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yggdrasils (尤克特拉希爾)》之銘言: : 以上文為例,應該是指有部將五蘊中的識獨立出來為心王,而受、想、行則歸為心所來 : 看待,有心王的稱呼,似乎就代表了有主體性的存在,這違背了世尊無我的教義,但若是 : 將受、想、行、識,個別都以心來看待的話是比較合理的,如同經部否認了有心王心所 : ,而是將不同的心法,看成是心不同的屬性。但弔詭的是文中也說晚期經部最後來是融 : 會了心、心所的看法,這又是何原因造成呢? 藏傳顯宗有一門課程叫<攝類學>,主要是依經部的見地,不過經部是四部宗義的下部宗 見解與上部的唯識、中觀不同,雖然如此,我們現前連經部宗也比不上,因此學習次第 是由下到上。 底下有些<攝類學>的資料,看來是依晚期經部的見解,將心法分為心王及心所,不過不 盡然與有部相同。由於原文以藏文教授,閱讀時要注意中文說的六識心王,並未把助伴 心所包含進去,這是中文的問題,在藏文中六根產生的六識包含心王與心所,這還關聯 到五根識屬於現前識的問題,不必透過第六識能認知現前識的顯現境,而第六識有分別 心(第二剎那以後),在沒有透過修行去掉煩惱分別前,第六識認知的是分別心的顯現境, 無法理解對境的現前(第一剎那)。 又,在因明中,"是"和"等於"表達的意思不相同,文中有些地方要注意一下。 ---------------------------------------------------------- 心法 心王和心所 接下來我們要了解一下心法,心法有很多種區分的方式。首先,用表格裡面的區分方 式,「心法」分為「心王」和「心所」。這個心不是色法,沒有辦法看到它的顏色和形狀 是什麼。譬如說,「我要去哪裡」,「我要做什麼事」,有一個能想的東西作用,這就是 心法。心法不是指心臟,而是指一種能想的作用。先來談談「這心所住的地方」,心能夠 依靠的地方----六根,這些是心的「所依」。六根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 根。 再來談談意根,這是我們的內心,我們的眼睛看了,耳朵聽了,在這些的背後,我們 的內心回過頭去又會去想,是吧!這就是意根的作用,這不是眼根的作用。譬如說,眼睛 閉上了,已經聽到了聲音之後,後面這個「第六識」(意識)才有會去想,而這「第六識 」是依靠什麼呢?是依靠著「意根」來想。在這想起的同時,好像有一個「主人」和旁邊 的「助伴」。這個「主人」,我們就稱之為「心王」;而在旁邊的這些「助伴」(助緣), 則稱之為「心所」,「心所」是對這「心王」(主人)有個幫助的作用在。 譬如說,「我想到一個人」,這主要的心就是「心王」;再加上了「分析」,分析他 是好的還是壞的,他是什麼樣子的;或者是想到他時內心的感受,他給我帶來的是痛苦或 快樂,在「想」(並非五遍行及五蘊的「想」,以下的「想」皆是如此)的時後的這些「 分析」、「感受」等等的作用,就是「心所」的作用。 一般來說,「想」的這個做用,只是「我想到他了」,而沒有再進行分析,這「想」 的主要的力量作用,是「心王」的,它沒有分析的作用。而「心所」則是進行著分析、判 斷、感受等的作用,「心王」和「心所」是有這樣不同的特色。 五蘊(色、受、想、行、識)之識蘊與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之不同 依靠眼根本身所產生出來的心法,它也有「心王」 (主人)和旁邊的「心所」(助伴) ,主要的和支分的。同樣的,依靠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也都是有其各自的「 心王」(主人)和「心所」(助伴)。接下來就出現了一個以中文表達所產生的問題,依靠眼 根所產生的心,有分為心王(主人)和心所(助伴),此兩者皆是依眼根而生,都是眼識,不 可以說心王是眼識而心所是意識,不是這樣的。譬如我們說五蘊,色、受、想、行、識。 其中第五個「識」,一般來說它是心王而已,其中完全沒有心所,這「識」等於心王,兩 者是同義。到這裡可能你們還有些混亂不了解,我要再作多一點的說明。五蘊是色、受、 想、行、識這五個。色蘊很容易懂,所有的色法就是色蘊,兩者完全一樣等於。再來是, 受蘊和想蘊這兩個是心法,「受」是感受,「想」是能想的法(作用) ,但這兩個受和想 是「心所」。再來看第五個識蘊,識蘊不可以等於心法喔!因為還有其他的心法,如受和 想(心所)。這識蘊也不是指第六個意識喔!因為第六意識中也有受蘊和想蘊。所以,不可 以這樣作解釋喔!五蘊本身是個別獨立的,彼此之間是沒有交集的,彼此都是相違、分開 的。色蘊(色法)和後面的四個完全沒有交集,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個別和其他 的四項完全沒有交集的地方。這五個蘊完完全全分開,有各自獨立的範圍。因此,識蘊不 等於心法,也不能等於第六意識。「受和想」是什麼呢?這兩個是心法中非常重要的心所 ,又在第六意識中有。在《俱舍論》中有提到,這兩個「受和想」,是經常引起眾生之間 爭執的,兩個人意見不同想法不一樣就會生起煩惱或爭吵;有的人就會為了感受,「我要 快樂」,而引起與他人的衝突。一般來說,總共有51個心所,而這兩個「受和想」則是非 常重要的心所,所以要特別提出來。這樣知道了嗎? 第四個行蘊,要認識它有點困難,總結的說就是在色、受、想和識之外的一切有為法 ,所以我們要先了解其他的四個蘊,最後才會了解行蘊。而無為法是不可以含攝在五蘊裡 面的喔!五蘊裡面只含攝了有為法。我們一般將行蘊分為兩個,相應行和不相應行。相應 行是指心法之中的行蘊;而不是在心法中的行蘊,就稱之為不相應行。「相應」的意思是 什麼呢?後面的六因之中有個相應因,「所緣相應」等,有五種相應。這些必須是心法, 不論是心王也好心所也好,才可以講「相應」。除了心法以外,其他的色法等,沒有這種 「相應」的特色。大概先這樣說,後面還會再談到相應因。那第一個相應行,是心法中的 行蘊。那先要理解心法在其他四個蘊的哪裡?受蘊、想蘊和識蘊。所以,除了受、想、識 以外的其他的心法,就是相應行。相應行又是心法,又是行蘊。而第五個識蘊,它和心王 是同義,識蘊等於心王。所以,相應行只有在心所中,沒有心王。譬如說51個心所中,除 去受和想之後,剩下的49個心所,就是相應行。但是心所的區分有幾種,有51個或53個。 若是以53個心所計算,那除了受和想之外,就剩下51種相應行的心所。 不相應行法 再來談,「不相應行」是什麼樣子呢?不是心法的行蘊,譬如我們說的時間。時間不 是色法,也不是受和想,也不是識蘊,又不是心法,所以時間是不相應行。譬如說︰年、 月、日、星期或今天、明天,這些都是不相應行。還有我們平常說的「業的習氣」,「執 著的習氣」,「我執的習氣」等等,這些都是不相應行。還有我們自己想的「我」,這也 是不相應行。「我」是從前世來的,也會趣向來世。因為「我」這個補特伽羅,裡面有色 法也有心法,都是連在一起的,所以不能歸類為色法,也不可以歸類為心法。而「我」和 「他」等,又不是受、想、識,又不是色法(色蘊),所以為前四者之外的,那就歸類在行 蘊之中,但因又不是心法,所以被歸類為「不相應行」。在「小理路」中也會指出來,譬 如馬、大象等等這些例子來說明。譬如說六道眾生,這些都是不相應行。就是這樣! 第五個識蘊,與心王同義。我們要理解在佛典中,常常會看到六識或八識。眼識、耳 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再加上末那識(第七識)和阿賴耶識(第八識)。如果不主張 八識,那就是主張六識,這些八識或六識都是心王。現在我們若將心法再作區分,那要用 什麼文字表達比較好呢?在這裡出現了中文運用的問題了。真正的來說,依靠眼根產生出 來的有心王和心所。因此,依靠六根產生出來六種的心王和心所。那要問︰依靠眼根產生 的心法,可不可以用「眼識」這名詞?若用「眼識」這名詞,好像只有指其心王的部份, 而無法含攝到其心所的部份。所以,在這裡就出現了一個中文運用的大問題,應該用什麼 名辭來表示,依靠眼根所產生的心法,這名詞要能夠同時含攝心王和心所。若是只用「眼 識」這名詞,並無法含攝其心所的部份呢!那依靠六根所產生的「心所」,應該要使用什 麼樣共同認可的名辭才好呢?在中文的佛典中,自古以來大都已經通用了眼識、耳識、鼻 識、舌識、身識和意識的名詞。但這六識一定是指心王,因此並沒有含攝依靠六根所產生 的心所的部分喔?【好像現在的翻譯老師們有運用一個新的名詞------眼心識,但其中還 是有個「識」啊?哈哈】這是中文名詞運用的問題。而在藏文中這是沒有問題的,心王和 心所分得很清楚,使用的名稱不同。那這個部份大家理解就好了!所以,依靠眼根產生出 來的,也有心王,也有心所。同樣的道理,依靠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所產生的 心王和心所,都是如此。所以,依靠六根產生出來有六種心王,還有心王旁邊的(助伴) 很多很多的心所。所以,對於心王和心所要先這樣來認知,它們是依靠著六根所產生出來 的六種心王,還有很多很多心王旁邊的心所。不可以認為心王和心所只有依第六意識才有 ,那是想是不對的!(依靠五根也能產生出心王和心所,只是中文裡沒有翻譯出「依五根 所產生的心所」的各個名詞。) 五遍行 又例如這裡(科判表格)所舉出來的心所有︰觸、作意、受、想、思等,這是五遍行 的心所。這五遍行的心所,是在任何一個心王旁邊都有的,無論是哪一個心王它們都會追 隨著跑的,所以稱為五遍行。在《上阿毗達磨》 (梵語--對法,即是論藏)的一個分法來 說,這五個心所就稱為是五遍行,行走到遍一切處,普遍的意思,這裡的「行」有會跟隨 著走的意思,會跟隨著每一個心王走。在《對法集論》,或這是無著菩薩寫的《集論》( 同一本著作)中,有這樣的意思。因此,這五個遍行的心所,也是會跟隨著眼識、耳識、 鼻識等走的(發揮作用)。我們一般人會問︰眼識有什麼感覺呢?但是事實上,眼識旁邊是 一定有受和想這兩個心所的,這樣的情形我們可能會很難接受呢。因為無始以來,我們這 些凡夫一直跟隨著執著,跟隨著第六意識的分別 ,因為和受、想它們太熟悉了,互相來 往太久了,所以,當它沒有「受,接受」的時候,我們就沒有什麼覺察,無法察覺;而當 它在接受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察覺。真實的說,五根識的無分別心,還是有其認知的力量 在,而其旁邊也是有受、想等各種心所。因此,這是我們凡夫的問題啊!(無法正確真實 的認知) ------------------------------------------------------------------------------ 參考看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cool810 來自: 58.99.10.97 (05/20 10:02)
Crazyfire:如果從南傳這個系統的上座部角度來看~識 59.115.133.75 05/20 11:04
Crazyfire:蘊被定位為"心王"~~而"心王"的作用為何? 59.115.133.75 05/20 11:05
Crazyfire:即五十二心所的"儲藏所"~~有點像電腦中 59.115.133.75 05/20 11:06
Crazyfire:硬碟~~而"心所"是軟體 只有"心所"才能 59.115.133.75 05/20 11:07
Crazyfire:run這台電腦 59.115.133.75 05/20 11:08
Crazyfire:南傳的五十二心所中~~受、想各佔一個~~ 59.115.133.75 05/20 11:08
Crazyfire:其他的五十個"心所"都屬於"行蘊"的範疇 59.115.133.75 05/20 11:09
Crazyfire:這"五十二心所"可以視為"意志組合"~~基 59.115.133.75 05/20 11:10
Crazyfire:於"五十二心所"趨動的行為才能構成"業" 59.115.133.75 05/20 11:11
Crazyfire:"心王"與"心所"相依相存的交互作用即是 59.115.133.75 05/20 11:12
Crazyfire:造種種業 受種種報而輪迴不已的主體~~ 59.115.133.75 05/20 11:13
Crazyfire:前述兩者加上"色法"的話 即是一個完整的 59.115.133.75 05/20 11:14
Crazyfire:"補特伽羅" 59.115.133.75 05/20 11:14
Crazyfire:所以說部派佛教的觀點其實跟原始佛教的 59.115.133.75 05/20 11:17
Crazyfire:五蘊觀旨趣有很大的不同~~這上一篇y大的 59.115.133.75 05/20 11:17
Crazyfire:文章即已提出來 在部派佛教階段 "識"已 59.115.133.75 05/20 11:18
Crazyfire:實際上變為一種"主體" 心所(受、想、行) 59.115.133.75 05/20 11:19
Crazyfire:要依存於心王(識)才能發揮作用 59.115.133.75 05/20 11:21
cool810:攝類學上的分類基本上與Cf大所說一致 58.99.10.97 05/20 11:23
Crazyfire:沒有"識"的話 也就無"心所"可作用 59.115.133.75 05/20 11:24
cool810:不過補充一點,攝類學主要依下部經義,有 58.99.10.97 05/20 11:24
cool810:些錯誤的地方,到後來學習的上部會有破立 58.99.10.97 05/20 11:25
cool810:比如經部談到六識,唯識談到了七、八識, 58.99.10.97 05/20 11:26
cool810:而中觀會破經部的諦實,也會破阿賴耶實有. 58.99.10.97 05/20 11:26
cool810:but我還沒學完整,不敢說太多。 58.99.10.97 05/20 11:27
※ 編輯: cool810 來自: 58.99.10.97 (05/20 11:27)
Crazyfire:基本上 "心王"和"心所"這類概念尚屬部派 59.115.133.75 05/20 11:30
Crazyfire:佛教初期的概念 以南傳源流的赤銅碟部來 59.115.133.75 05/20 11:31
Crazyfire:看 以"法聚論"(或稱法集論)為代表論典 59.115.133.75 05/20 11:32
Crazyfire:而實際上~~比法集論晚 到了西元四世紀 59.115.133.75 05/20 11:33
Crazyfire:覺音尊者的時代 又建構出了"有分識"(或 59.115.133.75 05/20 11:34
Crazyfire:稱"有份心")這個概念 59.115.133.75 05/20 11:35
Crazyfire:當今南傳佛教中 實際上是把"有分心"做為 59.115.133.75 05/20 11:41
Crazyfire:一切心理作用的根本 59.115.133.75 05/20 11:41
cool810:那有分心是否也是成立業果不壞的來源? 58.99.10.97 05/20 11:45
Crazyfire:其實有份心的概念就很像前述"心王"所提 59.115.133.75 05/20 11:56
Crazyfire:到的那個樣子 59.115.133.75 05/20 11:57
cool810:補充一下,有些次第比較後面的,還是不要 58.99.10.97 05/20 13:04
cool810:說太多的好,以免學習錯亂會誤解。仁波切 58.99.10.97 05/20 13:05
cool810:說"經部宗的問題",不是一個人頭上寫"經部 58.99.10.97 05/20 13:05
cool810:宗"三個字,另一個人頭上寫"中觀宗"三個字 58.99.10.97 05/20 13:06
cool810:,而有問題的是寫著經部宗的那個人,錯的 58.99.10.97 05/20 13:06
cool810:其實是我們自己 :Q 58.99.10.97 05/20 13:06
cool810:經部宗還能認識到無常法,面對無常知道無 58.99.10.97 05/20 13:07
cool810:常,反觀我們光嘴巴說無常,心裡真正想的 58.99.10.97 05/20 13:08
cool810:還是錯誤,比起經部宗還差得遠 :p 58.99.10.97 05/20 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