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才市念佛詩的止觀解析 -- 念佛法門的止觀次第擬構 釋如石法師 http://0rz.tw/xjD4p (一)才市其人其詩 才市(一八五○-一九三二),是日本島根縣的一位木匠。他曾經做過造船學徒,後來 轉業,自己開了一家木屐店維生。大約在二十歲左右,才市吃喝玩樂過好一陣子,不但 賭博,而且還出入風月場所。後來因為賭博被捕,才痛改前非,勤跑佛寺,聽經唸佛。儘 管如此, 但是由於罪惡感的作祟,才市的修行仍然時進時退。有一段時期,才市幾乎想 完全放棄他的 宗教信仰。像這樣反反覆覆的修行生活,大約持續了三十四、五年之久。一 直到六十歲左右, 他才獲得較深刻的宗教體驗和決定性的信仰。從此以後,在日常生活 中所遭遇的一切事物,他都會很自然地透過佛法來分析、品嘗,並將心得用半生不熟的 假名文字寫下來。像這樣的 創作持續了二十多年,直到才市以八十三高齡去世為止,總 共完成了六十多冊筆記,約六千首詩。這些作品有半數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焚毀了,剩餘 的三十幾本也大半散佚,目前僅留下十一冊。 才市的詩,首先由曾任教於龍谷大學的寺本慧達先生,刊登在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和十二 月份的《法爾》雜誌上。後來,才漸受矚目而廣泛的流傳開來。在寺本慧達眼中,才市 是一位: 拙於言辭,又總如閑雲野鶴般安靜坐著的老人。在其平凡純樸中,總閃爍著一種難以言喻 的精神。那是經過洗鍊之精神上的誠實。……令人產生難以形容的清新與安詳之感。 除了寺本慧達以外,介紹才市其人其詩的學者還有藤秀翠、楠恭和鈴木大拙等人。其中, 要以鈴木對才市的信仰內容和精神生活的解說,最為完整而深入。事實上,也只有像鈴 木這樣博學而又具有深刻宗教體驗的學者,才有可能對才市的念佛詩作出如此完美的介 紹。 日本禪學者鈴木大拙,二十一歲開始參禪,二十六歲時(一八九六)開悟見性,悟後奉 命至美國宣揚禪學。由於他四處講學,勤於著述,而且擅長用西方文學、宗教和心理學 等學說廣義地闡明禪宗的精髓。既使西方學者能夠深入瞭解並肯定禪的精神與價值,而 展開對禪的修學與研究,又使東西方思想在更深的認知層面上得以交流會通。因此,他 不但榮獲印度亞細亞協會的「泰戈爾」獎,而且也博得了「世界禪者」的美譽。 鈴木雖然是位典型參禪出身的學者,但對於日本「淨土宗」和「真宗」也曾經作過深入 的研究。一九四二、一九四八年,他分別出版了《淨土宗之思想論》和《念佛人》(原 名《妙好人》)二書。此外,他在一九五七年出版的《基督教和佛教的神秘主義》,也是 以才市念佛詩作為佛教神秘主義的代表。在鈴木對真宗「妙好人」的研究中,他驚異地 發現,那些識字不多的妙好人中,竟然有「禪者也遠不及的灑脫之人」,也有「信仰態 度凌駕哲學家 所抱持之宇宙觀者」。有些老實念佛的愚夫愚婦,甚至「輕輕鬆鬆就能道 破了哲學家們必須耗盡終生智慧才能獲得的道德哲學」。因此,在《念佛人》一書的結 論中,鈴木意味深 長地表示,他深受才市念佛詩的意境所感動: 綜觀才市的八本日記,筆者最強烈的感覺是,才市確實是一位非凡的宗教文學天才。雖然 他的文章粗糙而未經雕琢,但是那種自然無華的詞藻,在閱讀當中,卻是處處能夠打動人 心,令人深刻地感受到,他力宗的體驗何等的深不可測……。 筆者確實深為他力信心之深 、之強、之美而感動。他的信仰如此徹底,而且表現得如 此自由,使得我們不由自主地對 這種「隻字不識之尼入道」產生敬佩之念。 從《念佛人》的內容來看,才市是一位曾經體驗過「無限」的念佛人,他已經親證「實 相念佛」的境界。因此鈴木對於才市念佛詩的解釋,完全是站在一個開悟者的心境,即 出入於世俗與勝義、有限與無限之間的心境上立論的。這樣的詮釋角度,筆者個人衷心 佩服,無話可說。鈴木的確夠資格站在那樣超然的立場發表意見。 (二)本文的解析立場 鈴木的詮釋角度,固然有助於未開悟的行者去理解、欣賞才市超越的念佛心境,並因此 而生起「臨淵羡魚」的心理,卻不易使人產生「退而結網」的意願。畢竟,才市的意境 太高、太深了。我們彷彿可以意會到才市確實是在「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但卻不 知他到底是如何攀登上去或沈潛下去的。換句話說,我們根本看不出他拾級而上的念佛 次第,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倘若我們可以從他的詩中整理出才市念佛進程的一個概 略次第,相信對於 不熟悉教理的淨土行者,應該會有一些幫助。至少可以讓他們瞭解, 才市的念佛並非天馬行空,而是有明確的次第可循的。因此筆者想更換角度,從一個初 機念佛行者由淺入深、循序 漸進的進程,來解析才市的念佛詩。當然,為了配合這樣的 詮釋角度,筆者便不得不故意把某些詩的境界拉低下來作不了義的詮釋,這是不得已的 。所幸這麼做,還不至於使人因此而低估才市念佛詩所表現出來的整體現量成就。 其實,才市雖已親嘗法味,明見本地風光,但距離定散一如的「一味」或「重關」境界, 畢竟還很遙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貪瞋、昏散等煩惱,以及過去念佛的種種覺受 和定 境仍然會經常現行,而被才市披露在他的念佛日記中。這種情形不僅才市如此。明末的 雲棲蓮池(一五三五-一六一五),是一位自勵甚嚴而有過悟境的禪淨雙修者。在他晚 年的自我表白中,他也說:自驗於身口意三業之中,身業僅守其大者;口業則未能不作 世諦雜談,無知臆說,誤觸時賢,惱辱卑幼;意業尤甚,貪瞋癡等念,或乍滅而倏生,或 似無而實有,或任運而忘禁,或力制而彌強。日本親鸞上人年逾八十高齡,還曾經表示 自己「惡性更難息止,心如蛇蠍」;而其他像法然、蓮如等真宗祖師,也都有過類似的 慨嘆。即使像密勒日巴那樣偉大的瑜伽行者,也免不了會有「樂哉猛起與狂跌」的感受。 既然才市的心境仍有極大的波動與起伏,那麼當我們由下往上看,這高低起伏間不同層 次的心境變化,便多少可反應出才市親證「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之前大略的心路歷程 。因此,筆者有理由從才市的念佛詩去擬構:一個平凡的念佛人,由信願念佛開始,漸 次進入「事一心不亂」乃至於「理一心不亂」的大致念佛次第。 (三)解析的理論依據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鈴木雖是世界級的佛教學者,但他的著作主要以禪學居多,其次 是有關淨土、華嚴、宗教、文化和心理方面的論著,幾乎看不到任何有關於阿毘達磨論 典方面的研究。或許是為了便於歐美人士理解佛法,鈴木的禪學和淨土學的著述,大多 藉用近代 宗教學、哲學、心理學的學說和概念來解釋,很少使用佛教阿毘達磨的理論體 系和觀點。然而,念佛法門畢竟是禪觀的一支,理當歸屬於「止觀」的範圍。宗喀巴在 《菩提道次第廣論》 中論及「止觀」時,就曾引用《解深密經》和蓮華戒《修習次第》的 中、下二篇而說: 經藏中雖然說有無量無邊的三摩地,但足以統攝這一切三摩地的宗要,就是止觀。…… 所以想要修定的人,應當經常修學能統攝一切等持的止觀。 既然念佛法門不外止觀,那麼依據止觀的理論來解析才市念佛詩應該是非常恰當的。 在傳統的中土佛教中,有關止觀理論體系的建立,要以天台智者(五三八-五九七)的 四部止觀──《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六妙門》和《小止觀》最為 完善, 其中的《小止觀》,尤其受到華嚴、禪、淨等宗派的重視。賢首法藏(六四三-七 一二)在《大乘起信論記》、道信(五八○-六五一)在《大乘入道安心要方便門》、 宗密(七八○-八四○)在《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和《圓覺經大疏》中,都大量引用了 《小止觀》的內容。 淨宗二祖善導(六一三-六八一),也曾引用在《觀經疏定散義》中 解釋坐禪方法。由此可見,《小止觀》所受重視之一斑。不過,智者建立止觀理論的主 要根據,是《大品般若經》、《大集經》、《法華經》、《涅槃經》、《摩訶衍論》、 《大智度論》、《成實論》、《禪祕要法》等早期漢譯的經論。而其他印度中後期佛教有 關止觀理論的重要經論,如《解深密經》、《三摩地王經》、彌勒的《辨中邊論》、無 著的《大乘莊嚴經論》、《瑜伽師地 論‧聲聞地》、蓮華戒的《修習次第》和覺賢 的《定資糧品》等等,智者根本沒有機會參閱。 因此,天台止觀儘管在中土一枝獨秀 ,但比起根據上述經論而作的《廣論》「止觀」二品, 總讓人覺得有較多個人的體會與 創發,而較少印土經論的依據,特別是中後期的大乘經論。 其次,《廣論》在論述止的所緣時,根據《三摩地王經》、《定資糧品》、《菩提道燈 釋》和《修習次第》下篇,而選擇了佛的色身為大乘行者習定的最佳所緣。佛身和佛的 名號雖然不同,但同樣屬於念佛法門不同的所緣之一,它們都與大乘的最終理想──無 上佛果有關,因此,在性質上還是一脈相連的。既然《廣論》的「止觀」理論有較充分 的經論依據,而且所選取的修止所緣又與念佛法門同一個系統,那麼依據《廣論》的止 觀理論來解析才市的念佛詩是再恰當不過了。 (四)解析才市詩之原因與目的 或許有人會提出這樣的質疑:中國的淨土宗由來已久,得定慧成就的高僧大德不在少數 ,相關的著作、史傳、開示和詩偈汗牛充棟,難道這麼多文獻還不足以用來建立念佛的 禪觀次第嗎? 不錯,歷代淨宗祖師的著作、傳記和開示的確不少。不過從這些文獻來看,淨宗的祖師 大德,大部分是先在其他宗派上修學有成以後才轉修淨土法門的。這種類型的淨宗祖師 不可能有循序漸進的念佛體驗,而且歷來中國淨土宗發展的主要趨勢,顯然在於強調如 何信願持名而得以往生,以及如何引攝華嚴、天台和禪宗的理論與修持方法來充實自宗 。所以在淨土宗的專書、史傳和開示中,幾乎看不到有關於個人修持念佛法門心得之詳 實記載。即使像永 明、中峰、楚石、憨山、蓮池、省庵、徹悟等祖師所作的淨土詩偈, 也不外是起信、融通禪淨、或發抒「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悟境之作品而已。但是,才 市的情形完全不同,他足足寫了二十多年的念佛日記。而且這些詩作不是為別人寫的, 純粹是他個人念佛心得與感想的忠實表白,因為邊念佛邊寫念佛日記是他「夜晚的樂趣 」。此外,才市識字不多,佛學素養也非常有限,他的詩不會有太多虛擬和懸想的成份 。鈴木大拙在《念佛人》中就曾經如 此表示: 我們這些人都學過如何站在外界,以理性或知性等客觀的眼光觀察自己。因而,我們都懂 得如何欺騙自己和他人的法術。我們能夠說出,也能夠寫出違心之論,而且能夠說寫得如 同真的一般,彷彿真的感覺過一般。但是,才市在這方面的道行不如我們, 所以他的一切 思想和創作,都是從體驗中泉湧而來的。 這樣的資料應該是相當可靠的。因此,筆者選擇以才市的念佛詩來作分析。其次,淨土宗 是華夏祖師對印度佛學長期鑽研實踐以後,逐漸開創出來的一個佛教宗派。它以簡御繁, 將浩瀚的經論、煩瑣的名相、深廣的義理濃縮再濃縮,精鍊出一套深入淺出、 平易近人 的修持方法,非常適合華人樸實好簡的性格。這種念佛法門,既能使隻字不識的村夫農 婦心有所歸,又能方便引導希聖希賢的出家僧尼悟入實相,的確非常善巧。不過如前所 說,淨土宗理論發展的主要趨勢,在於強調如何信願持名而得以往生,以及如何引攝其 他各宗的理論與修法壯大自宗,對於由念佛而達到往生的憑證──「一心不亂」中間的 心路歷程,卻缺乏像《廣論》所引《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九住心」那樣詳細的說明; 而且對於「淨念相續」與「一心不亂」這兩個淨土宗重要名相的界限,也沒有一個明確的 區分。所以淨宗 行人往往只能憨憨地「老實念佛」,至於念到了什麼地步、什麼程度,自 己根本難以勘驗,也難以了知。 在以往的農業時代裡,人心純樸憨厚,只要有一個安心立命的法門可修,大家就心滿意 足地信受奉行了。但在目前臺灣的宗教大觀園裡,百花齊放,百鳥齊鳴,南北傳佛教的 各宗 各派風起雲湧,邪魔外道應運而出,以憨厚樸實見長的傳統念佛法門,對於多疑善 變、講求 速效的現代人來說,似乎不是一個很討好的修學方式。倘若我們可以透過《廣 論》「止觀」的觀點,附帶參考「天台止觀」、上座部《清淨道論》,以及泰、緬禪師 之開示錄,從才市 念佛詩中解析出一個層次分明的念佛次第,同時將「淨念相續」、「 事一心」、「理一心」等重要名相作出止觀方面的明確定位,相信對於淨土行人多少會 有些幫助。至少可以使人理 路清晰,次第了然,念起佛來心安理得,而且也不至於指鹿 為馬,未證言證。這是筆者解析才市詩的主要目的。 -- 我們利用的錢,只是我們所設立的習俗罷了。在習俗裹它有它的功用;頒令它當錢,它 就變成錢。然而,事實上「錢是什麼」沒有人能說得上來。當某事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而後就會產生一個習俗來滿足這需求。世問就是這樣。---《生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29 23:57)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29 23:57)
Xras:推,不過可否請教一下,文中的筆者是? 114.46.119.234 05/30 00:08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30 00:50)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30 00:56)
ilanese:全文的pdf檔案下載網址: 61.216.240.92 05/30 21:07
ilanese: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 61.216.240.92 05/30 21:08
ilanese:JR-MAG/mag99874.pdf 61.216.240.92 05/30 21:08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99874.pdf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30 21:53)
Crazyfire:推i大那個連結 其實y大也曾經發過這篇文 61.230.50.69 05/30 22:51
Crazyfire:的pdf連結 #19eGaHat 61.230.50.69 05/30 22:52
Crazyfire:16870篇 也可在那篇下載 61.230.50.69 05/30 22:54
Crazyfire:文章很長但很不錯 感謝y大的發心整理吧 61.230.50.69 05/30 22:54
※ 編輯: yggdrasils 來自: 123.192.64.159 (05/31 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