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五、中國化之因果論   如果我們可以接受「四種緣起」為佛教的核心教義之一,為佛教因果論的基礎,那麼 我們應該把它當作佛教業報觀念或一般所謂的佛教因果報應之說的前提。不過,在「四種 緣起說」出現以前,中國人已經受到「業感緣起說」的影響,而相信了一種很簡單的因果 報應論。這種因果報應論,雖然仍以三世因果為依歸,但強調善業或惡業在造成善報或惡 報時之現驗,或是「現報論」。也就是大乘《涅槃經》所說的「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 世因果,循環不失。」[33]   「現報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相當流行,經當時志怪小說如《搜神記》、《宣驗記》 、《幽明錄》、《感應傳》、《冥祥記》、《冤魂志》等等的一再宣揚與傳播,[34] 及 後世《夷堅志》之類講述因果報應故事之書的推波助瀾,[35] 就成了根深蒂固的民間信 仰了。東晉時,廬山慧遠(334?416)為了回答俗人懷疑善惡無現驗之實,而作有〈三報 論〉一文。他在文中除了解釋佛經所說的「三報」──現報、生報、後報── 之觀念外,[36] 還說明為什麼「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傳統說法 與人世間之實際情況經常相反,而有「積善之無慶,積惡之無殃」的情形出現。雖然他的 〈三報論〉可能是轉抄自其師道安的〈二教論〉,[37] 但畢竟是經由他的宣揚,而擴大 了三報論之影響。慧遠在〈三報論〉中告訴他的質疑者,報應是絕對有的,不過有遲速之 不同而已,有立即或今生之報,有來生之報,也有數世以後之報。他說「現報者,善惡始 於此身,即此身受。生報者,來生便受。後報者,或經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後乃受。 」[38] 這種報應不爽,遲早都會到來的說法,即是一般所謂的「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 來遲與來早。」   慧遠在〈三報論〉裡只是依佛經的大概來解釋「三報」,並未詳細說明「三報」發生 的原因與究竟為何。他認為「心」是受報之源,也是果報形成之因。由於「心無定司,感 事而應;應有遲速,故報有先後。」[39] 這是用「感應說」來解釋受報之先後,因為心 會受到自己所為善事或為惡事之感應而獲報,感應快受報就快,感應慢,受報就慢。這是 一種很籠統的說法,但似為慧遠所深信。因為有這種看法,他覺得為善為惡都取決於心, 也就是心可改變行為,只要心向善,所作之事就是善事,否則就是惡事。所以他在另一篇 文章〈明報應論〉裡就說「夫事起必由於心,報應必由於事。是故自報以觀事,而事可變 ;舉事以責心,而心可反。」[40]   不過,為什麼有「積善之無慶,積惡之無殃」之類的報應呢?依一般人所知,有「積 善」之因,應能產生「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果,而有「積惡」之因,必產生「積不善之 家必有餘殃」之果。[41] 但是善有惡報而惡有善報的情況卻常常發生,如果這種情形變 成常態,那麼行善又有何意義呢?慧遠認為那是由於「現業未就,而前行始應」之故。 [42] 也就是說,今生的善業或惡業還未累積至受報之程度,而前身的善業或惡業已先發 生果報的作用了。換句話說,若前生之業報早已完成,不影響今生之善業或惡業,那就不 會出現「積善而殃集」或「積惡而致慶」的現象了。他說一般人以為善惡之報無徵,是因 為他們不知「倚伏之契,定於在昔;冥符告命,潛相迴換。故令福禍之氣,交謝於六府; 善惡之報,舛互而兩行」的道理。[43] 簡單的說,就是他們不知善惡與福禍之報,是因 前業生效於先,而現業運作於後;前業若屬惡業而先發生作用,就可能導致「積善而殃集 」之現報。相反地,前業若屬善業而先產生結果,就會發生「積惡而致慶」之現報。    慧遠之因果報應說,認定心與事為招來報應之因,強調「事」或行為之道德性能迅 速產生苦或樂之結果,否則即是前生之業力先於今生之業力發生效用之故。這和法藏所提 出的法界緣起的因果觀不同,沒有考慮到行為亦有中性而無關於道德的,而真正與道德相 關的是上文講的「行」。因為「行」需要一段時間的累積和與意念的交互作用,才會有果 報的產生,也才會有報之遲速與先後及三報之發生,慧遠在廬山傳淨土教遠在法藏倡法界 緣起說之前,不知四種緣起之觀念,[44] 所以他雖然談三報,卻只環繞著「積善之家」 和「積不善之家」的解釋,欲用三報說將餘慶或餘殃觀念合理化。可是他沒有釐清佛教業 報的特性是「自業自得」或「自作自受」而不會發生轉嫁到家人身上,而使其獲祥或獲殃 之現象。他雖然解釋了「積善之無慶,積惡之無殃」的原因,但卻根據一個非佛教的命題 來說明報應之不爽,等於是在法藏的佛教因果論之外,又開闢了一個不同的中國化因果論 。    值得注意的是,環繞在「積善之家」一議題的因果論與慧遠所說的因果論相結合, 而形成了中國民間所流行的因果論。這個因果論一方面著重當下即驗的「現報」或「速報 」,一方面又強調報應來自於天,而垂及家庭、後世。它以傳統中國的天道觀與家庭觀為 基礎,[45] 而談「生報」或「後報」;奉不可知的天為賞善罰惡的主宰,推造業者應受 之業報至其家庭之成員,而忽略了個人應對自己行為負責而受報的「自業自得」的道理。 這種中國化的佛教因果觀,與法藏一支的佛教因果論既不相符合也不相統屬,但它卻廣為 民間所接受,而變成民間長期所信仰的佛教因果論。    這種中國民間流行的因果論,充分表現於歷代的善書、治家格言或常見的地方諺語 。譬如,就「速報」或「現報」方面來看,《太上感應篇》[46] 的「善惡之報,如影隨 形」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之說,就是對《 涅槃經》說法的重申,但是把施報之主宰歸諸於天。就上天施報應、積惡遺子孫方面來說 ,早在《顏氏家訓》裡即有「好殺之人,臨死報驗,子孫殃禍」之警,[47] 而近世的《 傳家寶全集》也有「天眼從來看得真,循環報應似車輪,現前榜樣層層見,遠在兒孫近在 身」之說。其他類似的說法,見於大家所耳熟能詳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還不報, 時辰未到」,或「善惡分明天有報,遠在兒孫近在身」,都是典型的例子。 ------------------------------------------------------------------------------ [33] 見《大正藏》冊12,《大般涅槃經後分》,頁901a。原文謂:「深思行業,善惡 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 [34] 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相當流行,有關論著極多,此處不多贅。唐道世(??683) 將這些小說故事按內容分類,散編入其書《法苑珠林》中。此處隨手列舉干寶《搜神記》 、劉義慶《宣驗記》與《幽明錄》、王延秀《感應傳》、王琰《冥祥記》、顏之推《冤魂 志》以概其餘。 [35] 《夷堅志》為南宋洪邁(1123?1202)所著。 [36] 譬如《大般涅槃經》,〈憍陳如品第十三〉說:「善男子,眾生從業而有果報。 如是果報則有三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見《大正藏》冊12,頁599c。 [37] 道安在其〈二教論〉內,亦有「經云,業有三報」說,見道宣《廣弘明集》,《 大正藏》冊52(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頁142bc。比較其說與慧遠之議論,文字 與內容大致類似,但道安之文較為連貫可解。 [38] 見僧祐《弘明集》,《大正藏》冊52,頁34bc。此段文字與道安之文幾乎完全一 樣,只有一、二字之差。 [39] 見僧祐《弘明集》,在《大正藏》冊52,頁34a。同樣的意思,道安是接上一句 「或二生、三生、百千萬生,然後乃受」而表達的,道安之句為「受之無主,必由於心。 心無定司,必感於事。緣有強弱,故報有遲速。」慧遠將「緣有強弱,故報有遲速」改為 「應有遲速,故報有先後」,使整句之意思與「感應」之觀念相結合。 [40] 見僧祐《弘明集》,在《大正藏》冊52(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頁34a 。 [41] 此說出自《易經》〈坤卦‧「互見善良」〉。它和其他類似說法,譬如《老子》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荀子》「積厚者流澤廣」等,與佛教因果論之引進中國頗有 關係。參看任繼愈等編著《中國佛教史》卷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頁 650。 [42] 同樣的意思,道安之句為「此皆現業未熟,而前報已應」。 [43] 見僧祐《弘明集》,在《大正藏》冊52,頁34c。道安之文無前段之句,但其意 思較為清楚,他說「或說人死神滅,更無來生,或云聚散莫窮,心神無間,或言吉凶苦樂 皆天所為,或計諸法自然,不由因得果。以福禍之數,交謝於六府;苦樂之報,迭代而兩 行。遂使遇之者非其所對,乃謂名教之書,無宗於上,善惡報應,無徵於下。」 [44] 按法藏之法界緣起思想實是繼承其師智儼(602?668)而來,但智儼生在慧遠之 後約兩百年,實亦無從得知其說。 [45] 關於佛教入中國以前的報應說可參考楊聯陞的 “The Concept of ‘Pao’as a Basis for Social Relations in China,” in John Fairbank ed. Chinese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Press, 1957), pp. 291?309. [46] 按《太上感應篇》原收於《道藏》之內,宋真宗時命工刊刻,大顯於世。明、清 續有刊印,流傳甚廣。雖一般視為道家之書,然融合佛家因果報應之說,可視為中國民間 因果論的主要代表之一。 [47] 見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篇〉。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imagewind/ ~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0.17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