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pork:如果你覺得制度糟而視鑽漏洞為應該 163.21.235.230 10/07 14:34 → pork:那就繼續你的"合乎正義"吧 163.21.235.230 10/07 14:35 → pork:反正只有你自己喜歡的制度才叫制度 163.21.235.230 10/07 14:35 我不明白pork君所指為何。 在佛教,「戒」與「律」的立法者只有一個,就是佛。 佛一旦入滅,就沒有任何人可以再制定新戒律。 釋尊入滅前,明白交待「小小戒」或「雜碎戒」可捨; 就是因為,佛一旦入滅,沒有立法者可以再就戒律進行開遮調整。 (釋尊在世時,曾就不少戒條先遮後開,開了又遮,遮了再開) 王舍城集結時,考量到佛入滅之初,最重要的目標在於維繫僧團的存在; 因此當時僧團會議上,在集結出律藏後, 並決議「所有戒條均非雜碎戒」,以避免僧團懈怠弛戒。 如果能夠完全遵守佛制, 我想,任何正信佛子都願意在生活作息上如法如律地持戒。 但從「歷史上有這麼多部派發展出不同“權變”措施」這點來看, 足見要想真正「如法如律」,並不是真的很容易。 世間一切法規制度,除了某些宣稱是神法者外, 幾乎都會因應時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種種調整及變化。 當然,並不是任何狀況下的變革,都是可被接受或允許的; 想判斷變革合不合理,要從立法意旨與立法目的去考量。 釋尊制定「手不捉金銀戒」, 主要是希望能提醒僧人:出家的目的在於求道弘法, 而非在於貪圖金銀寶物的供養。 當然,此戒同樣有維繫僧團威儀的考量, 別讓在家眾誤以為:佛教僧團四處行乞是為了貪圖物質供養。 基本上我相信: 釋尊制戒一向因時制宜,絕非墨守成規或拘泥僵化。 倘若各地僧團果能觀照前述立法意志與立法目的, 則可以依照不同時空文化背景, 經過合法的僧團會議進行討論,並議決出適用於當地的規矩。 日後若遇到時空文化背景再度改變, 則仍須經由合法的僧團會議進行再次討論。 這是佛教僧團以民主而自治的精神展現。 在耶舍比丘與跋耆比丘之間意見衝突的事件上,我個人認為: 兩派人士應先暫時容忍彼此對戒律的認知差異, 並將此事送請雙方共同組成的僧團會議議決。 會中一旦作成決議,會後雙方自當遵守; 但雙方於會前均應考量僧團和合的精神,盡量容忍彼此。 這是尊重「僧事僧決」原則與「僧團和合」精神的表現。 -- 知識天的公共論壇: Yahoo!分站:http://tw.myblog.yahoo.com/public-forum UDN分站:http://blog.udn.com/linpepsi Blogger分站:http://linpepsi.blogspot.co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55.210 ※ 編輯: pepsilin 來自: 140.112.155.210 (10/07 15:56)
chitong:戒的核心應該不在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吧? 124.8.85.43 10/07 16:03
chitong:佛陀當處也是視情況 增加戒律的吧 124.8.85.43 10/07 16:04
pork:你用來比喻的"洗錢"、"報帳"等等…… 163.21.235.230 10/07 18:35
pork:就算情理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63.21.235.230 10/07 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