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masako (yalin)》之銘言: > ※ 引述《prajna (火之舞)》之銘言: > > 『瑜伽師地論』是這樣說的: > > 云何於內身等住循身等觀?云何於外身等住循身等觀?云何於內外身等住 > > 循身等觀?謂若緣內自有情數身色為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內身住循身觀 > > 。若緣外非有情數色為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外身住循身觀。若緣外他有 > > 情數身色為境,住循身觀,是名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若緣依內自有情數身 先說明一下,內身、外身、內外身 是啥麼? 也是我好奇的問題。 我在經中沒找到明確的解釋,我想那應該是當時約定俗成的說法。 引用的解說是『瑜伽師地論』的『攝事分』,這是雜阿含的本母, 也就是古大德解說雜阿含的論。 > 觀內身而生起的 受、心、法 稱為內受、心、法觀念處。 > 觀外身而生起的 受、心、法 稱為外受、心、法觀念處。 > 觀內外身而生起的 受、心、法 稱為內外受、心、法觀念處。 > 尾巴加個"觀"會不會清楚點? 稍微修正以及推演一下:以內身為對象,對它生起正念正知, 稱為修習 內身身觀念處。(我的解讀是 (於)內身 身觀(即觀身) 念處(即念住,把正念安住於此) )。 修習 內身身觀念處 會生起的 受,此受稱為內受。對此內受 正念正知,稱為修習 內受受觀念處。 > 學長當為我說譬,夫智者因譬得解. > 雖然我不是智者,可是多少也能受惠..._O_ 我以此攝事分的解釋,加上一些猜測,當成故事聽就好 _O_ 觀內身的方法不少,主要是正念正知(包含專注和覺知)自己的 身體動作。例如:觀察自己的呼吸;走路時觀察腳的提起、前移 、接觸地面、重心移動;吃飯時可以觀察手部動作以及口部咀嚼 ;還有不淨觀,觀察自身的各種組成皆是不淨等等。總之,以身 體或身體的一部份之動作為對象,生起正念正知。(仔細的修習法 可以進一步找書或找老師) 觀外身的方法,我猜指的可能是一些觀地、水、火、風,或是如果 把十念處,念施、念戒也歸納進來(?)。有一種修習法是觀風,先取 風吹枝葉搖曳或風吹旗動...等等之印象,剛開始印象很模糊,一直 練習下去後,印象會越來越清楚,並有一些轉化。另一種是觀光明 ,剛開始是取自然的光,如日光或月光之印象,練習後,印象也會 越來越清楚並轉變。同時正念正知,也隨之增長。 觀內外身的例子,可能有十念處的 念天、念僧。或是...觀察病者 、死者。經上也常見到觀死屍的膨脹、青黑、腐爛...。 Anyway, 當正念正知 身 修習到某個程度後,就會轉向修習 觀受, 然後是觀心,最後是觀法。因為 身 比較粗,比較好觀察,所以從 觀身開始。至於何時開始觀受,不同的修習法可能不太一樣,有一些 是從可以專注在身上,而生起喜受,之後才開始觀受,這依修習法 而定。心、法的修習也是。『受』是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觀『心』指的是正念正知 心 的狀態,也就是貪生起時,知道這是貪 。心處於瞋、癡時,知道心處於瞋、癡。散亂、集中、低沈、高亢、 有定、無定、解脫、未解脫等等都如實知。觀『法』指的是明白這些 身心狀態的變化規則,即見到其生起、消失、原因、特性、如何使其 不再生起、解脫等等 其實,我也不太明白,希望不要有誤導,大家多多指教 :) 僅供參考 :) --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佛典電子化討論板 - 三藏十二部經, 部部電子見真跡 Buda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