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http://www.buddhist-canon.com/DIC/CXY.txt 文字檔下載 > -------------------------------------------------------------------------- < 作者: blueryan (blueryan) 標題: [佛學常見辭彙查詢] (進入後,按(/)鍵,再輸入要查詢的詞彙) 時間: Sun Jul 27 12:38:48 2003 (使用方法:按(/)鍵,輸入要查詢的詞彙,查詢詞彙的前後再加上【】符號,即可查詢) (範例:要查詢「一食」的意義,輸入【一食】,即可查詢)     佛學常見辭彙                              陳義孝居士編 【一地】 (喻)佛性好像一塊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種子生根發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眾生的善根功德增長壯大。 【一明】 一個咒語。明就是咒陀羅尼的別名。 【一持】 專門受持一佛名號或是一部經典。 【一食】 又名一坐食,即一日只在午前食一餐。 【一衲】 一件僧衣。 【一異】 一與異。一是彼此一樣,異是彼此迥異,一與異,都是偏於一方的思想。中論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一智】 一切種智,是佛三智之一。見三智條。 【一滅】 一個趣向於寂滅的道理,也就是四聖諦中的滅諦。 【一路】 一條通向涅槃的道路。 【一極】 一個真實至極的道理。 【一諦】 唯一的真理。諦就是真理的意思。 【一燈】 (喻)智慧好像一盞明燈。明燈能破除一切的黑暗,而智慧也能破除一切的愚痴。華嚴經說:「譬如一燈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 【一期】 指人的一生。 【一期無常】 指生物的一度生死。 【一如】 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變,所以一如就是真如的意思。 【一如頓證】 謂一切修行的人都同乘一如之理而頓證菩提。 【一法】 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一法印】 又名一實相印。見一實相印條。 【一法句】 一法的章句。 【一法界】 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性。2.每一法的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 【一法界心】 超絕有無和沒有差別的心。 【一剎】 一佛所教化的國土。剎就是國土的意思,通常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稱為一剎。 【一剎那】 指極短的時間。佛經說在人的一個念頭中就含有九十個剎那。 【一相】 唯一真實的相。 【一相智】 證悟諸法一實相的智。 【一夏】 一次結夏安居。 【一夏九旬】 一次結夏安居的日數是九十天,即由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 【一業】 同一種的業因。 【一業所感】 又名共業共果,即眾生如果造作了同一種的業因,就會召感同一種的業果。 【一真】 唯一真實的意思,與真如同義。 【一真如】 一真法界無差別的意思。 【一真地】 證悟一真法界的實際理地。 【一真法界】 唯一真實的法界,也就是佛的法界。 【一真無為】 謂一真法界的理體是清淨和無為的。 【一心】 1.指真如的理體獨一無二。2.專心。 【一心三觀】 又名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等,是天台宗圓教的觀法。天台宗說宇宙萬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種諦理,而這三種諦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們在一心之中這樣作觀,꜊ Y叫做一心三觀。 【一心三智】 謂人如果在一心之中同時修習空假中三觀,就可以在一心之中同時證得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等三種智。 【一心三惑】 謂三惑融鎔於我們的一心之中。三惑是見思惑,塵沙惑和無明惑。 【一心不亂】 心專一而不散亂。 【一心合掌】 一心是很專心的意思,合掌是雙手合一為掌,也就是表示一心。 【一心稱名】 很專心的稱念佛的名號。 【一心歸命】 一心一意的歸向於佛,把生命奉獻給佛教。 【一行】 很專心的做一件事。 【一行三昧】 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即把心定於一行而修正定。 【一行一切行】 在一行之中同時具足一切之行的意思,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之佛是,華嚴宗叫做圓行。見圓行條。 【一念】 1.一個念頭。2.(喻)極短的時間。 【一念不生】 心中毫無雜念妄想,乃超越念慮的境界。 【一念三千】 謂在我們日常的一念之中,三千諸法同時具足的意思,這是天台宗的觀法。三千者,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等是十法界,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十界,成為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ꐊ Q如,成為千如,千如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種世間(即眾生世間、國土世間和五陰世間),便成三千世間,或叫做三千諸法,是一切法的總稱。 【一念隨喜】 一個隨喜的念頭。 【一念業成】 只要一念堅信阿彌陀佛的本願,就可以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業。 【一念萬年】 謂在一剎那之心念中就已攝盡了萬年的歲月。 【一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車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載人至涅槃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一乘經】 專門說一乘妙理的經典,指法華經。 【一乘之機】 具有聽受一乘佛法的機根的人。 【一乘菩提】 謂一乘才是真實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方便的菩提而已。 【一乘圓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圓教就是圓滿之教,在大乘中,一乘圓教是窮極的實教。 【一乘究竟教】 一乘是佛一代教中最究竟圓滿的教法。 【一實】 一是唯一,實是實相,唯一而真實的相,叫做一實,也就是真如的意義。 【一實乘】 一實的教法。教法能乘載人至涅槃的彼岸,故名為乘。 【一實觀】 一實的觀法。 【一實相】 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 【一實相印】 又名諸法實相印,四法印之一。一實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印就是印契。佛說一切大乘經,都以實相的道理來印定其說,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如有實相印者,便是佛說,否則便是魔說。 【一實無相】 在唯一而真實的道理中是毫無虛妄之相的。 【一實圓頓】 是讚歎法華經教旨的話。法華經所說的一實之理,具有圓頓的功德,圓頓就是圓滿頓速,功德既然圓滿,成佛自然頓超迅速。 【一實圓宗】 宣說一實圓頓之理的宗派,即天台宗。 【一實圓乘】 闡明一實圓頓之旨的教法,法華經是。 【一化】 釋迦佛一代的教化。 【一化五味之教】 釋迦佛一代五味的教法。五味是: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在涅槃經中,佛以五味作比喻,以醍醐味比喻涅槃經。後來天台智者大師便依據這種說法,而判定佛的一代聖教為五時教法,即華嚴時、阿含긊 氶B方等時、般若時和法華涅槃時。 【一道】 一實之道,也就是真如之道。 【一道無為心】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見十住心條。 【一合相】 一個由眾多極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質。如世界是由無數的微塵集合而成,世界稱為一合相,人體是由四大五蘊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 【一回忌】 又名一周忌,即人死後滿一週年的忌日。 【一闡提】 一闡提迦的簡稱,是極難成佛的意思。有二種:起大邪見,斷一切善根者,名斷善闡提。大悲菩薩,發願眾生度盡,方成佛道,而眾生至多,故亦成佛無期者,名大悲闡提。 【一闡提迦】 見一闡提條。 【一說部】 又名執一語言部,小乘二十部之一,是佛滅後二百年間由大眾部中分化出來的一個流派。 【一微塵】 一個極微分子。 【一音教】 佛只以一種聲音向各類眾生宣說教法。 【一三昧】 一行三昧的簡稱。 【一彈指】 (喻)極短的時間。 【一轉語】 參禪時轉機的一語。 【一來向】 四向之一。 【一來果】 四果之一。 【一即三】 一乘教就是三乘教的意思。 【一即六】 謂於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中,若有一根已經清淨,則其他五根也會跟著獲得解脫。 【一小劫】 人壽由最初的八萬四千歲起,每過一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止,再由十歲起每過一百年增一歲,增至原來的八萬四千歲止,這樣一減一增,為一小劫。以數學方式來計算,一小劫等於(84000-10)x10ꈊ 砠A2即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 【一中劫】 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一中劫共有三億三千五百九十六萬年。 【一大劫】 歷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大劫,一大劫共有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為一世界由成到毀的年數。 【一大事】 1.一個偉大的事業,也就是向眾生開示宇宙人生真理,以令眾生轉迷成悟和了脫生死的偉大事業。2.指人的生死大事。 【一大事因緣】 佛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此一大事因緣,即為了化度眾生的因緣。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一佛土】 一佛所化度的國土。一佛土的範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一佛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一佛世界】 一佛所教化的世界。與一佛土同義。 【一佛淨土】 一佛的淨土。通常是指阿彌陀佛的淨土,即西方極樂世界。 【一切智】 三智之一。見三智條。 【一切智人】 佛的尊稱,因佛是具足一切智的人。 【一切智者】 與一切智人同義。 【一切智智】 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一切智地】 證得一切智的地位,即佛位。 【一切智相】 一切智的相。 【一切智忍】 六忍之一。菩薩於妙覺位時,在斷了一品無明之後,便證得一切智,能遍知一切中道之理,此時其心便安住於理上,永不再動搖,叫做一切智忍。忍就是把心安住於理上永不再動搖的意思。 【一切智藏】 佛的尊稱,因佛是一切智的含藏者。 【一切智無所畏】 佛四無畏之一。佛在大眾中說法,因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人,所以心中毫無怖畏。 【一切經】 佛教聖典的總稱,即大藏經,簡稱藏經。 【一切時】 從無始以來相續無窮的時間,稱為一切時。無論何時,包括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時間,都稱為一切時。 【一切法】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論說:「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已攝一切法。」 【一切法第一彼岸】 梵語波羅,譯為彼岸,此岸指生滅,彼岸指不生不滅的涅槃。一切法,法相有生有滅,法性無生無滅,寂然常住,是最上究竟境界,與涅槃相應,故稱一切法第一彼岸。 【一切如來】 所有一切的佛。如來是佛十號之一。 【一切世間】 一切的世間,是一切穢土的總稱。 【一切有為】 一切有作為有生滅的因緣所生法。 【一切有部】 說一切有部的簡稱,小乘宗之名。 【一切有情】 一切有情識的動物。 【一切皆成】 一切眾生皆可成佛。 【一切義成】 一切義成就,是悉達多太子的譯名。 【一切諸法】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一切萬法】 一切萬有諸法。 【一切諸佛】 所有一切的佛。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說阿彌陀經的別名,因阿彌陀經為一切諸佛所護持和憶念。 【一切諸佛秘藏之法】 1.統指一切大乘甚深微妙的經典。2.指法華經,因法華經所說的道理,精深奧秘,非一般鈍根少智的人所能領悟。 【一切種智】 佛三智之一。見三智條。 【一切種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因阿賴耶識能攝藏一切法的種子。 【一切唯心造】 謂一切萬法都是由心而起的。 【一日經】 在一日之中寫完一部經。 【一日三時】 將一日分作晝三時和夜三時。晝三時是上午七點至十點,十一點至下午二點,三點至六點;夜三時是晚上七點至十點,十一點至二點,三點至六點。 【一代教】 釋迦佛一生所說的大小乘教法。 【一代五時佛法】 天台智者大師把釋迦佛一生所說的佛法分為五個時期,叫做五時佛法,即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一月三身】 以一個月亮的月體月光月影,來比喻佛的三身。寶王論說:「法身如月體,報身如月光,應身如月影。」 【一生補處】 盡此一生就能補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後身菩薩的別號,如現在居於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就是一生補處菩薩。 【一生入妙覺】 在此一生中即能登入妙覺之佛位。天台宗說三論唯識等各宗的法門,非經三大阿僧祇劫不能達到佛位,而天台宗的圓頓妙覺,若信之行之,即能在此一生中由凡夫的地位,一躍而登於妙覺之佛位。他如密宗等ꔊ 蟡D張三密相應,即生成佛的。 【一字三禮】 書寫經文,每寫一字,禮佛三次。 【一字不說】 佛雖對世人說了八萬四千法門,但所說都是親證之境,不是言語文字所能描述,而且所說之法,本來如是,非佛創說或是說了之後才有,如此說同未說,故說一字不說。 【一四句偈】 一個由四句話所構成的偈文。 【一四天下】 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所照臨的四大部洲,即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和北俱盧洲。 【一九之生】 謂極樂世界九品往生。 【一九之教】 指彌陀九品蓮台的教門。 【一即一切】 一是最少,一切是最多,一即一切是多少一樣,沒有分別的意思。法住法位,法性即在諸法差別位上見,在諸法差別現象上亦即顯出法性本體來,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佛教法法相即,法法相入的理봊 蛂C 【一超直入】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意思。 【一塵法界】 一粒微塵等於一個法界。 【一塵不染】 (喻)六根清淨。 【一境三諦】 又名圓融三諦,或不思議三諦,即空假中三諦圓融於一境的意思。天台宗說,諸法無自性,謂之空,因緣所成,謂之假,即空即假,謂之中。如此三諦之理融洽於一境,三即一,一亦即三,圓融無礙,謂之一境ꐊ T諦。 【一蓮便生】 在同一樣的蓮花之中托生,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 【一鎚托成】 (喻)只聽一句話便能開悟。 【一體三寶】 1.又名同體三寶,或同相三寶,意謂三寶中的每一寶,都圓具三寶之義。即佛中含覺照義,是佛寶,含軌則義,是法寶,無違諍過,是僧寶;法係佛法身,是佛寶,憑之能出三界,證涅槃,是法寶,依法修行ꄊ A是僧寶;僧具觀智,是佛寶,具軌則,是法寶,具和敬,是僧寶。 【一空】 一切法的自性皆空。 【一空一切空】 在修空假中三觀之空觀時,應觀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一假一切假】 在修空假中三觀之假觀時,應觀不只是假才是假,就是空和中也都是假。 【一中一切中】 在修空假中三觀之中觀時,應觀不只是中才是中,就是空和假也都是中。 【一真一切真】 一真是指絕對的真理而言,華嚴宗所謂一真法界,天台宗所謂諸法實相,都是不離自性,站在真如的立場上談性,則一切法的不虛妄性和不變異性即是真如,故說一真一切真。 【一多相容不同門】 十玄門之一。見十玄門條。 【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覓求真本,入佛知見;行入是由實踐著手,實踐修心,磨鍊意志。 【二力】 自力和他方。自力是眾生本身的戒定慧三學;他力是佛菩薩的願力加被。 【二凡】 內凡和外凡。內凡是快要進入聖位的人;外凡是剛剛聞教起信的人。 【二土】 1.淨土和穢土。淨土是諸佛清淨的國土;穢土是眾生污穢的國土。2.報土和化土。報土是諸佛報身所住的國土;化土是諸佛化身所住的國土。 【二心】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眾生本具的如來藏心,真淨妙明,離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虛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種種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禪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亂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二如】 1.隨緣真如和不變真如。隨緣真如是一種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隨染緣而生染法,隨淨緣而生淨法;不變真如則是清淨本然,雖隨緣千差萬別的諸法,但它的自性,從無遷變。隨緣真如如波,不變真如如水,不變之ꐊ 羺_波相,但隨緣之波並不失水性,以隨緣之故,真如即萬法,以不變之故,萬法即真如。2.有垢真如和無垢真如。有垢真如是眾生所有的真如;無垢真如是諸佛所顯的真如。3.在纏真如和出纏真如。在纏真如是有垢真如的 別名;出纏真如是無垢真如的別名。 【二行】 見行和愛行。見行是見思二惑中的見惑;愛行就是思惑。涅槃經說:「人有二種:一者見行,二者愛行。見行之人多修慈悲,愛行之人多修喜捨。」 【二門】 1.流轉門和還滅門。一切眾生,造業受生死,叫做流轉;行者修道證涅槃,叫做還滅。2.聖道門和淨土門。行人在此娑婆世界,理解佛法,先斷惑而後證果,名聖道門;若依彌陀願力,往生極樂世界,得不退轉ꄊ A直至成佛,名淨土門。3.福德門和智慧門。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度是福德門;般若一度,也就是明白諸法實相是智慧門。4.悲門和智門。悲門是諸佛菩薩利他的德行;智門是諸佛菩薩自利的德行。5.行 布門和圓融門。行布門又名次第行布門,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滿後方至佛地,次序歷然;圓融門又名圓融相攝門,謂一 位中,即攝一切前後諸位,所以一位滿,皆至佛地。 【二光】 1.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發出來的光,吾人的眼睛能夠看得到;心光是佛心所發出來的光,它恆常照護著一切眾生。2.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所常發放的光,如釋迦佛一尋之光是;神通ꔊ 癨O佛以神通力所發放的光,如釋迦佛在說法華經時,特以神通光照遍東方一萬八千國土是。 【二因】 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夠產生果實的因種,如殼麥等種子是;了因是以智慧去透視事物的原理,如燈照物,了了可見。2.正因和緣因。正因是正主的因;緣因是助緣的因。 【二衣】 制衣和聽衣。制衣是佛制定比丘一定要穿著的衣,如比丘的三衣和比丘尼的五衣是;聽衣是佛特許聽便蓄存的衣,如長衣是。 【二身】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為了濟度眾生而托於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變化出來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說王宮中出生的肉身為生身,而戒定慧等諸功德為法身;但大乘則說理與智互相冥合的真身為ꨊ k身,而隨機應現的應化身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證得的法報二身;化身是佛應眾生機緣變化而現的身。4.常身和無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無常身就是佛的應化身。 【二求】 得求和命求。得求是眾生希求獲得快樂;命求是眾生希求獲得長命。 【二序】 諸經開頭時,有通序和別序。如是我聞等是共通於諸經都有,叫通序,序說本經特殊的緣起,叫別序。 【二忍】 1.眾生忍和無生法忍。眾生忍是忍受眾生的種種加害而不起瞋恚的心;無生法忍是安住於無生的法理而不動心。2.安受苦忍和觀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眾生忍;觀察法忍就是無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 唻秌陰〞瑤Q罵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熱風雨飢渴老病等非情的禍害。 【二戒】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誰犯了就有罪,如殺盜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許作,如飲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ꈊ 瓷D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時候,自然能夠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惡法;道共戒是見了道之後,自然不會再犯戒。這二種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二見】 1.有見和無見。有見是偏於有的邪見;無見是偏於無的邪見。2.斷見和常見。斷見是執身心斷滅之見,屬於無見;常見是執身心常住之見,屬於有見。 【二受】 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識的苦樂感受;心受是人們意識上的憂苦感受。 【二利】 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利他。 【二和】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聖者共同斷除見思二惑,及共同證悟無為的道理;事和是對凡僧而言,共有六種,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見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為僧伽,即和合眾的意思。 【二苦】 內苦和外苦。內苦有二種,即一切疾病為身苦,憂愁嫉恨為心苦;外苦也有二種,即盜賊虎狼之害,和風雨寒暑之災。 【二明】 內明和因明。內明是佛所說的一切大小乘教法;因明是考定邪正分清真偽的理法,相等於現代的論理學。 【二果】 聲聞乘的果位名,梵語叫做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一次,就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 【二食】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來資養色身,清淨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來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禪悅食。法喜食是聽了佛法,心中歡喜,善根增長,資養慧命;섊 I悅食是修禪得定,心身怡悅,安樂自在。 【二死】 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一切眾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惡業所感,其壽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別,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聖者,已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結果,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此迷긊 帚瑣E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變化神妙莫測,不可思議,故名變易生死,或不思議變易生死。 【二持】 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惡,亦即諸惡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眾善奉行之意。此止持與作持二門,可以攝盡一切的戒律。 【二根】 1.利根和鈍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銳利的人;鈍根是指根器很遲鈍的人。2.指男女的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 【二乘】 聲聞乘和緣覺乘。凡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總稱為緣覺乘。以上二乘又分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兩種,愚法二乘是聲聞緣覺二小乘,迷執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 挈z;不愚法二乘是與愚法二乘相反,他們善知理法,進入大乘的境界。 【二流】 順流和逆流。順流是流轉於生死的因果;逆流是還歸於寂滅的因果。 【二悟】 頓悟和漸悟。頓悟是頓時就能開悟;漸悟是逐漸才能覺悟。 【二修】 1.專修和雜修。專修是專修一善;雜修是諸善兼修。2.事修和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念念於心,即著相而修,此種修法只能獲得世間的善報,不能出世間;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所꜊ @善事以三輪體空作觀,不著於人、我、法相,這種修法能了生死,證涅槃。3.真修和緣修。真修是地上菩薩證真如之後無修的行法,無心無作;緣修是地前菩薩緣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二眾】 道眾和俗眾。道眾是有道行的大眾;俗眾是凡俗的大眾。 【二執】 我執和法執。我執又名人我執,即執著人有一實在的我體;法執又名法我執,即執著一切法都有實在的體用。 【二教】 1.顯教和密教。顯教是顯明易懂之教,如應身佛釋迦牟尼如來所說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難曉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來所宣示的一切內證真言教法是。2.漸教和頓教。漸教是由淺入深,逐漸使人覺悟ꨊ 滷衁k;頓教是直說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覺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來一代時教,為化教與制教二類:化是化導眾生,凡諸經論中所示禪定智慧的法門,使人斷惑證真者,都是屬於化教類;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 、十誦律等,為佛所制的律儀,所以統眾防非者,都是屬於制教類。 【二智】 1.如理智和如量智。如理智又名根本智、無分別智、真智、正體智和實智等,是佛菩薩親証真如契於諸法實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後得智、分別智、俗智和權智等,即佛菩薩說法度生分別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ꬊ 嵿o智。境智無異,不起分別,名根本智;分別一切差別之相,慧照分明,名後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智是根本智的別名,亦即照了真諦理性的智;俗智是後得智的別名,亦即照了俗諦事相的智。4.實智和權智。實智是真 性之中的真實智慧;權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機說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的智,能夠明白一切 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種智是佛的智,能夠通達一切諸法的實相。聲聞緣覺只有一切智,佛則二智皆有。 【二報】 依報和正報。依報又名依果,即眾生依之而住的果報,如國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是;正報又名正果,即眾生五蘊假合的身體,因此身體乃因惑造業所感,是正彼之果報。 【二答】 言答和示相答。言答是以言語來作答;示相答是示現種種的形相來作答。 【二惑】 1.見惑和思惑。見惑是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瞋、痴、慢、疑等五煩惱是。斷此見思二惑,即証阿羅漢果,出離三界。2.눊 z惑和事惑。理惑是對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對事相的迷惑。 【二業】 1.引業和滿業。造善惡業後,此業能牽引眾生,生於六趣四生,受苦樂報,名為引業,這是就此業的因位而言。待到此業種子,在第八識中,薰習成熟,發為果報時,則能使造者,在六趣四生中,得種種身,享種먊 堥涹A如強弱夭壽苦樂等,皆能令其圓滿,名為滿業,這是就此業的果位而言。2.定業和不定業。定業是一定要受果報的業;不定業是不一定要受果報的業。3.善業和惡業。善業是良善的行為作業,如修五戒與十善是;惡業 是惡劣的行為作業,如造作五逆與十惡是。4.共業和不共業。共業是招感共同果報的業因;不共業是招感各別不同果報的業因 ,如身體不同,苦樂不同等是。 【二罪】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惡,如殺、盜、淫、妄,不待佛制,誰犯了就會得到罪報;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質不是惡,但是佛禁止不許飲,誰飲了就會得到毀犯佛制戒的罪。 【二義】 了義和不了義。了義是說理非常透徹究竟的意思,如宣說真實義理的大乘經是;不了義是說理不透徹和不究竟的意思,如只為方便而說的經典是。 【二愛】 欲愛和法愛。欲愛是凡夫們對五欲的貪愛;法愛是菩薩們對正法的喜愛。 【二道】 1.難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經教,在此土積累功勳,斷惑證真,修因得果者,皆屬難行道攝;凡依念佛法門,往生淨土,於彼國中,仗佛威神,終成正覺者,皆屬易行道攝。2.有漏道和無漏道。漏是煩惱的別名,ꘊ 竟|道就是帶有煩惱不清淨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見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無漏道是無煩惱及清淨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見到真理以後而順著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二檀】 世間檀和出世間檀。世間檀就是凡夫的布施,或聖人作有漏心的布施;出世間檀就是聖人無漏心的布施。 【二語】 又名兩舌,即搬弄是非,離間他人。 【二際】 涅槃際和生死際。際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視生死與涅槃有分界,但大乘人體悟諸法性空,視生死即涅槃,無界限可分。 【二漏】 有漏和無漏。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就是有煩惱,無漏就是無煩惱。 【二諦】 俗諦和真諦。俗諦又名世諦,或世俗諦,即凡夫所見的世間事相;真諦又名第一義諦,或勝義諦,即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亦即內證離言法性。 【二餘】 生身的苦果和煩惱的殘餘,叫做二餘,若加上業的殘餘,便叫做三餘。 【二藏】 1.經藏和律藏。經藏是佛所說的經文;律藏是佛所說的戒律。2.聲聞藏和菩薩藏。聲聞藏又名小乘教,即說聲聞緣覺二乘教理的經典,如四阿含經等是;菩薩藏又名大乘教,即說修行菩薩道的經典,如華嚴等諸ꐊ j乘經是。 【二障】 1.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又名惑障,即貪瞋痴等煩惱,能使眾生流轉於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礙涅槃之業,故名煩惱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眾生有無明邪見,無明邪見能覆蓋慧解,令不聰利,因而障礙菩提之業ꄊ A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貪、瞋、痴等煩惱能使生死相續,障大涅槃,名事障;邪見能礙正知見,障大菩提,名理障。 【二德】 1.智德和斷德。智德即菩提,因菩提能透視一切的事理;斷德即涅槃,因涅槃能斷除一切的妄惑。2.悲德和智德。悲德是諸佛菩薩利他的德行;智德是諸佛菩薩自利的德行。3.性德和修德。性德是自性本具的밊 w;修德是用功修來的德。 【二證】 事證和理證。在三學中,修戒學是事證,修定慧二學是理證。 【二護】 內護和外護。內是指自身內在的心;外是指外在的親人眷屬。 【二覺】 1.本覺和始覺。本覺是本有的覺,非是修而後得,九界眾生,皆有此覺,雖經無量劫的生死流轉,而不動不變,與佛無異;始覺是因為本覺隨緣,現垢染相,又因為一向垢染,今日開始悔悟,生起覺心,所以謂之ꤊ l覺。其實本始同是一覺,譬如油燈,原是光明的,此名本明,中間一度,被風吹滅了火,呈黑暗現象,此名不明,後來又把它再點亮了,因為第二度的明,是暗後復明,所以名為始明,其實本明始明,其明相同。2.等覺和妙 覺。等覺是與佛差不多相等的覺悟;妙覺是微妙至極的覺悟,也就是佛的覺悟。3.自覺和覺他。自覺是使自己覺悟,但要把界 內見思惑和界外塵沙無明惑,悉皆斷除,才是達到自覺的地位;覺他是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轉而覺悟他人。此二覺圓滿,便稱為佛。 【二識】 起信論所說,即阿賴耶識和分別事識。阿賴耶識華譯為藏識或無沒識,因它含藏一切法的種子而不沒失;分別事識又名意識,即依阿賴耶識而生分別色聲等六塵之眼耳等六識。 【二觀】 事觀和理觀。事觀是觀察一切因緣生的事相;理觀是觀察一切事物的理性。 【二邊】 1.指常斷二邊見。無常誤認為有常是常見;非滅誤認為斷滅是斷見。2.有邊和無邊。邊是邊際的意思。世間一切的事物,必假眾緣和合而生,無有自性,雖無自性,但不能說是無,是名有邊;又世間一切的事物ꄊ A即假眾緣和合而生,原無自性,無自性,則一切法皆空,不能說是有,是名無邊。 【二邊三際】 二邊是指有無二邊;三際指過去、現在、未來三時,或指外、內、中間三處。 【二邊中間無礙】 受五蘊身心是一邊,解脫五蘊身心又是一邊,受了今之五蘊身心後,中間因修八正道,而解脫了後之五蘊身心,這就是由此一邊,經過中間,而到另一邊,三者相關連,而性相皆寂,無可取著,名二邊中間딊 L礙。 【二世】 今世和來世。 【二世間】 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有情世間即眾生由惑造業所感的生死存亡的色身,也就是有情的正報;器世間即眾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也就是有情的依報。 【二足】 福足和慧足。在六度中,般若是慧足,其餘五度是福足。 【二足尊】 又名兩足尊,是佛的尊號,因佛在有兩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貴者。又佛福慧兩足,故被稱為二足尊。 【二空】 1.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蘊無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諸法緣起性空的真理。2.性空和相空。性空是說諸法皆眾緣和合而生,根本沒有自性;相空是說諸法緣生的相,都是虛空不實的。 【二空觀】 人空觀和法空觀。觀五蘊之中無人我故,不見有眾生相,名人空觀;觀五蘊諸法,但有假名,並無實體,不見有法相,名法空觀。 【二空真如】 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聖者,悟人我空無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後所證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薩悟法空之理,悟後所證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二禪】 四禪之一,即色界二禪天的禪定,其境界是定心細微,無尋伺的心所,於三受中只有喜樂的二受。 【二禪天】 修成二禪的人所住的天界,在色界的第二重,共有三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和光音天。在此二禪天的天人,因無尋伺的麤動,所以能夠避開劫末的大火災,但因為心中還有喜樂的念頭,所以不能避開劫末的大水ꠊ a。 【二色身】 佛的二種色身,即實色身和化色身。實色身就是佛的報身;化色身就是佛的應身。 【二真如】 1.隨緣真如和不變真如。隨無明之緣而起九界的妄法,叫做隨緣真如;雖隨緣而為妄法,但其真性不變,叫做不變真如。因隨緣真如故,真如就是萬法,因不變真如故,萬法就是真如。2.有垢真如和無垢真如ꄊ C有垢真如是眾生所有的真如;無垢真如是諸佛所顯的真如。3.在纏真如和出纏真如。這是有垢真如和無垢真如的別名。4.生空真如和法空真如。空人我之後所顯的真如叫做生空真如;空法我之後所顯的真如叫做法空真如。 5.依言真如和離言真如。真如之體,本來就是離言詞之相和心念之相,叫做離言真如;依假名之言說而顯其相,叫做依言真如 。6.安立真如和非安立真如。這是依言真如和離言真如的別名。 【二法身】 1.金光明經所說的理法身和智法身。理法身者,諸佛與眾生同具的本覺理性,在眾生為無明所隱沒,在諸佛則為始覺之智而顯現;智法身者,始覺之智究竟,與本覺之理契合。2.菩薩瓔珞經所說的果極法身和쀊 酗⑩k身。果極法身就是法性法身;應化法身就是方便法身。3.瓔珞經所說的自性法身與應化法身。自性法身就是真身;應化法身就是應身。4.曇鸞所立的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證得法性理體之佛的真身,攝在三 身中之法身與報身中;方便法身即是由法性法身而示現的種種方便化益眾生的應化身。5.元照所立的理法身和事法身。理法身 就是如來所證的真理;事法身就是戒定慧等五分功德法。 【二我見】 人我見和法我見。人我見是凡夫們不明白五蘊假合的道理,對於自己的身心妄執有一實在的我體的邪見;法我見是凡夫們不明白諸法緣起性空的道理,對於諸法妄執有其實在的體用的邪見。 【二我執】 人我執和法我執。與二我見同義。 【二般若】 1.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說的通教,對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而說,亦為三乘所共同修證,故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說的別圓二教,只對別圓之二菩薩說,不共於聲聞緣覺二小乘,故名不共꼊 諨Y。2.實相般若和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就是窺見心性,徹證實相的智慧;觀照般若就是觀照實相的智慧。 【二躱士】 又名二挾持,或兩躱士,即在佛左右協助弘法的人。阿彌陀佛的二躱士是觀世音和大勢至二菩薩,葯師佛的二躱士是日光和月光二菩薩,釋迦佛的二躱士是文殊和普賢二菩薩。 【二煩惱】 根本煩惱和隨煩惱。根本煩惱即貪瞋痴慢疑惡見等六種大煩惱,因為是一切煩惱生起的根本,故名根本煩惱;隨煩惱即忿恨覆等二十種小煩惱,因為是隨逐六種根本煩惱而生起的枝末煩惱,故名隨煩惱。 【二解脫】 1.慧解脫和心解脫。慧解脫是說智慧能使人脫離一切的煩惱障,最終證悟不生不滅的涅槃;心解脫是說心識能使人脫離一切的定障,而得進入於滅盡定。2.性淨解脫和障盡解脫。性淨解脫是眾生的本性清淨,ꠊ S有繫縛染污的相;障盡解脫是眾生的本性雖然清淨,但是由於無始以來的煩惱,不能顯現本性,今把惑障斷除,而得解脫自在。 【二應身】 勝應身和劣應身。勝應身是佛非常殊勝的應化身,是佛應初地以上的菩薩而示現的一種應化身;劣應身是佛最下等惡劣的應化身,是佛應初地以下乃至凡夫而示現的一種應化身。 【二皈戒】 皈依佛寶和僧寶的戒法。 【二無記】 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有覆無記是極其微弱的惑障隱覆著聖道,但不是召感苦果的惡性;無覆無記是離惑障的無記法。無記是體性微弱到無善惡可記的意思。 【二無常】 念念無常和相續無常。念念無常是說一切有為法都是念念生滅而不停住;相續無常是說相續之法在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最終還是要歸於壞滅,如人命的死亡及燈火的熄滅是。 【二無我】 人無我和法無我。人無我是了解五蘊假和合之義,知道人無常一的我體可得;法無我是了解諸法因緣生之義,知道諸法皆無實在的體用。 【二無我智】 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的智慧。 【二種愛】 貪愛與信愛。貪愛是一種有染污的愛,如愛妻子是;信愛是一種無染污的愛,如愛師長等是。 【二種病】 身病和心病。身病是人們身體上所發生的種種疾病;心病是人們心理上所發生的種種病態。 【二種施】 財施和法施。財施是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聞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說。 【二種證】 次第證和超越證,這是聲聞乘行人證悟四果的兩種情形。次第證又名次第斷,就是由初果起,次第的斷除煩惱,次第的證悟四果阿羅漢;超越證又名超越斷,即不經過初果乃至三果,一下子便證悟四果阿羅漢。 【二種戒】 1.作持戒和止持戒。見二持條。2.出世間戒和世間戒。出世間戒即沙彌的十戒及比丘尼的具足戒;世間戒即優婆塞與優婆夷的五戒和八戒。3.性戒和遮戒。見二戒條。4.道共戒和定共戒。見二戒條。5.ꤊ 坉咩朁M息世譏嫌戒。性重戒者,即殺、盜、淫、妄,因此四者自性是極重的罪,故云性重;息世譏嫌戒是飲酒以下的一切戒律,佛大慈為了息世人的譏嫌,所以特別制訂,即一切的遮戒是。6.隨相戒和離相戒。隨相戒之隨即 隨順,相即形相,隨順如來之教,而現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之相,故名隨相戒;離相戒之離即遠離,持戒的人,心無所著,則一切 的戒相,猶如虛空,了無持戒的相,故名離相戒。 【二種比丘】 多聞比丘和寡淺比丘。多聞比丘是指聞誦經典雖多但是很少修行的比丘;寡淺比丘是指讀誦經典雖少但是很注重修行的比丘。 【二種三寶】 自性三寶和別相三寶。佛法僧三寶在自己的心性上現出來,叫做自性三寶;佛法僧三寶有各別的形相,如佛有法報應三身的分別,叫做別相三寶。自性三寶是體,別相三寶是用。 【二種精進】 身精進和心精進。身精進是身體力行善法;心精進是勤斷慳貪等之惡心。 【二種聲聞】 愚法聲聞和不愚法聲聞。見愚法條。 【二種出家】 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者,如小乘的比丘及大乘的菩薩僧是;心出家者,如大乘的菩薩居士是。 【二種布施】 1.財施和法施。財施是以財物作布施;法施是說法度他。2.淨施和不淨施。淨施是以清淨心作布施,如施恩不望報是;不淨施是以妄心作布施,如求名譽福報是。 【二種心相】 心內相和心外相。心內相是指心的本性,清淨平等;心外相是指心隨諸緣,而生種種的對境。 【二種自在】 觀境自在和作用自在。觀境自在是菩薩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於一切法圓通無礙,作用自在。是菩薩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則能從體起用,現身說法,化諸眾生,圓通無礙。 【二種世間】 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有情世間就是眾生;器世間就是國土。 【二種因果】 從四聖諦中分出二種的因果,即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世間因果是以苦諦為果,集諦為因;出世間因果是以滅諦為果,道諦為因。 【二種我見】 人我見和法我見。見二我條。 【二種佛土】 1.真土和應土。真土是真佛的住處;應土是應佛的住處。2.一真佛土和方便化身土。一真佛土即真土;方便化身土即應土。 【二種佛境】 證境和化境。證境是諸佛所證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體;化境是諸佛所化的境界,如十方無量的國土是。 【二種生死】 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們於三界內肉體上的生死;變易生死是菩薩們於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滅的生死。見二死條。 【二種供養】 財供養和法供養。財供養是以香花飲食等財物作供養;法供養是演說修行佛法以利眾生。 【二種涅槃】 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如阿羅漢惑業已盡,生死已了,但其身體還在,名有餘涅槃,或有餘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猶餘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無餘涅槃,或無餘依涅槃。 【二種資糧】 福德資糧和智德資糧。福德資糧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資糧是由修習正觀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後一度。 【二種般若】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般若是大乘行人所獨得的法空智。 【二種清淨】 自性清淨和離垢清淨。自性清淨是說眾生本具的真如心體,其性本來無垢清淨;離垢清淨是說眾生自性清淨的心體,離諸煩惱垢染而得清淨。 【二種寂靜】 身寂靜和心寂靜。身寂靜是捨家棄欲和離開喧鬧的都巿到一個寂靜的地方去閑居,身方面的惡行,一切不作;心寂靜是杜絕貪瞋痴等諸煩惱,修習禪定以使心不散亂,意方面的惡行,一切不作。 【二種菩薩】 1.居家菩薩和出家菩薩。2.生死肉身菩薩和法性生身菩薩。生死肉身菩薩是惑業未斷,有分段生死的凡夫菩薩;法性生身菩薩是已證無生法性,脫離分段生死,但還受不思議變易生死的菩薩。 【二種菩薩身】 生死肉身和法性生身。見二種菩薩條。 【二種羅漢】 1.時解脫羅漢和不時解脫羅漢。時解脫羅漢是鈍根的羅漢,須待衣食住處師友等好緣具足,才能證羅漢;不時解脫羅漢是利根的羅漢,不須待衣食等事緣具足,自解法的道理,隨時都能證羅漢。2.慧解脫羅먊 ~和俱解脫羅漢。慧解脫羅漢是但得慧障解脫,發得無漏地,即證涅槃的羅漢;俱解脫羅漢是不但解脫慧障,連定障亦解脫,於滅盡定得出入自在的羅漢。 【二種菩提心】 緣事菩提心和緣理菩提心。緣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為體,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緣理菩提心是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於此中道實相,而成就上求下化ꨊ 瘧@行,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二十部】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說一切有部、犢子部、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飲光部ꄊ B經量部。 【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二十五神】 受持五戒的人,時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護衛其身。 【二十五有】 由業因而有果報生,故果亦名為有。三界的果法,分為二十五類,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禪天為四有,另大梵天五淨居天無想天為三有。無色界四有,即四空處。 【二十八天】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ꄊ B無量淨天、悩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色界四天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與忉利 天,因依須彌山的地界而居,故稱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處,故名空居天。                  「四王天          │忉利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樂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眾天   │      「初禪─┤梵輔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禪─┤無量光天 十─┼色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淨天 天 │      │三禪─┤無量淨天   │      │   └悩淨天   │      │   「無雲天   │      │   │福生天   │      │   │廣果天   │      │   │無想天    │      └四禪─┤無煩天───┐   │          │無熱天   │     │          │善見天   │──五淨居天   │          │善現天   │    │          └色究竟天──┘    │      「空無邊處天   └無色界天──┤識無邊處天             │無所有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 【二百五十戒】 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捨墮、九十單墮、四悔過法、一百眾學、七滅諍法。 【七大】 地、水、火、風、空、見、識。地水火風是四大,空即虛空的本性,見即眼根的見性,識即八識。因為以上七大周遍於法界,所以叫做大。 【七有】 地獄有、畜生有、餓鬼有、天有、人有、業有、中有。 【七宗】 律宗、法相宗、三論宗、華嚴宗、天台宗、真言宗、禪宗。 【七使】 七種的煩惱,使就是煩惱的別名。一、欲愛,即五欲的貪愛。二、恚,即瞋恚無忍。三、有愛,即色無色愛。四、慢,即貢高我慢。五、無明,即不明事理。六、見,即各種邪見。七、疑,即懷疑正法。 【七垢】 七種的煩惱,垢就是煩惱的別名。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二、見垢,即對自己的功德生執著分別的見解。三、疑垢,即對於自己的功德生起疑惑。四、慢垢,即以自己的功德去跟別人校量而生出輕먊 C他人的心。五、憍垢,即對自己的功德生起貢高欣喜的心。六、隨眠垢,即自己的功德為他人所蓋覆而生煩惱。七、慳垢,即對自己的功德生起慳惜的心。 【七逆】 七種大逆不道的行為,即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梨、破羯摩僧及轉法輪僧、殺聖人(小乘是阿羅漢,大乘是地上菩薩)。 【七華】 (喻)七覺支。 【七識】 見末那識條。 【七聚】 律學的七項罪名,即一、波羅夷,是棄(於佛法之外)罪,是斷頭罪,是不可救藥罪。二、僧殘,是僧團淨法中的殘傷者,惟其雖殘而尚有懺除救藥的餘地。三、偷蘭遮,譯作大障善道、大罪、麤惡、麤過等,或稱갊 倏B重犯,主要是由於波羅夷及僧殘罪的未遂罪中產生,但是也有獨立產生的。四、波逸提,譯作捨墮,這是由於取了蓄了不應當蓄的東西,忘了帶上不應不帶的東西,首先將那東西捨給僧中,然後再以懺波逸提罪的方法懺罪。 五、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條特定的戒,犯了以後,須立即面對(彼)一人宣說悔過,所以又稱為悔過法。六、惡 作,指身業的惡作,是舉止上的小過小失。七、惡說,指口業的惡說,是言語上的小過小失。 【七眾】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前五眾是出家眾,後二眾是在家眾。 【七趣】 地獄趣、餓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羅趣。趣是趣向的意思。 【七支】 十惡中的前七惡叫做七支,即身三(殺生、偷盜、邪淫)與口四(妄語、綺語、兩舌、惡口)的惡業。 【七支戒】 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業。 【七佛】 指過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七佛八菩薩】 七佛八菩薩神咒經所說,七佛是維衛佛、式佛、隨棄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八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救脫菩薩、跋陀和菩薩、大勢至菩薩、後大勢至딊 陔纂B堅勇菩薩。 【七寶】 諸經所說的略有不同,般若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渠、瑪瑙。法華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渠、瑪瑙、真珠、玫瑰。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硨渠、赤珠、瑪瑙ꄊ C 【七寶獄】 一個疑惑佛智但憑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埵懈慢界的人,他於五百歲間不能見三寶和獲得法樂,這情形好像一個人被關在由七寶所成的牢獄裡一樣,所以稱為七寶獄。 【七賢】 1.指小乘的七賢,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聲聞乘人在見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鹛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賢位,後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賢。仁ꐊ 鉢g天台疏上日:「一初發心人,二有相行人,三無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習種性人,六性種性人,七道種性人,俱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為七賢。」 【七賢七聖】 小乘俱舍宗所立的賢位與聖位。七賢見七賢條。七聖又名七士夫,或七大夫,或七聖人。俱舍論說:「學無學位有七聖者,一切聖者皆此中攝。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렊 挐獢C」 【七七齋】 人死之後七七四十九日,由於業緣的安排將去投胎,此時若其親屬為之修福,則可以轉劣為勝而投生於善處。 【七金山】 在須彌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雙持山、持軸山、擔木山、善見山、馬耳山、障礙山、持地山。 【七方便】 即小乘的三賢四善根。三賢是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四善根是暖、頂、忍、世第一法。 【七加行】 七方便的別名。 【七覺分】 又名七菩提分、七覺支、七等覺支,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一、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二、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四、輕安菩提分ꄊ A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五、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七、捨菩提分,即捨離一切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七種語】 佛所說的七種語,即一、因語,於現在因中說未來之果;二、果語,於現在果中說過去之因;三、因果語,對著一件事既說因又說果;四、喻語,即作種種的譬喻;五、不應說語;六、世流布語;七、如意語。 【七種辯】 菩薩所特有的七種辯才,即捷疾辯、利辯、不盡辨、不可斷辯、隨應辯、義辯、一切世間最上辯。 【七種布施】 一、施客人,即羈旅他鄉的人;二、施行人,即欲遠行的人;三、施病人,即身體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園林,即以園林施給寺廟;六、施常食,即布施錢財或田園給十方僧供常食;ꐊ C、隨時施,即不論何時何地隨人之所需而施衣食等。 【七種無上】 佛所特有的七種無上,即一、身無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二、道無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樂一切眾生;三、見無上,佛以正戒正見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無上,佛具有四無礙智;五、神力無上,佛的꼊 奕q力不可思議;六、斷障無上,佛已經斷盡了惑業苦之三障;七、住無上,佛住於偉大的寂滅涅槃境界。 【七種懺悔心】 人們在作懺悔時所應具有的七種心情,即大慚愧心、恐怖心、厭離心、發菩提心、冤親平等心、念佛報恩心、觀罪性空。 【七葉巖】 地名,在王舍城側的靈鷲山上,因有七葉樹生於巖窟之上,故名七葉巖,是第一次五百大阿羅漢結集經典的地方。 【七聖財】 七種已經見道的聖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財。諸經所說的略有不同,寶積經說:「云何聖財?謂信、戒、聞、慚、愧、捨、慧。如是等德法,是謂七聖財。彼諸眾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法句經說:「信財戒財,慚뜊 \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報恩經說:「七聖財為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 【七聖覺】 七覺分。見七覺分條。 【七遮罪】 七種的遮罪,即在五逆罪之外,加上殺和尚和殺阿闍梨。因凡是犯了此七逆罪之一的人,便禁止他受菩薩戒,所以叫做遮罪。 【七轉識】 八識中的第七末那識和其他六識,那是依第八根本識轉變而生起,所以七識稱為七轉識。 【七證師】 受具足戒時的七位證明師。 【七法財】 七種出世的法財,即信財、進財、戒財、慚愧財、聞財、捨財、定慧財。 【七法不可避】 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因緣不可避。 【七重金山】 指環繞須彌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雙持、持軸、擔木、善見、馬耳、障礙、持地,此七金山多為聖賢神鬼所住。 【七常住果】 謂常住之法有七種,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境智。 【七菩提分】 見七覺分條。 【七等覺支】 見七覺分條。 【七十五法】小乘俱舍宗對宇宙萬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總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報所具的種種色質,內五根外五塵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識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簡稱心所法,有四十六ꄊ A係屬於心王者。四、不相應行法,有十四,謂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無形,與此三法皆不相應,非心非物,乃宇宙萬有變化的幻象。五、無為法,有三,謂無生滅變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茲 將其內容列表說明如下:                  ┌五根(眼、耳、鼻、舌、身)┐      ┌色 法─┤五境(色、聲、香、味、觸)├───────十一┐              │    └無表色          ┘         │               │心 法─(亦名心王法,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    │        │     身識、意識)────────────────一│      │    ┌大地法(受、想、思、觸、欲、慧、念、     │      │    │    作意、勝解、三摩地)────────十│      │    │大善地法(信、不放逸、輕安、捨、慚、愧、無貪 │ ┌有為法─┤    │     、無瞋、不害、勤)────────十│七               │    │心所法─┤大煩惱地法(癡、放逸、懈怠、不信、昏沉、   ├十                              │    │    │      掉舉)─────────────六│五 宇    │    │大不善地法(無慚、無愧)──────────二│法                      宙    │    │小煩惱地法(忿、覆、慳、嫉、惱、害、恨、諂  │ 萬    │    │      誑、憍)────────────十│ 有    │    └不定地法(尋、伺、睡眠、惡作、貪、瞋、慢、  │ │    │          疑)───────────────八│                          │    └不相應行法(得、非得、同分、無想果、無想定、滅盡定、命 │  │          根、生、住、異、滅、文身、名身、句身)──十四│ └無為法──(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三┘ 【七陀羅尼】 七種的陀羅尼,即尊勝陀羅尼、寶篋印陀羅尼、大悲陀羅尼、光明真言陀羅尼、隨求陀羅尼、眾陀羅尼、十甘露陀羅尼。 【七見二疑二無明】 即十一遍使。見十一遍使條。 【八天】 指色界的四禪天與無色界的四空處。 【八定】 指色界的四禪定與無色界的四空定。四禪定是初禪定、二禪定、三禪定、四禪定;四空定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八宗】 律宗、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真言宗、禪宗、淨土宗。 【八佛】 八佛名號經所說東方之八佛,即東方難降伏世界之善說稱功德如來、東方無障礙世界之因陀羅幢星王如來、東方愛樂世界之普光明功德莊嚴如來、東方普入世界之善鬥戰難降伏超越如來、東方淨聚世界之普功德明莊쐊 Y如來、東方無毒主世界之無礙葯樹功德稱如來、東方側塞香滿世界之步寶蓮華如來、妙音明世界之寶蓮華善住沙羅樹王如來。 【八邪】 與八正道相反的八種邪道,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八念】 1.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出入息、念死。2.阿那律八念經中所說的八念是:一、道從無欲,非有欲得;二、道從知足,非無厭得:三、道從遠雜,非聚會得;四、道從精勤,非懈怠得;五、뤊 D從正念,非邪念得;六、道從定意,非亂意得;七、道從智慧,非愚痴得;八、道從戲樂,非戲行得。 【八法】 1.又名八風。見八風條。2.地水火風為四大,色香味觸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總稱為八法。3.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門,都不離此八法ꄊ C 【八味】 佛的大涅槃境界共有八種的法味,即常住、寂滅、不老、不死、清淨、虛通、不動、快樂。 【八重】 比丘尼的八波羅夷。見波羅夷條。 【八音】 佛所特有的八種聲音,即極好音、柔軟音、和適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誤音、深遠音、不竭音。 【八風】 又名八法,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因此八法常為世人所愛憎,而且又能煽動人心,所以叫做八風。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時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體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時的痛苦;四、死苦,即臨死時的痛苦;五、愛別離苦,即與所愛分離的痛苦;六、怨憎會苦,即與仇人見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 Y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陰熾盛苦,即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死了之後,復須再生。 【八迷】 即生、滅、去、來、一、異、斷、常的八種迷見。 【八海】 見九山八海條。 【八倒】 對生死的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執定為常樂我淨者,是凡夫的四倒;對涅槃的常樂我淨,執定為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是二乘人的四倒。這兩種四倒合起來就是八倒。 【八教】 化法四教與化儀四教,合稱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因此四教是教化眾生的法門,故名化法;化儀四教是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眾生的儀式,故名化儀。以上八教,댊 ㄛO天台宗所立。 【八梵】 八種的梵音,即不男音、不女音、不強音、不軟音、不清音、不濁音、不雄音,不雌音。 【八乾】 又作八犍,即八犍度。 【八棄】 即比丘尼的八波羅夷罪。波羅夷華譯為斷頭,又譯作棄,意思是犯了此罪的人,就會被擯棄於佛法的門外。 【八智】 四法智與四類智,合稱為八智。見四法智與四類智條。 【八會】 華嚴經是七處八會的道法,所以稱為八會之經。 【八慢】 八種的驕慢,即如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大慢。 【八輪】 八正道法輪。 【八遮】 三論宗所說的八不中道。見八不中道條。 【八輩】 指四向四果的聖人。 【八墮】 比丘尼的八波羅夷。 【八憍】 八種的憍慢。憍慢是恃才傲物的意思,因其氣慨好像鳥類的凌高視下,故文殊問經配八憍於八種之鳥:一、盛壯憍,如鴟鳥。二、姓憍,如梟鳥。三、富憍,如鵰鳥。四、自在憍,如鷲鳥。五、壽命憍、如烏鳥。六ꄊ B聰明憍,如鵲鳥。七、行善憍,如鳩鳥。八、色憍,如鴿鳥。 【八穢】 出家人購置田宅、種植耕栽、貯聚穀栗、畜養奴婢、畜養群畜、藏積金銀錢寶、藏積象牙刻鏤等物、藏積銅鐵釜鑊以自燒煮。 【八魔】 煩惱魔、陰魔、死魔、他化自在天子魔、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八難】 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此中地獄餓鬼畜生屬三惡道,因業障太重,很難見聞佛法;北俱盧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曉得佛法ꄊ A故不能了生脫死;無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裡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脫死;患了盲聾瘖啞的人,自然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是世人仗著小聰明,不肯虛心修行,甚至還會毀謗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槃後,都見不到佛和 聽不到佛法。 【八觸】 將獲得初禪定的人的身上所發生的八種感觸,即一、動觸,即在坐禪的時候,身體忽然生起顫動的現象;二、痒觸,即身體上發痒,好像無置身之處;三、輕觸,即感到身輕如雲,好像在天空中飛行一樣;四、重觸ꄊ A即感覺身重如山,不能移動分毫;五、冷觸,即感到身冷如冰;六、暖觸,即感到身熱如火;七、澀觸,即感到身如木皮;八、滑觸,即感到身滑如脂。 【八覺】 八種的惡覺,即瞋覺、惱覺、親里覺、國土覺、不死覺、族姓覺、輕侮覺。 【八辯】 八種佛所特有的辯才,即不嘶喝辯、不迷亂辯、不怖畏辯、不憍慢辯、義具足辯、味具足辯、不拙澀辯、應時分辯。 【八纏】 無慚、無愧、嫉、慳、悔、眠、掉舉、惛沈。纏是煩惱的別名。 【八大】 八大地獄。 【八大地獄】 八個大地獄。地獄大約分為三大類,即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在根本地獄中,又分為縱橫兩大類,縱的有八大地獄,又稱為八熱地獄。橫的也有八大地獄,又稱為八寒地獄。 【八大辛苦】 即八苦。見八苦條。 【八大明王】 八大金剛的別稱。大妙金剛經說八大菩薩現身作八大明王,即金剛手菩薩現身作降三世,妙吉祥菩薩現身作兩臂六頭六足之大威德金剛明王,虛空藏菩薩現身作大笑金剛明王,慈氏菩薩現身作大輪金剛明王,觀ꘊ 萓b菩薩現身作馬頭金剛明王,地藏菩薩現身作無能勝明王,除蓋障菩薩現身作不動尊金剛明王,普賢菩薩現身作步擲金剛明王。 【八大夜叉】 寶賢夜叉、滿賢夜叉、散支夜叉、眾德夜叉、應念夜叉、太滿夜叉、無比夜叉,密嚴夜叉。 【八大奈落】 八大地獄。奈落是梵語,華譯為地獄。 【八大金剛】 八大金剛明王的簡稱,又名八大明王。見八大明王條。 【八大菩薩】 1.般若理趣經說的八大菩薩是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纔發心轉法輪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2.七佛八菩薩所說神咒經的八大菩薩是文殊、虛空藏、옊 [世音、救脫、跋陀和、大勢至、堅勇、釋摩男。 【八大菩薩法】 指八大菩薩曼荼羅經的修法。 【八大龍王】 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蘰羅龍王。 【八大自在我】 具有八大自在的真我,即能示一身為多身、示一塵身滿大千界、大身輕舉遠到、現無量類常居一土、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無法想、說一偈義經無量劫、身遍諸處猶如虛空。 【八戒】 見八戒齋條。 【八戒齋】 又叫做八齋戒、八關齋、八支齋,簡稱八戒。一、不殺生,不殺有生命的動物;二、不與取,不取他不與之物;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四、不虛誑語,不說不符事實的話;五、不飲酒,不飲一切的酒類ꄊ F六、不塗飾鬘舞歌觀聽,不身塗香飾花鬘及觀舞蹈聽歌曲;七、不眠坐高廣嚴麗床上,不坐臥於高廣嚴麗的床上,八、不非時食,不食非時之食,亦即過午不食。離上述八種之非法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離非時食是齋法 ,故總名八戒齋。 【八戒齋八種勝法】 十善戒經說受持八戒齋的人有八種殊勝的功德,即不墮地獄、不墮餓鬼、不墮畜生、不墮阿修羅、常生人中正見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恆生梵天、值佛出世請轉法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八忍】 四法忍與四類忍,合稱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諦。四類忍是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這四類忍,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的四諦。以上八忍可以正봊 T地斷除三界內的見惑。 【八忍八智】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聖諦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諦理之位。一、苦法忍,即斷欲界苦諦下見惑之智。二、苦法智,即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三、集法忍,即斷欲界集諦下見惑之智;四、集法智,即斷集惑已,而ꔊ 螢珩z之智;五、滅法忍,即斷欲界滅諦下見惑之智;六、滅法智,即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七、道法忍,即斷欲界滅諦下見惑之智;八、道法智,即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九、苦類智忍,即斷上二界(色界和無色界) 苦諦下見惑之智;十、苦類忍,即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一、集類忍,即斷上二界集諦下見惑之智;十二、集類智,即斷 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三、滅類忍,即斷上二界滅諦下見惑之智;十四、滅類智,即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五、道類智忍,即斷上二界道諦下見惑之智;十六、道類智,即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此十六心中,前ꐊ Q五心是見道,最後道類智一心,是攝於修道。信難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於所觀之法而忍許叫法忍,依此忍許而離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八相】 1.指佛來此世界成道時所示現的八種相。見八相成道條。2.生住異滅各有大小之二相,即四本相與四隨相,合稱為八相。 【八相成道】 佛示現人間,有八種相,名八相成道。成道雖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八相中的主腦,故特標成道之名。大乘所說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滅。小乘所說的八相是從兜率天ꐊ U、託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此中大乘有住胎,無降魔,小乘有降魔,無住胎。 【八不】 見八不中道條。 【八不淨】 八種比丘不可積蓄的不淨物,即金、銀、奴婢、牛羊、倉庫、販毒、耕種。 【八不中觀】 八不中道的觀法。 【八不中道】 又名八不正觀,或八不中觀,即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八不正見】 八種不正確的見解,即我見、眾生見、壽命見、士夫見、常見、斷見、有見、無見。 【八不正觀】 見八不中道條。 【八不可越】 八敬戒的別名。 【八不顯實】 在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斷不常的八不中,顯示出諸法實相的理體。 【八位胎藏】 嬰兒在母胎中的八個時期。一、受胎後七日間,叫做羯羅藍,華譯為凝滑。二、受胎十四日後,形狀如瘡疤,叫做額部曇,華譯為軎。三、受胎後二十一日,其狀如聚血,叫做閉尸,華譯為聚血或軟肉。四、受괊 L後二十八日,漸漸堅固,有身意二根,但還沒有眼耳鼻舌之四根,叫做健南,華譯為凝厚。五、受胎後三十五日,肉團漸漸增長,四肢與身分之相貌也開始顯現,叫做蘰羅奢佉。六、受胎後四十二日,毛髮爪齒逐漸生長,叫做 毛髮爪齒位。七、受胎後四十九日,眼耳鼻舌等四根已經俱備,叫做根位。八、受胎後五十六日,在胎藏中,形相完備,叫做形 位。 【八聖】 1.指聲聞乘的四向四果。2.即八聖道。 【八聖道】 又名八正道。見八正道條。 【八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佛教的唯識學,把一心分八識。茲列表說明如下:   ┌1眼識──眼根緣色塵┐   │2耳識──耳根緣聲塵│   │3鼻識──鼻根緣香塵├識(了別為義)──────────────┐   │4舌識──舌根緣味塵│                     │   │5身識──身根緣觸塵│                     │七    │6意識──意根緣法塵┘                     ├轉 八 │       ┌是第六意識所依之根──────────┐    │識 識─┤7第七末那識─┤常隨四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意(思量│    │       └向內執取阿賴耶為我,向外認識境界為實法┘ 為義)┘   │             ┌能藏 能含藏一切法的種子        │        ┌華譯藏識┤所藏 受第七識所薰習───┐   │        │    └執藏 受第七識所執取   ├心(集起   └8第八識阿賴耶─┤無覆無記              │為義)──根            └種子現行時,善惡分明,業報相續   ┘     本                                     識  【八識田】 所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種子,都收藏在第八識裡,遇到緣,就會發行現行,像是田地放下了種子就會生出果來一樣,所以叫做田。 【八識心王】 心王是能緣外境的精神主體,為慮知的根本,也是識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種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故又名八識心王。 【八識體一】 所有八識的體性都是一體,這是唯識宗的異義。 【八識體別】 所有八識的體性各別不同,這是唯識宗的正義。 【八識二無我】 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即一心有八個了別作用的識。這了別作用是雜染知見,要轉八識成四種清淨智,才是清淨正智,即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第六意識為妙觀察됊 慼A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能轉八識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執,斷惑證真,故稱為八識二無我。 【八段】 見八段五篇條。 【八段五篇】 比丘與比丘尼的具足戒分為八段,即一、波羅夷,譯為斷頭,是極重罪;二、僧殘,是殘命義,必待眾僧行懺悔法而救之;三、不定,是嫌疑罪,罪性尚未確定也;四、尼薩耆波逸提,譯為捨墮,捨是指犯罪品ꨊ 哄A悉應捨與僧眾,墮謂犯罪應墮地獄;五、波逸提,譯為墮或單墮,義與前同;六、提舍尼,謂可向人懺悔之罪;七、眾學,謂比丘應學的戒;八、滅諍,謂滅息諍論。又此八段中,不定、眾學、滅諍三段,合為突吉羅,突是 惡,吉羅是作,指身口二業惡作之意,如是則八段便成為五篇。茲將具足戒中,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屬於 此八段及五篇者,分別列表於下:      (名目)  (比丘戒) (比丘尼戒) (名目)     ┌第一 波羅夷----四-----八----波羅夷┐   │第二 僧 殘---十三----十七----僧 殘│   │第三 不 定----二-----無──┐    │ 八段┤第四 捨 墮---三十----三十┐_│_墮  ├五篇   │第五 單 墮---九十---一七八┘ │    │   │第六 提舍尼----四-----八──┼─提舍尼│   │第七 眾 學---一百----一百──│    │     └第八 滅 諍----七-----七──┘─突吉羅┘        (共計)二百五十戒 三百四十八戒 【八福田】 佛、聖人、和尚(受業本師)、闍梨(受業時教授威儀的阿闍梨)、僧、父、母、病人。佛、聖人和僧屬於敬田;和尚、闍梨和父母屬於恩田;病人屬於悲田。如果有人能夠恭敬供養上述之八種人,就可以得到無똊 q的福報,所以叫做福田。 【八福生處】 瑜伽師地論說,一個修福業的人,視其福的多寡,而決定他投生到下列的八種地方去,即人中富貴、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天、梵天。 【八中洲】 以須彌山為中心的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屬之,南贍部洲的二中洲是遮末羅洲(華譯貓牛)與筏羅遮末羅洲(華譯勝貓牛);東勝身洲的二中洲是提訶洲(華譯身)與毗提訶洲(華譯勝身);西牛貨洲的二中洲是ꨊ 楰穻{(華譯諂)與嗢怛羅漫怛里拏洲(華譯上儀);北俱盧洲的二中洲是矩拉婆洲(華譯勝邊)與憍拉婆洲(華譯有勝邊)。 【八句義】 禪宗的根本眼目,最切要之義有八句,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八正道】 又名八聖道,即八條聖者的道法。一、正見,即正確的知見。二、正思惟,即正確的思考。三、正語,即正當的言語。四、正業,即正當的行為。五、正命,即正當的職業。六、正精進,即正當的努力。七、正念ꄊ A即正確的觀念。八、正定,即正確的禪定。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羅漢果。 【八世風】 即八風。 【八妄想】 八種虛妄的思想,即自性妄想、差別妄想、攝受積聚妄想、我見妄想、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念不念俱相違妄想。 【八背捨】 又名八解脫。見八解脫條。 【八惟無】 八背捨。 【八支齋】 八戒的別名。 【八分齋戒】 與八支齋同。 【八災患】 八種能夠妨害禪定的災患,即憂、喜、苦、樂、尋、伺、出息、入息等八法。劫末來臨的水火風三災是屬於外災,而此八災患是屬於內災,誰能夠杜絕此八災患,就能夠成就色界的第四禪定,則外三災無法對他為긊 `,因為外三災不能到達第四禪天。 【八解脫】 又名八背捨,即八種背棄捨除三界煩惱的繫縛的禪定。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心中若有色(物質)的想念,就會引起貪心來,應該觀想到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無從生起,故叫解脫。二、內無色想觀ꔊ ~色解脫,即心中雖然沒有想念色的貪心,但是要使不起貪心的想念更加堅定,就還要觀想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永遠無從生起,所以叫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一心觀想光明、清淨、奇妙、珍寶的色,叫淨解脫 ,觀想這種淨色的時候,能夠不起貪心,則可以證明其心性,已是解脫,所以叫身作證,又他的觀想,已經完全圓滿,能夠安住 於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五六七的四種解脫,都是無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願意捨넊 韝@切,所以叫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謂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領受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妄想來,若有滅除受想的定功,則一切皆可滅除,所以叫滅盡定 。 【八勝處】 八種能引發勝知勝見以便捨棄貪愛的禪定,因它是引發勝知勝見的依處,所以叫做勝處,即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青勝處、黃勝處、赤댊 茬B、白勝處。 【八除入】 八勝處的別名。八勝處的禪定,能除去煩惱,故曰除,境觀涉入,故曰入。 【八神變】 見八變化條。 【八部眾】 天眾、龍眾、夜叉(華譯勇健鬼)、乾闥婆(華譯香神)、阿修羅(華譯非天)、迦樓羅(華譯金翅鳥)、緊那羅(華譯非人)、摩甎羅迦(華譯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龍)。由於人類的眼睛不能見到這些八部眾,所ꔊ H又叫做冥眾八部。又因為八部眾以天龍為最殊勝,所以又叫做天龍八部,或是龍神八部。 【八部鬼眾】 四天王所率領的八部鬼眾,即乾闥婆、毘舍闍、鳩槃茶(華譯甕形)、薛荔多(華譯餓鬼)、諸龍、富單那(華譯臭餓鬼)、夜叉(華譯勇健鬼)、羅剎(華譯捷疾鬼)。 【八葉印】 八葉蓮花所開放的印相,亦即阿彌陀佛的圖印。 【八葉院】 即胎藏界的中台八葉院。見八葉蓮台條。 【八葉九尊】 見八葉蓮台條。 【八葉中台】 見八葉蓮台條。 【八葉蓮花】 密教對須彌山的稱呼。 【八葉蓮台】 即胎藏界曼陀羅的第一院中台,中央是大日如來,四方的八葉是寶生、開敷華王、無量壽、天鼓雷音等四佛,以及普賢、文殊、觀音、彌勒等四菩薩,合為九尊,這是三密相應的時候,吾人的肉團心所開敷的相ꄊ C 【八葉肉團心】 密宗叫人類的心臟做八葉肉團心,因為它的形狀好像一朵合蓮花。 【八勝處】 見八背捨條。 【八敬戒】 又名八敬法、八尊師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過法等,簡稱為八敬,因為都是規定尼眾恭敬比丘尊重比丘的事,所以後人稱之為八敬法。一、百歲尼要禮初受戒比丘。二、不罵比丘,不謗比丘。三、比丘尼不得舉ꐊ 韖C過,比丘得舉比丘尼過。四、比丘尼具足戒,須在二部僧中受(先於尼僧中作本法,再求比丘僧為之授戒)。五、比丘尼犯僧殘罪,應在二部僧中懺除。六、每半月須求比丘教誡。七、不同比丘同住一處結夏安居,也不得遠 離比丘住處結夏安居(為便利請求教誡故)。八、安居圓滿,應求比丘為比丘尼作見、聞、疑罪的三種自恣(自由舉罪)。 【八顛倒】 凡夫的四倒與二乘的四倒,合稱為八顛倒。凡夫的四倒是誤認世間為常樂我淨;二乘的四倒是誤認永寂為涅槃,即無常樂我淨。 【八遊行】 即八正道,因八正道是聖人所遊行的處所。 【八變化】 又名八神變,或八自在,即能小、能大、能輕、能自在、能有主、能遠至、能動、隨意。 【八種法】 三三昧、四禪定、四無量心、五無色定、八背捨、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 【八種施】 八種的布施,即隨至施、怖畏施、報恩施、求報施、習先施、希天施、要名施、為莊嚴心等施。 【八種謬】 性謬、分別謬、聚謬、我謬、我我所謬、愛謬、不愛謬、非愛非不愛謬。 【八種勝法】 受持八關齋戒的人可以獲得八種殊勝的功德,即不墮地獄、不墮餓鬼、不墮畜生、不墮修羅、常生人中出家得道、生欲天之上、恆生梵天、值佛請法、得菩提。 【八種別解脫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學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近住戒。 【八功德水】 具有八種好處的水,即一、澄淨,就是水澄清潔淨,沒有污穢。二、清冷,就是很清淨涼冷,沒有昏濁煩燥。三、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四、輕軟,就是水的性質,輕浮柔軟。五、潤澤,就是滋潤滑뼊 A,有益身心。六、安和,就是安寧和平,沐浴其中,安穩舒適。七、除患,就是喝了這種水,不但可以止渴,還可以去餓。八、增益,就是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長人們的善根。上述之八功德水,充滿於極樂世界的 七寶池和須彌山與七金山之間的內海中。 【八功德水想】 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十六觀之一,即觀想西方極樂世界八功德水之相的行法。 【八十誦律】 書名,是根本的律藏,在如來滅後結集三藏的時候,優波離尊者在一夏九旬之中八十番誦出,故名八十誦律。 【八十種好】 又名八十隨形好,即無見頂相、鼻高不現孔、眉如初月、耳輪垂埵、身堅實如那羅延、骨際如鉤鎖、身一時迴旋如象王、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膝骨堅而圓好、身清潔、身柔軟、身不ꘊ 情B指圓而纖細、指文藏復、脈深不現、踝不現、身潤澤、身自持不逶迤、身滿足、容儀備足、容儀滿足、住處安無能動者、威振一切、一切眾生見之而樂、面不長大、正容貌而色不撓、面具滿足、唇如頻婆果之色、言音深遠、 臍深而圓好、毛右旋、手足滿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長、手文不斷、一切惡心之眾生見者和悅、面廣而殊好、面淨滿如 月、隨眾生之意和悅與語、自毛孔出香氣、自口出無上香、儀容如獅子、進止如象王、行相如鵝王、頭如摩陀那果、一切之聲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紅色、毛軟淨、眼廣長、死門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蓮花之色、숊 壑ㄔX、腹不現、細腹、身不傾動、身持重、其身大、身長、手足軟淨滑澤、四邊之光長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視眾生、不輕眾生、隨眾生之音聲不增不減、說法不著、隨眾生之語言而說法、發音應眾生、次第以因緣說法、一切 眾生觀相不能盡、觀不厭足、髮長好、髮不亂、髮旋好、髮色如青珠、手足為有德之相。 【八十一品思惑】 小乘說思惑品數有十、即欲界有貪瞋痴慢四惑,色界與無色界各有貪痴慢三惑,合而為十。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漸斷之,九地者,欲界五趣為一地,色界四禪天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天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ꬊ ~,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八寒八熱】 八寒地獄和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又名八寒冰地獄、即額浮陀、尼羅浮陀、呵羅羅、阿婆婆、嘔甎甎、鬱波羅、波頭摩、芬陀利,此八獄在鐵圍山底;八熱地獄又名八炎火地獄,即等活、黑繩、眾合、叫喚、大叫댊 瞗B炎熱、眾熱、無間,此八獄在閻浮地下,五百由旬處,重累而住。 【八萬法門】 八萬四千法門的簡稱。 【八萬法藏】 又名八萬法蘊,即八萬四千的法藏。 【八萬細行】 八萬是用以形容數目之多,此八萬細行是大乘菩薩戒外的微細行儀。 【八萬威儀】 大乘菩薩有八萬之威儀。八萬是八萬四千之略,是形容數量很多。 【八萬四千】 形容數目很多,這是印度人所常舉的一種習慣語,佛經上亦習用此句來說數目之多,並非有這麼一個八萬四千的確定數目。 【八萬四千病】 八萬四千的煩惱。病就是煩惱的意思。 【八萬四千光明】 謂無量壽佛的每一相好,都含有八萬四千的光明。 【八萬四千法門】 八萬四千個進入佛地的門戶。 【八萬四千相好】 觀無量壽經說:「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八萬四千勞塵】 八萬四千個煩惱。勞塵就是煩惱的意思。 【九居】 九有情居的簡稱。 【九門】 九有情居。 【九病】 寒病、熱病、餓病、渴病、大便病、小便病、欲病、饕餮病、老病。 【九界】 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即是九界,此九界都是迷的境界。 【九梵】 指四禪天的九天,即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等諸天。 【九眾】 比丘、比丘尼、六法尼、沙彌、沙彌尼、出家、出家尼、優婆塞、優婆夷。 【九結】 九種的煩惱。結就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使眾生結縛於生死。九結就是愛結(貪愛)、恚結(瞋恚)、慢結(驕慢)、痴結(愚痴)、疑結(疑正法)、見結(身見邊見邪見等)、取結(見取見及戒禁取戒)、慳딊 瓷]慳惜財物)、嫉結(嫉妒他人)。 【九惱】 又名九難,或九橫,即佛在此世間成道及在成道之後所遭遇的九種災難。一、梵志女孫陀利謗,五百阿羅漢亦被謗。二、旃遮婆羅門女繫木盂作腹謗佛。三、提婆達多推山壓佛,傷足大指。四、逆木剌腳。五、毘琉밊 廍閧釦L殺諸釋子,佛時頭痛。六、受阿耆達多婆羅門請而食馬麥。七、冷風動故脊痛。八、六年苦行。九、入婆羅門聚落,乞食不得,空蘰而回。 【九道】 九有情居。 【九經】 三藏十二部經中的九部經,有大小乘的分別。見九部經條。 【九僧】 在大法會中領導眾僧做佛事的九位比丘,即導師、咒願師、唄師、散花師、梵音師、錫杖師、引頭、堂達、衲眾。 【九漏】 九個漏泄人體中不淨物的地方,即人的兩眼、兩耳、兩鼻、口、大便處、小便處。 【九想】 又名九相,即對人的屍體作九種的觀想,以便去除人們對幻軀的留戀,以及覺知人身的不淨,為觀禪中的不淨觀。一、新死想,即觀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狀堪哀。二、青瘀想,即觀數日未歛,瘀紫發꼊 銦A目不忍鷆,手不敢觸。三、膿血想,即觀死屍潰爛,肉腐成膿,腸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絳汁想,即觀腐膿再化,成為血水,處處流出,臭不可聞。五、蟲噉想,即觀腐屍日久,遍體生蛆,穿筋囓骨,身如蜂窠。六、筋纏 想,即觀皮肉鑽盡,筋骨猶存,如繩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觀筋亦爛壞,骨節縱橫,零落骷髏,不成人狀。八、白骨 想,即觀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九、燒灰想,即觀白骨被焚,成為灰燼,如沙如土,還歸大地。 【九鬼】 無財鬼三種,即炬口鬼、鍼口鬼、臭口鬼,少財鬼三種,即針毛鬼、臭毛鬼、癭鬼;多財鬼三種,即希祠鬼、希棄鬼、大勢鬼。合之便成九鬼。 【九橫】 1.人橫死的九種原因,即不應飯而飯、不量食、不習食、不出食、止熟、不持戒、近惡知識、入里不時、可避不避。2.人有九種的橫死,即得病無醫、王法誅戮、非人奪精氣、火焚、水溺、惡獸啖、墮崖、毒葯ꤊ G咀、飢渴所困。3.指佛的九橫。見九惱條。 【九難】 見九惱條。 【九蓮】 九品蓮台,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淨土。 【九瘡】 又名九竅,或九孔,即人的兩眼、兩鼻孔、兩耳、一口、兩便道,因為它們常流不淨的液體,所以叫做瘡。 【九識】 1.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菴摩羅識。2.指菴摩羅識,華譯為無垢識,或清淨識,即真如,或真心。 【九辯】 九種菩薩所特有的辯才,即無差辯、無盡辯、相續辯、不斷辯、不怯弱辯、不驚怖辯、不共餘辯、無邊際辯、一切天人所愛重辯。 【九品】 九種的品類,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淨土】 又名九品淨剎、九品安養、九品蓮台等,即有九品分別的淨土,因為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人有九品的分別,所以所往生的淨土,也有九品的不同。 【九品行業】 往生極樂淨土的九種修行。 【九品覺王】 指阿彌佛陀,因阿彌陀佛是九品淨土的教主。 【九世】 過去現在未來各有三世,合稱為九世。 【九世間】 在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就是九世間,因為這九界都是迷的境界,所以叫做世間。 【九地】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佔一地,其他色界和無色界各佔四地,即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以上九地ꄊ A因皆貪著境界,不肯離去,所以叫做地。又因為是從有漏業因所得來的果報,所以又名九有。見下表:        三      界      九      地  無    色    界  色               界  欲 界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地  無  所  有  處  地  識  無  邊  處  地  空  無  邊  處  地 四  禪   捨   念   清   淨   地 三  禪   離   喜   妙   樂   地 二  禪   空   生   喜   樂   地 初  禪   離   生   喜   樂   地   五     趣   雜   居   地 【九地九品之惑】 三界共有九地,九地各有九品之惑,所以一共是八十一品之惑。 【九有】 見九有情居條。 【九有情居】 三界中有情樂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眾生居,簡稱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與六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中之無想天、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九華山】 山名,在中國安徽青陽縣西南四十里,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傳是地藏菩薩的道場。 【九淨肉】 九種清淨的肉,即一、不見,我眼不見牠被殺時的情景;二、不聞,我耳不聽見牠被殺時哀叫的聲音;三、不疑,牠之死不疑是為我而殺者;四、自死,鳥獸命盡自己死亡的;五、鳥殘,鷹鷲等食其他鳥獸所剩餘ꐊ 圻蛂F六、不為己殺,不是我親自動手去殺害的;七、生乾,死亡多日而自乾的;八、不期遇,不是約定日期而是偶然遇到的;九、前已殺,不是現在因我而死,而是前時已被殺的。 【九無學】 九種的無學位。中阿含經所說的九無學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進相、不壞相、不退相、慧解脫相、俱解脫相。俱舍論所說的九無學是退法、思法、護法、安住法、堪達法、不動法、不退法、獨覺、佛。 【九無為】 九種的無為法,即擇滅、非擇滅、虛空、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緣起支性、聖道支性。 【九部經】 由三藏十二部經中除去方廣、授記、無問自說,就是小乘的九部;若除去因緣、譬喻、論議,就是大乘的九部。 【九類生】 胎生、卵生、溼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九因一果】 在十法界中,前九界是因,後一界是果。 【九十六術】 九十六種外道的學術。 【九山八海】 指以須彌山為中心的九山八海。在須彌山的周圍,有遊乾陀羅等八大山,成列迴繞,而山與山之間,又各有一海水,一共就是九山八海。 【九次第定】 初禪次第定、二禪次第定、三禪次第定、四禪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禪天的根本定)、空處次第定、識處次第定、無所有處次第定、非想非非想處次第定(以上是無色界四處的根本定)、滅受想次第定。 【九種大禪】 九種大乘菩薩所修的禪定,即自性禪、一切禪、難禪、一切門禪、善人禪、一切行禪、除煩惱禪、此世他世樂禪、清淨淨禪。 【九顯一密】 真言宗判十住心中之前九住心是顯教,後一住心是密教,故曰九顯一密。 【十苦】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苦受苦、憂苦、病惱苦、生死流轉苦。 【十宗】 俱舍宗、成實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真言宗、法相宗、淨土宗、律宗、三論宗。在此十宗中,前二宗屬小乘,後八宗屬大乘。茲列表說明如下: 宗   名 教                    義  始      祖    俱舍宗 以世親菩薩造的俱舍論為主,發揚諸法的有諦,闡明無我之理。認為宇宙間的業力不滅,所以萬法皆是實有。至於人,則係諸法的假和合而成,所以在諸法中,實無有虛妄的我,這法有我空的看法,便是本論的主旨。本論主張ꔊ H無漏真智,觀四諦之理,而證涅槃之果。 梁武帝時真諦三藏。 成實宗 以訶黎跋摩法師的成實論為依據,發揮人法二空之理,立我法二空觀以斷除煩惱及所知二障,人法既空則世間萬有悉歸於涅槃寂滅之境。 姚秦時僧叡等 禪宗(又名佛心宗) 以不著言論,不立文字,偏重修心,以心傳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教義。 在印度以摩訶迦葉為始祖,在中國以梁武帝時達摩為始祖。   天台宗 以法華經為主,對宇宙萬象都用三諦說明。講修持要斷三惑,故立一心三觀以斷惑。 此宗肇始於北齊慧文,而集大成於隋之智顗。 華嚴宗(又名賢首宗) 以華嚴經為依據,顯示法界緣起,十玄六相的妙義,表現事事無礙,相融相即的旨趣。 唐初杜順和尚。 真言宗(又名密宗) 以大日經金剛頂經等真言秘教為依據,以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四曼(即大、三、法、羯四種曼荼羅)及三密(即身口意)為教義,謂三密相應,可以即身成佛。 唐玄宗時善無畏及金剛智。 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唯識宗、相宗、有宗) 以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及成唯識論等為主要依據,其教義為宇宙萬有,悉為識所轉變,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曉得了一切事物的實相,就可以轉識成智而入佛智。 在印度以戒賢大師為祖,在中國以唐時玄奘三藏為始祖。 淨土宗(又名念佛宗、蓮宗) 以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為依據,教人起信發願,以念佛為行持,以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裡受阿彌陀佛的教導,壽命無限,直到成佛為止。 東晉時慧遠大師。 律宗(又名南山宗) 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為依據,主張遵守釋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來節制日常的思想行為與觀念,久後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就可以證得佛果。 唐初終南山道宣律師。 三論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 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理論根據,說宇宙間萬事萬物皆無固定的自性,是隨關係變動的,所謂緣生的,因之說「自性本空」。主張理解佛理,使內心解脫流轉,證入真空本性。 東晉時鳩摩羅什。 附註:釋尊說法,皆隨眾生根機,方便立說,初無所謂宗派。大法東來,中國後世        學者,見佛法如汪洋大海,為便利修習計,各擇一條道路,以求專精,於是       乃有各種宗派之形成。 【十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著華鬘好香塗身、不歌舞觀聽、不坐高廣大床上、不非時食、不捉錢金銀寶物。 【十見】 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貪見、恚見、慢見、無明見、疑見。 【十身】 1.華嚴經所說融三世間的十身,即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一聞身、獨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此十身中的第二國土身,即國土世間,第一的眾生身與第三業報身乃至第六菩薩身,即眾生ꔊ @間,後四身即智正覺世間,因此十身融攝三世間之諸法而為毘盧正覺之體,故名融三世間之十身。2.華嚴經所說佛具之十身,乃從前面十身中第七如來身上立此十身,不過經中三處所說的名字略有不同,一說是:菩提身、願 身、化身、住持身、相好莊嚴身、勢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一說是: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化佛、法 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一說是:無著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性佛、如意佛。 【十忍】 十種的忍,忍是心住於真理而不動搖的意思。一、音聲忍,又名音響忍,就樹林之音聲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順忍,又名柔順忍,心柔智順,於實相的道理不乖角;三、無生忍,又名無生法忍,安住於無生的法눊 z,而不動心;四、如幻忍,了達諸法皆依因緣而生,猶如幻化之性本來空寂而信忍;五、如焰忍,了達一切境界悉如陽焰之本性空寂而信忍:六、如夢忍,了達一切妄心,猶如夢境之無真實而信忍;七、如響忍,了達一切世間 之言語音聲皆依因緣和合而生,猶如谷響之無真實而信忍;八、如影忍,了達色身依五蘊的積集而成,無有本體猶如影而信忍; 九、如化忍,了達世間諸法無而忽有,有而還無,體無真實如化事而信忍;十、如空忍,了達世間出世間種種之諸法悉如虛空之無色相而信忍。 【十惡】 又名十不善,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貪欲、瞋恚、愚痴。 【十業】 又名十業道,即十種的作業行為,有善惡的分別。見十善十惡條。 【十惑】 又名十使。見十使條。 【十輪】 即如來的十力。見十力條。 【十諦】 世諦、第一義諦、相諦、差別諦、觀諦、事諦、生諦、盡無生智諦、入道智諦、集如來智諦。 【十纏】 十種的煩惱。纏就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纏縛眾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證涅槃。十纏就是無慚、無愧、嫉、慳、悔、睡眠、掉舉、昏沉、瞋忿、覆。 【十德】 1.指法師的十德。做法師的人應具備下列的十德,即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倦、成就忍力。2.指弟子的十德。据大日經疏四說弟子欲受쐊 曈貌怴A應具備下列的十德,即信心、種姓清淨、恭敬三寶、深慧嚴身、堪忍無懈怠、尸羅淨無缺、忍辱、不慳吝、勇健、堅願行。 【十王】 1.指陰間十王,即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府君、平等王、都巿王、轉輪王。2.指人間十王,即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及粟散王等治理一洲一國的小國王。自輪王ꔊ H下都叫做粟散王,言小王之多如散粟,不限於十個也。仁王經云:「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 【十心】 1.指順流十心,即無明昏暗、外加惡友、善不隨從、三業造惡、惡心遍布、惡心相續、覆諱過失、不畏惡道、無慚無愧、撥無因果。2.指逆流十心,即深信因果、生重慚愧、生大怖畏、發露懺悔、斷相續心、發딊 迡ㄓ腄B斷惡修善、守護正法、念十方佛、觀罪性空。 【十利】 有許多種的十利,如乞食十利、多聞十利、聞經十利、般若十利、禪定十利、精進十利、粥十利等等。 【十使】 又名十惑,或十根本煩惱,即一、貪,貪愛五欲;二、瞋,瞋恚無忍;三、痴,愚痴無明;四、慢,驕慢自大;五、疑,狐疑猜忌;六、身見,執取五蘊根身;七、邊見,執取常斷二見;八、邪見,謗無因果,壞諸딊 膘①F九、見取見,執持成見,非果計果;十、戒禁取見,執持不正戒,非因計因。前五是五鈍使,後五是五利使,使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使眾生流落於生死。 【十師】 比丘受具足戒時的三師七證。見三師七證條。 【十恩】 發心普被恩、難行苦行恩、一向為他恩、垂形六道恩、隨逐眾生恩、大悲深重恩、隱勝彰劣恩、隱實施權恩、示滅令慕恩、悲念無盡恩。 【十魔】 一、蘊魔,色等五蘊,為眾惡之淵藪。二、煩惱魔,貪等煩惱,能迷惑事理。三、業魔,殺等惡業,能障蔽正道。四、心魔,我慢之心,能障蔽中道。五、死魔,人的壽命有限,妨礙修道。六、天魔,欲界第六天主ꄊ A能障害人的善事。七、善根魔,執著自身所得的善根,不求進步。八、三昧魔,三昧是指禪定,耽著於自身所得的禪定,不求昇進。九、善知識魔,慳吝於法,不能開導人。十、菩提法智魔,於菩提法起智執著,障蔽正道。以 上十者,都能障蔽正道,妨害慧命,故名為魔。 【十號】 佛有十種的尊號,即一、如來,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二、應供,應受人天的供養。三、正悩知,真正悩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五ꄊ B善逝,自在好去入於涅槃。六、世間解,能瞭解一切世間的事理。七、無上士,至高無上之士。八、調御丈夫,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九、天人師,佛是一切天、人的導師。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十聖】 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薩,叫做十聖,或地上菩薩。 【十障】 菩薩於十地位中,斷十種的障礙而證得十種的真如,即一、於初地斷異生性障,證適行真如;二、於第二地斷邪行障,證最勝真如;三、於第三地斷暗鈍障,證勝法真如;四、於第四地斷細惑現行障,證無攝受真如ꄊ F五、於第五地斷下乘涅槃障,證無別真如:六、於第六地斷粗相現行障,證無染淨真如;七、於第七地斷細相現行障,證法無別真如;八、於第八地斷無相加行障,證不增減真如;九、於第九地斷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 ;十、於第十地斷法未自在障,證業自在所依真如。 【十信】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無量法門,要以信為先也。一、信心。心與理合,確切不移,滅一切妄想,名曰信心。二、念心。雖在無數劫中,捨身受身,此現前一念,決定不忘,名曰念ꐊ 腄C三、精進心。不雜曰精,不退曰進,進趣真淨,名精進心。四、慧心。心純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五、定心,百雜粉碎,心體湛然,名曰定心。六、不退心,定光發明,進修無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七、護法心。 進趣功純,保持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相接,名護法心。八、迴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與佛光相交格,名迴向心。九、戒心 。安住淨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十、願心。遍遊十方,化導眾生,隨其所願悉得滿足,名曰願心。 【十住】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個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發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發趣。一、發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圓成一心,名發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則ꐊ @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諸行,皆無留礙,名修行住。四、生貴住。冥契妙理,行與佛同,氣分感通,成如來種,名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六、正 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長,無有退缺,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 ,如童真之可貴,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長養聖胎,紹隆佛種,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佛以智水灌頂,藉表成人,名灌頂住。 【十行】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個十位名十行,因菩薩經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滿足自利,復須長養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長養。一、隨順眾生,隨喜功德,名歡喜行。二、饒利眾生,使得法利,名饒益行。三、딊 扔瓛野矷A不見其過,名無瞋恨行。四、三際十方,化身無盡,名無盡行。五、了達法門,悉無錯誤,名離癡亂行。六、既離癡亂,則能現諸相,同異圓融,名善現行。七、十方虛空,滿足微塵,於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交現 ,不相留礙,名無著行。八、緣般若故,成無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九、妙觀慧中,顯圓融德,能入諸佛法軌 中,名善法行。十、圓融德相,清淨無漏,真無為性,妙契真實,名真實行。 【十迴向】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個十位名十迴向,因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故名為迴向。前之住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此則濟以悲願,處俗利生,迴此善行,向彼萬類。一、化度眾生,離眾生相,迴無為心,ꘊ V涅槃道,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正顯中道,歸趣本覺,迴入法身,無能壞者,名不壞迴向。三、本覺之理,湛然常住,能覺之智,齊於諸佛,名等一切佛迴向。四、覺智周圓,無所不遍,名至一切處迴向。五、 一切世界,過恒沙佛,自性功德,重重無盡,名無盡功德藏迴向。六、於諸佛地,起萬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 善根迴向。七、十方眾生,皆我性具,本際平等,無有高下,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八、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緣生無性,體即真如,名真如相迴向。九、諸法本空,心無縛著,於根塵中,得大解脫,名無縛無著解脫迴向ꄊ C十、性海圓成,心等法界,含攝周遍,量等虛空,名等法界無量迴向。 【十地】 1.指聲聞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內凡夫地、學信戒地、八人地、須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羅漢地。2.指緣覺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覺了四聖諦地、甚深利智地ꄊ B九聖道地、觀了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證寂滅地、六通地、徹和密地、習想漸薄地。3.指菩薩乘十地,即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此十地是菩薩五十二位修 行中的第五個十位,在此十地,漸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已屬聖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難知廣明智慧地、清淨自分威嚴不 思議明德地、善明日幢實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諸神通智德地、大輪威藏明德地、虛空內清淨無垢炎光開相地、廣勝法界藏明界地、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邊無礙智通地、無邊德莊嚴回向能照明地、毘盧舍那智海藏地。 【十地心】 四無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勝心、現前心、無生心、不思議心、慧光心、受位心。照如是次第觀看,十地心應是十地的別名。 【十力】 指如來所具有的十種力用;一、知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ꐊ O;四、知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種種知解的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行道 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眾生宿命及 知無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十力明】 佛的十力與十明。 【十如】 又名十如是。見十如是條。 【十如是】 天台宗認一切法,皆是真如實相,或名為如,或稱如是。十法界中,一、外顯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內具的理性,名如是性;三、所具的體質,名如是體;四、由體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業,名ꘊ p是作;六、由所種的因,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緣,名如是緣;八、由緣發生的結果,名如是果;九、所招的報應,名如是報;十、以上相為本,報為末,最後的歸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十法界中的每一界,情與 無情,色心萬法,皆具此十如是。 【十如來地】 即如來的十地。見十地條。 【十方】 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 【十方剎】 十方剎土,亦即十方國土的意思。 【十方淨土】 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都有諸佛淨土,故云十方淨土。 【十方業普現色身】 隨著十方眾生的意業而普遍示現其身,如觀世音菩薩是。 【十界】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前六是六凡,後四是四聖。 【十界一念】 十界具於一念,一念又起十界,如此十界一念,一念十界,圓融而無礙,是融通念佛的意思。 【十界互具】 十界互具十界而成百界的意思。 【十界權實】 十法界中有權有實,佛界是實(真實),九界是權(方便)。 【十界唯心】 謂十法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來的。見下圖:             十 界 唯 心  緣 佛 菩 覺 薩 聲 天 心 聞 羅 鬼 人 修 餓 獄 生 地 畜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由佛界一直到地獄界的十種境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來的,所以其體性平等沒有差別。觀察這種平等的道理,叫做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十度】 與十波羅蜜同。 【十度三行】 十度中的每一度各具有三種行法,布施度的三行是財施、法施、無畏施;持戒度的三行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忍辱度的三行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精進度的三行是披甲精進、攝善精똊 i、利樂精進;禪定度的三行是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辨事靜慮;般若度的三行是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方便度的三行是進趣果向方便、巧會有為方便、不捨不受方便;願度的三行是求菩提願、利樂他願 、外化願;力度的三行是思擇力、修習力、變化力;智度的三行是無相智、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十因】 隨說因、觀待因、牽引因、生起因、攝受困、引發因、定異因、同事因、相違因、不相違因。 【十因十果】 十種的業因和十種的果報,即一、淫習因,有鐵床銅柱八熱地獄的果報;二、貪習因,有寒冰地獄的果報;三、慢習因,有血河毒海灌吞的果報;四、瞋習因,有宮割斬斫等果報;五、詐習因,有杻械鞭杖等的ꨊ G報;六、誑習因,有騰擲飛墜漂淪等的果報;七、冤習因,有投擲擊射等的果報;八、見習因,有勘問權詐拷訊推鞫等的果報;九、枉習因,有拘押按捺迫蹙其體與瀝灑其血等的果報;十、訟習因,有業鏡之火珠披露其宿業以 對驗的果報。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 【十善巧】 緣覺乘行人所觀察的十種項目,即蘊善巧(五蘊)、處善巧(十二處)、界善巧(十八界)、緣起善巧(十二因緣)、處非處善巧、根善巧、世善巧、諦善巧、乘善巧、有為無為善巧。 【十善戒】 守持十善業道的戒法。十善見十善條。 【十善菩薩】 指圓教十信位的菩薩。仁王經說:「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苦海輪。」 【十善業道】 十種良善的行為是通向善處的道路。 【十善十惡】 十善與十惡。十善見十善條。十惡見十惡條。 【十無二】 諸佛具有十種決定無二的自在法,即一、一切諸佛悉能善說授記之言說,決定無二;二、一切諸佛悉能隨順眾生之心念,使其意滿,決定無二;三、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諸佛,與其所化一切眾生之體性本等,ꠊ M定無二;四、一切諸佛悉能知世法及諸佛之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五、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諸佛所有之善根同一善根,決定無二;六、一切諸佛悉能觀覺一切諸法,演說其義,決定無二;七、一切諸佛悉能具足去來今諸佛之 慧,決定無二;八、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剎那,決定無二;九、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之佛剎入於一佛剎之中,決定無 二;十、一切諸佛悉能知三世一切佛之語,即一佛之語,決定無二。 【十無礙】 用周無礙、相遍無礙、寂用無礙、依起無礙、真應無礙、分圓無礙、因果無礙、依正無礙、潛入無礙、圓通無礙。 【十無盡戒】 即梵網經所說的十重禁戒。見十重戒條。 【十無盡藏】 十種含藏無盡法海之法,即行藏、戒藏、慚藏、愧藏、聞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辨藏。 【十支論】 以瑜伽論為本的十種支論,即百法論、五蘊論、顯揚論、攝大乘論、雜集論、辨中邊論、二十唯識論、三十唯識論、大莊嚴論、分別瑜伽論。 【十法行】 十種行持經典的方法,即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 【十法界】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前六是六凡,後四是四聖。 【十重戒】 又名十波羅夷,即梵網經中所說的十無盡藏戒,因此種戒的戒相雖只有十種,但是已經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無盡藏戒。又因別於四十八之輕戒,故稱為重,誰要是犯了,即得波羅夷罪。十重戒是殺戒、盜戒ꄊ B淫戒、妄語戒、酤酒戒、說四眾過戒、自讚毀他戒、慳惜加毀戒、瞋心不受悔戒、謗三寶戒。 【十重障】 別教的菩薩在十地時所漸漸斷除的十種重障,即異生性障、邪行障、闇鈍障、微細煩惱現行障、於下乘般涅槃障、麤相現行障、細相現行障、無相中作加行障、利他中不欲行障、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十重無明】 菩薩十地中,每一地皆有其無明,故十地有十重無明。 【十習因】 召感十果的十因。見十因十果條。 【十普門】 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斷惑普、入法門普、神通普、方便普、說法普、供養諸佛普、成就眾生普。 【十玄門】 又名十玄緣起,華嚴宗所立,係示四種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能通此義,則可入於華嚴大經之玄海,故名玄門。又此十玄妙法,互為緣而起他,故曰緣起。即:同時具足相應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ꐊ ㄕP門、諸法相即自在門、隱密顯了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法界門、託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具德門。 【十住心】 是密宗的教相判釋。一、異生羝羊心,異生,謂凡夫,凡夫不辨善惡,但念淫食,如彼羝羊,此即三惡趣的修因。二、愚童持齋心,即由外因緣發起善心,或行世善,或持五戒,此即人間之果報。三、嬰童無畏心ꄊ A即求生天上,離惡趣苦,或修十善,此是大乘的住心。(以上三心,為世間住心,在佛法五乘中,屬人天乘。)四、唯蘊無我心,即已空人我,唯存五蘊,此是聲聞乘的住心。五、拔業因種心,即觀十二因緣,拔惑業因緣之種 ,出於三界,此是緣覺乘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屬小乘教。)六、他緣大乘心,即起度他之無緣大悲,此是法相宗的住心。七 、覺心不生心,即起八不之正觀,無知心性本來清淨,不生不滅,此是三論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屬三乘教。)八、一道無為心,一道即一乘法,生佛不二,境智圓融,無相無為,一道清淨,此是天台宗的住心。九、極無ꘊ 菮吨腄A緣起無自性,無自性之極致,則事事無礙,此是華嚴宗的住心。(以上二心,均屬一乘教。)十、秘密莊嚴心,秘密莊嚴即曼荼羅,此是真言宗的住心,是為金剛乘教。 【十齋日】 十個行持八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据地藏經說,以上十日是諸罪結集定其輕重的日子,若人能於此十齋日對著佛菩숊 蘆爾t像讀誦地藏經一遍,則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 【十勝行】 即菩薩於十地時所修的十波羅蜜。見十波羅蜜條。 【十煩惱】 又名十惑,即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十乘觀】 乘是車乘,行者修佛道,如駕大白牛車,直達涅槃寶所,故名為乘。此十乘,雖標為十,只有一法,即觀不思議境,其餘皆是資助作觀之法,合之為十種,故稱十乘。第一觀名觀不思議境,即以能觀之智,觀自心ꐊ 丑A微細的妄念,此妄念即一切法的起源,故是心亦是法,是法亦是心,要把它觀成即空即假即中的不思議境,若是上根人,即能悟入涅槃妙心,直達寶所。第二觀名發真正菩提心,指中根人,修第一觀未得真證時,則發上求菩 提,下化眾生的真正菩提心,助成觀法。第三觀名善巧安心,此言於第二觀,尚不得真證時,更修止觀,以方便善巧,安住於一 心也。第四觀名破法遍,此言於第三觀,尚不得真證時,要以一心三觀的智慧,遍破三惑的情勢,然後乃能得證。第五觀名識塞通,此言於第四觀,尚未入法性時,能了別煩惱、生死、六蔽等為塞,菩提、涅槃、六度等為通,ꘊ 蚋鰶貑q通也。第六觀名道品調適,此言於第五觀尚未達真性時,可知道之法門,必與我不相應。如是則當一一調試三十七科道品,採擇適於吾機者,修之以入道,中根人,至此第六觀,必發真證。第七觀名對治助開,此言最下 根人,若對於第六觀觀行尚未通達,則必有迷事的粗惑為障,如是則當修五停心或六度等行,以對治事惑,助開正道理觀也。第 八觀名知位次,謂於修行乃至證果的位次,如實了知。第九觀名能安忍,謂至此障轉慧開,神智爽利,於內外障礙,皆能安忍不動了。第十觀名離法愛,謂至此內外障惑,悉皆斷除,惟有法愛存在,若斷法愛,即發現真正中道ꄊ C 【十念】 1.念十聲的南無阿彌陀佛。2.念十口氣的南無阿彌陀佛。 【十念處】 菩薩所時常觀念的十種境界,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境界念處、阿蘭若念處、都邑念處、名聞利養念處、如來學問念處、斷諸煩惱念處。 【十念往生】 觀無量壽經中所說的下品下生者的往生法,就是造諸惡業的凡夫,在臨命終時,若遇到善緣的相助,急念十聲的阿彌陀佛,就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十波羅夷】 十重禁戒。見十重戒條。 【十波羅密】 施波羅密、戒波羅密、忍波羅密、精進波羅密、禪波羅密、般若波羅密、方便波羅密、願波羅密,力波羅密、智波羅密。此十波羅密是唯識論所立,稱為十勝行,即菩薩在十地時所修行的道法。 【十波羅密菩薩】 檀波羅密等十位菩薩。 【十金剛心】 十種像金剛寶石一樣晶瑩銳利的心,即覺了法性、化度眾生、莊嚴世界、善根回向、奉事大師、實證諸法、廣行忍辱、長時修行、自行滿足、令他願滿。 【十金剛心向果】 十種迴向的法門。梵網經心地品說:「十金剛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迴向心,四達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無相心,九慧心,十不壞心。諸佛當知,從是十金剛心,入堅聖忍中。」 【十大弟子】 釋迦佛的十位大弟子,即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羅甎羅密行第一。 【十遍處定】 與十一切處同。 【十甘露王】 阿彌陀佛的別名。 【十不二門】 色心不二門、內外不二門、修證不二門、因果不二門、染淨不二門、依正不二門、自他不二門、三業不二門、權實不二門、受潤不二門。 【十不善業】 十種不良善的行為。見十惡條。 【十發趣心】 即十住法門。梵網經心地品說:「十發趣心向果,一捨心,二戒心,三忍心,四進心,五定心,六慧心,七願心,八護心,九喜心,十頂心。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入堅法忍中。」 【十種不淨】 愚痴有十種的不淨,即身不淨、口不淨、意不淨、行不淨、住不淨、坐不淨、臥不淨、自行不淨、化他不淨、所期不淨。 【十種方便】 布施方便、持戒方便、忍辱方便、精進方便、禪定方便、智慧方便、大慈方便、大悲方便、覺悟方便、轉不退法輪方便。 【十種自在】 一、壽命自在。菩薩成就法身慧命,已無生死壽夭之數,雖經歷萬劫而不增長,即短促的剎那亦不減退,但為渡眾生,隨機示現長短壽命之相,其心無所罣礙。二、心自在。菩薩了達諸法空性,不受任何的罣礙ꄊ A故能智慧方便,入無量三昧,遊戲神通,超然獨立。三、財自在。菩薩能以無量福德莊嚴無量佛土,亦以無量珍寶物資布施眾生,更作無畏與法樂布施,救護與滿足一切眾生之所欲樂。四、業自在。菩薩梵行已立,所作皆辦, 我生已盡,不受後有,再不受業的拘束。五、生自在。菩薩住於無生法忍中,但為饒益眾生,所以隨類受生,藉以度脫無量眾生 ,但卻能去住無礙,生死無染。六、願自在。菩薩能隨願樂成,無有障礙,在各種剎土中,皆能修成無上正等正覺。七、解自在。菩薩能了達諸法,破一切所執,故能勝解成就,且能示現種種色身,為諸眾生演說無量妙法。八ꄊ B如意自在。菩薩法力無邊,神通廣大,為度諸眾生,能於各種世界中,示現變化,隨意自如。九、智自在。菩薩悲智俱足,能於十方世界,演說圓音利樂一切眾生。十、法自在,菩薩辯才無礙,為度眾生樂說諸法,於諸法中, 圓融通達。 【十種行願】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 【十種依果】 菩薩遵循著菩薩乘去修行,所獲得的功德有十種,叫做十種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識依果(隨順和合)、善根依果(長養諸善根)、諸波羅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ꄊ ^、諸願依果(長養菩提)、諸行依果(廣為修習)、菩薩依果(得一生補處)、供養佛依果(信心不壞)、一切如來依果(離正教轉倒)。 【十種智力】 十智與十力。見十智與十力條。 【十種智明】 1.指華嚴經十明品所說的十種智明,即善知他心智明、無礙天眼智明、深入過去際無礙宿命智明、深入未來際劫智明、無礙清淨天耳智明、安住無畏神力智明、分別一切言音智明、出生無量阿僧祇色身莊嚴智ꤊ 畍B一切諸法真實智明、一切諸法滅定智明。2.指華嚴經離世間品所說的十種智明,即知一切境界業報智明、知一切境界寂妙滅智明、知一切所緣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聞十方智明、普壞染著心智明、能以方便受生智明、捨 離想受境界智明、知一法無相無性智明、知眾生緣起本無有生智明、以無著心濟渡眾生智明。 【十種眾生】 十法界的眾生。 【十種觀法】 天台宗所說的十乘觀法。 【十種供養】 華、香、瓔珞、抹香、塗香、燒香、繪幢幡、衣服、妓樂、合掌。 【十種方便戒】 又名三世無障礙戒,即密教所說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十種方便學處】 即十種方便戒。 【十種有依行輪】 有依行是有可以依憑的行業的意思,輪是摧破的意思,合起來說,就是眾生可以依憑這十種的行業去修習菩提,最終能夠摧破一切的煩惱惑業。即具足淨信,具足慚愧,安住律儀,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ꘊ 穖艉腄A安住捨心,具正皈依,具足精進,常住寂靜。 【十根本煩惱】 與十使同。 【十萬億佛土】 指極樂世界。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十蓮華藏世界】 無盡的蓮華藏世界。十就是表示滿數和無盡的意思。 【十一位】 十地加等覺,叫做十一位。 【十一法】 比丘所應成就的十一種法,即戒、定、慧、解脫、解脫見慧、根寂、知足、修法、知方使、分別義、不著利。 【十一果】 比丘若以慈心修一切布施,則能獲得十一有的果報。 【十一想】 謂比丘應以十一想來思念如來,即戒意清淨、威儀具足、諸根不錯、信意不亂、常有勇健意、苦樂不以為意、意不忘失、止觀現在前、三昧意無休息、智慧意無量、觀佛無厭息。 【十一切處】 又名十遍處,即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等十法,使其一一周遍於一切處。 【十一苦法】 阿練若、乞食、一處坐、一時食、正中食、不擇家食、守三衣、坐樹下、露坐閑靜處、著補衲衣、在塚間住。若有人能於十一年中學習此苦法,則此生可得阿那含果,再生可得阿羅漢果。 【十一遍使】 即七見二疑二無明。七見是邪見、我見、常見、斷見、戒盜見、果盜見、疑見;二疑是疑事、疑理;二無明是根本無明、枝末無明。 【十一遍行惑】 與十一遍使同。 【十二入】 即六根與六塵。與十二處同。 【十二支】 十二因緣。 【十二地】 十地和等覺、妙覺。 【十二處】 六根六塵合稱為十二處。處是出生之義,即由六根六塵出生六識。則六根、六塵、六識便合成十八果。 【十二光佛】 阿彌陀佛的十二個光明尊號,即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燄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十二因緣】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是無明(貪瞋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ꄊ B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 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茲列表說明如下:            ┌1  無明   (貪瞋痴等煩惱)─────(惑)      ┌過去二因─┤      │     └2  行    (造作諸業)───────(業)      │     ┌3  識    (業識投胎)───────(苦)      │     │4  名色   (但有胎形六根未具)───(苦)      │現在五果─┤5  六入   (長成眼等六根人形)───(苦) 十二因緣 │     │6  觸    (出胎與外境接觸)────(苦)  與  ─┤     └7  受    (與外境接觸生苦樂感受)─(苦) 三世因果 │     ┌8  愛    (對境生愛欲)──────(惑)      │現在三因─┤9  取    (追求造作)───────(惑)      │     └10 有    (成業因能招未來果報)──(業)      └未來二果─┌11 生    (再受未來五蘊身)────(苦)            └12 老死   (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苦)  【十二緣起】 十二因緣的別名。緣起是諸法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意思。 【十二有支】 十二因緣的別名。有即世間所有,支即支分,謂所有生死流轉,皆不出此十二支分。 【十二緣門】 十二因緣。 【十二分教】 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 一切經教的內容分為十二類,叫做十二部經,也叫做十二分教。一、長行,以散文直說法相,不限定字句者,因行類長,故稱長行。二、重頌,既宣說於前,更以偈頌結之於後,有重宣之意,故名重頌。三、孤뀊 _,不依前面長行文的意義,單獨發起的偈頌。四、因緣,述說見佛聞法,或佛說法教化的因緣。五、本事,是載佛說各弟子過去世因緣的經文。六、本生,是載佛說其自身過去世因緣的經文。七、未曾有,記佛現種種神力不思 議事的經文。八、譬喻,佛說種種譬喻以令眾生容易開悟的經文。九、論議,指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十、無問自說,如阿彌 陀經,係無人發問而佛自說的。十一、方廣,謂佛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十二、記別或授記,是記佛為菩薩或聲聞授成佛時名號的記別。此十二部中,只有長行、重頌與孤起頌是經文的格式,其餘九種都是依照經文中所載ꐊ 壯O事而立名。又小乘經中無自說、方等、授記三類,故僅有九部經。 【十二頭陀】 十二條頭陀行者所應遵守的規則,即一、納衣,又名冀掃衣,即拾人丟棄不用的破布洗淨之後縫納為衣;二、三衣,又名但三衣,即但著僧伽梨、鬱多羅和安陀會等三衣,不用其餘的長衣。(以上二衣,屬於衣ꨊ A。)三、乞食,又名常乞食,即自行乞食,不敢受他之請待與僧中之食;四、不作餘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後,不更作二度以上的正食,二度以上的正食叫做餘食;五、一坐食,又名一食,即午前一度正食之後,不更作小食, 餅果粥等叫做小食;六、一揣食,又名節量食,即受一丸之食於蘰中便止,不再多接受。(以上四種屬於食事。)七、阿蘭若處 ,華譯遠離處,或空閉處,即住於遠離人家的空閉處;八、塚間坐,即住於墳墓之處;九、樹下坐,即住在樹下;十、露地坐,即樹下猶有庇蔭,去而住於露天之地;十一、隨坐,即有草地即住,不必樹下露地;十二、常坐不ꨊ 蛂A即常趺坐而不橫臥。(以上五種屬於住處。) 【十二法入】 頭陀行者的十二種行法,即住阿蘭若處、常乞食、次第乞食、受一食法、節量食、中後不飲果漿蜜糖、著冀掃衣、但三衣、塚間住、樹下止、露地坐、但坐不臥。 【十二門禪】 四禪、四無量、四空定,合稱為十二門禪。 【十二願王】 藥師如來有十二個大願,所以被稱為十二願王。 【十二重城】 十二因緣的別名。五句章句經說:「一切眾生常在長獄,有十二重城圍之,以三重棘籬籬之。」十二重城即十二因緣,三重棘籬即三界。 【十二無為】 又名十二真如,或十二空。見十二真如條。 【十二真如】 又名十二無為,或十二空。一、真如,即諸法的體性真實如常;二、法界,界是所依之義,即諸法所依之所;三、法性,即諸法的體性;四、不虛妄性,即毫無虛妄;五、不變異性,即沒有生滅變異;六、平等ꤊ 吽A即沒有差別不同;七、離生性,即離生滅;八、法定,即法性常住;九、法住,即諸法住於真如的法位;十、實際,即諸法性真實到極點;十一、虛空界,喻理體周遍於法界;十二、不思議界,即理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十二行相】 四諦各有示勸證的三行相,合成十二行相。 【十二行法輪】 即三轉法輪。 【十四根】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憂喜苦樂捨等五受,男女意命等四根,合稱為十四根。 【十六心】 與八忍八智同。 【十六心行】 與十六行相同。 【十六觀】 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種觀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樹想、八功德水想、總觀想、花座想、像想、遍觀一切色身想、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普觀想、雜觀想、上輩生想、中輩生想、下봊 疉芛Q。 【十六觀門】 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觀,因乃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門戶,所以叫做十六觀門。見十六觀條。 【十六行】 四諦的十六行相,簡稱十六行,又叫做十六諦觀,即苦法智忍等十六種觀法。見八忍八智條。 【十六行相】 簡稱十六行。見十六行條。 【十六知見】 又名十六神我,未見道的人,在五蘊法中強立主宰,妄計有我我所,而有十六種的知見,即我、眾生、壽者、命者、生者、養育、眾數、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 【十六神我】 見十六知見條。 【十六特勝】 觀察四念處有十六種的特勝,即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悩身、除諸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捨。 【十六羅漢】 賓度羅跋囉惰闍尊者(舊稱賓頭盧頗羅墮誓)、迦諾迦伐蹉尊者、迦諾迦跋釐惰闍尊者、蘇頻陀尊者、諾距羅尊者、跋陀羅尊者、迦理迦尊者、伐闍羅弗多羅尊者、戍博迦尊者、半托迦尊者、囉怙羅尊者(舊稱쌊 馱炕^、那伽犀那尊者、因揭陀尊者、伐那婆斯尊者、阿氏多尊者、注荼半托迦尊者。以上十六大阿羅漢,受佛敕,永住此世,以濟度眾生。 【十六遊增地獄】 八熱地獄,每一獄的四門,各有十六副地獄,此十六副地獄的痛苦,一獄比一獄加深,故名遊增。罪人在八熱地獄受罪後,又要經過十六遊增,次第受苦,其名為:斤斧、豺狼、劍樹、寒冰、黑沙、沸屎、씊 K釘、焦渴、飢餓、銅鑊、多鑊、石磨、膿血、量火、灰河、鐵丸。 【十七地】 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十七種法門,即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三摩呬多地、非呬三摩多、有心地、無心地、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有餘依ꘊ a、無餘依地。 【十八天】 指色界的十八層天,其中初禪天有三天,即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天也有三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天也有三天,即少淨天、無量淨天、悩淨天;四禪天共有九天,即無雲天、福生天、廣ꨊ G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 【十八變】 羅漢於入定時所現的十八種神變。 【十八空】 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 【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名為十八界。此中因根對塵,中間發識以了別境界。如眼根為能發,眼識為所發,色塵為助發ꄊ C眼根如是,餘根可類推。每一根的根境識,必須同時具備,才會發生效用。其關係有如下表:      十 八 界 及 其 效 用     六根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根  根  根  根  根  根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塵界┌色  聲  香  味  觸  法        │塵  塵  塵  塵  塵  塵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六識界┌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識  識  識  識  識  識        └界  界  界  界  界  界          │  │  │  │  │  │         │  │  │  │  │  │     效用  見  聞  嗅  嘗  覺  思 【十八物】 菩薩戒經說菩薩修頭陀行時,或是遊方到很遠的地方去,應時常隨身攜帶十八種東西,即楊枝、澡豆(和水洗手之豆粉)、三衣、瓶(淨水瓶)、蘰、坐具(尼師壇)、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ꄊ B鑷子、繩床、經、律(即梵網經)、佛像、菩薩(即文殊彌勒,是為梵網三尊)。 【十八生處】 色界的十八天處。 【十八應真】 十八羅漢。應真即羅漢的別名。 【十八羅漢】 1.於十六羅漢加慶友尊者和賓頭盧尊者而成十八羅漢。2.於十六羅漢之前加迦葉尊者和軍徒蘰歎尊者而成十八羅漢。 【十八不共法】 佛的十八種功德法,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捨、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ꄊ B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十八層地獄】 在十八泥犁經中,列有十八層地獄,即光就居、居虛倅略、桑居都、樓、房卒、草烏卑次、都盧難旦、不盧半呼、烏竟都、泥盧都、烏略、烏滿、烏藉、烏呼、須健居、末都乾直呼、區通途、陳莫。這些都是넊 諨窗A都是一些刀兵殺傷,大火大熱,大寒大凍,大坑火谷等的種種罪刑。十八地獄是以受罪時間的長短,與罪刑等級輕重而排列,若墮最短時間的第一光就居地獄的壽命,以人間三千七百五十歲為一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 為一年,經一萬歲,也就是人間一百三十五億年,才命終出獄。逐次向後,每一地獄各各比前一地獄,增苦二十倍,增壽一倍。 到了第十八地獄時,簡直苦得無法形容,並也無法計算出獄的日期了。 【人】 欲界中的有情,為六道眾生之一,思慮最多,因過去世中曾修中品善之因,故今世召感人道之果。 【人身】 人的身體。人的身體是由色(物質)受想行識(精神)五蘊組合而成的。 【人天】 人趣與天趣。 【人道】 六道之一,即人的道途,也就是人間的意思。 【人見】 又名我見,或人我見,即固執人有一個實在我體的邪見。 【人執】 又名我執,或人我執,即固執身體中有一個我的邪見。 【人空】 又名生空,或我空,即觀人身是五蘊假合而有,其性本空,亦即悟五蘊無我的真理。 【人空觀】 觀察人空道理的行法。 【人師子】 佛的稱號,因佛是九法界之王,猶如獅子是百獸之王一樣。 【人我執】 二執之一,即執著人體中有一個我的見解。 【人我見】 二我見之一、如計有我、人、眾生、壽者等,都稱為人我見。 【人非人】 1.緊那羅的別名,因緊那羅似人而非人。2.天龍八部眾的總稱。 【人無我】 又名眾生無我、生空、人空、我空等,人體為五蘊假和合,其中無真實的我體,故云人無我。二無我之一。 【人無我智】 二無我智之一。 【入】 悟了真理的意思。 【入心】 在三乘行位的十地中,每一地都分為入、住、出的三位,初入其地,叫做入心。 【入定】 入於禪定之中。 【入空】 悟入諸法性空的道理。 【入信】 由信入道的意思。 【入聖】 進入聖人的地位。 【入滅】 證入涅槃,又名圓寂,也作為聖者謝世的代名詞。 【入觀】 入於觀照之中。 【入世】 入於世間以普度眾生。 【入世法】 入於世間以解除眾生痛苦的方法。入世法講求去三毒,持五戒,弘十善,行六度,這也是出世法的基礎。 【入法界】 法界是諸法的理體,而諸佛所證的境界,正是這種諸法的理體,叫做入法界。 【入我我入】 如來的三密入於我,我的三業入於如來,亦即如來的三密與眾生的三業,彼此相應互入,因而具足一切諸佛的功德於吾身,這種情形叫做三平等,也叫做三平等觀。 【入住出三心】 在菩薩階位的十地中,每一地都分為三位,就是入其地位,居其地位,和出其地位,當出其地位之後,又再進入於後一地之中。 【了因】 二因之一,即以智慧去透視事物的原理,如燈照物,了了可見。 【了悟】 已經醒悟。 【了生】 了脫生死。 【了義】 說理非常透徹究竟的意思。 【了義經】 說理非常透徹和究竟的經典。 【刀途】 三途之一,即畜生道的別名,因畜生常被殺而死。 【力忍】 一個人在受辱的時候,縱然已起瞋心,但如能即時覺悟瞋火之害,以功力克制,竭力忍耐,使不發作此種功夫稍有勉強,故名力忍。 【力波羅密】 十波羅密之一。 【三力】 1.一、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二、如來加持力,即如來的加持;三、法界力,即自心所具的佛性。2.慧眼力、法眼力、化導力。3.佛威力、三昧力、行者本願功德力。 【三大】 體大、相大、用大。體大是一切眾生心的體性,真如平等,無生無滅,不增不減,畢竟常在;相大是一切眾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淨等一切功德;用大是一切眾生心的體性,具足一切的功德,內可自我觀뜊
檔案過大!部分文章無法顯示
【漏盡意解】 斷盡一切煩惱之後心意獲得解脫,這是小乘阿羅漢所證得之果。 【漏盡無畏】 與漏盡無所畏同。 【漏盡無所畏】 四無所畏之一,即在大眾之中明言我已經斷盡一切煩惱而無所怖畏。 【漏盡阿羅漢】 斷盡一切煩惱的阿羅漢。 【漸悟】 逐漸覺悟。見二悟條。 【漸教】 由淺入深的教法,如先說小乘然後才說大乘是。 【漸斷】 逐漸的斷除。 【漸次觀】 天台宗三種止觀之一,即先修數息觀,漸進而修至極的實相觀。 【漸頓教】 漸教與頓教。漸教是由淺入深逐漸成功的教法;頓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在天台化儀四教中,藏通別三教屬漸教,圓教屬頓教。 【汚璃】 一種青色的寶石,是七寶之一。 【汚璃王】 舍衛國波斯匿王的兒子,他嗣王位後,便率兵消滅迦毘羅衛國的釋種,涅槃經叫他琉璃太子。 【疑】 狐疑不信,是六根本煩惱之一。 【疑見】 對真理懷著猶豫不決的見解,是十種見之一。 【疑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疑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疑蓋】 五蓋之一。見五蓋條。 【疑城胎宮】 阿彌陀佛的淨土的邊埵,有一座以七寶所莊嚴的宮殿,凡是懷著懷疑的心去念佛的人,將來就胎生到這宮殿中,可是在五百年間,不得聽聞三寶之名。因為是疑惑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做疑城,又因為是胎ꔊ 耵漁c殿,所以叫做胎宮。 【盡形壽】 盡我們這一世的身形和壽命。 【盡未來際】 盡未來世的意思,亦即永恆之義。 【盡虛空界】 盡十方虛空以為界,虛空無界,故無窮盡。 【福分】 見二分條。 【福行】 見三行條。 【福因】 招感福報的業因,亦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 【福地】 寺院的德號,因寺院是生長福德之地。 【福足】 見二足條。 【福智】 福德與智慧。佛菩薩的化身,即以福德和智慧來作莊嚴。 【福業】 召感福報的業因。見三福業條。 【福慧】 福德和智慧,此二者是佛菩薩的二種莊嚴。 【福田】 田以生長為義,人若行善修慧,猶如農夫於田下種,能得福慧之報,故名福田。 【福田衣】 袈裟的別名。 【福德】 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與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內證佛性無漏智才是功德,福德功德俱修俱足,才是出離生死苦海乃至成佛作祖之道。 【福德莊嚴】 二種莊嚴之一,即修福德之善行以莊嚴佛果。 【種性】 各種的根性。 【種智】 一切種智的簡稱。見一切種智條。 【種識】 種子識的簡稱,是第八識的別名。 【種覺】 佛證一切種智之後,便能大覺圓滿,故名種覺。 【種子】 法相宗將阿賴耶識中,能生一切法的功能,叫做種子,說它好像植物的種子能開花結果。 【種子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 【種種界智力】 十力之一。 【種種勝解智力】 十力之一。 【稱念】 稱名念佛。 【稱名】 稱念佛的名號。 【稱名正行】 見五正行條。 【稱名雜行】 見五雜行條。 【精舍】 寺院的別名。 【精進】 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 【精進根】 五根之一。 【精進覺支】 見七覺分條。 【精進如意足】 四如意足之一。 【精進波羅蜜】 又名勤波羅蜜,見六波羅蜜條。 【維摩】 維摩詰的簡稱,華譯為淨名,淨是清淨無垢之義,名是聲名遠揚之義,相傳是金粟如來的化身,自妙喜國化生在此世上,以居士的身份輔助釋迦教化眾生。 【維摩詰】 見維摩條。 【綺語】 說無禮義不正經的話,是十惡之一。 【緇素】 緇是紫黑色,素是白色,僧著紫黑衣,俗人多著白衣,故號僧俗為緇素。 【聞慧】 聽聞佛法能生智慧,為三慧之一。 【聞法】 聽聞佛的教法。 【聞法難】 很難有機會聽到正法,是四難之一。 【聞持】 聞佛的教法而憶持不忘,即陀羅尼。 【聞持陀羅尼】 簡稱聞陀羅尼,是四陀羅尼之一。 【聞思修】 見三慧條。 【聞成就】 見六成就條。 【蓋】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覆蓋行者的清淨心,使善心不能開發。 【蓋纏】 五蓋與十纏。 【誓願】 立誓和發願。諸佛菩薩都有總別的二種誓願,如四弘誓願是總誓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與藥師佛的十二願是別誓願。 【誓願安樂行】 見四安樂行條。 【語密】 如來三密之一。見三密條。 【語業】 三業之一,即口之所語,如妄言綺語等是惡語業,如愛語實語等是善語業。 【說法】 演說佛的教義。 【說通】 能隨順眾生的根機,以巧方便為之說法,叫做說通。 【說因部】 說一切有部的別名。 【說假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於佛滅後二百年間由大眾部中分出。 【說轉部】 經量部的別名,小乘二十部之一。 【說出世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於佛滅後二百年由大眾部中分出。 【說一切有部】 簡稱有部,別名說因部,為小乘二十部之一。 【說障法無所畏】 見四無畏條。 【說障道無所畏】 見四無畏條。 【說出苦道無所畏】 見四無畏條。 【輕安】 輕鬆安祥。 【輕安覺支】 見七覺分條。 【遠師】 慧遠法師。 【遠行地】 菩薩十地中之第七地名。 【銀輪王】 四輪王之一。見轉輪王條。 【銅輪王】 四輪王之一。見轉輪王條。 【銅鍱部】 上座部的別名。 【障】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障礙聖道。 【障盡解脫】 見二解脫條。 【魂神】 心識的別名,俗稱為靈魂。 【魂魄】 心身的別名。魂是心識,有靈用但無形;魄是有形的身體,是心識的依處。 【鼻入】 十二入之一。 【鼻根】 六根之一。 【鼻識】 六識之一。 【嘉祥】 隋會稽嘉祥寺吉藏大師,以寺名稱為嘉祥,是三論宗之祖。 【漉水囊】 比丘六物之一,即濾水去蟲的器具。 【增劫】 人壽由十歲起,每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之間,叫做增劫。 【增悲】 在菩薩的種性中,有悲增和智增的二種,速斷煩惱而證佛果,叫做智增,不斷煩惱而永利眾生,叫做悲增。悲增智增又名增悲增智。 【增上】 增強其向上之勢。 【增上緣】 見四緣條。 【增上慢】 見七慢條。 【增上心】 1.強盛的心。2.定心的別名,因定心的勢力很強盛。 【增上心學】 即定學,三學之一。 【增上戒學】 即戒學,三學之一。 【增上慧學】 即慧學,三學之一。 【增長】 增進長大。 【增長天】 四王天中南方天之名。見四天王條。 【增長廣目】 增長天與廣目天。 【廣目天】 四天王天之一。 【廣果天】 色界四禪八天中之第三天名。 【廣長舌】 佛三十二相之一,佛舌廣長,而且柔軟紅薄,能覆面至髮際。 【廣長輪相】 大日如來要說真言時,必先現其周遍法界之廣長舌,以證明其言誠實非虛,叫做如來廣長輪相。 【廣博身如來】 大日如來的別名。 【廣狹自在無礙門】 十玄門之一。 【影向眾】 見影響眾條。 【影響眾】 又作影向眾,為四眾之一,諸佛與法身菩薩,為了贊助釋迦如來的教化,於是應現如影如響之身,以擁護釋迦如來的道場。 【德號】 表現佛功德的名號。 【慧】 叡智的意思,也就是確知諸法真相的智慧。 【慧力】 智慧有消除煩惱的力量,為五力之一。 【慧日】 (喻)佛的智慧如日能照明一切黑暗。 【慧可】 北魏洛陽人,初名神光,後在嵩山少林寺拜達摩為師,改名為慧可,承接達摩的衣蘰,為禪宗之第二祖。 【慧目】 智慧的眼目。 【慧足】 見二足條。 【慧門】 通入智慧的法門。 【慧命】 把智慧當生命。修行人全靠智慧,所以修行人把智慧當做生命。 【慧能】 唐朝高僧,係中國禪宗之第六祖。見惠能條。 【慧根】 智慧的根性,為五根之一。 【慧學】 三學之一。 【慧劍】 (喻)智慧鋒利如刀劍,能斬斷一切的煩惱。 【慧遠】 中國東晉時人,居廬山,與劉遺民等同修淨土,為淨土宗之始祖。 【慧印】 又名智印,即是決定不變的意思,如來的智慧,因契合諸法的實相,而決定不變,所以叫做慧印。 【慧印三昧】 產生慧印的禪定。 【慧炬】 智慧的火炬。 【慧炬三昧】 法華經所說十六三昧之一,入此三昧,能興發智慧之火炬,照明世間的險難。 【慧無減】 十八不共法之一。 【憍】 憍慢自大。 【憍慢】 自大高傲的心理。 【憍陳如】 五比丘之一,也就是佛最初的弟子。 【摩頂】 佛用手撫摩弟子之頂。通常佛不是為了付囑大法而撫摩弟子之頂,就是為了授記而撫摩弟子之頂。 【摩頂授記】 摩頂是佛用手撫摩弟子之頂,授記是授將來成佛的預記。 【摩訶】 譯義為大、多、勝。 【摩訶衍】 摩訶衍那的簡稱,華譯為大乘。 【摩訶衍那】 華譯大乘。 【摩訶薩】 摩訶薩埵的簡稱。 【摩訶薩埵】 華譯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作佛之大心願的眾生,亦即大菩薩。 【摩訶摩耶】 即摩耶夫人,她是淨飯王的夫人,也是釋尊的母親。 【摩訶迦葉】 摩訶迦葉波的簡稱,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頭陀第一著稱。 【摩訶目犍連】 簡稱目犍連,或目連,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稱。 【摩訶般若】 華譯為大智慧,即佛照了諸法實相的智慧。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華譯為大智慧度,意謂乘此大智慧則能由生死苦海渡到涅槃彼岸。 【摩訶般涅槃那】 華譯為大滅度,或大圓寂入。見大般涅槃條。 【摩觸】 學法女六法之一。 【摩觸戒】 八波羅夷之一。見八波羅夷條。 【摩呼洛伽】 又譯作摩甎羅伽,八部眾之一,即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 【摩甎羅伽】 見摩呼洛伽條。 【摩醯首羅天】 華譯為大自在天,在色界的最高處。 【敷具】 袈裟的別名。 【數門】 數息門的簡稱,即數息觀。 【數息門】 六妙門之一。 【數息觀】 默數呼吸的出入以停止心想散亂的觀法,為五停心觀之一。 【樂】 遇好緣好境而心情愉快。 【樂神】 即乾闥婆,為八部眾之一。 【樂邦】 安樂的邦土,通常是指西方極樂世界。 【樂果】 至樂之果,即涅槃。 【樂受】 三受之一。 【樂說】 四無礙之一。 【樂說無礙】 見無礙解條。 【樂說無礙智】 見四無礙智條。 【樂變化天】 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名。 【潔齋】 謂停止淫事及斷除酒肉。 【熟酥味】 見五味條。 【熱惱】 因痛苦而身熱心惱。 【熱鐵地獄】 以熱鐵造成的地獄。 【瞋】 惱怒打罵傷害別人,為三毒之一。 【瞋火】 怒火。 【瞋心】 瞋恚無忍的心,為三毒之一。 【瞋毒】 三毒之一。 【瞋病】 三病之一。 【瞋縛】 三縛之一。 【瞋恚】 三毒之一。 【瞋恚火】 1.怒火。2.(喻)怒火能將人的一切功德燒毀。 【瞋恚使】 五鈍使之一。 【緣】 1.事物的相涉關係,如因緣。2.攀附的意思,如攀緣。 【緣力】 助緣的力量。 【緣心】 攀緣事物的心。 【緣日】 結緣的日子。 【緣因】 見二因緣。 【緣成】 眾緣和合而成。 【緣事】 信有因果報應的事實,叫做緣事,若信非因非果法性之妙理,則叫做緣理。 【緣理】 觀念真理。見緣事條。 【緣緣】 又名所緣緣,即所緣之緣,為四緣之一。 【緣生】 眾緣和合而生。 【緣起】 1.眾緣和合而生起,也就是各種條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一切有為法都是由眾緣和合而生起的。2.事情起始的緣由。 【緣起門】 二門之一。見二門條。 【緣起中道】 緣起即性空,性空而能緣起,這即是中道義,中道即般若無分別慧,亦名無所得智。 【緣起性空】 緣起是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說眾緣合成的諸法,其性本空,無有真實的自體。 【緣缺不生】 謂雖然主因存在,但缺乏助緣,一切事物還是不能顯現。 【緣覺】 又名獨覺,或辟支佛,於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為緣覺,若生於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為獨覺。 【緣覺乘】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依十二因緣之理而起修和悟道者,總稱為緣覺乘。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觀,自凡夫至辟支佛,論時間,速者四生,遲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處,便是證所到處,故無明顯的階位可言ꄊ C 【緣覺法界】 十法界之一。 【緣覺菩提】 三菩提之一。 【緣慮心】 四種心之一,即攀緣境界而又思慮事物的心。 【緣縛斷】 斷所緣之縳。 【羯磨】 華譯作業,即作授戒懺悔等事業的一種宣告儀式,由此宣告儀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業。 【羯磨僧】 辦理授戒懺悔等事的師父。 【羯磨戒師】 與羯磨阿闍梨同。 【羯磨阿闍梨】 又名羯磨戒師,或簡稱戒師,即授戒時讀羯磨文的師父,為授戒三師之一。 【蓮邦】 極樂世界的別名,因極樂世界的眾生都居住在蓮花之中。 【蓮剎】 極樂世界的別名。 【蓮胎】 念佛往生彌陀淨土的人,都在蓮花之中托生,因此蓮花好像母胎,所以叫蓮胎。 【蓮座】 蓮華的台座,即佛座。 【蓮眼】 青蓮華之眼,即佛眼。 【蓮宗】 淨土宗。 【蓮宗九祖】 淨土宗的九位祖師,即初祖圓悟大師廬山東林慧遠和尚,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和尚,三祖衝山般舟承遠大師,四祖衡州雲峰法照國師,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大師,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和尚,七祖武林昭慶省常和尚,八꼊 炙j杭雲棲蓮池大師,九祖鳳山梵天省庵法師。 【蓮華】 植物名。印度共有四種的蓮華,即優蘰羅華、拘物頭華、波頭摩華、芬陀利華,亦即青黃赤白四種顏色的蓮華,通常所說的蓮華,是指芬陀利白蓮華。佛教以蓮華代表清淨,因蓮華出污泥而不染。 【蓮華子】 蓮華部的弟子。 【蓮華衣】 又名蓮花服,袈裟的別名,取清淨無染之義。 【蓮華坐】 1.半跏坐名吉祥坐,結跏趺坐即是蓮華坐。2.蓮華的臺座。 【蓮華部】 胎藏界三部之一,或金剛界五部之一。 【蓮華念誦】 五種念誦之一。見五種念誦條。 【蓮華勝會】 修行念佛的集會。 【蓮華藏世界】 簡稱華藏世界,即諸佛報身的淨土,因為是由寶蓮華所成,所以叫做蓮華藏世界。釋迦的華嚴,華嚴經所說者是,彌陀的華藏,觀經所說之極樂是,大日的華藏,大日經胎藏界密嚴經所說之密嚴國是。見華藏ꔊ @界條。 【誹謗正法】 誹謗佛法。正法即佛法,誹謗佛法的人叫做謗法闡提,因其罪至重,故很難成佛。 【調御師】 佛的別名。見調御丈夫條。 【調御丈夫】 佛十號之一,佛能調御一切可度的丈夫,使他們發心修道。 【論】 佛自己議論問答以辨別道理,或是佛弟子議論佛的說話或法相,只要與佛法相應的,都叫做論,為三藏之一。 【論部】 三藏中的論藏。 【論藏】 三藏之一。見三藏條。 【賢】 證悟真理的人叫做聖,比聖略遜一籌的人就叫做賢。 【賢人】 指證得各種果位,但還沒有證得法身的人,如聲聞乘預流果以前及菩薩乘初地以前的修行人,都叫做賢人。 【賢聖】 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賢,已經斷惑證真的人即叫做聖。 【賢首】 1.比丘的尊稱,與賢者尊者同義。2.人名,為華嚴宗之第三祖。 【賢首宗】 華嚴宗,因此宗為賢首國師所發揚,故別名為賢首宗。 【賢劫】 過去的大劫叫莊嚴劫,未來的大劫叫星宿劫,賢劫即現在的大劫,因在此賢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故稱為賢劫,又名善劫。 【賢劫千佛】 現在的住中劫,名叫賢劫,在此中劫的二十小劫中,有一千佛出世,始自拘留孫佛,終至樓至佛,是名賢劫千佛,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其中之第四尊佛。 【賢冑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於佛滅後三百年,由犢子部中流出,但所說者與犢子部同。 【質多】 又作質多耶,或質帝,華譯為心,即慮知的心。 【質帝】 見質多條。 【質多耶】 見質多條。 【趣】 趣向的意思,眾生受報,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趣寂】 謂二乘人趣向於寂滅的涅槃。 【輪王】 轉輪聖王的簡稱,為世間第一有福之人。輪王有四種,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壽增至二萬歲時,鐵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增至四萬歲時,銅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及東勝身二洲。增至六萬歲時,銀輪王出現,統섊 珓n贍部、東勝身和西牛貨三洲。增至八萬四千歲時,金輪王出現,統轄四天下。通常所說的輪王,是指金輪王。參考轉輪王條。 【輪迴】 謂眾生從無始以來,展轉生死於三界六道之中,如車輪一樣的旋轉,沒有脫出之期。 【輪寶】 轉輪王的寶器。這種寶器當輪王遊行時,必先自前進,以制伏四方,有金銀銅鐵四種,故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的分別。 【輪轉】 與輪迴同義。 【遮戒】 二種戒之一。見二種戒條。 【遮性】 遮戒與性戒。見二種戒條。 【遮惡】 遮止作惡。 【遮罪】 觸犯遮戒之罪。戒有性戒和遮戒二種,殺盜淫妄是性戒,飲酒等禁戒是遮戒。觸犯性戒之罪重,觸犯遮戒之罪輕。 【遮那】 又作舍那,毘盧遮那的簡稱。顯教用舍字,密教用遮字。 【遮那教主】 毘盧遮那如來是真言兩部的教主。 【溈山】 唐潭州溈山禪師,名靈祐,福州長谿人,參百丈懷海禪師,究明心法,值武宗毀佛,裹頭隱藏於民間,大中初,還為山,宏法四十餘年寂,壽八十三。 【澄觀】 人名,居五台山清涼寺,唐德宗誕辰,講經內殿,以妙法清涼帝心,賜號清涼法師,為華嚴宗之第四祖。 【劍山】 又名劍樹,為十六遊增地獄之一。 【劍樹地獄】 十六小地獄之一。 【撥無因果】 不相信有因果報應的道理。 【彈偏斥小】 彈呵二乘的偏空,排斥小乘的自利。 【歎大褒圓】 讚歎大乘,褒揚圓頓。 【器界】 器物世界,是山河大地房屋及一切器用物品的總稱。與器世間同義。 【器世間】 指一切眾生依之而住的國土世界,因國土世界好像器物,能容納眾生居住。 【器世界】 與器世間同義。 【學】 修學戒定慧。在因位叫做有學,在果上則叫做無學。 【學人】 學道的人。 【學處】 1.修學之處,如五戒也叫五學處。2.科目,即修學佛法的科目。3.方法,即修學佛法的方法。 【學法女】 見式叉摩那尼條。 【學無學】 有學和無學。修正道以斷煩惱,叫做有學;悟真理而斷煩惱,再無可修學,叫做無學。小乘以前面之三果為有學,最後之阿羅漢果為無學,大乘則以菩薩之十地為有學,至高無上的佛果為無學。 【導師】 引導大眾進入佛道的人,是佛菩薩的通稱。 【憶持】 記憶和受持。 【懈怠】 懶惰。 【懈慢界】 又名懈慢國,此國位於我們此世界的西方十二億那由他之處,正好是去極樂世界的中途,生活在那裡的人,因貪戀其國土的快樂,人人生起一種懈怠憍慢的心理,不想再進一步的生到極樂世界去。 【擇滅】 涅槃的別名,因涅槃是人類最高智慧所選擇的寂滅法。 【擇法眼】 選擇正法之眼。 【擇法覺支】 見七覺支條。 【曇無】 又作達磨,華譯為法。 【曇摩】 見曇無條。 【樹想】 十六觀之一。 【樹下坐】 十二頭陀行之一。 【機】 1.根機。2.機緣。 【機性】 人的機根性質。 【機根】 機緣和根性。 【機教】 眾生的根機和佛的教法。 【機緣】 1.根機和因緣。2.從前結過的緣,現在到了熟的時候,也就是機會到了。 【橫起】 見橫出條。 【橫截】 橫截三界五趣生死之流,以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橫出】 淨土門易行道中有橫超與橫出的二道,聞悉如來的本願而不疑,憑此堅強的信念就會得到往生的益處,死後直接往生於真實的報土,叫做橫超,若是單憑自己的力量而修定散之諸行,將來死後往生於方便的化土,叫뀊 翔謋X。 【濁劫】 濁惡的時期,也就是五濁中之劫濁,在減劫人壽二萬歲以後開始。 【濁惡】 五濁和十惡。五濁是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劫濁;十惡是殺、盜、淫、妄、惡口、兩舌、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濁惡處】 五濁十惡之處,即娑婆世界。 【燄口】 餓鬼名,因其口出火燄,故名。 【燈】 六種供具之一。 【燈明】 六種供具之一,即在佛前所供奉的燈火,它標誌佛的智波羅蜜。 【燈明佛】 日月燈明佛的簡稱。 【燃指】 把一隻手指在佛前燒去,意思是拿這隻手指來供佛。 【燃燈佛】 見然燈佛條。 【燒香】 五種供養或六種供養之一,按照世諦來說,目的是拂邪氣,請神靈,若按照第一義諦來說,則是使所修的功德,周遍於一切處。 【燒指】 自燒手指,以表示其信仰之虔誠。 【獨覺】 又名緣覺,或辟支佛,是於無佛之世靠自己覺悟的力量而脫離生死的人。 【獨覺捨悲障】 獨覺的行人,但能自度,無利他之心,故不能起大悲心以利益眾生,因此不能獲得至高無上的佛果,故曰捨悲障。 【獨散意識】 獨的意思,是它能獨起思構,獨自分別一切法,或獨作回憶過去的事,獨生出極猛利的勢用。散的意思,是凡夫心常散亂,故名獨散。因它不必和前五識俱起,故又名獨頭意識。 【獨頭意識】 與獨散意識同義。 【縛】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繫縛人們的身心,使不得自在。 【縛定印】 金剛部的入定印。 【蕅益】 名智旭,與永明、蓮池、憨山等為明末清初四大師。 【融通】 和洽的意思。 【遵式】 宋慈雲懺主的名字。見慈雲條。 【親緣】 淨土門所立三緣之一。見三緣條。 【鷆史多天】 兜率天。 【諦】 真實不虛妄的道理的意思,如俗事虛妄的道理,叫做俗諦,涅槃寂靜的道理叫做真諦。 【諦善巧】 十善巧之一。 【諦察法忍】 三忍之一。 【諸天】 指三界二十八天。見二十八天條。 【諸見】 一切的邪見。 【諸有】 一切之有。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的分別。 【諸宗】 一切的宗派。 【諸受】 苦樂捨等一切感受。 【諸相】 一切事物的形相。 【諸漏】 一切的煩惱。漏即煩惱的別名。 【諸趣】 六道的意思。 【諸蘊】 指色受想行識五蘊。見五蘊條。 【諸佛】 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之佛。 【諸法】 指森羅萬象的一切事物。 【諸法真如】 以法空觀,觀法空之後,所得的真如,叫法空真如,若觀諸法皆空,即得諸法真如。 【諳法皆空】 謂諸法皆無自性,當體即空。 【諸法實相】 又名真如、法性、實際等,即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 【諸法無我】 三法印之一。見三法印條。 【諸法無相】 謂諸法都是因緣假合而生,無一定的形相。 【諸法因緣生】 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 【諸法寂滅相】 諸法的實相,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叫做寂滅相。 【諸法畢竟空】 有為無為諸法畢竟空無的意思。有為法乃因緣所生,只有假相幻用,空無自性,故畢竟空,無為法連假相幻用都無,是智觀上假說名義,所以也是畢竟空。 【諸上善人】 許多上等的善人。 【諸行無常】 三法印之一。見三印條。 【賴耶】 阿賴耶的簡稱。 【賴耶識】 阿賴耶識的簡稱。 【遶佛】 旋遶諸佛,是表示恭敬愛慕的意思。 【遶塔】 右遶佛塔,是表示歸敬的意思。 【醍醐】 經過多次製煉的乳酪,味中第一,也可作藥用醫眾病,在涅槃經中,把它比喻佛性,是五味之一。 【醍醐味】 五味之一。見五味條。 【醍醐經】 天台宗說法華涅槃二經是醍醐味的經典。 【錫杖】 菩薩頭陀十八物之一,上有四股十二環,表四諦十二因緣之義。比丘向人乞食,到門口,便振動錫杖上的小環作聲,以讓人知道。 【閻王】 即閻羅王,又譯作琰魔王,若譯義為雙世,言其苦樂並受。又為雙王,言兄妹二人並為王,兄治男事,妺治女事。据法苑珠林記載:閻羅王往昔為沙毘國王,與鄰國戰而敗,國王忿極,與諸大臣兵卒皆發願,願死後갊 隻a獄主,執鄰國諸惡人,一一投之地獄以洩忿。後此國王,死後為閻羅王,其大臣兵卒,亦皆為地獄官卒。 【閻魔卒】 呵責墮落地獄的罪人的獄卒。 【閻浮】 見閻浮提條。 【閻浮提】 華譯為贍部洲。閻浮是樹名,譯為贍部,因為此洲的中心,有閻浮樹的森林,依此樹的緣故,稱為贍部洲,贍部洲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娑婆世界。 【隨喜】 1.見人做善事或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2.隨著自己的歡喜。 【隨喜功德】 隨順他人的歡喜,成為自己的歡喜,或見他人所做的功德善事,自己心生歡喜,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樣,盡力去助他成功,都可以叫做隨喜功德。 【隨順】 隨之順之的意思。 【隨眠】 1.依小乘有部的宗義說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隨逐眾生,而且它幽微難知猶如睡眠,故名。2.依大乘唯識的宗義說,煩惱的種子,隨逐眾生,眠伏於阿賴耶識中,故曰隨眠。 【隨分】 隨力量的大小。 【隨分果】 隨分覺的結果。 【隨分覺】 起信論所說四覺之一。見四覺條。 【隨緣】 隨著各種的因緣。 【隨緣假】 四假之一。見四假條。 【隨緣不變】 雖隨千差萬別的機緣,但本體不變。 【隨緣真如】 二種真如之一。見二種真如條。 【隨類】 佛菩薩隨著眾生的種類而現形垂教。 【隨類不定】 佛菩薩為了濟渡眾生,而示現不一定的身體。 【隨類應身】 隨著眾生的種類和根基,應現種種之身去化度。 【隨煩惱】 指隨逐六根本煩惱而起的煩惱,在大乘百法中說有二十種,這二十種煩惱,隨逐於心,隨心而起,所以又名枝末煩惱,或隨惑。它可分為三大類;一、小隨煩惱,即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十種;ꐊ G、中隨煩惱,即無慚及無愧二種;三、大隨煩惱,即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種。 【隨形好】 隨著佛三十二形相的八十種好。 【隨他意語】 隨著他人的機緣而說的方便教法。 【隨他權教】 佛隨自意語是實教,隨他意語是權教。權是方便的意思。 【隨自意語】 佛隨著自己之意而說自己親證的真理,是如來三語之一。 【隨自實教】 佛隨著自己之意而說的真實教法。 【靜力】 靜慮的力量,亦即禪定的力量。 【靜慮】 靜坐思惟,亦即禪定。 【頭光】 佛菩薩頭頂上所發放的圓光。 【頭陀】 華譯為抖擻,即抖擻衣服飲食住處等三種貪著的行法,修頭陀行者要遵守十二條規則,叫做十二頭陀。俗稱行腳乞食的僧人為頭陀,亦稱行者。 【頭陀行】 頭陀的十二行法。見十二頭陀條。 【頭陀十八物】 頭陀所使用的十八種道具,即楊枝、澡豆、三衣、瓶、蘰、坐具、錫杖、香爐、奩、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像等。 【頭上安頭】 (喻)事情重複。如人本來已經有頭,若在頭上再安一個頭,那是多餘的,無此必要。 【頭北面西】 如來涅槃相。如來涅槃時,頭北面西,右躱而臥。 【頭面作禮】 以吾人之頭面去頂禮尊者之足。 【頻伽】 迦羅頻伽或迦陵頻伽的簡稱,鳥名,華譯為妙音鳥,是一種常住在極樂世界的鳥兒。 【頻來果】 又叫做一來果,即聲聞乘四果中之第二果。 【餓鬼】 六道之一,即時常遭受饑餓的鬼類。其中略有威德的,成為山林塚廟之神,能得祭品或人間的棄食,無威德的,則常不得食,甚至口因渴出火。 【餓鬼因】 成為餓鬼的業因,即慳貪不捨。 【餓鬼道】 造作餓鬼業因的人所走的道途,是五道或六道之一。 【餓鬼趣】 造作餓鬼業因的人所趣向的道途,是五趣或六趣之一。 【餓鬼界】 餓鬼的世界,是十界之一。 【龍】 梵語叫做伽,八部眾之一,有神通力,能變化雲雨。 【龍王】 龍類之王。 【龍子】 大海龍子。龍子常為金翅鳥所食,龍王請佛,得袈裟一縷,因而得免於難。 【龍天】 1.八部中的龍眾與天眾。2.指龍樹菩薩與天親菩薩。 【龍河】 尼連禪河的別名,因此河中有龍居住。 【龍宮】 龍王的宮殿,在大海底下。 【龍猛】 龍樹的譯名之一,龍樹的譯名共有三個,即龍樹、龍勝、龍猛。 【龍象】 指修行很勇猛而且具有大力的人,今作為出家人的尊稱。 【龍勝】 龍樹菩薩的別名。 【龍樹】 菩薩名,人譯作龍猛,南天竺人,生於佛滅後八百年間,提倡中觀性空之學,著作很多。 【龍神】 八部眾之一。 【龍神八部】 在八部眾中以天與龍為首,所以常說天龍八部或是龍神八部。 【龍華】 古字華即是花,將來彌勒菩薩,坐龍華樹下成佛,因其花為龍所尚,故名龍花。又因其花似龍頭,故名。 【龍華會】 彌勒菩薩今在兜率天內院,將來下降人間成佛,在華林園龍華樹下開法會,普度人天,叫做龍華會。 【龍華樹】 將來彌勒佛成道時的道樹。 【龍華三會】 彌勒佛將來在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道,開三番法會,度盡上中下三根的眾生,叫做龍華三會。 【優波離】 又作優婆離,華譯近取,或近執,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持律第一著稱。 【優婆離】 見優波離條。 【優婆塞】 華譯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為四眾或七眾之一。 【優婆塞戒】 優婆塞所應受持的戒法,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是。 【優婆夷】 華譯為清淨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等,即親近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女居士,為四眾或七眾之一。 【優婆提舍】 華譯為論議,為十二部經之一。 【優曇華】 又名優曇蘰華,華譯為靈瑞,或瑞應,是多年生草,莖高四五尺,花作紅黃色,產於喜馬位雅山麓及錫蘭等處,二千年開花一次,開時僅一現,故人們對於難見而易滅的事,稱為曇花一現。 【彌陀】 阿彌陀佛的簡稱。 【彌陀三尊】 中尊是阿彌陀佛,左脅侍是觀世音菩薩,右脅侍是大勢至菩薩。 【彌陀三部】 又叫做淨土三部,即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 【彌陀三聖】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彌陀本願】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靠著這些大願,他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以救濟一切眾生。 【彌陀名號】 彌陀為救濟一切眾生而成就的名號,其四字的名號是阿彌陀佛,六字的名號是南無阿彌陀佛,九字的名號是南無不可思議光如來,十字的名號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彌勒】 菩薩名,華譯為慈氏,現住在兜率天內院,是一生補處菩薩,將來當於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下生此界,繼釋迦牟尼佛之後,為賢劫之第五尊佛。 【彌勒出世】 彌勒佛在人間出世。彌勒佛是賢劫千佛中之第五尊佛,當於第十的減劫之時出世,以繼紹釋迦佛的宏願,在龍華樹下以三會的說法,化度一切天上人間的眾生。 【彌勒淨土】 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名兜率天,此天有內外二院,內院是補處菩薩的住處,因彌勒菩薩現在住在那裡,所以叫做彌勒淨土。 【彌勒三尊】 中尊是彌勒佛,左是法花林菩薩,右是大妙相菩薩。 【彌勒三部】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佛說彌勒下生經,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應人】 應受人天供養的人,即阿羅漢。 【應土】 又名化土,即應眾生之機緣而化現的國土,為二土或三土之一。 【應果】 阿羅漢果,阿羅漢一譯作應,即應受人天供養的意思。 【應供】 應受人天供養的人,是如來十號之一,又是阿羅漢的義譯。 【應軣】 應眾生之機緣而化現垂軣的身體。 【應現】 應眾生之機緣而現身。金光明經說:「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應頌】 又名重頌,是十二分教之一。 【應器】 又名應量器,即比丘乞食時所用的鐵蘰。見蘰條。 【應法】 與如法同義。 【應化】 應眾生之機緣而化現的佛身。 【應化身】 如來現佛身教化眾生,名應身,現九界身,皆名化身,合稱為應化身,為三身之一。 【應化聲聞】 見四種聲聞條。 【應化利生】 諸佛菩薩應現,都是為了向眾生說法,利益眾生。 【應化法身】 謂法身的佛菩薩應現無量的身體。 【應身】 佛三身之一,即應他之機緣而化現的佛身。 【應身土】 應身佛所居住的國土,亦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的國土。 【應量器】 鐵蘰。見蘰條。 【應正遍知】 應與正遍知。應是應供的簡稱;正遍知又名正等覺。見十號條。 【應理圓實宗】 法相宗四名之一。 【戲論】 含有遊戲性和不切實際的言論。 【檀】 檀那的簡稱,華譯為布施。 【檀主】 施主。 【檀林】 旃檀之林,即寺院的尊稱。 【檀信】 施主的信仰。 【檀度】 布施度,是六度之一。 【檀越】 施主。 【檀那】 與檀越同義。 【檀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是六波羅蜜之一。 【濕生】 依濕氣而生的動物,如蚊蠅是,是四生之一。 【濕生化生】 濕生與化生。濕生是依濕氣而生長的動物,如蚊蠅是;化生是不靠父母之緣,自然變化而生的生命,如天人及地獄的眾生是。 【濟世】 救濟世人。 【濟度】 以佛法救濟超度眾生。 【禪】 禪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即靜息念慮的意思。 【禪心】 寂定的心。 【禪行】 坐禪的行法。 【禪衣】 禪僧所穿的衣。 【禪戒】 1.禪定與戒法。2.禪宗與律宗。 【禪法】 修禪之法,有二種,即如來禪和祖師禪。如來禪者,如經論所說的四禪八定是;祖師禪者,經論之外,歷代祖師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禪法是。 【禪味】 禪定微妙的滋味,如入於禪定時,就有一種輕安寂靜的滋味是。 【禪宗】 以禪那為宗的宗派。因此宗偏重於修心,以心傳心,直傳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 【禪律】 禪宗和律宗。 【禪師】 專修禪定的出家人。 【禪德】 禪宗大德的簡稱,用以尊稱禪師。 【禪病】 1.指坐禪時縷縷不絕的妄念。2.坐禪不得其法,坐出毛病來。 【禪教】 1.禪宗的教法。2.禪與教。 【禪規】 禪寺所奉行的規則。因這些規則是由唐百丈山懷海禪師所制定,所以叫做百丈清規。 【禪寂】 修禪以寂靜念慮。 【禪慧】 禪定和智慧。 【禪觀】 坐禪以觀念真理。 【禪那】 華譯為思惟修,或靜慮,即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 【禪那波羅蜜】 十波羅蜜之一。 【禪定】 即禪那,華譯為靜慮,即是止觀不二或定慧不二的境界。 【禪定堅固】 大集經所說五種堅固之一。見五五百年條。 【禪定波羅蜜】 又名靜慮波羅蜜。見六波羅蜜條。 【禪門】 1.禪定的法門,如三學中之定學與六波羅蜜中之禪波羅蜜是。2.禪宗的通稱。 【禪門五宗】 臨濟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以上五宗皆成於六祖之後。 【禪和】 又叫做禪和子,即參禪的人。 【禪和子】 見禪和條。 【禪悅】 入於禪定時所得的喜悅。 【禪悅食】 見二食條。 【禪波羅蜜】 六波羅蜜之一。 【糞掃衣】 糞掃衣有五種,一道路棄衣,二糞掃棄衣,三河邊棄衣,四蟻穿破衣,五破碎衣。又有五種,一火燒衣,二水漬衣,三鼠咬衣,四牛嚼衣,五嬭母棄衣。以上之衣,印度人諱忌,故棄之。因取人家此種棄之不用與ꬊ 讔T穢物差不多的衣片來補納成衣,故名糞掃衣,又名納衣。 【總別】 1.總釋和別釋。2.總相和別相。3.總業和別業。 【總願】 諸佛有總願和別願二種,如四弘誓願是總願,如藥師十二願和彌陀四十八願是別願。 【總報業】 招感總報的業因。 【總觀想】 觀無量壽經所說十六觀之一。 【總持】 總一切法和持一切義的意思,是梵語陀羅尼的譯義。 【總持門】 總持的法門,亦即密教的法門。 【總相】 一切有為法都有總別的二種相,如無常無我,通於一切,叫做總相,如地有堅相水有濕相,叫做別相。 【總相戒】 如三聚戒與十善戒等叫做總相戒,如二百五十戒與十戒等則叫做別相戒。 【總相三寶】 佛法僧三寶都在一個會上現相,不是在幾處分開現相,叫做總相三寶。 【總相念處】 小乘行人修四念處時,每作一觀,即併作其餘三觀,如觀身不淨時,併觀此身是苦、無常、無我是。 【聲】 五塵之一,四大種所造,屬於色法,為耳根所對之境。 【聲入】 十二入之一。 【聲杖】 錫杖的別名。 【聲明】 五明之一。 【聲處】 十二處之一。 【聲量】 見三條量。 【聲聞】 聞佛說四諦法之音聲而悟道的人。 【聲聞乘】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是聞佛音聲和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聲聞乘修四諦法,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即七方便),得果有四(即四果)。茲列表說ꤊ 疬p下:       ┌五停心觀┐     │別相念處├───三 賢┐     │總相念處┘      ├─七方便┐     │暖─────┐    │    │   聲 │頂     ├─四善根┘    │       ─┤忍     │         ├─三生乃至六十劫──修四聖諦   聞 │世第一法──┘         │     │預流果 ┐           │     │一來果 ├四果─────────┘     │不還果 │     └阿羅漢果┘ 【聲聞僧】 二種僧之一。見二種僧條。 【聲聞藏】 二藏之一。見二藏條。 【聲聞菩提】 三種菩提之一。見三種菩提條。 【聲聞緣覺】 聲聞乘和緣覺乘。 【聲聞畏苦障】 聲聞乘行人因怖畏生死的痛苦,於是人人急著追求真空的涅槃,因而成為證悟無上佛果的障礙。 【臨濟】 唐鎮州臨濟義玄,曹州南華人,姓荊氏,是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的祖師。 【臨濟宗】 禪宗五家之一。 【臨終正念】 謂修行人到臨終的時候,心中沒有貪瞋痴的邪念,只是一心正念菩提,這種正念是由長時間的修行而得來的。 【臨終業成】 修行人到臨終的時候,往生的事業才能成辦。 【膿爛想】 九想之一。見九想條。 【膿血地獄】 十六遊增地獄之一。 【薄迦梵】 又作婆伽婆,華譯為世尊。 【薩埵】 1.華譯為有情,或眾生。2.菩提薩埵的簡稱。見菩薩條。 【薩婆若】 華譯為一切種智,就是諸佛究竟圓滿果位的大智慧。 【薩婆多部】 即說一切有部。見說一切有部條。 【薩迦耶見】 華譯為我見,即執著五蘊假合而有的身體為實我之見,亦即五見中之身見。 【謗】 用話攻擊他人。 【謗法闡提】 誹謗佛法而斷善根不能成佛的人。 【還相】 由淨土還來穢土以濟度一切眾生,為迴向二相之一。 【還俗】 出家人犯罪歸家叫做還俗,若是自願脫離出家人的生活,則叫做歸俗。 【還源】 轉迷成悟的意思。 【還滅】 還歸於寂滅,也就是修道證涅槃。 【還滅門】 於十二因緣法中分為流轉門與還滅門,流轉門是造業受生死,還滅門是修道證涅槃。 【闍梨】 阿闍梨的簡稱。 【闍多伽】 見闍陀伽條。 【闍陀伽】 又作闍多伽,華譯為本生經,即佛說自身過去所經歷的事蹟的經文,為十二部經之一。 【齋】 1.正午以前的飯食。2.蔬食。 【齋七】 人死後七七日的齋會。 【齋月】 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諸天下降巡視人間,是最宜持齋及小心惡事的月份,謂之三長齋月。 【齋主】 布施齋食的施主。 【齋戒】 清除心的不淨叫做齋,禁身的過非叫做戒,齋戒就是守戒以屏絕一切嗜欲的意思。 【齋法】 過午不食的行法。 【齋時】 齋食之時,即清晨至正午之間。 【齋非時】 午前之食叫做時,午後之食叫做非時。 【繁興永處那伽定】 繁興就是繁雜多起的意思,永處猶言常在,那伽義譯為龍。吾人在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雖歷淨染多途而心源常在定中,就如龍之靜潛深淵,能現大變而不失定力,所以叫做龍定。 【旛】 一種窄長垂直掛著的旗子。 【瞿曇】 釋尊俗家的古代族姓,華譯為日,或甘蔗。 【叢林】 大寺院。 【雙流】 化道與觀心二事並行。 【雙圓】 圓之又圓,是圓滿之極的意思。 【雙運】 解行並重或福慧雙修的意思。 【斷肉】 斷除肉食。 【斷見】 堅持人死之後身心斷滅不復再生的偏見,是五惡見之一。 【斷結】 斷煩惱。結就是煩惱的別名。 【斷智】 斷煩惱之智。 【斷滅】 指人死之後不復再生的邪見。 【斷德】 諸佛三德之一。見三德條。 【斷惑】 斷除一切貪瞋痴等煩惱。 【斷惑證真】 謂斷除一切貪瞋痴等的煩惱,才能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斷常二見】 斷見和常見。斷見是堅持人死之後身心斷滅不復再生的邪見;常見是堅持身心常住永恆不滅的邪見。 【斷善闡提】 極惡斷善根永不能成佛的人。 【歸元】 又名歸真、歸寂、歸化、歸本等,是圓寂的意思。 【歸戒】 三歸戒,即歸依佛法僧三寶的戒法。 【歸命】 梵語南無,華譯為歸命,即把身命奉獻給佛教。 【歸依】 歸投依靠的意思。 【歸依佛】 歸投依靠佛陀的指示而追求真理的意思。 【歸依法】 歸投依靠教義而求得真理的意思。 【歸依僧】 歸投依靠僧伽的引導而正信佛教的意思。 【禮懺】 禮拜三寶以懺悔過去所作的罪業。 【禮拜門】 淨土論所說五念門之一。見五念門條。 【穢土】 污穢的國土,即凡夫所住的娑婆世界。 【穢身】 污穢的身體,即凡夫的身體,因凡夫的身體污穢不淨。 【穢剎】 與穢土同義。 【薰修】 薰是薰習,修是修行,即以德薰身而修行的意思。 【薰習】 吾人身口所作的善惡業,或是意所作的善惡思想,其氣分都留在真如或阿賴耶識裡,叫做種子或習氣,這種種子或習氣在真如或阿賴耶識中存留其作用,即叫做薰習。起信論說:「薰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괊 Y人以香而薰習故,則有香氣。」 【醫王】 醫中之王,即佛。 【醫王善逝】 藥師如來的別名。 【醫方明】 五明之一。見五明條。 【藏】 蘊積的意思,經典能蘊積教義,所以叫做藏。 【藏經】 搜集佛教所有的經律論三藏,及歷代後賢的著作,聚集在一處,好像佛經的庫藏一樣,所以叫做藏經。 【藏識】 含藏一切善惡種子的識,即阿賴耶識。 【轉語】 參禪參到進退維谷處,請人代下一語,以為撥轉,而得轉身自在,乃至於轉迷開悟。 【轉法輪】 指佛說法。佛的教法,如車輪旋轉,能轉凡成聖,能碾摧一切的煩惱,叫做法輪,佛說法,度眾生即叫做轉法輪。 【轉輪王】 見轉輪聖王條。 【轉輪聖王】 簡稱轉輪王,或輪王,為世間第一有福之人,於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出現,統轄四天下。有四種福報:一、大富,珍寶、財物、田宅等眾多,為天下第一;二、形貌莊嚴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體健康無病,安쌊 郁祤痋F四、壽命長遠,為天下第一。轉輪王出現時,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沒有天災人禍。此乃由過去生中,多修福業,可惜不修出世慧業,所以僅成統治世界有福報之大王,卻不能修行悟道證果。參考輪王條。 【轉識】 1.唯識論說八識中的第八阿賴耶識為本識,其餘七識都叫做轉識,因由第八識轉生。2.轉有漏的八識而成為無漏的四智。見轉識成智條。 【轉識成智】 轉凡夫有漏的八識成為佛的四智,即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轉四諦法輪】 佛說四聖諦,教小乘人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使之證聲聞四果。 【勸門】 勸誡二門之一。見勸誡條。 【勸誡】 教人行善叫做勸,制止為惡叫做誡。如來的教法不離此二門,經藏屬勸門,律藏屬誡門,諸惡莫作是誡門,眾善奉行是勸門。 【壞劫】 四劫之一,即三千大千世界進入破壞的時期。壞劫共有二十小劫,其初十九小劫壞有情世間,最後之一個小劫壞器世間。 【壞相】 六相之一。見六相條。 【壞苦】 三苦之一。見三苦條。 【壞色】 即袈裟,因袈裟避青黃赤白黑之五正色,而以不正色染壞之,故名壞色。有三種之壞色,即青壞色、黑壞色、木蘭壞色,這三種壞色是最合法的袈裟色。 【壞色衣】 袈裟。 【壞道沙門】 破戒和破壞佛道的沙門,是四沙門之一。 【懷海】 唐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名懷海,參馬祖得法,後居百丈山,作禪門的儀式,稱為百丈清規。 【懷靈】 有情的別名,與含識、含情、含靈同義。 【攀緣】 心隨外境而轉的意思。 【繫縛】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如繩子能繫縛身心,使人不得自在。 【曠劫】 對很久遠的過去叫做曠劫,若對很久遠未來則叫做永劫。 【犢子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犢子原是一位外道,後來歸佛出家,叫做犢子比丘,他主張眾生有實我,其後門徒相傳不絕,名犢子部。 【羅剎】 惡鬼的總名,男的叫羅剎娑,女的叫羅剎私,或飛空,或地行,喜歡食人的血肉。 【羅剎國】 食人惡鬼的住處,在大海之中。 【羅剎鬼】 三十六鬼之一。 【羅漢】 阿羅漢的簡稱。見阿羅漢條。 【羅甎羅】 佛的兒子,也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第一著稱。他雖然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但後來在法華會上回小向大。 【藥叉】 夜叉。 【藥師】 葉師汚璃光如來的簡稱。見藥師汚璃光佛條。 【藥師三尊】 中尊藥師如來,左脅侍日光遍照菩薩,右脅侍月光遍照菩薩。 【藥師十二誓願】 一、自他身光明熾盛之願;二、威德巍巍開曉眾生之願;三、使眾生飽滿所欲而無乏少之願;四、使一切眾生安立大乘之願;五、使一切眾生行梵行具三聚戒之願;六、使一切不具者諸根完具之願;七、除ꐊ @切眾生眾病,令身心安樂,證得無上菩提之願;八、轉女成男之願;九、使諸有情解脫天魔外道纏縛,邪思惡見稠林,引攝正見之願;十、使眾生解脫惡王劫賊等橫難之願;十一、使飢渴眾生得上食之願;十二、使貧乏無衣服 者得妙衣之頂。 【藥師汚璃光佛】 簡稱藥師佛,是東方淨汚璃國的教主。此佛在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其中第七願,願成佛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一聞其名號,眾病悉除,身心安樂,긊 a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成佛,所以稱為藥師。又第二願,願成佛時,身如汚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過於日月,所以稱為汚璃光。 【藥師汚璃光如來】 見藥師汚璃光佛條。 【藥珠二身】 藥樹王身和如意珠王身。佛為了拔除眾生的苦難而化現之身叫做藥樹王身;為了給眾生安樂而化現之身叫做如意珠王身。 【藥樹王身】 佛菩薩為了拔除眾生的苦難而在六道之中化現的身。 【證】 即證果,亦即一般人所說的開悟或得道。 【證法】 俱舍論所說教證二法之一,即證悟各種果位的道法。 【證果】 即一般人所說的開悟或得道。 【證悟】 證知悟解。 【證智】 指菩薩於初地時證悟中道之理的無漏正智。 【證覺】 證是證得妙道,覺是覺悟真理。 【證入】 證得妙道而入於真理。 【證入成佛】 華嚴宗所立三生成佛之一。見三生成佛條。 【證信序】 每部經的通序,用如是我聞等六種成就以証明此經是佛親說,並非偽品。 【證大菩提】 謂證得佛的正覺。佛的正覺即叫做大菩提。 【證滿成佛】 四滿成佛之一。 【譏嫌】 被人家說壤話。 【譏嫌戒】 息世譏嫌戒的簡稱,亦即停止做讓人家說壞話的事的戒律。 【識】 心的別名,了別之義。心對於境而了別,叫做識。 【識心】 六識或八識之心王。 【識住】 識所安住或愛著的境界。見四識住條。 【識身】 心身。 【識食】 地獄和無色界的眾生全靠識來保持身體,謂之識食,為四食之一。 【識界】 十八界之一。 【識海】 真如是如來藏識,真如因隨緣而起諸法,好像大海掀起波濤一樣,所以叫做識海。 【識藏】 如來藏與無明和合而成阿賴耶識,生出一切萬法,故指如來藏為識藏。 【識蘊】 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識變】 一切萬法唯識所變。 【識無邊處天】 無色界之第二天名,為四空處之一。 【識無邊處定】 見四空定條。 【邊見】 五見之一,即悩於一邊的惡見。如有人固執人死之後為斷滅,沒有後世,叫做斷見或無見。又有人固執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是為豬馬牛羊,叫做常見或有見。這些執斷執常的見解,都悩於一邊,不合ꐊ 允D,故名邊見。 【邊界】 邊地懈慢界的簡稱。 【邊罪】 比丘犯了殺盜淫和大妄語等四重罪,叫做邊罪,因其罪深重,為佛法邊外的人。 【邊地】 邊隅之地。在西方極樂世界的邊隅,有地名懈慢界,又名胎宮,往生到那裡的人,五百歲間不得見聞三寶。 【邊執見】 簡稱邊見。見邊見條。 【邊際智】 指等覺菩薩的智慧,因這種智慧是居於妙覺位的邊際。 【願】 誓願。願有總願和別願兩種,如四弘誓願是總願,如彌陀的四十八願和藥師的十二願是別願。 【願土】 依阿彌陀佛的本願而成就的國土,即極樂淨土。 【願身】 佛十身之一。見十身條。 【願佛】 酬報因願之佛,亦即八相成道之化身佛,是十種佛之一。 【願度】 十度之一。見十度條。 【願食】 五食之一。見五食條。 【願海】 (喻)菩薩的誓願深廣如海。 【願船】 (喻)彌陀的本願如船,能將眾生渡到彼岸。 【願輪】 菩薩的誓願很堅固,能摧破一切的怨敵,好像輪王的輪寶一樣,所以叫做輪。 【願力】 誓願的力量。 【願力自然】 謂靠著阿彌陀佛本願的力量,眾生自然能夠往生淨土。 【願行】 誓願和修行。 【願行具足】 誓願和修行圓滿具足。 【願波羅蜜】 十波羅蜜之一。見十波羅蜜條。 【願波羅蜜十德】 盡成就一切眾生、盡莊嚴一切世界、盡供養一切諸佛、盡通達無障礙之法、盡修行悩法界之行、身恆住而盡未來劫、智盡知一切之心念、盡覺悟流轉還滅、盡示現一切之國土、盡證得如來之智慧。 【顛倒】 倒見事理的意思,如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等是。 【顛倒心】 心思不定,顛顛倒倒,亂轉念頭。 【離蓋】 脫離五蓋,也就是脫離五種煩惱。見五蓋條。 【離垢】 脫離煩惱的垢染。 【離垢地】 菩薩十地之一。見菩薩十地條。 【離垢眼】 脫離煩惱之垢染的清淨法眼。 【離垢世界】 舍利弗將來成佛的國名。 【離相】 法華經所說三相之一。見三相條。 【離相戒】 又名無相戒,即持戒的人心無所著,視一切戒律,猶如虛空,了無持犯之相。 【離生】 脫離生死。 【離生性】 出離生死的正性,亦即得道之聖者通達諦理斷見思惑永離三界之生死的正性。 【離生喜樂地】 三界九地之一,即色界之初禪天,因此天是脫離欲界之罪惡而生喜歡二受之處。 【離衣宿】 佛制僧尼不得三衣離身他處宿。 【離染服】 袈裟的別名。 【離欲地】 通教十地之一,即離欲界之地位,相等於藏教的不還果。 【離間語】 離間人家和好的言語,是十惡業之一。 【離塵服】 袈裟的別名。 【離縛斷】 四斷之一。見四斷條。 【離繫果】 脫離煩惱之繫縛的果位,即涅槃,是五果之一。 【離言真如】 二真如之一。見二真如條。 【離怖畏如來】 在施餓鬼之法中,五如來中北方如來之名,亦即釋迦如來。 【難陀】 1.比丘名,華譯為善歡喜,又名牧牛難陀,因問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後來跟佛出家,獲證阿羅漢果。2.孫陀羅難陀的簡稱,是佛的堂弟,家有艷妻,因沉溺於其妻的美色,不樂出家,後來為佛方便度ꐊ ①A結果證得阿羅漢果。 【難度】 眾生剛強,很難濟度。 【難伏地】 佛地的別名,因無任何力量足以降伏佛。 【難行】 艱難修行的方法。 【難行道】 二道之一。見二道條。 【難勝地】 菩薩十地之第五。見菩薩十地條。 【難易二道】 難行道和易行道。見二道條。 【嚴淨】 國土莊嚴清淨。 【寶印】 1.指三寶中的法寶。2.三法印。3.指諸佛菩薩種種的印契。 【寶地】 佛地。 【寶車】 以眾寶莊嚴的大白牛車,(喻)一乘佛法。 【寶性】 如來藏的別名,因如來藏在眾生之煩惱中,不失其真如清淨之本性。 【寶相】 謂佛像很莊嚴。 【寶王】 佛陀的尊稱,因佛陀是以諸功德作莊嚴。 【寶王三昧】 念佛三昧的美名,因念佛即是三昧中的至寶。 【寶樓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即觀想極樂世界寶樓珠閣之相。 【寶樹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即觀想極樂世界寶樹之相。 【寶池觀】 觀經所說十六觀之一,即觀想極樂世界八功德池之相。 【寶勝如來】 在施餓鬼之法中,五如來中南方寶生如來,叫做寶勝如來。 【懺】 梵語懺摩的簡稱,是悔過的意思。 【懺法】 拜懺的儀制,有慈悲懺法、水懺法、觀音懺法、阿彌陀懺法、圓通懺法、法華懺法、方等懺法、金光明懺法、吉祥懺法等等。 【懺儀】 懺法的儀式。有法華懺法、方等懺法、觀音懺法、彌陀懺法等之別。 【懺摩】 簡稱懺,是悔過的意思。見懺悔條。 【懺悔】 懺是發露過去所作的舊惡,悔是知錯以後不會再作。 【懺悔功德】 天台所立五悔之一。 【蘇怛羅】 又作蘇多羅、素呾纜、修多羅、修妒路等,華譯為綖線,又譯作經、契經、綖經,是經典的通稱。 【蘇悉地】 華譯為妙成就。 【蘇悉地羯羅】 華譯為妙成就作業,亦即成就一切世出世間作業的妙法。 【蘊】 積集之義。有色蘊(物質)與心蘊(精神)的分別。 【蘊界】 五蘊與十八界。 【蘊識】 1.蘊蓄心識的意思,與含識同義。2.識是五蘊之一,故名蘊識。 【蘊魔】 四魔之一。 【蘊善巧】 見十善巧條。 【蘊處界】 舊譯為陰、入、界。其中蘊即五蘊,又名五陰,即色、受、想、行、識,為眾生的心身。處即十二處,又名十二入,即六根對六塵之處。界即十八界,為六根對六塵,生起六識,三六共為十八,界即境界。此五蘊ꐊ Q二處十八界,通常叫做三科。 【覺】 梵語叫做菩提,是覺察或覺悟的意思。在事障上,一切煩惱,伺隙侵人,惟至聖能隨緣省察,不為所困,是覺察義;在理障上,凡夫痴迷,顛倒執著,惟至聖能朗然徹悟,燭照無遺,是覺悟義。 【覺心】 本覺的妙心,亦即覺悟不迷的心。 【覺王】 佛的尊稱,因佛是覺悟最徹底的人。 【覺分】 梵語叫做菩提分,即順於覺的支分,有三十七法,亦即三十七科的道品。 【覺支】 觀察吾人心術的偏正,叫做覺法,覺法不止一個,所以叫做支。 【覺他】 使他人覺悟的意思,是二覺之一。 【覺母】 文殊菩薩的德號,因文殊於智理二門中司智門,而諸佛皆由智慧而生。 【覺位】 正覺的地位,亦即成佛的地位。 【覺性】 1.覺悟的自性。2.覺知之性。 【覺岸】 覺悟的彼岸,即佛的境界。 【覺者】 覺悟的人的意思,梵語叫做佛陀。被稱為覺者的人,必須具有三個條件,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缺一就不可以被稱為覺者。 【覺海】 1.(喻)覺性深廣如海。2.佛教以覺悟為宗,故稱譽佛教的教義深廣猶如大海。 【覺照】 用覺悟的心來觀照一切。 【覺路】 正覺的道路,亦即菩提之道。 【覺滿】 覺悟圓滿的人,即是佛。 【覺樹】 菩提樹。菩提華譯即是覺。世尊在畢波羅樹下成菩提,故稱其樹為菩提樹。 【覺觀】 新譯作尋伺,舊譯作覺觀,麤思名覺,細思名觀,二者都能擾亂定心。 【覺道支】 七覺支與八正道。 【觸】 感觸。 【觸食】 四食之一。 【觸欲】 五欲之一。 【觸塵】 六塵之一。 【譯師】 翻譯經論的法師。 【譯經院】 翻譯佛經的道場。 【譬喻經】 十二部經之一。 【釋】 釋迦的簡稱,是世尊的姓。晉時道安法師提倡佛子應以世尊的姓為姓,即姓釋,後來大家見到阿含經說「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出家,皆稱釋種。」從此凡是出家人都姓釋。 【釋子】 釋迦佛的弟子。 【釋典】 釋教的經典,即佛典。 【釋帝】 三十三天的帝王名叫釋羅,所以叫做釋帝,通常稱為帝釋天。 【釋尊】 釋迦牟尼佛世尊。 【釋迦】 釋迦牟尼佛世尊。 【釋迦牟尼】 佛名,華譯為能仁寂默,是開創佛教的教主,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父名淨飯,母名摩耶,因為了追求真理而出家修道成佛。降生於公元前六二三年,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成道,說法四十五年,봊 芵g三百餘會,所度人天,其數無量,約於公元前五四三年入滅,世壽八十歲。 【釋梵】 帝釋天和梵天。 【釋梵護法】 帝釋和梵天是護持世界佛法的天神。 【釋師子】 釋尊的德號,因佛在三界之中無畏自在,好像獸中的師子王。 【釋提桓因】 仞利天(三十三天)之主,簡稱釋帝,或帝釋。 【闡提】 一闡提迦的簡稱,是極難成佛的意思,有二種:一、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惡,斷諸善根,墜入阿鼻地獄的人,此種人極難成佛,名斷善闡提;二、大悲菩薩,發一切眾生成佛,然後成佛之願,因眾生至多,時間至久ꄊ A故此種菩薩,亦極難成佛,名大悲闡提。通常所指的一闡提人,多數是指斷善闡提。 【露地坐】 在露地上坐禪,是十二頭陀行之一。 【鶖鷺子】 舍利弗的譯名。 【攝心】 收攝散亂的心意。 【攝受】 又叫做攝取,就是佛以慈悲心去攝取眾生。 【攝摩騰】 又作迦葉摩騰,中天竺人,能解大小乘經,漢明帝遣蔡愔等往天竺求法,遇之,永平十年,與竺法蘭至洛陽,譯四十二章經,為印度高僧蒞華傳法之第一人。 【攝化利生】 攝受教化和利益眾生。 【攝化隨緣】 順著眾生的機緣而以種種的方法去攝受和教化。 【攝眾生戒】 三聚淨戒之一。見三聚戒條。 【攝律儀戒】 三聚淨戒之一。見三聚戒條。 【攝善法戒】 三聚淨戒之一。見三聚戒條。 【灌頂】 密教有灌頂法,灌者大悲護念義,頂者佛果最上義,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能使功德圓滿之意,有種種不同的方法。 【灌頂住】 十住之一。 【灌佛】 又名浴佛,即以水灌浴佛像而拂拭之。 【灌佛會】 又名佛生會,於陽曆五月月圓日實行之。 【瓔珞】 梵語叫做枳由羅,是一種似玉的寶石。 【纏】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纏縛人們的身心,使不得自在。 【纏眠】 纏指現行,眠指種子。 【纏縛】 十纏和四縛。纏縛是指一切的煩惱,因煩惱能纏縛眾生於三界六道之中。 【纏蓋】 纏與蓋。纏與蓋都是煩惱的別名,纏有十纏,蓋有五蓋。 【羼底】 華譯為忍辱。 【羼提】 華譯為忍辱,六度之一。 【羼提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六波羅蜜之一。 【蘭若】 阿蘭若的簡稱,是僧人所住的地方。 【護念】 保護和憶念。 【護世者】 見護世四天王條。 【護世四天王】 又名護世者,四天王是持國、增長、廣目、多聞,因此四天王是守護世界的善神,所以叫做護世四天王。 【護法】 1.護持自己所修成的善法。2.擁護佛陀的正法。 【護法神】 守護正法和行者的善神。 【護法阿羅漢】 六種阿羅漢之一。 【護戒神】 守護佛所制戒的善神。已經三歸依的人,有三十六部的善神保護他,又受持五戒的人,因每戒各有五神,所以一共有二十五位善神保護他。 【護國四王】 又名護世四天王,即持國、增長、廣目、多聞之四天王,他們住在須彌山四方的山腰,時常護持四天下,故名護世,又名護國。 【辯才】 善巧說法的才幹。共有四種,叫做四無礙辯。見四無礙辯條。 【辯才天】 妙音天。 【辯才妙音】 辯才天就是妙音天。 【辯無礙解】 四無礙解之一。見四無礙解條。 【鐵樹】 (喻)無開花結果的希望。 【鐵蘰】 蘰是出家人乞食時所使用的器物,用鐵製成的蘰叫做鐵蘰,若用瓦或石製成的蘰,則叫做瓦蘰或石蘰。 【鐵輪王】 四輪王之一。見四輪王條。 【鐵圍山】 圍繞鹹海而劃分一小世界的鐵山。 【鐵圍結集】 傳說彌勒菩薩等率領阿難於鐵圍山結集大乘的經典。 【鐵丸地獄】 十六遊增地獄之一,此地獄有熱鐵丸,獄卒驅使罪人用手攝之,手足全部爛壞,故名。 【鐵剌林地獄】 犯邪淫的人所墮落的地獄。 【饑饉災】 中劫末期所發生的小三災之一。小三災是刀兵、疾疫、飢饉。 【饑餓地獄】 十六遊增地獄之一。 【饒王】 世饒王佛的簡稱。見饒王佛條。 【饒王佛】 又名世自在王佛,阿彌陀佛曾向此佛誓立四十八大願。 【饒益】 給人豐富的利益。 【饒益有情戒】 三聚淨戒之一。見三聚戒條。 【驅烏】 指七歲至十三歲的小沙彌,因這些小沙彌負責驅逐烏鳥,不使奪僧食。 【驅烏沙彌】 三沙彌之一,即驅逐烏鳥不使掠奪比丘之食物的小沙彌。 【鬘】 花鬘,以香草結成花鬘供佛。 【魔】 梵語魔羅的簡稱,華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即能害人性命和障礙擾亂人們修道的餓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 【魔王】 魔中之王,即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他的名字叫做波旬,時常率領其眷屬向人界的修道者作種種的障礙和干擾。 【魔天】 惡魔所住的天界,即欲界頂上之他化自在天。 【魔戒】 謂比丘為求名聞利養而持戒。 【魔界】 又名魔道,即惡魔的境界。 【魔事】 惡魔所作的事,如干擾障礙人們修道是。 【魔佛】 天魔和佛陀。天魔是代表極惡,佛陀是代表至善。 【魔梵】 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與色界之梵天王。 【魔病】 天魔使人所生的病惱。止觀說:「魔病者與鬼亦不異。鬼但病身殺身;魔則破觀心,破法身慧命,起邪念想,奪人功德,與鬼無異。」 【魔軍】 惡魔的軍兵。 【魔道】 魔鬼的道途。楞嚴經說:「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女,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魔障】 惡魔所作的障礙。 【魔羅】 簡稱魔。見魔條。 【魔羅道】 簡稱魔道。見魔道條。 【魔波旬】 魔是天魔,波旬是魔王的名字。 【歡喜】 1.環境順意時,心生喜悅。2.釋迦佛的弟子阿難陀,華譯為歡喜,或慶喜。 【歡喜日】 諸佛歡喜的日子,即農曆七月十五日,因此日僧眾結夏安居完畢,人人道業增進,所以諸佛歡喜。 【歡喜地】 十地之第一地。見菩薩十地條。 【歡喜會】 盂蘭盆會的別名,因此日由於供養自恣僧的功德而使到目連尊者的母親得免於餓鬼的痛苦,故取歡喜之意而名之。 【歡喜園】 又名歡喜苑,或歡樂園,或喜林苑,為忉利天帝釋四園之一,在喜見城外之北方,一切天人一到此地,就自然的生起歡喜的心情。 【權】 方便的別名,即暫時用之最後則廢之的教法。 【權化】 佛菩薩以神通力方便示現種種的身體或是種種的事物。 【權門】 方便門。 【權教】 方便的教法。華嚴天台等一乘家判法相三論之三乘教為權教,而華嚴天台自己的一乘教為實教。又以天台所立的四教來說,藏通別等三教是權教,圓教是實教。 【權智】 相機說法的方便智,是二智之一。 【權智實智之一心三觀】 如來所證的一心三觀,是實智的一心三觀,而如來所說的一心三觀,卻是權智的一心三觀。 【權實】 適宜於一時的教法叫做權,究竟而不變的教法叫做實。 【權實二智】 權智和實智。見二智條。 【權實二教】 權教和實教。見權實條。 【權實不二門】 十不二門之一。 【權乘菩薩】 指藏通別三教的菩薩,因他們的功行尚淺,實在還沒有達到真實菩薩的地位。 【聽衣】 見二衣條。 【聽教】 在佛所說的三藏中,只有律藏有制聽二教,依理而制的法叫做制教,隨緣計情而聽許的法叫做聽教。如四重禁是制教,如十二頭陀法是聽教。又三衣是制教,三衣以外的餘衣是聽教。 【讀誦】 對著文字唸叫做讀,背文字叫做誦。 【變化】 轉換舊的形狀叫做變,由無而忽有叫做化。變化是指佛菩薩的神通力能夠變化出種種的事物。 【變化土】 三土之一。見三佛土條。 【變化生】 不須父母之緣而忽然而生之身,亦即四生中之化生。 【變化法身】 五種法身之一。見五種法身條。 【變易】 變易生死。這種生死是菩薩於三界外心念上生滅遷變轉易的生死,是屬於精神上的生死,與三界內凡夫肉體上的分段生死不同。 【變易身】 變易生死的身體,是三乘聖人在三界外淨土所受的正報。 【變易生死】 見變易條。 【變易而熟】 謂一切法的種子,熏習成熟,由因位變易而入於果位。 【顯示】 顯是顯露,示是曉示。 【顯正】 顯示中正的義理。 【顯宗】 顯教的宗旨。 【顯密】 顯教和密教。見二教條。 【顯教】 顯明易懂的教法,是二教之一。 【顯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因阿賴耶識含藏一切善惡的種子,能顯現一切的境界。 【顯色】 顯然可見之色,如青、黃、赤、白、雲、煙、塵、霧、影、光、明、闇之十二色是。此中青黃赤白四色是本色,其餘八色是此四色的差別色。 【體】 一切事物的本體,與界、性等同義。 【體大】 起信論所說三大之一。見三大條。 【體用】 真如法身為體,現象應身為用,體用就是由真如法身之體所生起的種種應化眾生的妙用。 【體性】 體是本體,性是本性。體與性,同體而異名。 【體滅】 有為法的事物,由緣而生,剎那剎那,其體衰滅,叫做體滅。但此體滅並非斷滅,而會待緣再生,故體滅是指當體滅而已。 【體空】 諸法因緣和合而有,當體即空。 【體空教】 闡明體空的教門,如方等部般若部及涅槃經等是。 【體空觀】 徹見體空的觀法。 【體相】 體與相。實質為體;差別為相。 【體相用】 即起信論所說之三大。見三大條。 【鷲山】 又名靈鷲山,因此山的山頭似鷲,故名。 【鷲峰】 靈鷲山的別名。 【鷲頭山】 靈鷲山。 【靈光】 指人人本有的佛性,因其靈靈昭昭常放光明,故名。 【靈骨】 即佛的舍利子,是戒定慧薰馥所成的結晶體。 【靈感】 有靈驗或感應的意思。 【靈山】 舊稱耆闍崛山,新稱靈鷲山或靈山,因山形似鷲,而且山上鷲島又多,故名。位於摩竭陀國,王舍城東北。 【靈山會上】 在靈鷲山釋迦佛說法華經的法會上。 【靈鷲山】 簡稱靈山。見靈山條。 【觀】 以正慧觀察事理的意思。 【觀心】 觀察自己的心性。 【觀行】 1.先觀事理,然後起行。2.觀心的修行方法。 【觀法】 觀念真理的方法。 【觀空】 觀察諸法體空的道理。 【觀門】 1.教觀二門之一。見二門條。2.六妙門之一。見六妙門條。 【觀智】 觀察真理的正智。 【觀解】 觀念真理和悟解真理。 【觀慧】 觀察真理的智慧。 【觀音】 觀世音的簡稱。見觀世音條。 【觀音觀】 親經所說十六觀之一,即觀想極樂世界觀音菩薩的身相。 【觀音本地】 觀音的本來地位,即已成正覺的正法明如來。 【觀音懺法】 宋天台遵式法師,治定請觀音消伏毒害懺儀,即今所流行之觀音懺法。此懺法勸請觀世音及一切三寶加被,消除三業,以成就現當之二利。因此法以觀音為道場之主,故名觀音懺法。 【觀照】 觀察照見,即用心光向心中看,向心中照,是一種修慧的方法。 【觀照般若】 觀察照見一切實相真理的智慧,是三種般若之一。 【觀想】 觀察想念。 【觀想念佛】 四種念佛之一。見四種念佛條。 【觀世音】 簡稱觀音,菩薩名,因此菩薩時常觀察世人稱念他的名號或痛苦的聲音而去垂救,故名。 【觀世自在】 觀世音菩薩的別名,因此菩薩時常觀察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 【觀自在】 1.觀音菩薩的別名,因觀音菩薩無論是自利或利人,都能得到大自在。2.觀一切法很自在的意思。 【觀念念佛】 觀想憶念阿彌陀佛。 【觀佛三昧】 觀想佛的相好到一心不亂的境界。此三昧成就,即見佛來示現。 【觀察門】 五念門之一,即觀想極樂世界莊嚴相的法門。 【觀察正行】 淨土宗所立五行之一。見五正行條。 【觀察法忍】 二忍之一。見二忍條。 【觀像念佛】 四種念佛之一。見四種念佛條。 【讚佛】 讚嘆佛的功德相好。 【讚嘆門】 淨土宗五念門之一。見五念門條。 【麤人】 修小乘的人叫做麤人,修大乘的人則叫做細人。 【麤惡語】 十惡業之一,即惡口,亦即粗話罵人。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211.75.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