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cool810:還有個問題,這裡說五根識是現前識,有認 58.99.10.97 05/20 12:06 → cool810:知對境的能力,五根識不需要透過第六意識 58.99.10.97 05/20 12:07 → cool810:就有認識功能的話,因此受、想隨行五根識? 58.99.10.97 05/20 12:09 末學依南傳阿毗達摩及唯識學柔和出來的歸納,請版友們指教修正。 完整的五門心路過程(眼耳鼻舌身,不含意門) 轉 大 成 平 妙 識 圓 所 等 觀 成 鏡 作 性 察 智 智 智 智 智 l l l l l l 前 l l l l 六 l l l l 識 l l l l 緣 l l l l 外 l l l l 境 l l 北 第 前 之 第 第 傳 八 五 五 四 七 六 唯 識 心 識 因 識 識 識 l l l l ___l___ l l l l l l l l 南 有 過 有 有 五 五 領 推 確 速 彼 彼 有 傳.分->去->分->分->門->識->受->度->定->行(X7個)->所->所->分->... 五 心 有 波 斷 轉 之 l l l l 緣 緣 心 門 l 分 動 向 一 l l_____l l 心 l l l l l 路 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 l l l l l l l 識 受 想 行 蘊 蘊 蘊 蘊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 I________I I_____I I I 非主動的心 1.主動的心 1.果報 2.能造善惡業 2.註記 3.能控制 彼隨起意門心路過程:北傳獨頭意識 有 有 意 速 彼 彼 有 ....分->分->門->行(X7個)->所->所->分->.. 波 斷 轉 緣 緣 心 動 向 前五識:只有了知外境的作用,其作用限於了知自己界線內的東西,不能代理別種識 發生作用 第六識:第六識名意識,這是我人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我人的思考、判斷、記憶、決 定,以至於喜怒哀樂的情緒作用,全是第六識的功能。 前五識各有其根,第六識也是依根而生起。前五識是依於清淨四大組成的淨色 根,是色法之根;第六識依於第七末那識,是心法之根。前五識緣色、聲、香 、味、觸五境,緣的是色法;第六識緣法境,是心法。前五識只能了別自己界 限以內的東西,而第六識則是前五識任何一識發生作用,第六識即與之同時俱 起,以發生其了解分別的作用。 意識與前五識比較,它有下列幾種特點: 意識緣慮法境,它能了解分別一切外境。 意識能了別一切色法(物質現象)的自相與共相。即此物單獨的形相,及與他 物比較的差別相。 意識不僅了別現下之事之理,且能了別過去、未來之事之理。 意識不僅是剎那了別,還能相繼不斷的了別。 意識「思心所」的造作,能造成業果。 意識有「五俱意識」與「獨頭意識」的分別,五俱意識是: 五俱意識,並不是同時五俱,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或五俱,視緣而 定。 前六識緣外境,有四種原因。《瑜伽師地論》稱:「六識緣境,有四因故,能 令作意警覺趣境。」這四因是: 欲力:欲是希望,如果心識對外境,生起愛著,就對外境生起作意(注意力)。 念力:念是記憶,如對外境﹁似曾相識﹂,生起記憶,就對此境生起注意。 境界力:心識所緣的境界,極為特殊,就對此外境生起注意。 數習力:就是習慣性,如穿越馬路,習慣上要注意有沒有車輛。 再者,五俱意識緣外境時,要經過五段程序,才能充分發生其了別作用。這五段程序,又 稱為「五心」。這五心是: 率爾心:這是前五識根境相對生識,剎那間的了別。 尋求心:這是五俱意識於前五識剎那了別之後,生起尋求之念,以了別外境。 決定心:五俱意識尋到了目標,決定去了別。 染淨心:五俱意識了別外境後,所生起的善惡染淨之心。 等流心:這是因五俱意識的善惡染淨,相續流轉,而成就善惡之業。 獨頭意識,是不與前五識俱起,單獨生起的意識。獨頭意識緣慮的只是法境。獨頭意識 又分為四種: 夢中獨頭意識:這是在睡覺的時候,緣夢中境界生起的意識。夢境在三量中是非量 ,所以我們不必為夢境所困惑。 定中獨頭意識:這是在禪定時,緣定中境界生起的意識。定中意識,唯是現量。 散位獨頭意識:這是既不在夢中,也不在定中,也不與前五識同緣外境,而是平常 情形下,散亂心起,在意念遊走中,上下古今,恩怨情仇,胡思亂想個不停。 這在佛教中叫做「打妄想」。這多是比量或非量。 狂亂獨頭意識:人在顛狂——神經錯亂的時候,常常自言自語,甚至於比手劃腳, 以加強語勢。我們看他語無倫次,事實上他有他意識所緣的境界 。這種境界,也是非量。 第七識:名末那識,末那二字,是梵語的音譯,義譯曰意,但恐與第六識混淆,故保留 末那原名。第七識唯一的作用,就是﹁恆審思量﹂,思量些什麼呢,它誤認為 第八識是恆、是一、是遍、是主宰的﹁自我﹂。它恆常的審慮思量,執著自我 。因此,它是一個自我中心,也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中心。 說到思量二字,八個識都有思量的作用。但前五識時常間斷,也沒有審慮作用 ,所以是「非恆非審」的思量。第六識有審慮的作用,但也有時間斷(如五位 無心),所以是審而非恆的思量。第八識是「恆轉」(恆轉如瀑流),但它並 不審慮,所以是恆而非審的思量。唯有第七識,它恆時審慮思量,執著自我, 維護自我,這就是我人何以時時以自我為中心,起惑造業,損人利己的原因了。 第八識:阿賴耶識,這也是梵語的音譯,此在天竺義為「」無沒」,在我國譯為藏識。 稱為無沒者,是說此識含藏萬法種子,不令失壞;亦因它歷經生死流轉,永不 壞滅。譯為藏識者,藏是儲藏意思,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種意義。能藏,是 指它能儲藏萬法種子。生起宇宙萬法。這時,第八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在 種子起現行(發生作用)的時候,受到前七識雜染法的薰習,現行種子受薰成 為新種子,仍藏於第八識中。這時新種子稱為能藏,第八識稱為所藏。至於執 藏二字,又稱「我愛執藏」,這是因為第七識誤認第八識為自我,對於自我妄 生貪愛,執著不捨,這稱為「我愛執」。這時第七識是能執,第八識是所執。 第八識有許多異名,錄出幾個,顧名思義,就可知道它的作用: 種子識:此識含藏萬法種子,能生起萬法,故稱種子識。 本識:此識是萬法的根本,故稱本識。 宅識:是藏識的別義,謂此識是種子的房宅。 第一識:八識順序,由本向末數,此稱第一識。 現識:言萬法由本識現起,故稱現識。 異熟識:此識是前生業力的異熟果報體,故名異熟識。 轉識:謂此阿賴耶識,乃諸法所依而轉起,故稱轉識。 神識:佛法中本無「神我」之說,而此識含藏萬法種子,功能殊勝,故稱神識。 阿陀那識:阿陀那梵語,是執持之義,此識能攝持根身不壞,種子不失,故名。 無垢識:此識以修持力,轉染成淨,轉識成智,稱無垢識。 1.說心是淨潔時,此時的心是指有分心。這裡所說的有分心,即如同唯識佛教的 阿賴耶識一樣,是潛在性的基本心。它是人格中心的心,在表面意識沒有生起 時,存在於意識下的潛在之流的心,即是有分心。在原始佛教時代,並沒有有分 心的想法。根據如前之解釋,表面心雖然有善惡種種之變化,但是有分心是恆 常淨潔的狀態。 2.巴利佛教所謂淨潔的心,是指作為基礎心的有分心,它類似於瑜伽行派的阿賴 耶識。從詳細之處來看,二者雖然在教理學說方面不同,但是基本上是指相同 的東西。說有分心是淨潔的,意謂它像無染污的白紙,或無塵而明淨的鏡子一 樣,是消極的淨潔。同樣地,就阿賴耶識來看,也可說成如此。也因此,阿賴 耶識被認為是離善惡的中性無覆無記。《瑜伽師地論》或《成唯識論》等,採 用消極的清淨說,謂無覆無記的阿賴耶識,由於不是染污,所以本性清淨。 -- 願此功德,漏盡愚昧。 願此功德,領至證悟涅盤。 願我們的功德,與一切眾生分享 願一切眾生安康快樂,善哉!善哉!善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20 19:53)
chitong:這篇專業~統合貫通的文章比較難得 124.8.65.213 05/21 10:55
chitong:不過意門應該就是第六識 124.8.65.213 05/21 10:57
Crazyfire:這是馬哈希禪修中心的筆記 chi大有沒有 192.192.86.189 05/21 11:01
Crazyfire:興趣學啊 招手XDDDDD 當然也有經過原po 192.192.86.189 05/21 11:02
Crazyfire:再整理 192.192.86.189 05/21 11:02
cool810:關於現前識的顯現境要以量論系統考察,以 58.99.10.97 05/21 11:02
chitong:XDD還蠻有興趣的 不過最近有點懈怠XD 124.8.65.213 05/21 11:02
cool810:中觀來說,根識的現前識現量是錯亂的。 58.99.10.97 05/21 11:02
Crazyfire:中觀的義理很殊勝沒錯 但如果沒有對部派 192.192.86.189 05/21 11:04
Cid:推共筆 :p140.109.103.226 05/21 11:04
Crazyfire:佛教的義理瞭解的基礎 直學中觀會不知 192.192.86.189 05/21 11:04
Crazyfire:其破何所破的意旨 甚至會出現錯解空義的 192.192.86.189 05/21 11:05
Crazyfire:負作用 印順導師強調"依有明空"的進路 192.192.86.189 05/21 11:06
Crazyfire:是有其道理的:) 192.192.86.189 05/21 11:06
cool810:沒錯啊,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學習次第 58.99.10.97 05/21 11:06
cool810:法稱的<釋量論>是以唯識解析的,在此之前 58.99.10.97 05/21 11:09
cool810:藏傳的要先修攝類學、心類學這些部派見解. 58.99.10.97 05/21 11:10
cool810:顯宗的沒一、二十年修不完....Orz 58.99.10.97 05/21 11:11
cool810:上面有打錯.攝類學這些是五部大論的前行基 58.99.10.97 05/21 14:52
cool810:礎課程。 58.99.10.97 05/21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