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Everest (Everest)》之銘言: : ※ 引述《chou721130 (苦人吃苦菜人生苦)》之銘言: : : 我想,是不是說,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我們的五官神經接受到外界的訊息,大腦所產生的思考 : : 考而產生的,譬如說,我們只能看到七色光,所以天空是藍的, : : 當我們有希望期待就會有失落,有了高興就會畫出傷心, : : 所謂的覺悟是否就是體認到,外在的一切都只是感官的訊息,腦中想法的投射? : : 是否就是以一種更自然隨緣'更豁達的心態去面對事物呢? : : 這跟莊子的思想是否有相近之處呢?譬如.不要去強分高低,有無?順應自然? : : 跟所謂的存在主義是否也有類似呢? : : 我對存在主義也思毫不通,請指教, : : 若有任何錯誤扭曲,請海函 : 其實我印象中的存在主義似乎有點過分強調"個人" : 當中有的是種疏離感 一種邊緣感 : 再從邊緣疏離的角度對於群體社會當中的一些制度作諷刺或批判 : 我這樣的印象是從卡夫卡 卡謬 尼采之類的作家而來的 比如說"異鄉人"或"瘟疫" 我想應該不是強調個人 而是去定義個人的意義 白話一點 就是定義生命的意義 如果無法圓滿定義生命的意義 當不可避免的死亡來臨時 將使人不知如何去面對 : 其實我覺得就佛學與存在主義者的"人"的特質來說是有些類似的 個人以為兩者之間相似之處應該是在於過程 存在主義形成的背景 介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人民遭受極大的痛苦 在不幸的氛圍裡 產生了存在主義學派 這與佛陀成佛前的心境應有異取同工之妙 佛陀也是體悟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 鋪陳成佛之道 但是兩者的意涵應該是不同的 存在主義藉外界的刺激來肯定生命的存有 而感受到社會的不平等不和平所帶來的痛苦 就是生命存有的鐵證 進而批判社會 而佛學講求的是所聽所看所聞所感所會意的皆是心境所生 我們覺得痛苦 並不是外在的事物使我們痛苦 而是我們內心已將那些外在的事物視為痛苦 所以一遭逢便痛苦不已 換個角度來看 若是我們相信自己的五感 但實際上我們只是一個缸中之腦 所有的感覺只是一個腦袋裡的化學變化 例如吃好味道的食物 事實上只是腦子讓你以為吃到好的食物 而你根本沒有嘴巴這個器官 這樣講如果不能會意 可以看基努李維的駭客任務一 應該會有很深刻的感受 : 不過東西方比較起來的話 我個人覺得東方哲學已經圓融許多 應該是歷史的薰陶不同 : 西方許多從政經或司法教會體制來批判群體荒謬 : 東方則是多了天地陰陽循環變化物極而必反的自然主義 : 貼切一點說的話 存在主義學家就像是六朝時代的"竹林七賢" 較為乖謬 : 而東方哲學家則是能夠在覺察"天地之變"當中 找到自己安天知命的達觀之道 : 或許我對存在主義的認識還不夠深刻 : 不過我目前還不知道有哪一位西方哲學家有所謂的"達觀"之道 你可以查一個人 伊比鳩魯 頗為接近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16.163.124
joecho:推 缸中之腦... 推 140.112.7.59 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