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最近看了版眾的親友們遭受病苦之害,身同感受,對於所提供應對的各式方法也相當隨喜 ,而在這麼多的病苦當中,我們可知色身有敗壞之時,就有集成之因,那麼是什麼在造就 色身的原因呢?在上座部阿毗達摩的論說裡提到了四類:1.業生色,2.心生色,3.食生色 ,4.時節生色。 第一項業生色乃過去集成之因,既已種下種子,則必有發芽之日,只待因緣促成,這點是 比較難去改變及挽回的(需要極強大的善業來毀壞惡業);而第二項則是世尊教導我們如何 用禪修的力量去改變色身的本質;第三項則是與飲食有關;第四項與季節環境有關。就後三 項而言,我們是有可能去做改善的,但改善幅度最大的莫不過於由禪修所造成的色身(飲 食種類可控制,但來源不一定有保證;而季節是沒辦法改變的,居家的環境倒是可以改善) 所以末學在此提供了溫宗堃老師對於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一文給法友們參考。 http://www.sativadin.freezoka.com/Healingpower.pdf ------------------------------------------------------------------------------- 當代醫學研究及兩個緬甸內觀傳統所述及的事例,皆告訴我們,正念修行作為一種心 的訓練,卻也能夠治癒生理疾病。筆者關注的焦點是,除了緬甸馬哈希尊者所依據巴利經 、註文獻外,是否有其他初期佛教文獻記載了內觀治病的現象。在這一章,筆者將指出, 初期佛典確實顯示,佛陀常教導弟子於病痛時修習四念處,而四念處的修習除了能令病者 證得涅槃,也能令病者堪忍苦痛乃至治癒疾病。同時,筆者亦依據上座部阿毗達磨的色法 生源論,說明正念修行治癒身體疾病的原因。 3.1. 《尼柯耶》中有關四念處的療癒力量 在《尼柯耶》中,我們見到佛陀或佛弟子在探病時,經常勸告病患應修習四念處乃至逕修 內觀。其理由不外乎是,四念處修行不僅能令病者證得終極的解脫,也能使病者堪忍身苦 而不受心苦,甚至可能治癒身體的疾病。 3.1.1 探病時教導四念處、內觀 《尼柯耶》中與疾病相關的經文雖然不多,但部分經文確實描述了佛陀或佛弟子探問病人 的情形。從這些記載,我們了解,佛陀經常教導病人在生病,尤其病重之時,應當修習四 念處或內觀。 〈相應部.第36 相應.第7 經〉描述,有一回,佛陀在禪修之後,於傍晚時分前往病人住 處,教導那些罹患疾病的比丘:「諸比丘!比丘應具念、正知,以待時至,這是我對你們 的教誡。」佛陀接著解釋,「具念」即是修習「四念處」,「正知」即是身念處中所謂的 四正知(正念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止、動作)。具念、正知的禪修者能夠觀察身體苦受 、樂受及捨受的無常生滅現象,去除對樂受的貪愛、對苦受的瞋恨,以及對捨受的無知, 乃至能保持正念直到死前的最後一刻。另外,在〈增支部.第5集.235 經〉中,佛陀指出 ,具足五法的比丘,為確實悲憫在家眾者,其中的第三法是:「探問病者,令生正念,[ 說]:『您要提起最珍貴的正念啊!』」。這兩部經典清楚地告訴我們,佛陀教導病人應 修習四念處。 再者,我們也看到佛弟子忠實地依循佛陀的教導,在探訪病者時教導病人修習四念處。例 如,〈相應部.第47 相應.第29 經〉描述,居士師利瓦達(Siriva..ha) 病重,阿難尊者 前往慰問。知道師利瓦達的病苦有增、無減,阿難即勉勵他應修行四念處。不過師利瓦達 居士顯然不是個初學者,因為經文記載他自言已具備尊者所說的四念處,且已斷除五下分 結,明示自已是不還聖者。 佛陀並非只教導佛弟子於病時才修習四念處、保持「正念」與「明覺」,依《尼柯耶》的 記述,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於一切時中保持「正念」與「明覺」,是佛陀對佛弟子的 教誨。佛陀之所以特別教導病者要修習四念處的主要原因,應在於希望病者仍能持續日常 的禪修,以便證得解脫。即使是病重在身的佛弟子也仍應以究竟的證悟為終極的目標,例 如,在〈相應部.第55 相應.第54 經〉中,被問及在家眾應如何勸導病重的在家眾時, 佛陀便指出,此時,應循序善誘,勸導病患逐一捨棄對世間的愛著,將心導向「身滅」(涅 槃)。 從下述三個經典,我們可看出,佛陀尤其希望病重的弟子能夠修習內觀。〈相應部.第55 相應.第3 經〉記載,佛陀教導病危的笛卡夫居士(Dighāvu),即使已具備預流者的四不 壞淨信(信佛、法、僧、戒),也要繼續修習內觀,觀察一切有為法的無常、苦、無我性質 乃至證得更上的果位。55在〈相應部.第22相應.第88經〉中,病重的馬勝尊者(Assaji) 向佛陀稟白,自己以往生病時仍能夠「止息身行」(=入四禪),但如今卻不能得定,因而感 到懊惱。佛陀告訴他「以為定是真髓,以為定是沙門法的沙門、婆羅門,在不得那(四禪) 定時,才會想:『我不要退墮啊!』」56註書解釋,此段經文的意思是「他們以為定即是 真髓、沙門法。然而,在我的教法中,定並非精髓;內觀、道、果才是精髓。」。註書的 解釋符合經文的脈絡,充分補述了經文的意涵,因為就經文記載,佛陀接著便教導馬勝尊 者五蘊無常、苦、無我的內觀法門。再者,相較於奢摩他的修習,佛陀較鼓勵病人修習 內觀的可能性,也顯現在〈中部.第 97 經〉。該經描述,婆羅門達南姜利病重,舍利弗 前往探病,並教導病者修習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依此得以投生梵天界。對此,佛 陀詰責舍利弗:「但是,舍利弗!你為何只令婆羅門達南姜利住於低劣的梵界,在尚有應 做之事時,便起座離開?」所謂「應做之事」,無非是指,進一步教導病者內觀修行與四 聖諦等,能夠達到解脫的佛教特有之教法。 3.1.2. 堪忍身苦,不受心苦 佛陀教導病者在病痛時修習四念處或內觀修行的主要原因,是為了病者的終極解脫。然而 ,初期佛典也顯示,病重時修習四念處有一項附帶利益,即病者能夠堪忍病苦,不受身苦 所惱害。 在《大念處經》(D 22/ M 10),佛陀開宗明義地宣示四念處將帶來七項利益:「諸比丘! 這是令眾生清淨、超越憂愁與悲泣、滅除痛苦與憂惱、成就聖道與作證涅槃的唯一之道, 也就是四念處。」註書將此中的「痛苦」(dukkha)理解作「身苦」,並舉三個事例,說明 比丘修行四念處,即使遭遇致命的身苦,亦能堪忍,乃至證得最後的解脫。《身至念經》( M 119) 更明確地指出,能夠堪忍身體的苦受,是修習四念處之一的「身至念」 所帶來的 利益之一:「堪忍寒、熱,飢渴,蚊、蠅、風、日、昆蟲所觸,惡說不善之語,亦能忍身 體已生起的、劇烈、猛利、難忍、不可喜、不可意且致命的苦受。」一些經典顯示,佛陀 及其弟子在病痛時,皆因修習四念處而能夠堪忍身體的苦受。如《相應部.第1相應.第38 經》描述,有一回,世尊在王舍城被石頭碎片所割傷,那時劇烈、難忍的苦受生起,但是 世尊具念、正知、忍受那些苦受,而不為惱害,在〈相應部.第52 相應.第10 經〉中, 阿那律尊者(Anuruddha)停留在舍衛城暗黑林時,生了重病,一群比丘前來問候,並探問尊 者阿那律依於何種住處,使得身體已生起的苦受不能侵擾他的心。阿那律尊者回答:「當 我的心善立住於四念處時,身體已生起的苦受不能侵擾我的心。」再者,〈相應部.第47 相應.第30 經〉提到,摩那提那居士病重,阿難尊者前往探病,「居士!我希望你堪忍 ,安好,希望你的苦受減少、未增長。」摩那提那回答說:「尊者!我未堪忍、未安好。 我[身體的]苦受增加而非減少,[只]有增加,而無減少。[然而]尊者!被如此苦受 所觸時,我於身隨觀身而住,精勤、具念且正知,調伏與身體有關的貪愛與憂傷。」值得 注意的是,相當的漢譯阿含經典更進一步地明確指出,摩那提那的疾病因四念處修行而痊 癒,而非只是不受身苦干擾而已:「『如是,尊者!堪忍樂住。先遭疾病,當時委篤,今 已蒙差。』尊者阿那律問長者言:『汝住何住,能令疾病苦患,時得除差?長者白言:尊 者阿那律!我住四念處,專修繫念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 在《尼柯耶》中,具備此堪忍能力的病人被說為是「易看護」的病人。而且,這種堪忍極 度難忍的病痛,只受身苦而不受心苦的能力,經常被說為是佛教聖者必然具備的一項特質 ,從上文的敘述,我們得知,這種堪忍身苦之能力,顯然可透過四念處修行,尤其是其中 的「身念處」(或稱「身至念」)而獲得。 3.1.3. 佛教禪修vs. 健康、增壽、治病 巴利《尼柯耶》談四念處與疾病的場合時,大多只論及四念處的修習令行者只受身苦,而 不受心苦的利益,並未如漢譯本那樣明言,四念處修行能夠治癒疾病。然而,極少數的巴 利經典的確也論及佛教禪修與健康、去除身苦乃至治病的關係。 〈增支部.第5 集.第29 經〉提及,《念處經》所教導的「行禪」能帶給禪修者五種利益 :「(1). 堪能遠行,(2).堪能精進,(3).少病,(4).善消化所食、所飲、所嚼、所嚐,(5 ).行禪所得的定久住。」此中,「少病」直指行禪能增進身體健康,「善消化」也與身體 健康有直接的相關。再者,巴利《彌蘭陀王問經》提到,佛教禪修能帶給修行者28種利益 。其中,「增長壽命」與「給予力量」這兩項利益,也明確指出佛教禪修的確能增進身體 的健康。 關於禪修治病的經典,除了前述馬哈希尊者所指出的四部經典之外,筆者尚找到三部相關 的巴利經典。其一,《中部.大六處經》(M 149)說到,當人如實知見六內處、外六處、六 觸及因六觸而生的三種受時,他對所見的一切不起貪愛。當他隨觀所見種種的名色現象之 過患時,他的身患、心患、身苦惱、心苦惱、身熱惱、心熱惱等,皆悉滅除,同時他體驗 到「身樂」以及「心樂」。此經文顯然是在描述,「強力內觀」斷除身、心苦患的情形。 再者,〈相應部.第55 相應.第26 經〉描述,給孤獨長者病重,舍利弗尊者接受請求, 前往探病。舍利弗教導長者說:當他正觀自己內在的四不壞淨信或正見等十道支時,苦受 可能當場止息。這段經文可能在描述聖者以「果等至」去除苦受的情形。 另外,〈增支部.第10 集.第60 經〉描述,吉利麻難陀尊者病重,阿難尊者稟告佛陀這 個訊息,佛陀告訴阿難:「阿難!如果你向吉利麻難陀比丘說示十種想,有可能吉利麻難 陀比丘在聽了十種想之後,疾病會當下痊癒。」此處,十種想指的是:(1).無常想,(2). 無我想,(3).不淨想,(4).過患想,(5).斷想,(6).離貪想,(7).滅想,(8).不樂一切世 間想,(9).一切行無常想,(10). 出入息念。經文描述,阿難尊者依佛陀指示向吉利麻難 陀比丘說示十種想,而吉利麻難陀比丘在聽聞十種想之後,疾病當場痊癒。就經文的敘述 ,雖是記為該尊者在聽聞十種想之後,疾病即得以痊癒,但考慮到此十種想,全屬佛教禪 修的內容,包含奢摩他、內觀修行乃至出世間的道、果經驗,或許我們可如此理解經文的 意思:於聞法的當時,即實際修習某一種想之後,該尊者的疾病方才痊癒。 3.2. 上座部阿毗達磨的身心醫學 在上一節,我們已見到,《尼柯耶》及《阿含經》的某些經,確實顯示佛教禪修能夠增進 身體的健康,幫助病者止滅身苦,乃至治癒疾病。在這一節,筆者將進一步依據巴利文獻 ,探討本質上作為一種心的訓練的佛教禪修,何以能夠改善身體健康,乃至治癒疾病的問 題。我們將分析《尼柯耶》的「諸根明淨」與阿毗達磨的「色法的四種生源」這兩個概念 。因為,這兩個概念具體地呈顯巴利佛教所示的身心醫學,它們對於內觀治癒身體疾病的 現象,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理論說明。 3.2.1. 諸根明淨 《尼柯耶》常描述,佛弟子在禪修(乃至聞法)之後,「諸根明淨」、「貌顏清淨、皎潔」 。這些經典告訴我們一項訊息,即,佛教禪修雖然本質上乃為一種心的訓練,其實也能在 某種程度上,影響、改變禪修者的身體外貌。〈相應部.第52 相應.第9 經〉經敘述,舍 利弗尊者拜訪阿那律尊者,相互問訊後,舍利弗向阿那律說道:「賢友阿那律!你諸根明 淨,貌顏清淨、皎潔!尊者阿那律現今常依何法而住?」阿那律回覆:「賢友!我現今心 常安住四念處。」經文中的「諸根」指「眼、耳、鼻、舌、身」等五種感官器官,「貌顏 」則指的是「臉部的膚色、神采、光澤」,如此,經文顯示清楚地顯示,阿那律因四念處 修行而改善了他的容貌與氣色。同樣地,在〈相應部.第28 相應.第1 經〉中,阿難尊者 也問了舍利弗尊者類似的問題:「賢友舍利弗!你諸根明淨,貌顏清淨、皎潔!尊者舍利 弗今日依何法而住?」舍利弗的回答,表示他入住了四禪、四無色定以及想受滅定。另外 ,在《中部.缽食清淨經》(M 151)中,佛陀問舍利弗:「舍利弗!你諸根明淨,膚色清淨 、皎潔,你現今常以何法而住?」舍利弗回答:「尊者!我現今常住於空性住」。註書將 此「空性住」解釋為「果等至」。 為何以心的訓練為本質的佛教禪修,能夠改變禪修者的外貌、改變物質的色身?《尼柯耶 》及其註書提供了一些說明。〈相應部.第1 相應.第10 經〉敘述,某位天人以偈頌請問 世尊一個問題:「林住的人寂靜、具梵行且日中一食,為何他們膚色明淨?」世尊回答: 「不憂傷過去,不企求未來,依當下而活,因此他們膚色明淨。由於冀求未來、憂悲過往 ,愚者枯萎,如割落的綠蘆葦。」在此,世尊表示,「依當下而活」是林住比丘膚色明淨 的原因,明確地指出心理因素能夠影響生理的狀態。對此,註書提出進一步的說明:發問 的天人見到那些林住比丘每每在托缽後,回到森林,便開始日夜坐修「根本業處」,「當 他們如此打坐時,強力的心一境性生起。與心一境性不同的相續止息,相同的相續現起, 心得清淨。當心清淨時,血液變得清淨,心等起的所造色也變得極清淨,臉的色澤便如脫 落的多羅果實的顏色一樣。」在此,註書解明了禪修使膚色變得明淨的因果過程,也就是 :修習根本業處產生「強力的心一境性」, 強力的心一境性使心得以淨化,淨化了的心產 生清淨的血液和所造色,因而有「膚色明淨」的結果。 3.2.2. 阿毗達磨的四類色法 巴利註書在說明禪修導致膚色明淨時所運用的「心生色」的概念,出自上座部阿毗達磨對 於色法生起之源的解釋。此色法生起之源的思想,顯然是我們可用以解明佛教禪修影響身 體健康乃至治癒疾病現象的最佳理論架構。 依據上座部阿毗達磨,色法有四種生起之源,即「業」(kamma)、「心」(citta) 、「時節 」(utu)及「食素」(oja) 。依此四種生源而區別四類色法,即「業生色」、「心生色」、 「時節生色」及「食生色」。要略地說,「業生色」指過去世所造業所產生的色法;「心 生色」,指當下心識活動所產生的色法;「時節生色」,指溫度、氣候、外在環境所引生 的色法;「食生色」,則指食物所引生的生色。一切眾生的色身,不外乎由這四類色法所 構成,因此,理所當然地,身體的健康與否,取決於四種色法生源的品質優、劣,以及四 者交互影響的情形。緬甸著名的佛教學者,迦那卡毘網沙,在其《日常生活中的阿毗達摩 》一書中也清楚地指出,四種色法的理論對促進身體健康所隱含的意義。 依據此色法生源的理論來探討內觀治病的現象時,我們能夠得出一個較完整且全面的理解 。佛教的四念處修行,作為一種心的訓練,能夠培育種種不同的善心(kusalacitta),例如 ,內觀修行能夠培育欲界智相應善心,乃至出世間的道、果心;奢摩他修行則能培育色界 或無色界智相應善心。這些世間乃至出世間的善心,能夠產生相對應的“好的"“健康的 "「心生色」。若能經常生起這些善心,則這些善心所引生的心生色即能影響其他三類的 色法,因而改變整體的身體狀態,增進身體健康。尤其當強而有力的善心,如內觀修行引 生的與七覺支相應的善心,不斷生起之時,好的心生色便可能影響其他三類的色法,乃至 能夠治癒某些舊有的身體疾病。如緬甸班迪達禪師所說:「七覺支協助禪修者斷除煩惱, 使「修行善心」變得強而有力;正因為心得到淨化,所以禪修者的色身也跟著變得清淨。 」 然而,心生色畢竟只是四類色法中的一類,人體的健康也受制於其他三類色法。在餘三類 色法中,「食生色」、以及「時節生色」仍可透過人為的力量,在今生加以改變。例如, 符合健康的飲食、適當的醫藥等,可以產生好的「食生色」;清潔的生活環境與舒適的氣 候則能帶來好的「時節生色」。然而,「業生色」屬過去世業力的果報,「業生色」性質 之良窳,基本上已在過去作業時確定。倘若是由過去世所作業引生不好的業生色而導致的 疾病,人們便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那些業生色的本質。這時候,僅能夠提升「心」、「時節 」、「食素」等三種色法生源的品質,藉以影響那些不好的「業生色」,進而改善身體的 健康。雖然「業生色」的本質已於過去世確定,阿毗達磨註釋家仍然認為,人們有可能透 過今生的善業,終止過去「業力」的結果。若能產作強而有力的善業,如奢摩他、內觀善 業、出世間道、果善業等,這些善業可能成為「阻礙業」 與「毀壞業」,阻礙或者毀壞過 去不善業,因而能終止不好的業生色。 無論如何,循著佛教的教理,身體的老化與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現象,面對此類業生色所導 致的身體老化與機能衰退時,再殊勝的心生色、時節生色、或食生色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 。此時,唯有如實了知身、心五蘊的本質,培育超越生死的智慧,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早期佛典乃至當代內觀修行傳統,雖然指出了四念處修行治癒疾 病的可能性,卻從未就此大力廣演或宣揚此項副產品,他們一再強調的重點是,正念修行 的根本目的——如實了知身心現象無常、苦、無我之本質,以作證涅槃,斷除貪、瞋、痴 煩惱。 -- 不論你到哪裡學習佛法,實際上,它就在心中。執著的是心,思索的是心,超越的 是心,放下的也是心,外在的學習,實際上都是關係著心的。無論你研究經藏、論藏等 等,別忘了它是從何而來的。---阿姜查《流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
Cid:推. cf: #19VNoTS7140.109.103.226 07/24 13:45
Crazyfire:可跟法的醫療相參照 推 59.115.128.96 07/24 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