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yinshun.org.tw/95thesis/95-02.htm 肆、《清淨道論》與《廣論》「念死」的修持方法與次第 關於二論的念死修行,在意涵的對照比較之後,本段擬進入修持 的面向,從實際修持方法的開展、次第原則,予以比較說明。 一、《清淨道論》「念死」的修持方法與次第 《清淨道論》的念死修法有二種,第一種在前面《清淨道論》的 念死意涵中已敘述了大部分,此處再以近代南傳帕奧禪師於《智 慧之光》一書中對死隨念修法的指引補充說明,之後繼續說明第 二種修持方法。 《清淨道論》第一種念死修法,是對死亡如理思惟的方法作意。 覺音認為,修定的瑜伽行者要先獨居靜處,從各處所見被殺或死 的有情,思慮他們過去也曾是知名之士,對他們的死具有正念、 理智,自己當起「死將來臨」、「命根將斷」、或「死,死」三 種如理作意,鎮伏諸蓋,住於念死的所緣。[38]而根據緬籍帕奧 禪師於四護衛禪的教導中,對已證得不淨觀初禪的禪修者,由於 可以輕易地轉修死隨念,故修習死隨念的方法,乃從專注於自己 不淨的屍相上,爾後轉觀屬於究竟法的命根之終結。透過觀想自 己成為一具死屍,思惟「我肯定會死,我無法逃脫死亡;此不淨 肯定會發生、我無法避免此不淨。」若腐爛相出現,專注於它再 轉觀想「我的死亡是必然的;我的生命確實不定;或我生命的終 點即是死亡。」若心能專注一小時,近行定的五禪支就會出現。 [39] 《清淨道論》作者覺音說明,若依照第一種修習不能現起念死業 處之人,則另有修法二,其中包括了八類[40];也有人說修法一 適於利根者,修法二的八類行相是提供鈍根者。然可以見得的, 《清淨道論》念死修法二,乃搭配於第一種方法修持不得力時; 換言之,這兩種修法之間仍有次第的存在。而第二種念死方法與 第一種的差異在於,修法一採用如理推度己身死亡之降臨來念死 ,修法二則以另八類相關死亡的行相作思惟觀察,然後專注於念 死的所緣。此八相為「1.以殺戮者追近,2.以興盛衰落,3.以比 較,4.以身多共同者,5.以壽命無力,6.以無相故,7.以生命時 間的限制,8.以剎那短促。」[41]至於這八類行相是如何運作隨 念於死,下面將以簡表分述各別的思惟內容,並加註詮釋整理於 後: http://www.yinshun.org.tw/95thesis/95-02-p16.gif
簡單地說,《清淨道論》死隨念的第二種修法,就是念此八類之 中任何一行相的人,以數數作意而得修習其心,並能觀想住念於 己身命根終結的必然性,鎮伏於五蓋,而得現起禪支。[45]值得 注意的是,這八類思慮死亡行相的組合次序,透過內容意義的詮 釋分析發現,前三項是從「死亡的必然性」推演而來,四到八項 就「身命的脆弱、無可確定性」開展構成,故可以說《清淨道論 》死隨念修法二的八類念死行相,是具有「死亡的必然性」與「 身命的脆弱、無可確定性」二根本群類的修法引導。 二、《廣論》「念死」的修持方法與次第 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之〈道前基礎〉篇章,就先提出全論「修 習軌理」之原則性。其中本文欲探討的「念死無常」和諸多修持 法門,宗喀巴強調這些法門是非常需要「思擇修」的,[46]原因 為何?論中說: 謂於此等,須能令心猛利,恆常變改其意。此若無者,則不能滅 此之違品,不敬等故。起如是心,唯須依賴數數觀察思擇修故。[47] 針對易與道相違的凡夫心性,要猛利運用「思擇修法」數數觀察 ,轉顛倒執常的慣性為念死無常。除了思惟念死,還要搭配「止 住修」,也就是持續堪住在念死的所緣思惟,不隨意轉變修習主 題。[48]因為《廣論》以為修觀與修止二大原則的掌握,在各道 次第的修習都是必須兼顧使用,[49]否則將對修習主題無法生起 決定性的成果。 不過,《廣論》在「念死無常」的修法上,更歸納提出一具有次 第的系統修持原理,即「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 [50]簡單地說,宗喀巴大師的念死法則共有三大根本,每一根本 下有三支因相,修行者藉著思惟死亡的本質──三根本九因相, 策發、生起三種決斷的修行誓願。試將「三根本、九因相、三決 斷門」的思惟修習次第,表列如下: http://www.yinshun.org.tw/95thesis/95-02-p18.gif
根本一:思決定死。首先,思惟的第一個根本是死亡的必然性, 原因有三: 1-1 不論何種身分、住何空間、處於何時、運用外力,從各種 角度觀察,無有任何因緣能逃過死主的必定到來。 1-2 因為業報所感的壽量,自入胎以來正晝夜無停止的消逝, 每一刻必定朝著死亡靠近。 1-3 捫心想想,人的一生再長,扣除睡眠、老病和無義銷耗的 時間,真正能修法的餘暇所剩無幾。 決斷一:必須修行正法。思惟上列的三因之後,由於肯定自己 死亡的必然性,而生起決心在死亡來臨前修行正法的 誓願。 根本二:思惟死無定期。雖由死亡必來生起修行的決斷,然心 念大多執持今日不死,相應於籌備現法的安樂。爲對 治此的第二個修持根本,就是去思惟死期的無法確定, 依據下列三個因相: 2-1 南瞻部洲[52]人的壽量不同於其他方的特色就是壽量無定, 無論老少,皆不能預知自己的死期。 2-2 不論有情無情的外境或四大假合的自體,違害生命的死緣眾 多,而助益生命的活緣極少,甚至會轉變成死緣。 2-3 身體並非想像中的堅實,其實非常微劣脆弱,無須大損即能 壞命。 決斷二:從現在而修正法。在壽量的不確定、死緣眾多和身命脆 弱三個因相的交織逼迫下,死亡隨時會來而且絕無定期 可言。論中說這是三根本思惟中最重要的根本想法,由 對死無定期的定解而能扭轉不願意修的心意,不再執常 戀俗或恣意推託,定發日日必死之心,激勵現刻及時修 行的決心。 根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最後,慎防死期隨時來 到,發起即刻修行的定解與決心,還要以佛法為正修依 歸,避免臨死戀著錯誤對象,反致盲修瞎鍊白忙一場。 是故,第三個念死的根本法則,要去思惟死時除法而外 ,餘皆無益。下面說明如何思惟因相: 3-1 臨命終時,與親友間縱有再多的不捨,也無人能陪伴或替死。 3-2 窮盡一生追求的財物受用,死的時候絲毫都帶不走。 3-3 就連畢生珍愛呵護的骨肉身軀,到頭來死時也得棄捨。 決斷三:死時唯法是依是怙。現世擁有的親情、財富和身體,縱 使圓滿美好,然死的時候卻與自己相互背離,是何等令 人悲傷與害怕。因此除非對佛法生起深心定解,確認在 孤寂的死路上真正可以幫助自己、究竟解決痛苦的,唯 有依怙佛陀的正法。 由上總結《廣論》的念死修持──「三根本九因相三決斷門」, 從對現況的理性思惟出發,藉著種種因相的引導透視死亡的本質 ,進而喚起懇切修行的誓願,這是一套具有次第與因果的完整思 惟修持系統運作,如同林世倚也曾提到,「宗喀巴的死亡的思維 ,除了在論述方法有其系統性,在修學上更有其逐步引導的次第 。」[53] 三、《清淨道論》與《廣論》「念死」修持方法與次第的比較 《清淨道論》與《廣論》雖屬不同的佛教傳承,但在念死的課題 皆列出詳盡的修持方法與次第,上面已分別作了解釋說明。以下 將針對二論在修持方法與次第的異同,作更進一步的分析比較。 《清淨道論》的修習方法,雖然分別為二種和第二種再詳列八項 ,主要都是先尋求一種關於死的適當行相,然後思惟此一死亡行 相的全部,可能是時間的推度、自他的比較、相貌的全觀或因果 的肯定等面向,思惟的過程是正念、理智的觀想運作,爾後自己 生起「死將來臨」、「命根將斷」、或「死,死」三種如理作意 ,繼續專注於觀想的所緣,直到生起近行定。 《廣論》的念死修持,整體而言如同《清淨道論》的死隨念,也 是要依循「思擇修」到「止住修」的原則。不過比較起來,在思 惟修的部分,《廣論》本身又歸納出一引導死亡觀與修的縝密系 統──「三根本九因相三決斷門」;相對地,《清淨道論》思惟 觀察的內容,雖也列出二種修法共計九種行相,但起修的條件僅 需擇其中之一,運用如理的方法作意觀想,專注於抉擇的所緣即 可。 雖然二論的念死思惟,有必須整體系統觀察或擇一專注觀想即可 的基本原則差別,但若將二論所開展列及的各種思惟行相,作內 容與意義的比對,可以發現其實具有極高的相似性,試以表列如 下。 http://www.yinshun.org.tw/95thesis/95-02-p21.gif
表四左側共列出十二種思惟死亡的行相,是根據《廣論》修念死 理的三種根本和九種因相開展羅列的。透過比較發現,《清淨道 論》修法二的八類念死行相,幾乎可以完全與《廣論》前二種根 本及所屬因相配對。協助思惟觀察死亡的行相,二論有極相似的 涉及,唯《廣論》第三根本「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及所屬的三種因相:「思惟親情不可替死、財富無可持往、身體 必須棄捨」,乃《清淨道論》的念死行相未有提及的,這可能與 《廣論》在念死發心意涵所強調的「不應由於將與親友、財物等 分開而貪生怕死,而應該要對自己死時尚未能斷惡修善而懼怕」 [54]有關。藉由心念的深自怖畏,《廣論》要行者再積極地思惟 ,產生向法的絕對意願,篤定死時唯有佛法是最能幫助自己的。 -- 修供養者,仰念一切佛法僧寶,體常遍滿,無所不在。 願令此香華,等同法性,普熏一切諸佛剎土,施作佛事。 又念十方一切供具,無時不有。 【占察善業惡報經】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231.7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