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二 如上所述,漢譯「四阿含」及「巴利五部」之各部阿含,其成立順序,可概述如 下: 1. 漢譯「四阿含」中的「雜阿含經」,及「巴利五部」中的「相應部經典」,分別在「 四阿含」及「五部」之中,是最早成立的。 2. 其次,「四阿含」中的「中阿含經」,與「五部」中的「中部經典」,分別在「四阿 含」與「五部」之中,是繼「雜阿含經」和「相應部經典」之後成立的。 3. 另外,「四阿含」中的「長阿含經」,及「五部」中的「長部經典」,想必是在前述 之「中阿含經」或「中部經典」諸經前後時期成立的。 4. 然後,「四阿含」中的「增一阿含經」,及「五部」中的「增支部經典」,則是受到 新要求與新觀念之促使,而以新的編集方式編成的,所以成立時期是在「四阿含」及「五 部」中之較晚的。 5. 相對於以上諸部阿含,在「巴利五部」中被稱為「小部經典」的部分,則顯然具有後 期成立的集錄之性質,其成立時期當然應該是巴利「五部」中的最後一部;而於漢譯中雖 稱之為「雜藏」,則始終未能見其實貌。然而,古來講述有關「四阿含」或「五部」的文 獻,常採用下列的順序: A 巴利五部(Panca-nik?ya)   a長部經典(D?gha-nik?ya)   b中部經典(Majjhima-nik?ya)   c相應部經典(Sajyutta-nik?ya)   d增支部經典(Avguttara-nik?ya)   e小部經典(Khuddaka-nik?ya) B 漢譯四阿含   a長阿含經   b中阿含經 c雜阿含經 c’ 別譯雜阿含經 c" 雜阿含經 d增一阿含經 而這種順序究竟是依據什麼理由呢? 關於這點,首先令人想到的是,各種敘述第一結集之動機、時期、經過的文獻,例 如,「巴利律藏」和「一切善見律註序」,或漢譯「四分律」、「五分律」等。 在這些文獻中,根據「巴利律藏」之說,當時最先誦出的是「梵網經」 (Brahmaj?la-sutta),其次是「沙門果經」(S?mannaphala-sutta),而且這些經典後來被 集錄作為「巴利五部」中「長部經典」的第一經與第二經。 根據漢譯「四分律」之說,當時首先被誦出的是「梵動經」(與先前之「梵網經」 是同本),其次是「增一經」(南傳缺),結果結集了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 ,以及雜藏,而且這些經典後來被集錄在「漢譯四阿含」中的「長阿含經」。 若據『一切善見律註序』之說,第一結集「法」的合誦時,首先由首座摩訶迦葉問 :「道友阿難!『梵網經』於何處所講?」用來催促該經的誦出;隨之又說:「道友阿難 !『沙門果經』於何處所?」也是用來使該經的誦出,如此「就此五部,一一詢問。所謂 五部,就是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是。」 總之,若將上述文獻所作的敘述為依據,則不知不覺地形成了下面的順序: A 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 B 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雜藏。或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 雜藏。 對於上面的順序,今日再加以考證批判,則實在有許多難以令人首肯之事。 比如,在第一次結集「法」時,「梵網經」和「沙門果經」等,是最先被合通的, 這一說法無論如何也難以令人信服。因為這些經都在講述關於外道的事,與釋尊本人所說 的教法,不一定有直接關係。而這樣的經,在第一結集中,說是最初誦出的,實在令人難 以理解。 總之,將「長部經典」所收錄的經,作為最初誦出的看法,是吾人最難接受的。因 為那些經大半並非稱為“sutta",而是稱為“suttanta",如今卻同樣將它譯作「經」; 但是“suttanta"這字彙所包含的意義,畢竟是與sutta稍有不同的。例如像吠檀多派的文 獻“Ved?nta"中包含著「吠陀(veda)的終了(anta)」的意義,而「長部經典」的諸經,既 然被稱為“suttanta",當然不是指一部經的原初型態,而應該是表示已然完成的經才對 。 那麼,究竟那些文獻是根據什麼而作如是的記載呢?若更具體地說,究竟是根據什 麼而認為「梵網經」(漢譯為「梵動經」)與「沙門果經」等是最初被誦出的呢?這一點, 如果稍加思索,當可立即明白。例如,檢閱巴利「長部經典」,其開頭第一經就是「梵網 經」,接著第二經是「沙門果經」。而且,其他文獻所敘述的也大都如出一轍。總之,這 些文獻,說起來並不是依據第一結集當時的實際情形記載的,而是順著現成的五部或四阿 含而談論的。 畢竟,在古代以口誦傳承的文獻上,往往最初成立的典籍,並不一定排列在最先; 相反地,卻經常見到在最後成立的卻放在最前頭的奇怪習慣,例如古時「梨俱吠陀」一○ 卷中的第一卷,即有這種情形,而在「巴利五部」中的「相應部經典」第一卷「有偈品」 (Sag?tha-vagga)也可視為相同例子。關於這一方面,擬在後段詳為陳述。 那麼,何以會有如此顛倒的安排呢?這種不可思議的習慣,在今天實在難以理解, 而事實上,也的確不容易說明。也許對古代的人而言,往往最關注那些最後才成立的新典 籍,而認為那是最優越的經典罷!這應說是依口誦而傳承的文獻之必然性,也因此產生了 上述文獻所示「後成立者在先」的次序排列。 然而,在講述第一結集「法」的合誦文獻中,關於第一結集最初所誦出的經,只有 一個「律藏」的記事稍有差異,那就是前面所講的「漢譯四律」中「十誦律」所記述的, 在修?路(sutta )──經的誦出情況,是如此敘述的: 摩訶口葉問阿難: 「佛陀說法,首先在什麼地方講的呢?」 阿難答說: 「我是這樣聽說的,有個時期,佛在波羅奈(B?r?nas?)的仙人住處─ ─鹿林(Isipatana migad?ya)中。」 阿難說這話時,五百比丘全體就地胡跪,涕泣而說: 「我們從佛所面受、見法之事,今已得聞。」 摩訶迦葉對阿難說: 「自今天起,一切修?路(經),一切毗尼(律),一切阿毗曇( 論),其開卷的首句,均稱:我是這樣聽說的,有個時期(如是我聞,一時)。」 阿難也說:「理當如此!」 於是,阿難將初轉法輪的大概情形作極詳盡的講述,然後再由阿若憍陳如等人證明 「確實如此」,接著便由諸比丘加以誦出。我們在描寫第一結集的情景時,始終是採用此 「十誦律」的記載。 總而言之,已往的文獻大致是以長部經典、中部經典、相應部經典、增支部經典, 或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的順序,作為四部或四阿含的成立順序。 然若按照第一結集當時的情形,並把其後所增多、附加、再編等作法列入考慮,則顯然其 順序應該是相應部經典、中部經典、長部經典、增支部經典,或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 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事實上,如果詳細探討這些經集形成的過程,實際上也的確如此。 所以,我們若想要尋求釋尊說法的真相,除非先探討「相應部經典」或「雜阿含經 」外,別無他途。縱使如此,而那些經集也仍是龐大無比的。「相應部經典」在五十六相 應中,收有七七六二經,「雜阿含經」在五○卷內,則包含了一三六二經。想來,本師所 說而由弟子們合誦結集的原典,絕不致於如此龐大的。果真如此,則不能不認為原本的經 典已大多經過增大、附加、再編等侵害了。因此,我們在此要把「相應部經典」及「雜阿 含經」提出來作為考證的對象。 轉自以下網址: http://tinyurl.com/h72ba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9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