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sheng530220 (台北城中的真小人-丟我)》之銘言: : 只能說 智者大師頓證法華三昧 既然是證到三昧境界,不是我們這種凡夫可以用 : 意識心去理解體會的,如果證不到三昧 ,所思所見無非妄想。然後又用你的凡夫心 : 說智者大師所見的是觀想中憶念而幻化出的(這不就等於說大師走火入魔,在打妄想嗎?) : 拜託...好歹自己先證 法華三昧再來下評論吧。 般舟三昧為例 http://www.fuyan.org.tw/8l/08.htm 《大智度論》與《十住毘婆沙論》中之般舟三昧略探 釋海弘 《智論》卷二九說: 從三昧起,作是念言:佛從何所來?我身亦不去。即時便知諸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去。 復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何以故?隨心所念,悉皆得見。以心見佛,以心作佛, 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見。若心取相,悉皆無智;心亦虛誑,皆從無明出。因是心 相,即入諸法實相,所謂常空。(大正25,276中) 由引文得知,見佛並非修習般舟三昧的究極目標,見佛祇是三昧成就之表徵。如以此為足 反倒是著相了,是不得解脫的。般舟三昧的勝義所在:是依修定所得之現觀經驗,出定後 作如理思惟,而了知所見唯心無實,並進一步體察到「心」亦是虛誑妄想所生,故能直破 無明契入無生。 ------------------------------------------------------------------------------ 末學以為海弘法師以緣起來解釋三昧的定義與功用是較恰當的,但若以唯心來看待「見佛 」之境界,不免離緣起遠了些。 ------------------------------------------------------------------------------ 補充 證悟 水野弘元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23/147-202.htm#sdfootnote24anc 五十二位等階位,綜合之說在印度是沒有的,又,階位中最初的十信,以及最後妙覺之前 的等覺,是中國所作,其餘四十一項雖然在《華嚴經》中也有,但是那些在印度初期大乘 時,本來就已經各別成立,例如十住、十地皆是獨立的階位。十住是從初發心及至佛位, 十地也是從初發心乃至佛位。因此,將這些融合起來,而立四十或五十位,只不過是屋上 架屋,把同樣的階位,在形式上又重複一次罷了,可以說是不具實質的戲論。從這點來看 ,談四十一位或五十二位的中國佛教教理學說,可說是超過了實際的體驗修習,而做紙上 的概念遊戲。24 註24 天台智者大師稱自己的境界是五品弟子位,也就是觀行即位,尚未達到十信位。並說其師 慧思是十信位的六根相似之境界。從天台說來看,二者皆是內凡位,連最下之聖位亦尚未 達到。因此,在距離十地或佛位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的情況下,談這些聖位,或者談達到 聖位的修行方法─十乘觀法,這是天台所沒有體驗的境界,對一般人而言,更是不可能實 現的,所以縱使說了這些,也是與實際修行無關的。又,華嚴宗雖然未必堅持這些階位說 ,但是,其學說也敘述佛果位的境界,所以,這也是一般人所不能實現的理論之說。因此 ,談實際信仰或修行的三階教、淨土教、禪宗等的興起,可說是為了避免如前所述之宗派 家,無用而煩瑣的教理,或複雜的階位說之弊端。 -- 有些禪僧只依據文字、經文來尋求法。當然,是讀書的時候,就應當照著經文來讀 ,但當你和煩惱「作戰」時,將經文丟到一旁去吧!如果你依照一種模式來和煩惱作戰 ,你將底擋不住敵人。經文只是提供你一個實例,但也可以使你迷失,因為它根據的只 是記憶和概念。---阿姜查《水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