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二 如來藏學在佛教中的地位 如來藏,如來界──如來性,佛性──佛界等,這一類名詞,在意義上雖有多少的差別, 然作為成佛的可能性,眾生與佛的本性不二來說,有著一致的意義。在印度,如來藏說的 興起,約在西元三世紀,從初期大乘而進入後期大乘佛教的階段。在西元四、五世紀中, 非常的興盛;有關(廣義的)如來藏說的經典,也紛紛流傳出來。如來藏說,以後期大乘 經為主,在論師們──印度的大乘論師,中觀與瑜伽二家,都說如來藏說是不了義的,以 中觀及唯識的「密意」去解說他。其實,這一思想系,有獨到的立場,主要是眾生與佛有 共同的體性;依此為宗本,說明依此而有生死、眾生,依此而有究竟解脫、如來。如《不 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中)說: 「舍利弗!即此法身,過於恆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 生死,名為眾生。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棄捨一切諸有欲求,行十波羅 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為菩薩。復次,舍利弗!即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 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清淨,住於彼岸清淨法中,到一切眾生所願(見)之 地;於一切境界中,究竟通達,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 名為如來應正遍知」。 《不增不減經》所說的法身,也是如來藏的別名。從這立論的宗依來說,與中觀家「以有 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不同;也與瑜伽家依虛妄分別的阿賴耶識為「所知依」不同。如來 藏說有獨到的立場,富有「真我論」的特色。由於如來藏說以經典為主,所以重論的學派 ,如西藏學者,只承認大乘的「中觀見」與「唯識見」,而不承認「藏性見」的存在。 中國佛教是重經的,所以有「經富論貧」的評語。如來藏、佛性法門,傳到重經的中國來 ,受到中國佛教高度的讚揚。如賢首宗立五教、三宗,三宗是「法相宗」、「破相宗」、 「法性宗」。如來藏說是五教中的終教,與頓教、圓教,都是「顯性」的「法性宗」,只 是「顯性」的理論與方法,多少不同而已。禪宗是從「如來(藏)禪」來的,所以闡揚這 一法門的《楞嚴經》與《起信論》,雖有「疑偽」的傳說,卻受到賢首宗與禪宗的尊重。 天臺宗的四明法智,論定如來藏緣起說為「別理隨緣」,「據理,隨緣未為圓極」。但同 時的孤山智圓,就引用《起信論》,推重為圓極的法門。宋末以來,中國佛教傾向於融會 ,如來藏說也就成為大乘的通量。明末智旭是接近天臺學的,以為如來藏隨緣,是「圓極 一乘」。近代太虛大師,晚年講《中國佛學》,首列一表,以「佛性」來貫通眾生與佛, 這樣說:「是眾生與佛相通的心法。……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佛、心、眾生的不同,同時 又可以看出眾生、心、佛的相通」。大師早年所作的〈佛藏擇法眼圖〉,〈如來藏心迷悟 圖〉,都是以如來藏、佛性為宗本,來說明或融貫一切的。如來藏說,可說是中國佛學的 主流!依此去觀察,如賢首宗說「性起」,禪宗說「性生」,天臺宗說「性具」,在說明 上當然不同,但都是以「性」──「如來(界)性」、「法(界)性」為宗本的。這一法 門,經中國佛教學者的融會發揮,與原義有了相當的距離,但確乎是中國佛教的主流,在 中觀、唯識以外,表示其獨到的立場與見解。 《如來藏之研究》第一章 p.1~p.3 -- 我們利用的錢,只是我們所設立的習俗罷了。在習俗裹它有它的功用;頒令它當錢,它 就變成錢。然而,事實上「錢是什麼」沒有人能說得上來。當某事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而後就會產生一個習俗來滿足這需求。世問就是這樣。---《生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6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