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在印度本土信仰變化的歷史流程中,隨著王朝或君主的更替, 佛教、耆那教及婆羅門教也輪流興替,其中或過度宏揚,流於形式; 或長期壓抑,沉潛整理;或彼此觀摩融攝、批判排拒, 都促使教義隨著時代的因緣而演變。 大乘佛教的婆羅門化,大抵上可以就「思想」及「信仰」二方面來談。    ◎ 商羯羅哲學及金胎思想    實際上,我們從佛教經典的發展過程當中, 可以明顯地看出佛教在發展的初期,便與婆羅門教及耆那教有著親密的關係, 這三個宗教彼此相互競爭、卻也彼此融攝教義, 譬如「業力」、「輪回」、「不可說第一義諦」等, 這種情況在大乘佛法出世之後更為明顯。 自西元一世紀到西元八世紀這段期間, 大乘佛教在長期開展過程當中,充分地吸收了婆羅門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 同時也融合了印度各種民間的信仰文化, 形成了一個嚴密而龐大的信仰體系。 西元八世紀,婆羅門教的改革者──商羯羅(佛教稱作勝論者商羯羅主菩薩), 以大乘佛教的形而上學為前提而開展,在與真諦的辯論當中, 引用龍樹菩薩的《中論》及《大智度論》的「勝諦、俗諦」、「上智、下智」 ──「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 技巧地將「上梵」對應「勝義諦」, 因此產生上智而知最高梵的真實,便說一切現象界是虛妄; 將「下梵」對應「世俗諦」,因此產生下智而知下梵的創造, 便說一切現象界是實在。 商羯羅如此貫連「上、下梵」用來注釋佛教中觀瑜伽派的「空性」─ ─ 經由感官覺知的客體世界,就像非真實之幻相一樣,乃是由於無明所引起, 如同大梵用幻力顯現的宇宙(瑪亞)一樣, 實際上只有大梵(空性)才是唯一的真實,徹底地將佛教攝入婆羅門教中。    同樣地,隨著印度梵思想的復興及如來藏經典的流行, 唯識瑜伽學派也有了轉變而傾向真常唯心, 並與印度傳統的「胎藏」思想逐漸融合, 認為阿賴耶識真實、自性清淨,與如來藏無有差別, 乃本來具備之佛性、法性、真如, 這即是《梨俱吠陀》〈生主歌〉的金胎思想。    釋迦牟尼的教法,乃是「即身觀察緣自覺知」,知行合一的實踐之學, 我們很難(嚴格地來說是不可能)僅靠論議的邏輯就可完全自證自知。 在佛教本身的發展過程當中, 自佛滅後就不斷地朝向偏重於學術分析及形而上學的的發展。 自後期部派佛教及大乘佛教時期之後,佛教進入了哲學思辯的領域, 透過千言萬語的論述,企圖解釋「第一義空法」, 反而把世尊的「聖默然」引入了「神秘主義」和「超越主義」的形而上學。 承襲部派佛教而開展出的大乘佛教思想體系──中觀及瑜伽唯識, 即因落入「神秘主義」和「超越主義」的形而上學, 而紛紛不敵商羯羅的註釋及婆羅門教中的胎藏思想而衰退, 之後的佛教便進入了的秘密時期,回歸印度傳統婆羅門信仰。    ◎ 多神信仰及尊祐化身    佛滅之後,後世弟子挾的對於佛陀的追思、懷念及信仰的需求, 不斷地將人間佛陀予以聖化和神化,逐漸發展、塑造成為理想中的佛陀, 並對應而生種種淨土。 理想中的佛陀,居則金剛寶座,行則地湧蓮花,外出則帝釋前導,梵天執傘, 如有特殊事故,則放大光明、大音聲、大地震動、天雨香花、纓絡遍灑, 是一個超越了人間,上升到天上,具有不可思議、玄妙莫測的神通與智慧, 有著無比的威力,更同時被塑造成眾神之上最高的神。    前文提到,佛教在長期開展過程當中, 在思想的演變過程中,融合了婆羅門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 在信仰上,同樣地也融合了當時婆羅門教的神祇信仰, 與婆羅門教的三大主神── 創世主梵天、護世主毗濕奴(那羅延天)、破壞主濕婆(大自在天) 互相成為彼此的化身。 在西元三、四世紀所出世的《大般涅盤經》當中, 便以「慈即大梵,大梵即慈,慈即如來。」說明佛陀與梵天之間彼此的關係, 而在西元五、六世紀所集成的《楞伽經》也說: 梵王、毘紐、自在、迦毘羅、因陀羅等婆羅門教的諸神, 也都是釋迦牟尼的「三阿僧祗百千名號」當中的幾個名號。    在西元八世紀之後,佛教在印度本土已走向衰微,逐漸地被印度教吸收同化, 最後連佛教的創教者釋迦牟尼都被印度教納入毗濕奴的第九位化身── 印度教認為毗濕奴有十個化身,釋迦牟尼是第九個化身, 其化身的目的乃是為了降伏阿修羅,並向世人傳播錯誤的真理, 藉此彰顯婆羅門教真理的真實。 而佛教造像也逐漸的秘密化, 譬如象徵釋迦牟尼圓滿報身、無上瑜伽的時輪金剛, 便是以婆羅門傳統經典《吠陀經》中「多頭多手」的「原人」型態 進行婆羅門教性力派當中的無上瑜伽法門(男女雙修)。 而婆羅門教的濕婆神則化身為祕密佛教中的種種神祇, 在爪哇及柬埔寨,甚至將濕婆及釋迦牟尼視作同一人、彼此的化身。 -- 諸行無常 Anicca vata sankhara, 是生滅法 Uppada vaydhammino; 生滅滅己 Uppajjhitva nirujjhanti, 涅盤無我 Tesam vupasamo sukho. 從菩提樹下走過 http://www.wretch.cc/blog/edharm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5.48.18 ※ 編輯: chuit 來自: 59.115.48.18 (08/16 16:18)
bober:宗教傳教的結果不同 往往是文化的差異 125.224.87.20 08/16 16:18
alexhk:看清楚,是「筆記」.. 203.73.46.236 08/16 1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