教主 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肯定,且令弟子廣為奉行流傳。而關於「念死」修 持的智慧與要領,則隨著時空遷變,得到不同法系傳承與歷代大德的 印證與添補。 本文選擇彙集南傳佛教教理最詳盡完整的《清淨道論》,及藏系縱攝 三藏十二部要義的成佛之道指南書《菩提道次第廣論》,運用文獻分 析、比較和詮釋法,研究二論「念死」修持的異同,以期整合掘發出 一理論與實踐皆完備的「念死」修法,提供現代生死教育另一番思考 與關懷的角度,也裨益有心修習此法門者。 文章結構從三個面向探討二論的「念死」修持:「念死」意涵的釐清 與比較;「念死」修持方法和次第的差異分析;比對「念死」之功德 道果以掌握修道階位。 研究結果發現,《清淨道論》具有百科全書之體性,「死隨念」篇章 著重以「念死」作為一修定業處的基本定位和過程說明;《菩提道次 第廣論》之〈念死無常〉主要在揭露「三因相九根本三決斷門」之特 勝思擇修習系統。基本上,二論反應相似的修持道果──「念死」得 以捨斷諸惡、修集眾善、來世成就人天善趣;而《清淨道論》以隨念 於死作為修定、進入止禪的所緣設計,與《菩提道次第廣論》從體察 眾生根機著手、築構出次第回應修行瓶頸的思惟系統,若能參照互補 二論選擇死亡作為修行所緣的的特勝設計與修法的精嚴之處,相信將 能增益「念死」修持的多元性和完 整性。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常聽到世間有兩件事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一是死亡。世人多數無法 直視自己或他人的死亡,對死亡懷著懼怕、悲傷的心情,甚至提到「 死」字都被視為不吉祥的禁忌。不過,人的出生必然走向死亡,避談 恐懼的來源也許能獲得暫時的安寧,然而「黃泉路上無老少」,死亡 的隨時降臨恐怕不是逃避就能躲得過,於是面對並思索死亡的事實, 成了每個生命的重要課題。 不過,死亡的思惟並非近代才有的話題。從佛教言,二千五百多年前 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出家因緣之一,就是在四門遊觀[1]中見死亡 之苦而思惟出離;而佛陀證悟後,更重申如來出世宣說正法知見的因 緣,乃因世間存在老、病、死三種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之法;[ 2]弟子們臨終懼死、喪親無助、乃至自殺求死的諸多事件,皆引發佛 陀種種與死亡相關的修行指導,甚至明白地提醒弟子們佛陀本身也會 死。[3] 而明確以死亡為所緣的「念死」或「死隨念」修行法門,曾出現在佛 陀「七不退法」的教導中,說明若能常念死想,則能令法增長,無有 損耗。[4]另外,佛陀數次強調能夠得至涅槃的「修行十法」[5],也 包括了念死。又根據《增壹阿含經》的記載,一位宿福已盡、將於七 日後命終、墮落地獄的毘羅先長者,佛敕阿難引導長者於第七日即時 出家學道、修行包括念死的十念,命終遂超昇天界。[6]更有一次, 佛陀親自檢證弟子們的念死修法,其中七日、六日乃至一餐飯時間的 思惟死想,都被佛陀斥責為放逸之行、非是修死想之法,最後唯有能 於出入息中思惟死想,是為正修。[7] 除了親自指導念死修行,佛陀更教示比丘當廣布修持此法,因為常思 惟不離死念,「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 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8]等諸善功德; 而毘羅先長者因修習十念免墮惡而生善趣的事件,更讓佛陀敬告阿難 ,修十念其福不可量,當求方便修之。[9]此外,《正法念處經》中 ,佛說孔雀王菩薩告示諸天眾,藉由念死之心,將能善觀無常、離惡 趣善,故佛更加讚歎念死「於一切念,最為第一」[10]。綜合以上可 見,念死法門在佛世,已是佛陀推薦眾弟子們可以廣行的修法之一。 後世傳演成立的禪宗,雖然強調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諸多公案的參 究仍常標榜為著「了生死」;西元十一至十二世紀,藏傳佛教繼佛陀 後最出名的聖者──密勒日巴,曾於其記錄修持精要的《十萬歌集》 中,激勵學佛、罪業、富有、年老、年輕等人皆要常念死亡;[11]清 末民初淨宗高僧印光大師,亦選擇思惟死亡為修道要行,除了寮房牆 壁掛著「死」字[12],更常以「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 毛上」[13]警惕自他;近代於國際社會中具宗教影響力的越南籍僧侶 一行禪師,著有《你可以不怕死》,教導一種深觀生命的修持,從了 解死亡真相中穿越死生之大事。[14]由上述文獻可見,念死的修行不 論在佛世或近代、中國或他地,皆為策勵精進、成就眾善乃至實現涅 槃的重要修持法門。 根據目前傳世的三藏典籍,記載有關念死的修持散見於各經論,如 《阿含經》、《正法念處經》、《大般涅槃經》、《清淨道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解脫道論》等。近年來台灣掀起一股南傳與 藏傳佛教的修持熱潮,一般認為南傳佛教尚保存著原始佛教的樣貌, 尤其在禪觀修持次第的指導上;而藏傳系統經論、道次第與儀軌等的 引進,各種殊勝的修法在台灣也蔚為風氣。基於此,本文選擇最受人 推崇、彙集南傳佛教教理最詳盡完整的《清淨道論》,與綜攝藏系三 藏十二部要義所編成的成佛之道指南書《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下簡 稱《廣論》),將二部論中有關念死修習的部分作比較分析,試圖達 成以下的研究目的: 1.揭露念死修習的面紗,提供不同根器者於念死法門的認識,了解念 死修行的意義和價值,期盼提供現代生命教育思考與關懷的角度。 2.針對念死的修行原理、方法次第與道果,比較分析二部論的異同, 以期建構一理論與踐行二元完整的念死修法,裨益有心修習此法門 者。 二、研究範圍與方法 佛教傳世二千五百多年來,因應時空因緣的遷流變化,教法有著各自 的適應發展。故即使是同一所緣的念死修習,於不同的佛教傳承下就 開展出不盡相同的修法風格。代表原始佛教的《阿含經》,提到的是 於出入息間思惟死亡的精進態度;《正法念處經》為佛說孔雀王菩薩 教導天眾,常念死想如何地帶領行者離惡修善;在南傳系統中,念死 是著名的四護衛禪[15]之一,屬於所有禪修者都應當修行以避免危難 的止禪業處,《清淨道論》是南傳經論中詳細介紹「死隨念」如何作 為一種修止成就定境的業處;藏傳系統的《廣論》,揭示邁向佛果的 菩提道修行次第,入道之首就是「念死無常」;至於漢傳經論亦在《 解脫道論》、《成實論》等談論念死修行。基於撰寫動機與目的中所 述,本文僅就一般所認識、實際修法明確的南傳論典《清淨道論》, 與藏傳系統中目前較為人所熟悉的《廣論》,作為念死修習的研究底 本。 本文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與比較法,首先針對《清淨道論》中〈說隨念 業處品〉的「死隨念」業處,以及《廣論》下士道的入道之首「念死 無常」,運用分析、比對與詮釋,探討兩種念死修習於原論中的地位 、內容與特性差異,以期整合掘發出清晰完備的念死修法。 基於前述撰寫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本研究的架構安排:首先, 在第貳部份提出近代相關念死的研究概況,以及《清淨道論》與《廣 論》的文獻概觀,並分別說明念死修法在二論中的地位;第參段從念 死的意涵入手,將二論所主張的念死修持道理作比對;第四篇幅就實 踐念死的修持方法與次第,以二論的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其異同;第 五部份針對二論所談及念死的功德道果作比對;最後,將念死修行作 整體綜觀與結論。 -- 「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不以心意識修行。」 【文殊師利問經 般若波羅蜜品第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231.74.143
tmac012004:阿彌陀佛 01/06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