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佛教並非宗教崇拜,佛教與宗教的不同 大愚居士 此文乃為:對佛法毫無概念之人而作,因感嘆佛教常遭誤認,而現實中佛教,確亦有其尚 待努力之處,佛陀的智慧絕對是無條件貢獻給所有人,絕非狹窄的宗教偏好,無止盡的大 願更無任何宗教可堪比擬,望以此文章顯佛陀教育光明美好的本來面目。 一、 前言:人心中的感受並非事物本質 在還未進入正題前,為避免文字上引起誤會,請容許於此先花點時間,稍事討論一個通常 人不太會去注意的問題:事實與感受兩者常被混淆。以最簡單的生活經驗做比喻,一顆籃 球被準確的投進籃框,這件事本質非常單純,就是一個物體在空間中有了位移,過程 當然受空氣阻力、重力、位能等因素影響,至於這是否得到「2分」,那是人自己額外加 上的想法。再以風為例,風只是空氣的流動,空氣的本質是一堆氧氣、二氧化碳、氮氣這 些氣體分子,風的本質就是氣體在流動,而吹風就是一堆氣體分子不斷撞上皮膚,至於風 吹 來你心中有什麼感受,輕柔舒服?孤獨蕭瑟?這些則是「人的感覺」或「心情」。心情不 是風,同樣的風吹到五個人身上人,也許有五種感受,但氣體仍就單純只是氣體,氣體分 子不會隨著你的心情而改變其本質,為了表達上方便,刻意以三個代號表示,A代表事物 本質(氣體分子)、B代表人、C代表人心中的感受(輕柔): (A事物的本質) → (B人) → (C感受),A≠B,B自己想出C,且A≠C。人的感受絕非事物 的本質,A有標準答案,具理性、客觀性、價值中立,人人同意。C卻無標準,不理性、主 觀性、價值判斷、因人而異。氧氣分子結構上並沒有「輕柔」,這在討論自然現象或許很 清楚,較不會引起誤認,但進入人的世界通常就會開始混淆,人常習慣性將本質A與感受C 混為一談而不自覺,例如有名的拿破崙將軍,其本質仍是蛋白質、細胞這些A組成,但是 你會習慣將英雄、勇氣、成功這些C,在心中不自覺的當成A,您可以把拿破崙換成影視 明星或是政治人物,人類社會生活中,我們對感受的重視遠勝過其本質,本質等於感受的 這種誤認,反而變成我們習以為常的。那麼進入正題,佛的本質是什麼?宗教?神聖?偉 大?靈驗?神明?莊嚴?消極?慈濟?這些答案都是C,沒有A,就如同回答,氧氣是由「 輕柔」構成一樣不正確,若認為燒香禮拜求神保佑便是佛教,就犯了這個誤認的毛病。 二、 宗教崇拜? 若認為佛教純粹是種宗教信仰,佛陀、菩薩只照顧信徒,那麼以下情境都將很合理:假設 某國人民只信佛,排斥其他人,某次大樓失火,被送入急診室中的傷者全身焦爛、正抽搐 不已,醫護人員正十萬火急施救之際,此時一警察現身,喝令停止急救,並靜靜地開 口說道:「戶籍資料顯示,此人不信佛,所以不用再理他了」,傷者隨即被棄置一旁,聽 其哀嚎至死。或如救護人員急忙趕到車禍現場,傷者在忍受皮肉撕裂的劇痛時,只聽到救 護人員冷冷地說「要先問問他們有沒有信佛,沒信佛的人擱在原地」。產房中婦人難產, 母子 垂危,醫護人員全力搭救、手忙腳亂之際,卻見一護士匆促跑至門口,高聲喊:「醫生, 我們剛查出她不信佛」,現場人員立刻鳥獸散,任母子原地自生自滅。又或戰場上,士兵 被炸斷手腳待救,軍醫也是「我平常沒看過這個弟兄拜佛,所以不用管他」。所謂佛陀, 難道會是如此喪盡天良、泯滅人性? 一般人對佛教的批評,很明顯把市面上「宗教弊端」誤認為「佛陀所教」,或誤認為「佛 教徒行為」必然是「佛陀所教」,所以很多人談到佛教,大概連經也沒看過幾個字,佛陀 教過什麼也不大清楚,便認為「宗教崇拜」、「迷信神明」,這好比,未瞭解數學,竟先 反過來指責這學科很糟糕,或是看到班上學生數學成績都不好,便作出:「大家學起來效 果都很差, 想必此學科的本身也是胡言亂語」,這樣不正確的推論,或如同見到社會上,許多高級智 識份子也做出犯罪行為,是其個人心性品德問題,而非他所學知識理論叫他去犯罪,演員 披著白袍扮醫生,演的再像,終究不是醫生,同理,市面上的種種披著佛教外衣的弊端, 其實和佛教相差很遠,因為「演員」充斥,使真正的佛陀教育反遭嚴重誤認。而佛教原本 的 功用,乃是提供醫院、學院,不是寺廟,佛陀原本的工作就是一位親切醫生、和藹的老師 ,。醫院本來的責任就是為人人提供救助,醫生受的訓練就是責無旁貸、傾全力的去拯救 生命,醫生救人時區分是否信徒,是很荒唐的事情,佛陀亦復如是,不可能去要求前來求 診者信什麼。 令人遺憾的是,市面上常見的佛教文化和許多佛教徒的行為,其實與釋迦牟尼佛的教導的 本質,確實有相當大的差異,所謂「佛教」,原則上是以佛陀親口教導過的內容-「經文 」為依據,而不是市面上的宗教形象,也不是「XX大師」自行作出偏離佛陀本意的詮釋, 經文中都是佛陀當年講課紀錄,何妨看看佛自己怎麼教(本文已避開較難讀之經文,俱中 學國文程度者均應可讀),再下論斷。許多人見佛教徒在忙著拜佛求佛,而逕自認定:佛 必然是叫弟子拜求他,恐怕不正確。 □如來身者,不可以心求,不可以意求、不可以見求、不可以聞求、不可以念求、不可以 相貌求、不可以形色求。(大寶積經) □佛子,菩薩摩訶薩,知佛不可得,菩提不可得,菩薩不可得。(大方廣佛華嚴經)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 □諸佛如來,不應以色見,不應以法見,不應以相見。(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 經) □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思益梵天所問經) □善男子,若有人,以如來身色、音聲而生貪著,如是人等,分別諸佛,有去來相,當知 是等愚癡無智,如無水中,而生水想。何以故?諸佛如來,不應以色身見。諸佛如來皆是 法身故。(小品般若經) □慈氏師子吼經云:無佛可想、無佛可觀,何況有佛可供養,有所得者,無有是處。此中 何等是供養佛?所謂真供養者。應起無想、無相之心。若無心、心所作意。無佛想、無法 想、無眾想。(大乘寶要義論) □善男子。若諸眾生,心行善行,除彼妄想。無諸分別,了法空寂。無空見、無願見、不 起妄見。無性見、無相見、無佛見、無菩提見。常行正見,種諸善根,菩提願足。如是之 人,身如無價珍。乃至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盡行此道。而得菩提,名為解脫。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 □無佛想、無法想、無僧想、無人、無自、無他想,是則名曰供養如來。(大寶積經) □若使有見如色身者,則不見佛。如世尊云:其有見我色,若以音聲聽,斯為愚邪見,此 人不見佛。(離垢施女經) □菩薩三輪清淨,授成佛記。三輪清淨者,謂:無佛及佛想。無我及我想。亦無授記及授 記想。(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 惡。若欲覓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 達摩) 和宗教不同之處在於,佛教並不是以"對宗教偶像崇拜"為基礎而建立,佛教的原始功能就 是無條件的付出,為眾生解決困難,原本是一間診所,歡迎人人登門看診,不收費用,更 沒規定病人要對著醫生燒香下跪這種荒唐事,但現在卻變成宗教禮拜場所,醫生、設備都 不知在何處,失去原始美好意義與功能,醫院本來是沒有特定宗教形象的,將醫院硬改成 寺廟,學校改成神壇,老師變神棍,完全失去原有功能。佛陀絕無以宗教權威叫眾生對它 下跪禮拜,經文言明「諸菩薩眾,於諸有情,心應謙下,應深恭敬,應離憍慢」「當於一 切有情,起謙下心,不應起憍慢心。起調柔心,起利益心,起安樂心,救濟憐愍、覆護心 」,經文本意是佛菩薩恭敬眾生,何來偶像崇拜之理。 所謂信仰,通常都有位權威的教主,並要人信奉其教義,宗教中常有「順我者倡、逆我者 亡」的思想成份,佛教卻不一樣,佛陀根本無"權威"可言,佛菩薩們也都是無條件為人服 務,不收一毛錢,佛教原始美好、開放的本質,就和宗教不一樣,如太陽與螢火蟲,不可 等量齊觀,宗教走感性路線,佛教理性成份卻很重,佛陀主動為學生和來訪者解答各種疑 難,問題再多佛陀都耐心解答,絕無宗教式的強迫灌輸思想給他人。宗教要人信就好,佛 教卻要人理解、反思與實證,絕非情緒化的教義崇拜。宗教像是政黨,要人信奉其意識形 態,佛教卻教導學生,這類人的執著正是衝突的起源,「遠離執著妄想」才有和諧。宗教 只 對信徒提供利益,佛教卻像空氣、普照的陽光,平等無差別的歡迎人人去享用,沒有限制 。宗教排斥信徒以外的人,佛教卻願意無條件照料所有人。宗教要人去配合它,佛教卻主 動去適應各種人的需求。宗教許多教派紛爭衝突,佛教卻只有修行方式不同。宗教引發許 多 戰爭,佛教卻禁止傷害任何有情眾生,我們沒聽過哪位高僧提倡去引發戰爭。宗教會以威 服人,佛陀卻教導以慈待人「常樂行慈忍,不害諸有情」。宗教甚至有強迫性,佛陀卻教 人自主,自己掌握人生,而從未強迫人,像孔子一樣以自己的能力、德性、智慧幫助眾生 解決問題。宗教裡神與人不平等,佛教最重要就是「一切眾生,平等無二」。 佛陀工作的本質,是主動來為眾生服務,就像是開免費餐廳、奉茶、救濟院、醫生義診一 樣,佛陀提供的利益任何人都可以享用,也絕無規定:進餐廳前要給我磕頭上香,這種不 合理的事情,「於身病者,施其湯藥,於心病者,為作良醫,怖畏者,為作救護,於貧裸 者, 施與衣食」「令眾生得大利益,究竟安樂」「除滅眾生無量苦難,守護眾生遠離憂惱。」 「願一切眾生,無病惱身,壽命自在」「給濟眾生,無有休息」「隨其所求,悉令滿足, 離貧窮苦」「常勤守護一切眾生,令無橫死,恒受快樂」等等都是佛陀的本懷,為眾生服 務是應該 做的事,也不奢望回報,經文言明「饒益眾生,而不望報」「雖行布施,不求果報」「我 於眾生,不求一縷一毫,及以一字讚美之言。」怎麼可能倒過來變成宗教崇拜? 神秘、不可思議、崇拜神明、深奧難懂,都是對佛教錯誤認知,佛教的本質實為親和、平 易近人、沒有宗教架子,如公園開放人人可遊玩。今節錄淨空法師、慧律法師文章,佛教 本為一完整的體系,常人所見佛教形象不過其零星片段,且多為弊端而非本質,先消除這 些誤認,才能看見其本質的淨白無瑕。 三、現代的變體佛教 淨空法師 目前這個世界上,佛教至少有四種不同的形式,同時出現在世間,所以把我們搞迷糊了。 第一、是剛才講的「傳統的佛教」,就是「佛陀教育」。釋迦牟尼佛,原本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傳統的佛教教育,現在很少見了,其他的佛教,多少也都是變了質的。 第二、是「宗教的佛教」。佛教本來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了。今天我們聽人家說佛教 是宗教,我們也沒有辦法否認!為什麼呢?擺在外面的形式確確實實是宗教。不像從前的 寺院叢林,每天上課八小時。現在你們看那個寺院上八個小時的課?古時候中國寺院每 天上課八小時,修行八小時。修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坐禪,一種就是念佛。所以修行人 每天用功十六個小時,解行相應。上課是聽講、研究討論,是理論上的;然後修清淨心, 修覺、正、淨。每天有十六個小時在用功,妄念當然少了,所以成就很快。現在我們所見 的佛教道場,只是每天供供佛,修一點福報而已,佛教確實變成宗教了。 ====================================================================== 大愚居士: 由於民間信仰對佛教並不理解,佛、道不分,全湊在一起當神明供奉,這些表相C使外人 誤會,若把佛陀定位成神明,這就好像說愛因斯坦只會吃飯一樣不正確,崇拜神明背後的 心態純粹是愚癡,把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全推託給神明,佛陀極度反對愚癡,而要人學習智 慧,體認生命運作的原理,藉此解脫煩惱。 但確實有佛教徒只把佛當神明拜,這也不對勁,佛看每個眾生,都是未成之佛,寄予厚望 ,如同老師都希望栽培學生有成就,何來崇拜這種心態?若學生只知對老師恭敬有加、行 禮如儀,卻從不學習課業,亦是徒勞。有人定時會去寺裡上香,參加經懺這些活動,當成 是 種心靈寄託,這也不對。更有人把佛教當人生哲學,這也差得很遠,朝山走三步一拜、佛 誕日、開光大典、拜經等等,這些都是後人自己搞出來的活動,而非釋迦牟尼所教導,以 上都說明人愛用自己的喜好,將佛教切割拼奏一番,竄改成自己滿意的形式,如調雞尾酒 ,品不出原味。 ====================================================================== 第三、是「佛學」。佛教變成學術,變成哲學了。現在有些大學開「佛經哲學」這一門課 ,把佛的教法當作哲學研究。為什麼把佛教當作哲學來研究也錯了呢?諸位想想,佛教教 育是一個完整的大學,所有的科系統統都包括了,現在只認定它是哲學部門,把它縮成 這麼一點點,所以這也錯了。歐陽先生講得很好,佛教不是哲學,也不是宗教,佛法就是 佛法,佛法是為一切眾生所必需。為什麼?它真正能幫助我們解決所有的問題,從現前的 生活問題,到將來的生死大事,沒有一樣解決不了的。可見得佛教的教學內涵是非常精深 廣大,認作學術也是變質。 第四、是「邪門外道的佛教」。這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現的,那是非常的不幸。諸位要知 道,宗教的佛教是勸善的,勸人做一個好人;學術的佛教追求真理、研究知識,對社會沒 有多大的傷害;若是變成邪教,變成外道,利用人性的弱點,拿著佛法作招牌,欺騙眾 生、傷害眾生、擾亂社會、危害大眾的安全,那是變質變得太不像話了,變得太過分了。 這些邪門外道也有一些言詞、一些行為,很能吸引人、誘惑人。一旦涉入,等到事敗,知 道吃虧上當,後悔就來不及了。諸位同修,目前佛教在社會上有這四種,我們要把眼睛睜 大,要看清楚、想明白,我們究竟要學那一種佛法,對於我們才真正有利益。 佛法傳到現在,大家一聽佛、法、僧,不少人錯解三歸的意義。聽到「歸依佛」,就想到 佛像,歸依佛像,這錯了。聽到「歸依法」,就想到經典;聽到「歸依僧」,就想到出家 人,三歸的意思完全給弄錯了!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惟恐後人對三歸誤解,所 以在 壇經講傳授三歸,就不是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從三歸的意義上講,不用佛、法 、僧的字樣,而說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使我們耳目一新,一聽就明白其意趣,不至 於誤會。所以我們修行的主要依據,是要依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個叫「自性三寶 」,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而不是歸依某一個人,這一定要認識清楚。否則的話才入佛門 ,頭一堂課就錯了,一錯就錯到底了,你還能有什麼成就呢? □六祖壇經:「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 。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若修此行 ,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 所歸。言?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 。」(六祖 惠能) 佛之偉大,佛之令人敬佩,就在他沒有牽著我們的鼻子走,佛完全叫我們做一個頂天立地 、獨立自主的人,這是他最值得我們尊敬之處。佛告訴我們,要時時刻刻想到覺、正、淨 ,念念之中想到覺、正、淨;要用覺、正、淨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行,這叫做三 歸依,這是真正的歸依。 四、祈願正法重現 慧律法師 著 佛教的原貌是清淨光明的,是反求諸己的,是絕對平等無私的。然而,由於欠缺教育的緣 故,使社會大眾,無法認識其本來面目,而產生種種誤解。又以文化、制度......諸多因 素,導致弊端叢生。為讓正法重現,自當深入檢討,痛下針砭。以下所舉,非針對任何特 定人士或道場,乃是站在建立正確知見,及振興佛教的立場,剴切陳言,衷心疾呼。 (一)對佛教的誤解:民俗外道誤為佛教,民間有許多習俗,或外道種種作為,皆非正信 佛教,茲列舉如下: *算命看相:以抽籤、卜卦、紫微斗數、摸骨......等方式,斷言一生禍福。此係由於人 對自身未來迷惘無措,盼能藉此指引方向,佛教則主張「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 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動念,就能決定今後的命運,毋須仰賴算命,應自轉 因緣。 *地理風水:地理風水與南北極、磁場、地下的水流等有關,是有科學依據,合乎自然的 。對未斷惑證真的凡夫,確有影響。但已證阿羅漢果者,則所到之處皆是淨土,此正可為 「凡夫境轉心,聖人心轉境。」做最佳註腳。然而,佛教注重的是心法,一切福田不離方 寸,內在的心性遠比外在的地理更重要。 *跳神扶乩:此係民間信仰的儀式,以靈媒為橋樑,進行種種祈求。此絕非佛教的產物, 而是巫術的範疇。 *擲筊杯:人無法與神鬼溝通,便依我見自問自答,揣測神意,實則乃是概率問題,並不 可信。 *燒冥紙:始於漢朝紙商的促銷術,沿襲至今,甚且衍生出紙紮冥具,祈令亡者受用的習 俗。 ====================================================================== 大愚居士:佛陀從未教導「擲筊」、「求籤」這種活動,「起乩」、「招魂」、「觀落陰 」純粹邪說,更非佛教。燒紙錢、中元普渡、放天燈祈福、求香灰、符水、進香團、收驚 、廟會、搶頭香、在寺廟建築上刻功德芳名錄,等等均非佛教,請勿將民間信仰和佛陀教 育劃上等號。 ====================================================================== (二)錯誤認知--消極、悲觀、崇拜偶像: 佛教揭開生命的面紗,徹見其本質是苦、空、無常的,對於佛法未深入者,往往依文解義 ,認定佛教是消極而悲觀的。其實,佛教對造惡消極,對行善度眾則抱持捨我其誰的態度 ,十分積極。佛教願拔一切眾生之苦,因此是慈「悲」觀,而非「悲」哀觀。更有人 批駁出家為不孝、逃避責任。殊不知,多元化的社會,需要各種人才。心靈救度的大任, 正有賴僧寶來承擔。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才是真正大孝,因為出離的 是煩惱之家,所做的是紹隆佛種,弘法利生之事。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何等積極! 外教徒常批評佛教崇拜偶像,但不知佛教施設佛像,乃是方便契合根器,讓禮拜者見賢思 齊,學習佛的精神和行為,並非祈求保佑。就如同國旗、國歌、十字架,皆為精神的表徵 ,佛像亦是表法的。佛教原本就是即相離相,不離世間,不染著世間,而《金剛經》更是 句句破相,何來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無相,即心即佛。 ====================================================================== 大愚居士: 世俗宗教,崇拜神明,僅為祈求身心安樂,並未跳出感官層次的滿足,正所謂:「眾生長 夜在生死中,憶念五欲、貪著五欲、愛樂五欲。心常流轉五欲境界,永沒五欲,莫之能出 。」自身欲求不滿,便向神明開口要求,完全是人的自私心態作祟,反更要求神明來配合 人的 自私價值觀,人的傲慢愚癡,莫過於此。因寺院功能不足,導致今人誤解,實為正法悲哀 。 佛法教導人認清身心、生死的本質,都只是眾生本有清淨、光明自性上顯現的作用,經由 修行,便不再受色、生、香、味、觸,這些作用的困擾,證得果位後,更要以大願廣利群 生,悲願無盡,何來逃避? ======================================================================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 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以如是等無 量方便,饒益眾生。(維摩詰經) □於一切處,救攝一切貧窮眾生,充濟所須,令其滿足。安慰一切苦惱眾生,獲身心樂, 令其歡喜。成熟一切善根眾生,心意調柔。令其清淨,究竟無上菩提之道,如是示現充滿 十方。 □以我善根,願:一切趣生、一切眾生,皆得清淨,功德圓滿,不可沮壞,無有窮盡,常 得尊重,正念不忘,獲決定慧,具無量智,身口意業,一切功德,圓滿莊嚴。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依怙者,為作依怙,遊他國者,為作示導,入海之者,為作船筏 ,涉溝澗者,為作橋梁,處曠野者,為作泉井、寒凍之者,為作柴薪,盛暑炎毒,為作清 涼、處黑闇者,為作燈明,疲乏之者,作軟敷具,飢餓之者,作甘美?。渴乏之者, 化作甜漿,為裸露者,而作衣服,亢旱飢饉,為雨五穀,病苦之者,為作良醫,令疾除愈 壽命延長,孤獨鰥寡,而為侍者,諸貧窮者,為作伏藏,隨彼行住,不相捨離。若遠行者 ,為作伴侶,并作車馬令達所至,若邪見者,為說正法,令住正見。地獄苦者,我 誓入彼地獄之中,拔濟令出,墮餓鬼者,為作清涼甘美飲食,除熱飢渴,墮傍生類,虎豹 ?狼熊羆師子,化作肉山,以充食噉。復發是願:食我肉者,悉得充飽,不相食噉。象馬 牛羊?鹿等獸,我為彼作肥膩軟草。若諸眾生食肉、噉草五穀飲食,隨意所須悉令 充足。處人趣者,隨所樂欲,我悉供給,令無所乏。復發是願:願我悉得成就一切陀羅尼 身,隨諸眾生,所在之處皆為救護,作如意樹及作賢瓶,出無盡財,給施一切具足圓滿。 或作醫王除其疾病,以大悲手,執法關鑰,開涅槃城,示佛知見。三僧祇劫,難行苦行, 救諸眾生,安住涅槃、真實解脫。(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我當為一切眾生作舍,令免一切諸苦事故。為一切眾生作護,悉令解脫諸煩惱故。為一 切眾生作歸,皆令得離諸怖畏故。為一切眾生作趣,令得至於一切智故。為一切眾生 作安,令得究竟安隱處故。為一切眾生作明,令得智光滅癡暗故。為一切眾生作炬,破彼 一切無明闇故。為一切眾生作燈,令住究竟清淨處故。為一切眾生作導師,引其令入真實 法故。為一切眾生作大導師,與其無礙大智慧故。 □佛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大悲,不捨眾生,代一切眾生而受諸苦。所謂地獄苦、畜生苦 、餓鬼苦,為利益故,不生勞倦。唯專度脫一切眾生,未曾耽染五欲境界。常為精勤,滅 除眾苦。 □菩薩爾時,作是念言:「一切眾生,在生老病死,諸苦難處,隨業流轉,邪見無智,喪 諸善法,我應救之,令得出離,又諸眾生,愛網所纏,癡蓋所覆,染著諸有,隨逐不捨, 入苦籠檻,作魔業行,福智都盡,常懷疑惑,不見安隱處,不知出離道,在於生死輪轉不 息,諸苦淤泥,恒所沒溺。」菩薩見已,起大悲心、大饒益心,欲令眾生。悉得解脫。 □遍守護一切世間,有怖畏者,令得安隱,有疾病者,令得除差,有苦惱者,令得免離。 有過惡者,令其厭悔,有災橫者,令其息滅,如是利益一切眾生。 □我願保護一切眾生,終不棄捨,所言誠實,無有虛妄。(大方廣佛華嚴經) (三)誤將方便當究竟 大乘佛法的偉大,即在廣開方便門。諸如:朝山、拜懺、佛七、誦經、種種法會......。 然而大乘佛法的悲哀,就是把方便當究竟。誤將梁皇、水陸、念佛、誦經......,認為是 修行。把莊嚴的宗教儀式,誤為佛法之必然。殊不知,莊嚴的儀式,只是求解脫悟道的增 上緣,祖師慈悲藉此因緣而作接引。其實,在佛陀時代,並無所謂的法會、佛七......等 活動。 在此必須瞭解:何者為究竟?何者是方便?倘能悟到究竟,所有方便皆是究竟。所謂究竟 ,就是要見到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若一切活動,未能配合覺性的啟發,只能稱之為增上 緣。拜懺不能隨文入觀、自我省察惕勵,仍是習氣不改,就失去拜懺的意義。朝遍名 山,唯獨遺漏我慢高山,心地如何能平?所有方便法其立意本善,但眾生往往在相上打轉 ,忽略了應從心地下手。若能瞭解朝山是緣起法,當體即空,便能悟明心性。但能契入空 性,參與一切活動,都能法味盎然。倘誤把方便當作究竟,認為自己在修行,欲覓菩提, 了不可得。 ====================================================================== 大愚居士:外人見佛教徒對著大佛像,五體投地跪拜不停,不免反感,誤以為佛教有權威 性,因為這種大禮拜在中國,對皇帝才用,經文中確實沒有鼓吹這種活動,佛陀沒叫人對 自己猛拜,當時問候佛陀不過兩種活動,一者繞行,二者合掌問訊,都是當時印度尋常禮 節,如今人握手、遞名片,經中記載不論人眾、天眾、他方世界菩薩眾來聽講都是如此, 沒人對佛猛拜不停。 吾人應知,佛像「廣告招牌」的功能,乃因為眾生貪戀外相之習氣深厚,或因初學人仍難 捨「人相」、「我相」,或有人見佛像莊嚴清淨而入門,「為化眾生故,示現種種形」「 若諸眾生,樂見色相,而生信重,所應度者,如來乃現色身」佛陀確實交代這只是權設方 便罷了, 經文言明「若一生補處菩薩者,彼不觀佛色相莊嚴」「諸佛如來,不應以色見,不應以相 見。」「修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凡夫相,不見佛法相。」亦如光臨餐廳,是去欣賞招牌還 是用餐? 佛陀絕無灌輸「你只要會拜我,就可以了,只要會誦經,就搞定了,你一定要在家裡供佛 像,才保佑你」這種迷信觀念,此後世弊端,而朝山、法會、XX大典,等等許多活動,許 多內容均為後人自行編造,非佛陀所宣講,達摩祖師初來中國傳法,即斥責梁武帝搞宗教 崇拜,佛陀沒教人拼命搞這些事情,佛教徒卻樂此不疲。很多佛教徒自己教理不明而做出 的愚癡行為,確實給佛教造成很大傷害,像是誦經聲惱人、崇拜大師、做死人生意、愛捐 錢做功德卻不老實修行等等,都是違背佛教的,尤其經典講明「依法,不依人」,今人尤 愛吹捧大師,弊端可期,尤其注意,無論中國、西藏原始佛教中絕無「活佛」此一分類, 釋迦牟尼從未教導過這種名稱與概念,查其歷史,乃中國皇帝自行惡搞的產物,佛竟有分 成死的、活的?可見連基本入門教理也不通。 ====================================================================== (四)心性不明,著相修行 修行的重點,就在離相。沒有心性功夫,不但無法斷煩惱,甚至,愈精進卻離佛愈遠。 時下有一些修行人,以自己認為精進的方式用功,諸如:打餓七、搞神通、長坐不臥、不 吃不睡、刺血寫經(此舉精神可嘉,但並不鼓勵。)......花樣繁多。在外表上看似乎令 人激賞,實則難免譁眾取寵,沽名釣譽之嫌。觀照、斷煩惱、徹底放下貪嗔癡,方名之為 修行。 只要善用心法,不著相,行住坐臥皆是修行。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朕一生造寺供僧佈施 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何以故?功德乃自心本性、清淨心、無所著 心,倘若佈施可積功累德,成佛豈非變為買賣交易?本性不增不減,功德若能累積,則已 落入數量觀,此是福德而非功德。更有人拜佛求消災,念佛求見佛,而不知自性即是佛。 未悟到平等圓滿的覺性,用妄想修行,境界現前,無明必定一馬當先。 ====================================================================== 大愚居士:許多人供養求佛消災,何妨看經中,佛自己怎麼教。六祖惠能:迷人只知修福 ,卻不修道,以為修福便是道。 ====================================================================== □真供養者,無佛想、無見佛,何況供養。(大寶積經) □諸佛如來,無有人見、無有人聞,無有人現在供養,無有人未來供養。(如來莊嚴智慧 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善男子,汝應如是解,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非以世間財寶飲食,名為供養。( 華嚴經) □無佛可想,無佛可觀,何況有佛可供養。無佛想、無法想、無眾想。無自、他想。如是 供養者。是真供養諸佛如來。(大乘寶要義論) □以法供養為最第一。不以財施為真供養。(寶雲經) □汝等若能共修行,我說此名真供養,飲食、衣服及臥具,象馬、車乘、諸珍寶,如是乃 至妙天女,一切我今皆不受。(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是故童子,是為真供養佛。而亦不見有佛可得,不取我想、不求果報,是菩薩三輪清淨 。(月燈三昧經) □我於眾生,不求一縷、一毫、一字讚美之言。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未曾一念,自為於 己,但欲度脫一切眾生,令其清淨。(華嚴經) 許多初學者急於成就,經教不通,功夫不到,名堂卻很多,或負重拜山,或練不倒單,或 勉強靜坐,誤認以此方式可即刻開悟,彼將開悟視為一種境界在追求,認為可修出某物, 如是有所求之著相而行,不僅背離清淨無為的本性,尚且容易退失道心,更有甚者,走火 入魔亦時有所聞。此即是:「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在 色 身上用功,其實是「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萬法本不可得,道在心悟,豈在坐耶? 在假相上做工夫,猶如未打地基而建高樓。心外求法,恰似新手駕駛,超速疾馳,未達目 的即車毀人亡。切記!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精進應當具正知見,不起妄念 即名真精進。 (五)求神通感應,勝過求解脫真理 前已言及,今之諸多學人弊病,乃在誤把方便當究竟。方便法門已將佛教正法帶往可怕、 危險之邊緣地帶。求感應多過求真理。講經弘法往往門可羅雀;邪說異端,神通感應則每 每門庭若市。若做一切佛事,以聞香、見光、見佛、治病等感應為訴求,只為消災解厄、 現世福報,則佛教與神道教有何差別? 神通感應作為增強信念之增上緣原是無可厚非,然並非萬能之利器,若以此度眾,絕非長 久之計,蓋個人宿業有別,佛力固有不可思議之處,仍須視個人是否能虔誠求懺,及罪障 輕重而定。八正道中未列「正神通」,《阿含經》亦告以:「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吾人所應依者,乃是自心、真理,而非神通。蓋神通非究竟解脫之道,由身口意造作 之業力,因緣果報之法則,並非神通所能抵制。 末法時期,學道者難以成就即在「求」、「著」二病。灌頂求消災、持咒求解難、拜佛求 見光、靜坐求開悟、喝符水求病癒,凡有神奇靈異每每趨之若騖。殊不知,佛法乃是心法 ,修習密宗而欲成就佛道,亦當斷煩惱,方可證果位。身染疾患,不就醫求診,而堅信 持咒即可治百病。諸如此類,著相而求,比比皆是。卻不知病有二種,一為生理疾病,如 頭痛、感冒等。一為業障病,即群醫束手,藥石罔效之病。色身乃四大假合,本有生滅, 難免不調,自當求醫服藥。至於四處求醫仍無起色者,或恐為業力所感之病,此種病情則 當求助於佛法,一心懺悔往昔過愆,真誠改過,禮佛誦經,多做功德,以期能解怨釋結。 眾生著相,尤好光怪陸離之異象,舉凡放光、分身、飛天、遁地...... 往往窮追不捨。 以此求著之心,極易為談玄說怪者誤導,或為神棍所騙,終至傾家蕩產,身敗名裂。實則 ,縱有通天之能,若煩惱不斷,貪嗔痴不除,輪迴之苦,在所難免,於生死有何益哉?切 不可求見瑞相,當以降伏自我為修行本分。若由心性下手,把煩惱弄通,方可名為真神通 。 ====================================================================== 大愚居士:很多人會問,人類歷史上,很多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天災、各種意外這類悲劇 ,怎麼也沒看到神明們出來使神通救人?難道神明都見死不救?為何拜了神明這些災難依 然發生?佛陀則教清楚了,人就是自己命運的主宰,除非人自己願意向善、互助、關懷、 扶 持,沒有其他人能強制改變這些共業(若可以,則神明動用神通改變人心即可,使世界人 心中純善無惡、無私互惠,一勞永逸,屠殺、犯罪、征戰等等之事便無從發生),隨意使 神通只會惑亂人心,完全無助於消除人對利益的貪圖,若某人有神通,能否請他告訴我們 股 票何時上漲,讓全體人類都能過富裕的好日子。 至於全球氣候暖化、資本主義造成嚴重貧富不均、愛滋病、工業污染、水災、地震、毒品 、兒童受虐、種族衝突、等等,那位自稱大神通,麻煩他立刻使這些問題消失。 凡符合以下「五種邪命」絕非佛教: 1、詐現異相:向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者。2、自說功德:以辯口利詞,抑人 揚己,令所見者,心生信敬,以求利養者。3、占相吉凶:攻學異術,卜命相形,講談吉 凶,以求利養者。4、高聲現威:大語高聲,詐現威儀,令人畏敬,以求利養者。5、說所 得利:說自得俗利如何,以動人心。為取利活命,故名邪命。 ====================================================================== (六)廣立道場而無「法」的熏習 所謂:「寧在大廟睡覺,不在小廟辦道。」叢林制度,可對治好逸惡勞之習性,藉團體大 眾之力,督促行人吃苦用功,而造就唐宋時代佛教大興。當今各地道場林立,出家眾終其 一生皆忙於建塔蓋廟,然則莊嚴宏偉的道場,卻僅三五僧眾安住。若無「法」的熏習,不 注重僧才之培育,道場只是一座無生命的建築物,無法滋長法身慧命。能令佛法生生不息 者,在於「法」之熏習,而不在建築。 當今生活形態更迭,教內雖有大道場,亦不乏小道場,然住公寓之風尤盛,無法凝聚佛教 的力量。再者,流弊所及,今之僧眾甫剃度,即不受師長管教,不受僧團規範,順任習氣 而行,依憑我見而為,稍有逆境現前,即收拾行囊,離師他去。或單獨一人,或二人結伴 ,或三人成行,三三兩兩購置公寓,自成道場。或出家未久,經教不通,心性不明,即自 行閉關、閱藏,而不知閉關之真正意涵,乃在關閉惡業、妄念,非如囚犯,禁錮其身,而 自謂修行。 ====================================================================== 大愚居士: 道場不是漂亮莊嚴、誦經敲鐘、有人禮拜、儀式排場多才叫道場,看經中什麼是道場。 ======================================================================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 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眾 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 諸法故,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捨是道場, 憎愛斷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 法故,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 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 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獅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 過故,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 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維摩詰經) (七)錯誤的持戒觀念 「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戒為行者所應持,亦甚值稱許。然對「持戒」無 正確認知,則往往流於死執相上之戒。以日中一食而言,每有學人未加判別自身條件,而 堅持行之,三餐份量作一餐解決,導致胃下垂,健康狀況惡化,仍死命堅持,彼以為如是 即為修行,復又以此自傲,輕視未持戒者。 學者應知,戒之梵文為:波羅提木叉,意指「別別解脫」。由是可知,持戒之目的即在解 脫。堅持戒律者,煩惱未除,一味盲目精進,自視持戒修行,卻只落得一身病苦,猶沾沾 自喜,自詡為修苦行。此乃誤解苦行之真諦,以色身受苦,即為苦行,斯乃膚淺之見。所 謂苦行者,無分別心是也,不執著心是也,慈悲喜捨是也。豈可以挨餓、病苦錯解! 日中一食乃佛世時,僧眾之生活方式。今日時空變易,是否能持,當視個人情況而定。首 要者,當知持午之目的在去貪,若心未解脫,云何曰持戒?修行宜中道,不為受人讚歎而 修(此亦是依慾望而行),法無定法,切莫將修行固定於某一形相,所謂聖人的標準,即 是沒有標準。一切法無常,如何訂出持戒之準的?若強言之,則不外:心安、放下、解脫 即是。 □波羅提木叉者,離身、口、意不善邪業,律者,入戒威儀,深經、善義,遮受一切不淨 之物、及不淨因緣。(大般涅槃經) □佛阿含教,及毘尼中,說波羅提木叉,菩薩摩訶薩應學,不見戒相,及我能持,不著戒 ,不著見、不著我。(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學者但能搭衣、持缽,威儀具足,然則心能如如不動否?色身乃緣起之假相,心性方是真 實工夫。持戒之人,當以戒為檢束自己身心之準繩,而非僅憑勇猛之心,不觀時節因緣而 死執戒相,此乃為戒所縛,非是持戒。再者,不應以戒為尺,作為衡量他人,譏評他人之 利器,六祖惠能大師即曾教示:「心地無非自性戒。」何謂真持戒?徹底見性,身心不二 ,外現威儀,如如不動,是乃真持戒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戒無持犯。」不落 入二元對立,達到空性之真平等,方為真正持戒人。 如前所述,佛陀菩薩們的本懷就是為眾生解決問題、提供救助,「廣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既是如此實際,豈能以宗教哲理視之?絕無宗教能如佛教主動幫助眾生、無條件的為 眾生提供利益,佛陀是因為體會眾生痛苦,而來提供解決之道,一者:佛見諸眾生,墜墮 癡 闇大黑處故,起大悲心。二者:佛見諸眾生,墜墮無明所纏窟故,起大悲心。三者:佛見 諸眾生,墜墮世間大險處故,起大悲心。四者:佛見諸眾生,離寂靜處,墮世間故,起大 悲心。五者:佛見諸眾生,墮大瀑水、隨漂流故,起大悲心。六者:佛見諸眾生,墮在顛 倒險難、大苦 處故,起大悲心。七者:佛見諸眾生,墮在惡道,離聖道故,起大悲心。八者:佛見諸眾 生,為大煩惱、能縛所縛,常為種種煩惱羅網,所纏裹故,起大悲心。九者:佛見諸眾生 ,於諸境界常不可足、不可滿故,起大悲心。十者:佛見諸眾生,屬諸愛主,不自在故, 起大悲心。十 一者:佛見諸眾生,常為老死、大苦劫害不生厭故,起大悲心。十二者:佛見諸眾生,不 離諸疹,為諸一切種種病苦所逼惱故,起大悲心。十三者:佛見諸眾生,三火常燃晝夜常 燒,常不滅故,起大悲心。十四者:佛見諸眾生,下業所纏,增長世間諸苦惱故,起大悲 心。十五者:佛見諸眾生,常懷驚怖無安隱心故,起大悲心。十六者:佛見諸眾生,少利 所纏,忘大過故,起大悲心。十七者:佛見諸眾生,為諸種種放逸所醉,無始睡蛇常睡在 心。在曠野道,常為五 陰怨家逐故,起大悲心。十八者:佛見諸眾生,常為諸蓋劫善財故,起大悲心。十九者: 佛見諸眾生,無明覆眼常曀,不見善知識故,起大悲心。二十者:佛見諸眾生,常為種種 事亂其心,猶如亂絲,無理者故,起大悲心。二十一者:佛見諸眾生,常在憒鬧離寂靜故 ,起大悲心。二 十二者:佛見諸眾生,常在難處離無難故,起大悲心。二十三者:佛見諸眾生,云何邪見 纏故,起大悲心。二十四者:佛見諸眾生,隨逐貪餌,依止種種邪見使故,起大悲心。二 十五者:佛見諸眾生,長夜執在想,倒心倒。無常法中生於常想。於苦法中生於樂想。不 淨法中,生於淨 想。無我法中,生我想故,起大悲心。二十六者:佛見諸眾生,無始世來,常負生死諸惡 重擔,受大苦惱,不疲厭故,起大悲心。二十七者:佛見諸眾生,依止世間。羸薄少力, 非堅固中,謂堅固故,起大悲心。二十八者:佛見諸眾生,為染所染。常在無量諸垢中故 ,起大悲心。二 十九者:佛見諸眾生,為有貪縛不厭捨故,起大悲心。三十者:佛見諸眾生,為諸供養恭 敬,降伏常求資生諸供養故,起大悲心。三十一者:佛見諸眾生,常為種種境界纏心生憂 惱故,起大悲心。三十二者:佛見諸眾生,墜墮憍慢、我慢地故,起大悲心。是名於諸眾 生,畢竟成就三十二種大悲觀心。(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五、人人都有美好的覺性 那佛教的本質A是什麼?佛陀既然救世為任,絕不會賣弄玄虛的理論迷惑眾生,例如某個 國家雖鄰近海邊,但全國無會游泳之人,該國人皆認為,人絕不可能在水中生存,但某日 竟來一位外國游泳健將,大家對其能力讚嘆不已,當他指導如何游泳後,大家也曉得原來 人天 生就可以游泳,佛陀就是作這種教育,佛法就好比游泳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實證,絕無 特權,因為人天生就有可以在水中漂浮的性質,該國人民只是不會運用,佛法就是建立在 這種人人皆有但不自知、不會運用的性質上,闡述的便是眾生的本質,佛字是音譯,其義 「覺」,一 位覺悟者,並指導他人覺悟,覺悟到「自性」,自己的「清淨本覺、清淨自性」,眾生本 自具足光明、圓滿的自性,一切都是美好,本無煩惱、無妄想,不用外求的,這原本具足 的「自性、覺性」才是佛的本質A,並不是外在的宗教儀式。如古人不了解,我們周遭和 世 界,其實有電場、重力場、紅外光、大氣壓力、地球自轉、無量千萬憶浩瀚的銀河星系, 此類自然現象時時刻刻都在起作用,並不因為你不了解重力理論,無所不在的重力場就對 你無效,紅外光不因你看不到而不存在,地球自轉也不會因為你不察覺而停止,無數浩瀚 的銀河更不因你「不信」而消失,眾生的清淨覺性亦復如是,是種自然現象,不是因為你 來學佛才有,絕非以思維造弄的產物,雖然眾生不知,也照常運作,正因為本有清淨的「 覺性」來源不是因為你「信」,更不用你「求」,因此,佛法與宗教切割開來,宗教有C 無A,或把C當A,宗教要你刻意去學,佛教卻是:你本來就有健全的雙手,只是教你如何 正確 的去運用,雙手的本質沒有好壞,可以殺人可以救人,覺性也是如此,眾生只是錯用了它 的功能,故佛教建立在可以實際體認到的自然的現象法則上,是你可以掌控的,佛沒要你 去依賴你無法掌控的神明,所以並不需要你去沉醉在宗教情緒中,本質非常理性。 □若欲覓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 □眾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即此同諸佛心。前佛後佛,只傳此 心。除此心外,無佛可得,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 佛在何處。 □佛是西國語。此土云: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 靈覺之性。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達摩) □無意分別佛菩提,其心本來自明淨。本心清淨猶如鏡,功德盛滿若明月。(大乘大集經 ) □善男子,世間一切眾生,妙明元心,本來清淨,無諸垢染。圓滿十方,湛然寂靜。清淨 虛空本來不動。妙明元心亦復如是。(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 然智、無礙智,具足在於眾生身中。但諸凡愚,妄想執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大方 廣佛華嚴經) □了知眾生,心之自性,本來清淨、明澈潔白。但為客塵煩惱之所覆蔽,菩薩觀已。即作 是念:眾生心性,本來清淨。但為客塵煩惱之所覆蔽,而彼煩惱,實無所住。眾生橫起虛 妄分別,我當為彼諸眾生類,宣說斷除煩惱之法。(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觀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自性,清淨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真實三昧經) □知眾生界,自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污濁。諸佛如來作是思惟。客塵煩惱,不入眾生清 淨界中。(無上依經) □自性清淨心,亦云:清淨本覺,以無起無生,自體不動,不為生死所染。 平等法界。無佛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 □一切眾生。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性自清淨。明明不昧。了了常知。盡未來際常住 不滅。名為佛性,亦名如來藏,亦名心地,達摩所傳,是此心也。(宗鏡錄 延壽和尚) □一切眾生清淨之心,亦復如是。只為攀緣妄念、煩惱諸見黑雲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 念不生。涅槃法,自然顯現。故知自心,本來清淨。(中國禪宗第五祖 弘忍和尚) □善男子,譬如有人,被鵝羽衣,一切泥水,不能染著。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淨菩提 心,白鵝羽衣。一切生死、諸業煩惱,不能染著。(大方廣佛華嚴經) □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 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 □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 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復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無漏清淨功德之業。 □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 ,無有異相。(善惡業報經)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 眾生皆有佛性…是諸眾生,為無量億諸煩惱,等之所覆蔽,不識佛性。(大般涅槃經) 正因為覺性是眾生皆有,佛陀也沒要你去迷戀宗教上的形象,而是教導,順著覺性的運作 原理去修行,必然收效,順著人會漂浮的原理,然能於水中自在,正如人吸氣,肺部與空 氣,必然產生作用,這與你的宗教信仰無關,或如吃水果,自然會吸收營養,不需操心, 或如飲水解渴,不是因為你對著水燒香禮拜後,水才能解渴,佛陀提供的修行方法就 如同吸氣、飲食、喝水一樣,其效果的必然發生與你的宗教情感無關,佛陀闡釋這些作用 背後原理,只要實作,覺性便可恢復其光明美好面。人於水中放鬆,便自然漂浮,佛陀只 是教你放鬆,漂浮是必然的結果,這些自然原理都與你的喜好無關,因為浮力的本質如此 , 就算你不「信」,都照常能浮起來,善加運用這些方法,經由修行,漸漸能掌握覺性的運 作,自然離苦得樂,如泳者熟悉水性一般。這些原理法則,如物理上質能互換、萬有引力 定律,普遍適用於一切,放諸宇宙四海皆準,屢試不爽,不會有例外或矛盾,更無關人的 情緒喜好。 六、佛陀不要你臣服於任何人 清淨本覺和人的慾望煩惱比起來,前者如連綿壯闊的山脈,巍巍聳立於大地之上,後者卻 如一隻螞蟻,佛陀希望眾生該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人類受困於感官功能、心智能力、自 然環境限制、社會制度不完美,不如意難免,其根本所在,乃在於地球環境資源,不可 能無條件滿足所有人的要求,人類為了滿足身心的需求,因為資源的有限,而產生種種衝 突爭端,以強欺弱,既無法從現實環境獲得,只好轉而求諸神祇,但始終未跳出「從外在 找個東西,來滿足我的身心」此一模式,宗教是為了滿足人類身心種種的欲求不滿而存在 , 藉由和神明互動達成目的,但此種種,仍以人「受困於身心」為根源,而佛陀教導的重點 卻是:證悟覺性而「從身心的限制中解脫」,不用再受身心所引起的種種老、死、病、苦 等煩惱困擾,因為對身心執著消失,人會貪求利益、意識衝突,等等這些麻煩產生的根源 也 消失無蹤。宗教是「受困於身心,去求神明」,佛法是證悟本有覺性,本來浩瀚圓滿,「 不用再受身心的限制影響,自在解脫」。宗教要你臣服於它,佛陀卻要人徹底的自由、毫 無束縛,生死原來都困不住你,困住你的是你自己長久以來,心念與行為所形成的結果, 如同你拿了繩索綁住自己,您當然有權力解開它。 七、佛不佔你便宜 地球上若是遍地金銀、四季如春、人人不老不死,則地球上決不會有宗教,除了環境不完 美外,加上人只能依賴有限的身心功能,不可能事事如意,佛陀解決了人的這個根本缺陷 ,某些宗教卻利用人的這個缺陷,可說是在佔人便宜,為什麼?利用了人必然依賴身 心這個弱點,只要不斷給你感應,你就跟著它、依賴它,被牽著鼻子走。人只能依賴有限 的身心這個終極弱點,佛陀教導你解決它,這是超越宗教的關鍵,其他宗教沒有這種教導 ,仍教你用身心依賴神明,如人受困鐵牢中,某些宗教只是不斷從牢外給你飲食,你就對 他 產生依賴性,佛陀卻教導:這座鐵牢根本是你自己幻想出來的產物。而應以十善業(不做 這些事:殺 盜 邪婬 妄語 兩舌 綺語 惡口 貪 瞋 癡)、八正道(正確的見 思惟 語 業 命 精進 正念 正定)、四無量心(慈無量心 悲無量心 喜無量心 捨無量心)、六度(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等等方式,藉由這些善心善行,可增長覺性的顯現, 覺性顯現才能離苦得樂,而貪嗔癡這一類的行為所引起的效果,會障礙覺性的顯現,而這 些「善 業」形成的果報,會讓您無比的富足,如同您的存款一樣不斷增加,唯有當你富足,便會 停止貪求外物,所以您大可不用去向神明搖尾乞憐,您善業的存款可以多到用不完,並不 斷施捨一些給更多需要的人,佛陀教導您自己開公司,自己增加財富的同時也可以幫助他 人。 八、不違背善良本性、遠離妄想及爭論 修正自己的行為思想,以不違背、可啟發清淨本性為前提,能做到「念念無邪見」,「於 色聲香味觸法,心無染著」「若比丘眼識於色,不愛樂染著。不依於識、不觸、不著、不 取,故此諸比丘,得見法,般涅槃(證得覺悟)」,改變以感官覺受為前提的行為模式、妄 想不 斷的習慣,使覺性恢復本有的光明,正如心經「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佛教和宗教 的不同也在於,宗教要你去「外求」,佛陀要人「自覺」,不是叫你用妄想去膜拜,而是 遠離妄想才證得解脫。佛教不同於宗教有選擇性、排斥性、權威性、意識形態、仇恨非我 族類, 更不可能會去挑起宗教戰爭,為什麼?正因為佛法不是用人的「思想」「喜好」去體認的 ,「遠離妄想分別」「如是無住著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離諸戲論」都是佛教的 基本道理,因為思想偏好,都是紛爭的起因。 九、無條件的關懷付出 佛教最獨特的「無緣慈」,絕對遠遠超越了所有宗教中,偏狹的人神互動、歧視非教徒、 權威不平等觀念,為什麼只有佛教有,因為佛覺悟後,看到的都是眾生的清淨自性,本質 平等無差別,如同父母看到小孩自動會去關愛一樣自然,一點勉強都不要: □十種無量大慈之心,一者:平等大慈,不選擇一切眾生故。二者:饒益大慈,能開天人 善道、涅槃,閉諸惡趣故。三者:救護大慈,畢竟能度一切眾生,生死險難故。四者:哀 愍大慈,不捨一切眾生,長養諸根故。五者:解脫大慈,滅諸眾生煩惱熱故。六者: 出生菩提大慈,示諸眾生,無上涅槃大菩提故。七者:於諸眾生無礙大慈,放大光明。普 照一切眾生界故。八者:虛空等大慈,救護一切諸眾生故。九者:法緣大慈,覺悟一切諸 眾生,等知真實法故。十者:無緣大慈,證離生死,實法性故。(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菩薩摩訶薩,應修梵行,四無量心,起無緣慈,普遍法界;一切有情、遍十方界,菩薩 大慈亦復如是。譬如虛空,無有邊際,菩薩大慈亦復如是。以是當知,有情無盡,菩薩大 慈心亦無盡。真空無盡,慈亦無盡。以是因緣,菩薩大慈真實無盡。(大乘理趣六波羅蜜 多經) □菩薩摩訶薩,發大誓願,利益一切眾生,安慰眾生,深入法海,為淨眾生界,現大自在 ,給施眾生,普照世間,入於無邊幻化法門,不退不轉,無疲無厭。 除了佛教,沒有宗教做的到無緣慈,因為宗教有排外性,所以佛教已超越宗教不知多少倍 ,不會去惱害任何眾生,打從心底真誠的願意關懷所有人。 十、尊重每個人 宗教喜歡把人矮化,把神明崇高化,不然就沒人來供奉它了,佛教對每位眾生卻是平等敬 重,在佛眼中,眾生都一樣尊貴,沒有高下之分。宗教只接納自己人,佛教卻無條件歡迎 所有人,佛陀有開的是免費醫院,願意救護照料每個人,佛陀有開的是免費學校,願意栽 培所有人,佛陀沒開收錢的神壇叫你進來發神經。 菩薩都要作些什麼:「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應種無量諸善根,應集無量助道具,應修無 量菩提因,應學無量巧迴向,應化無量眾生界,應知無量眾生心,應知無量眾生根,應識 無量眾生解,應覺悟無量眾生,應調伏無量眾生,應斷無量煩惱,應淨無量業習,應滅 無量邪見,應除無量雜染心,應發無量清淨心,應拔無量苦毒箭,應涸無量愛欲海,應破 無量無明闇,應摧無量我慢山,應解無量生死縛,應度無量諸有流,應竭無量受生海,應 令無量眾生出五欲淤泥,應使無量眾生離三界牢獄,應置無量眾生於聖道中,應銷無量貪 欲行,應滅無量瞋恚行,應摧無量愚癡行,應破無量魔?網,應捨無量魔事業,應淨菩薩 無量心,應長菩薩無量巧方便,應生菩薩無量增上根,應起菩薩無量決定解,應悟菩薩無 量平等體,應淨菩薩無量勝功德,應治菩薩無量諸行海,應滿菩薩無量清淨行,應現菩薩 無量世間行,應順菩薩無量方便行,應生無量淨信力,應住無量精進力,應淨無量正念力 ,應滿無量三昧力,應起無量淨慧力,應堅無量勝解力,應集無量福德力,應增無量智慧 力,應發無量菩薩力,應滿無量如來力,應分別無量法門,應深入無量法門,應清淨無量 法門, 應生無量法光明,應作無量法照耀,應照無量品類根,應知無量煩惱病,應集無量妙法藥 ,應療無量眾生疾,應辨無量甘露供,應往無量佛國土,應供無量諸如來,應入無量菩薩 會,應受無量如來教,應忍無量眾生惱,應令無量眾生離惡趣,應與無量眾生勝安樂,應 以四 攝攝無量眾生,應入無量總持門,應生無量大願門,應修無量慈悲力,應求無量諸佛法, 應起無量思惟力,應起無量神通事,應淨無量智光明,應往無量眾生趣,應受無量諸有生 ,應現無量差別身,應受無量諸苦惱,應順無量凡夫法,應知無量眾生苦,應說無量諸佛 法, 應捨無量內外財,應施無量福田境,應護無量諸善根,應近無量善知識,應調無量自種族 ,應修無量佛法,應說無量佛法,應讚無量持戒,應覺無量破戒,應迴向無量善巧法,應 了知無量夢幻法,應令無量眾生住清淨戒,應與無量眾生金剛定,應令無量眾生捨有見, 應 令無量眾生速離三界,應令無量眾生觀無我,應令無量眾生悟三乘,應入無量差別心,應 思菩薩大境界,應住菩薩大宮殿,應觀菩薩甚深法,應知菩薩難知境,應行菩薩難行行, 應嚴菩薩尊重德,應踐菩薩難入位,應知菩薩種種行,應現菩薩普遍神力,應受菩薩平等 法雲,應廣菩薩無邊行網,應滿菩薩無邊諸度,應授菩薩無量記別,應入菩薩無量忍門, 應具菩薩無量智通,應入菩薩無量諸因緣,應示菩薩無量難解法,應顯菩薩無量所作業, 應斷菩薩無量三毒苦,應盡菩薩無量惑根本,應淨無量菩薩地,應說無量諸法門,應淨無 量諸佛剎,應擐無量菩薩甲冑,應承事無量如來,應發不思議菩薩願,應修不思議菩薩行 ,…如是一切悉應修學,善男子,舉要言之,應普修一切菩薩行,了法平等故,應普化一 切眾生界,善巧調伏故,應普入一切無邊劫,願力廣大故,應普生一切諸有趣,示現受生 故, 應普知一切三世智,隨順覺悟故應普行一切諸佛法究竟體同故應普淨一切諸佛剎平等莊嚴 故,應普滿一切菩薩願,圓滿一體故,應普供一切諸如來,勝願現前故,應普同一切菩薩 願,一性平等故,應普事一切善知識,志求種種諸菩薩行,為令彼心生歡喜故。」 十一、服務是應該的 佛菩薩們認為,能來為眾生服務、為眾生盡力、為眾生開導,讓眾生免於受苦,是自己應 盡的責任,都是本分內的職責,為眾生解決痛苦,是無比光榮的工作,「內心歡喜無有量 ,救護一切眾生故」,佛菩薩幫人是不講條件、無選擇性、而沒有絲毫怨言的,經中言明 「善男,譬如大水,其性普洽,澤潤一切,皆令滋茂,而於彼物,不求報恩。菩薩、法師 亦復如是,以己功德,利潤眾生,悉令安隱,而於眾生不求報恩」。 □善男子,諸佛如來,不起是心(沒有下述的偏好心理):「若諸眾生不供養我、不恭敬我 、毀罵於我,如是眾生,我不教化。復有眾生,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給侍於我,如是眾生, 我應教化。」而諸如來,寂靜三昧,慈悲普覆於彼眾生,自然住於平等法故。 □善男子,譬如日出,於上中下諸眾生等,平等出現、平等普照。善男子。如來應供正遍 知,亦復如是,於上中下諸眾生等,若信不信、若恭敬不恭敬,平等出現、平等智慧、光 明普照。(法集經) 十二、不愚民 宗教喜歡把自己神秘化、不做解釋,佛陀卻告訴學生,你們看到我顯現的能力,你們自己 全都具足,一樣都不缺,只是被自己的煩惱遮蓋了,佛陀是位不擺架子的醫生,告訴病人 說,你只要用功學習,一樣可以成為傑出的醫生,造福大眾,其他宗教卻告訴信眾,想學 醫是不可能的,只管乖乖來付錢看病就對了。宗教炫耀能力、收信徒,是為了增加自己的 勢力,心態是自私的、權勢的,佛陀收學生,卻誠心希望每個人都能成長茁壯,有一片自 己的天空可以翱翔,心態是付出、提攜的。 十三、超高規格的老師 佛教裡的老師,你可以拿這些標準檢驗他:「心無散亂不起邪思、憐愍眾生猶如赤子、不 求利養不為名譽、身語意業畢竟清淨、顯現一切正法光明、施諸眾生安隱快樂、護持禁戒 不失忍心、勤修精進增長善法、言常至誠無有虛誑、智慧成就遠離瞋恚、久積淨業無虛 妄語、已能具足一切善根、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深入緣起斷諸邪見、現妙境界令眾欣 悅、勸發有情增上慚愧、求福慧者令具莊嚴、滅除一切惑障習氣、諸漏已盡無復煩惱、端 正相好以為嚴飾、心得自在正智解脫、普常安住清淨法界、悉為眾生而廣演說、了一切法 猶如幻化、度脫一切法界等眾生、常入善現三昧正受、遠離障礙深入諸法、….」「佛身 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 從布 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 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 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 如來身。」 十四、不必迷信 宗教叫你依賴神明,靈通感應要向他求才有,像政治人物、偶像人物一樣,喜歡有大群人 對他拍手叫好,一堆人跪著求它,虛榮心和人一樣,只要你情緒化的去信,要人貪戀其神 通,佛陀則再三警告貪戀神通必入邪道,如前文所述,神通完全無助於解決全體人類 的重大問題,佛陀絕無灌輸:迷戀宗教形象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種迷信思想。佛陀指導 ,只要眾生心存善念、心無邪思、常行十善,施予貧乏,發心善行,不用刻意貪求靈通感 應,善業的果報自然受用不盡。 十五、眾生無盡,我願無盡 佛陀指出,你們每個人原本就有的能力,都是不可限量的,你們的本質都是光明美好的, 只是自己暫時被妄想障礙住了,人人都可以頂天立地的,不要客氣,儘管把我教的方法、 智慧、本事全都學去,永遠當個光明磊落的君子,當一位愛護眾生的大菩薩,讓所有 眾生都解脫生死的痛苦,盡力去把世界變得無限美好,要知道,一位證得果位的阿羅漢或 菩薩,只把虛幻的身心權充化渡眾生的工具,毫無貪戀執著,若有群人向他要眼珠、手臂 來當食物充飢,這位菩薩都絕不可能起一念嗔恨之心,正因為他清楚渺小的身心並不是自 我,還會立下誓願,成佛後要開導這些人的愚癡,正是:嚴淨一切世界,安慰眾生,深入 法海,為淨眾生界,現大自在,給施眾生,開示眾生無量善根,為一切眾生,開示無邊清 淨功德,普照世間,不退不轉,無疲無厭,於諸世間,普作饒益,一切智海,善根所流, 悉能通達,無量境界,攝受眾生不覺勞苦,了達生死猶如夢故,一切煩惱不能欺誑。得自 在故,於念念頃,滿足菩薩一切功德,得一切菩薩善巧方便,顯現一切正法光明,除滅一 切惡道諸難,入百千億、那由他不可說廣大智,遍法界無邊故,照十方世界一切處,令一 切眾生得勝智,作一切世間無上師,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眼耳鼻舌、身肉手 足乃至身命,而為布施,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 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是故善男子,嚴淨 一切世界盡,我願乃盡,悉知十方、一切世界劫次第盡,我願乃盡,乃至百千萬億、阿僧 祇菩薩行門,皆悉圓滿,悉無餘故,我願乃滿。所修行願,所有志樂,廣大如法界,究竟 如虛空,虛空究竟,無窮盡故,我願究竟,亦無有盡。 十六、結語:佛法從身心中解脫,以身心去執著的是宗教 佛法是學解脫,宗教卻是學執著,從身心的執著中解脫,而非再用身心再去執著個什麼東 西,因為生死煩惱都是因對身心的執著而起,故佛陀是貢獻解脫的方法,而非提供偶像給 你執著、崇拜,「於一切法都不執著」「不執著一切相」「不執著我及非我」「雖行布施 而不執著」「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不執著受想行識」「乃至不執著諸佛、菩薩」「能於 其中,不生執著,由不執著,心無散亂,無散亂故,能發妙慧」,因為執著就是衝突的根 源,人因為對執著的堅持,來排斥他人,產生爭端,故以佛法究竟看來,宗教的範圍其實 很小,它離不開人的喜好、貪愛、感受、思想、情緒、利益好惡的C層次,神明也必須配 合人的需 求,否則神明沒有信眾,換言之,宗教崇拜始終沒跳出「人」的層次,佛法卻遠遠超越了 這種狹窄的格局,凡屬「人」的妄想執著境界,都不過「夢幻空華」,「一切諸法,虛妄 不實、速起速滅,無有堅固,如夢如影,如幻如化,誑惑愚夫」人被自己妄想執著困住, 在其中 自得其樂,佛陀的目的是希望眾生停止妄想,從種種妄想中解脫,「令其永離妄想執著 ...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能離妄想名之為「覺悟」,不 再執著渺小的身心為自我,才真正大自在、大解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 猶如昨夢」,連所謂佛教徒,亦是夢中事。 整理 一 和宗教不同之處在於,佛教並不是以"對宗教偶像的崇拜"為基礎而建立,佛教的原始 功能就是無條件的付出,為眾生解決困難,佛教應以經典為主,而非市面宗教形象,市面 上常見的「佛教文化」其實與釋迦牟尼佛的教導的本質,仍有相當大的差異,例如原始佛 教中並無「禪師」、「活佛」這種名詞和概念。 二 佛陀絕無灌輸「你只要會膜拜我、只要會誦經,一切就搞定了,你一定要在家裡供佛 像,我才來保佑你」這種迷信觀念。如經文佛陀言明:「彌勒,若有菩薩,多營眾務,造 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恭敬於我。」( 大寶積經) 三 佛法修行是為了解脫,不再受煩惱妄想生老病死這些作用的困擾,不是去逃避,更不 是要你再用煩惱去迷戀宗教形象,解脫證悟者,更以能力、大願來服務眾生,而非要眾生 膜拜來他。 四 佛教中「依法,不依人」,依照方法而證悟,而不是臣服於某個宗教偶像。 五 世間一切良善價值、道德,理性、正義、自由、民主、利他、無私,佛教中均包含, 真正的佛學生必然是光明正大的人,若已證果位之人,更因了知身心生死皆如幻,與清淨 覺性不相干,必然更加慈祥、無私無我地位眾生付出,中國歷代高僧均可為證。 六 佛法不是種人的意見、思想、喜好,因為這些都是人類衝突的爭端,無助於解脫。 七 並非所有佛教徒都完整理解佛陀的教育,若其行為引人反感,也只能致歉了。 八 學問的價值,不在於美麗玄虛的理論,也不在於有多少信徒,而在於提供實際有效的 方法,能實際解決人類問題的根源,佛法便是如此,可以親自實證,而非用虛幻的理想、 權威的神明逼人就範,故佛陀教育的可貴在於它的實用性。 九 佛菩薩們是自願來為眾生服務,而非要眾生對他膜拜,市面上的宗教形象會給人錯誤 觀感,佛陀絕無以宗教權威叫眾生對它下跪禮拜,言明「諸菩薩眾,於諸有情,心應謙下 ,應深恭敬,應離憍慢」「當於一切有情,起謙下心,不應起憍慢心,起調柔心,起利益 心,起安樂心,救濟憐愍覆護心」「我於眾生,不求一縷一毫,及以一字讚美之言」,經 文本意是佛菩薩恭敬眾生,何來偶像崇拜之理。 最後,僅願眾生莫再誤解佛陀的教育,也願正法光明能重現。 ※ 編輯: ohlakabe 來自: 211.74.4.22 (12/18 21:31)
haryewkun:也許,排版一下比較好…… 60.54.100.153 12/18 21:29
yongqing:本來不是34頁嗎?怎現在又變成44頁? 60.250.92.29 12/18 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