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重貼 未轉信成功 之文章) 引述《images (台灣加油樂利安康)》之銘言: ※ 引述《[email protected] (天雷)》之銘言: > 先前的問題意識有二 > 一是佛教如何賦予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價值? 佛教(佛門)不是人,所以沒有辦法「賦予」社會生活各 個領域價值。 真正「賦予」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價值的是「人」,不是佛門。 因此,佛門的思想只能幫助你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各層 面的價值,若說,佛法對你的社會生活有幫助,那是因為你 能從佛法的修持中有一點成績。 > 請別說這些不重要 > 如果是世俗的佛教徒 > 每天面對自己的世俗生活時 > 難道不會想到 > 我現在的生活 > 學業 事業 財富 有何意義嗎? 這些問題,佛經裏都有處理過,他也給我們指引。 比如,對待妻子,要愛護、給她珠寶、敬愛;對 於親人要守護等等。 比如父母恩重難報經,提醒我們父母恩情的重要, 並提出如何幫助父母的法門。盂蘭盆經告訴我們 如何對待先亡,並令使解脫。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告訴你,因藥師琉璃光法 門修行,求富貴得富貴,諸願成就(註:事實上希冀 學業、事業、財富有所成就,不就是希望富貴嗎?) 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提到人在生活中有種種困難,若依 法修持,自然可以解脫現在生活困境的桎梏。 這對於解脫當然有幫助,如果你在現世生活中不如意 ,每天被煩惱所佔滿,你根本就不會想再進一步去思 考社會價值的生活(所以,我想仁兄應該是幸福的人 ,可以有時間來思考這樣的問題) 給予眾生方便、並離開困頓他的環境,在離開困頓環境 的過程中,菩薩會告訴你,為什麼你會造成今天的困境 ,請你以後小心。另一方面,他也希望每個眾生都能離 苦得樂,每個眾生都能成佛,這便是菩薩的精神,也就 是所謂的大乘精神。 你想想,當你自己都站不穩了,你怎麼去救眾生呢? 因此,事業的成就(或者用範疇比較廣、層次較高的名 詞「富貴」來稱之),並不是沒有意義,只是希望你不要 執著於此,而沈迷於聲色犬馬之中,以為這就是人生的終 點,而忘失了除了欲(慾)樂之外 還有更重要的目標:離 苦得樂、擺脫輪迴以臻涅槃之境。 > 另外一個問法是 > 如果你是一個想要追求佛果 追求解脫的人 > 為何要讀書追求名列前茅 > 為何要找到好工作 > 為何要娶妻生子 > 為何要賺錢 > 為何要追求社會的名望與成就呢 世尊說過,四十歲以前要努力賺錢,並使自己有成就。四十歲以 後,就應該看得比較淡。 而當你有更重要的目標出現時,現世的這些成就就可以幫助你 去幫助別人,你會比比較沒有成就的人有更多的幫助。比如, 佈施中的財施,你就可能比別人多。 我是這樣詮釋生活的。 這與佛門不違背,佛門思想有時候以層次比較高、範疇比較廣的名 詞來涵括生活的種種,比如富貴、五蘊、煩惱…等等。為什麼要這 樣呢?因為眾生的生活千千萬萬種,但歸納後就是這樣,同時,並 以苦、集來統攝世間生活的一切;滅、道則是告訴你離苦得樂的原 因和方法。 當你以層次比較高的思想來看待你的生活時,你的心胸會比較開闊, 也比較不會計較(執著),你所做的事情會變成更有效率和成功。 > 當你在努力讀書想考第一名 > 找份穩定的工作 > 賺更多的薪水 > 找一個美嬌娘 > 在下班後的休閒活動中讓自己更愉悅 > 甚至在床上追求性的歡樂時 > 會想到自己是一個追求解脫 > 要利益一切眾生願成佛的行者嗎? 這時候並不會,但是你知道這不是人生最後的終點 也不是極樂世界。 > 如果僅僅是在佛堂裡 或是上佛教網站時 > 發願利益眾生 解脫成佛 > 覺得自己真是菩薩 好佛教徒 > 然後再以利己為動力 從事所有的社會生活 > 而不去思考自己生活的意義 > 我很懷疑這樣是否會有人格分裂 人格並沒有分裂,只是沒有辦法處理看似矛盾, 其實並不矛盾的生活。 學佛初期有一個階段會是這樣,但是你接觸比較多的 經典後,你就不會如此了。 這很難以去說明,必須由你自己去體會。 > 就好像虔誠的佛教徒朋友 性生活美滿 佛門又沒有告訴我們不能結婚,在性方面, 只是告訴我們要有節制,不要縱慾。 性生活的美滿,沒有什麼不好,也能幫助夫妻 的情感融洽。當夫妻情感融洽,那麼家庭生活 也就會融洽,不會一天到晚雞飛狗跳,搞到自 己、親人、鄰居都不能安寧,這有什麼不好? > 做完晚課和上床後 是不同的人格了有 並非不同人格呀,只是在什麼情況下做那個情況 下該當適宜的行為而已。 難道,人家在笑,你要哭喪著臉嗎? > 一面夢想成佛 夢想也有成真的一天呀,不是嗎? > 卻過著世俗而利己的生活 利己會是一個階段,至於你要不要向上提升,關乎你 自己的意願。 > 第二個問題是 > 所謂的菩薩之道 > 在資訊社會中是否已經成為一種理想與空談? 資訊社會是不是資訊社會,是見仁見智的事情。 資訊社會這個名詞在1950年以後被提出,但學界 還有很多意見。 就像後現代,常常也有人提到「這是後現代的社會」 但現今的社會是不是後現代,學界依然爭論不休。 所以,社會的型態是什麼並不重要。因為不管社會型態 是什麼,仍然不脫佛經所言的種種煩惱和慾求。 大乘精神是不是空談,端看你的修持和實踐,沒有實踐,當然 是空談。 每件事情都有困難,但有困難並不表示不能成功。 如果你覺得是空談,那是您的看法,在我個人眼裏,只 是「如何克服困難與加強克服困難的意願」與「如何實踐」 的問題而已。 > 如果不能在這些世俗領域 > 也就是每天的日常生活上賦予大乘的價值與意義 > 非得要否定自己的世俗生活 > 非得要捨棄社會生活 > 出家當和尚才是求解脫 > 所謂利益一切有情的入世菩薩行 > 也不過是一種高遠而難以實現的夢想罷了 維摩詰居士並沒有捨棄世俗的生活,世尊、藥師佛、地藏王菩薩、 大吉祥天女菩薩也沒有否定世俗生活的重要性。 生活的意義是你自己去賦與的,不是別人,不是佛菩薩,不是你的父 母,更不是什麼社會價值觀。佛門的思想只是幫助你去思考生活的意義, 但這必須由你自己去解決,不是把全部的責任全賴在佛門,也訢是您對 佛門不了解的情況下,才會有這樣想法,這是難免;在此希望您深入經 典,再做評論。 謝謝。 祝 福慧雙修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佛教X檔案 - 用科學的態度探索科學的死角 BudaXfile ◆ 修改: 03/09/07 12:55:51 <218.168.130.184> ◆ 修改: 03/09/07 12:59:25 <218.168.130.184> ◆ 修改: 03/09/07 13:05:16 <218.168.130.184>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大家來讀經板 - 共同深入經藏, 以期智慧如海 BudaDig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