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末學本身接觸中台山約一年吧 還請各位師兄多多指教 親近中台山的因緣 可能要打從久遠前從新聞、轉寄E-Mail當中得知負面訊息。 其中有個負面消息是「砸了很多錢、蓋的富麗堂皇...」 而末學當下的反應是,這並不能拿來當做批評的理由,這樣的批評是相當無知的。 也不有人說慈濟的靜思堂蓋的那麼漂亮? (因為末學也有待在慈濟,所以對於外界的批評、用怎麼樣的形式批評, 其實都了然於胸了...^^|||) 不外乎,現在的人的習性,眼睛很容易就在這錢上著眼,對這錢很感冒。 每個道場的空間,不都是這團體的人活動用的空間? 學佛要「處中得道」,若要執著於沒錢的就是對的,有錢就是錯的,則落入邊見吧... 至於詳細的內部設施,為什麼要這樣子蓋, 如有師兄有興趣,末學可以一一與大家分享。(都是有深度含意的...) 末學也聽過有人看不慣慈濟裡面的裝潢...@@... 總之,捫心自問吧...看到好的要讚嘆,看不順眼的要反觀自照, 時時刻刻應是處於學習狀態,而非挑骨頭狀態... 套句一般的話:「這世界並不是以你為中心而轉的...」 萬不可輕言毀謗...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凡事得多問問自己吧... 可能就是當時種了這個因吧!我雖然沒接觸過中台, 但會跟同學朋友們聊聊,並且試圖用另一種觀點來引導... 所以之後,在一次中台的師父來學校演講中,跑去聽了... 感覺挺不錯的,於是也一個人去精舍看看、認識了精舍住持師父... 問了許多問題、同時也解答了許多...豁然開朗... 接下來,來聊聊關於佛法吧... 中台山的網頁:http://www.ctworld.org.tw/index.htm 末學也有在接觸:獅子吼站、法鼓山、佛光山...等地的資訊... 末學並沒有看到中台山上的佛法、是否跟跟上述道場有什麼出入... 如果就佛理上有問題的話,也還請師兄寫信給我討論看看...:) 再來,這個討論串沒有提到的,「法輪」的出現, 師父也是說,無須執著... 記得虛雲老和尚開示錄裡面有講到,有位居士念佛念到「地湧金蓮」, 虛雲老和尚也是告訴他,不可執著... 有好的情況,無須執著,有壞的狀況,也無須執著。 該當回到方法上用功,不也是麼... 聖嚴法師也教了了一句很好用的方法:「不管妄念、回到方法。」 (不過末學也是蠻好奇的,為什麼其他道場沒這狀況... 但經過一番打聽,其實每個道場也有每個道場不同的「殊勝」狀況... 只是有沒有比較傳出來罷了...) 最後,回到最前面發問師兄的問題,關於供養的事情。 末學去年第一次回中台山,參加八關齋戒,順道一起皈依、五戒, 由於穿的是居士服,末學皮包也就沒帶,師兄也沒告訴我有這件事情。 尷尬了...空紅包袋發下來...大家都在裝...唯獨我...^^""" 當時末學就 用一顆恭敬的心 供養老和尚 (紅包袋當然是空的...) 在中台上 師父常會提醒一件事情吧 齋僧功德最大 (佛典故事裡面也很多這樣的故事...) 一般道場或許比較沒有這麼直接講 但「供僧」這件事情 總是對的吧 六波羅蜜 也是以「布施」為第一 簡言要之 對的事情 當然要做 但執著於 沒提醒「供僧」這件事情 就叫如法 而提醒大眾「供僧」 就叫做不如法 實在是說不過去 (慳貪眾生,自當以布施來對治...) 況且中台山上的殿堂一進門 功德箱也寫得很清楚:錢財入山門 功德歸施主 這些錢自然會用到該用的地方 無須擔心 因果本來就自負責 若沒有供養 沒有護法 沒有功德主 哪來的這場所、哪來的飯吃? 總不能大家都以禪悅為食吧...餓肚子~:P (或許有些朋友很執著於「布施」就要給那些窮苦人家... 原則上ok...那您可以找這樣的團體予以幫忙... 但供養支持這間禪寺,見者歡喜的心,隨喜功德贊助,不也是很不錯嗎?) 至於關於「名聞利養」的問題 我也想建議另開一個討論串 這也是末學不大懂的地方 佛遺教經 持戒 裡面這麼寫到: 「...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 ...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 中國過去的祖師大德百丈禪師 創立了百丈清規,「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慈濟證嚴上人 也是秉持這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道理 不接受信徒供養 那到底僧眾 給不給供養才叫做如法? (一般世俗的觀念總是覺得「供養」就是貪圖利益...實際上應該不是吧?@@...) 來自十方緣,化成十方悲,轉成十方智,還向十方眾。 以末學淺見 應該都是Ok低...(畢竟地緣不同...應可以適度調整...) 還有 佛經也有寫到 不得販賣佛書 以求生活 (佛陀教育基金會的書後面都會註明:沒有販售行為) 那市面上的著作講解佛經 到底是怎麼樣的情形..@@..(還請師兄慈悲另開話題指導) 是說 只要不是為了求生活而賣佛書 就ok嗎? (是為了給大家方便得以聽聞佛法...) 另外 還有關於梁武帝與達摩祖師的公案 希望佛子們不能這麼「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所謂布施者 必獲其利益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供養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辦 具諸佛法」 這是結齋中的一小段 萬不可因這公案否定掉「布施」 還盼佛子能對這梁武帝的公案 更能深入研究才是 六祖壇經:「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而關於這公案 我們可以另開一個討論串 在此就不再詳細討論 :) 所以 其實末學近日也正值在學習山上的規矩 每一個道場 都有每個道場的規矩 :) 很快的大略與大家分享 還請多多指教 大家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 補充一下 若要佛法興 唯有僧讚僧 佛陀四眾弟子相和合 還盼諸位師兄佛子們 若在版面上討論 可以多加留心 ^^ 若真有很「銳利」、「不如法」的問題或爭議,也還煩請看到此篇的師兄, 還請師兄慈悲、寄信到末學的信箱,給末學指導~ 不勝感激,感恩各位師兄,阿彌陀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30.196.39
bnmce:不推不行 您說的極為中肯:) 推218.166.147.207 08/14
minihuang:恩...講得實在是非常地吻合中道.不落兩藤 推 140.112.143.88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