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五、七處三觀----當下身心(蘊、處、界)之禪觀 經中處處說到,先以如實知,然後厭(離),離欲,滅而得解脫。到底如實知些什麼?那 些是應該如實知的?將種種經說統攝起來,不外乎下面這幾例: [Examples] 在(以正見為首的)正道的修習中,應知生死苦的所以集起,生死苦的可以滅盡,也就是 知緣起(pa?icca-samuppanna)的「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是純大苦聚滅」。苦( dukkha)是什麼?是生死法,五蘊(pancakhandh?),是眼等六處(chayatan?ni ),或 是六界(chadh?tuya),總之,是有情當前的身心自體,經中每一一的作分別說明。如依 世俗來說,世間是有苦有樂的、『雜阿含經』說:「世尊說苦樂從緣起生」;又說:「我 論因說因」。佛對苦、樂、非苦非樂,而實「諸受皆苦」的生死現實,總是依因緣來說明 的。佛常說:「離於二邊,處中說法」(或譯作「離是二邊說中道」),就是緣起(不一 定是十二支)的苦集與苦滅。苦集,如分別來說,那末苦是身心苦聚:造成苦聚的原因名 為集(samudaya)。如再加修行的道,就是苦(dukkha),苦之集(dukkha-samu daya) ,苦之滅(dukkha-nirodha),至苦滅之道(dukkha-nirodha-g?min?-pa?ipad?)----簡 稱苦、集、滅、道四諦(catt?ri-sacc?ni)了。所以知緣起與知四諦,不過說明的小小 不同而已。世間,不只是憂苦的,也有可喜可樂的一面,所以苦受以外有樂受。由於是可 喜樂的,所以會心生味著,這是知味(ass?da)。世間的憂苦是可厭的,可喜可樂而心生 味著的,也不能一直保持下去,終於要變壞,可味著的存有可厭的過患可能,而一定要到 來的,這是知患(?d?nava)。苦是可厭的,喜樂的也有過患,世間是這樣的相續不已, 真是無可奈何!然而這是可以超脫出離的,因為生死世間,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的,也就會「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所以,如知其集因而予以除去,也就因無 果無了。出離生死苦是可能的,是知離(nissara?a)。知味、知患、知離。是苦集與苦 滅的又一說明。綜合起來說明的,是七處善知,如『七處三觀經』說。 四諦等都是應該如實知的,而苦諦又應該遍知,如『雜阿含經』卷一五(大正二‧一0四 中)說: 「於苦聖諦當知當解,於苦集聖諦當知當斷,於苦滅聖諦當知當證,於苦滅道跡聖諦當知 當修」。 四諦都應該知,而苦諦更應該解。參照『相應部』及『瑜伽師地論』,知道解是遍知的異 譯。遍知(parinn?)苦,斷(pah?na)苦集,現證(sacchikiriy?)苦滅,修習( bh?van?)苦滅道;這就是在正道的修習中,遍知苦、斷集而證滅,達成了解脫生死的目 的。 解脫道從知苦著手。知苦,是知五蘊、六處,一切有漏法,應怎樣的如實觀察呢?經中所 說的,主要是: [List] 無常(anicca);苦(dukkha);無我(anattan),或說無我我所( anattan-attaniya )。觀察無常、苦、無我(我所)而得解脫、是『相應部』及『雜阿含經』所常見的。南 傳佛教所傳宏的,著重於此。說一切有部用無常、苦、空、無我義,也是『阿含經』所共 說的。如『雜阿含經』說「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相應部 』作:「無常;苦,疾、癰,刺,痛,病,他(或譯為「敵」),壞;空;無我」。『中 部』與『增支部』,也有同樣的文句。在無常與空中間,所有苦,病、癰,刺,痛,疾, 敵,壞,都是表示苦的。所以『相應部』將癰等列於苦下,『雜阿含經』別列癰等於前, 雖次第不同,而「無常,苦,空,無我」的實質,並沒有差別。無常,苦,無我(我所) ;無常,苦,空,無我,都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所說的;不過部派間所取不同, 解說也小小差別,成為部派佛教的不同特色。無常的,所以是苦的;無常苦變易法,所以 是無我我所的。無我我所是空的要義,廣義是離一切煩惱的空寂。 (空之探究‧一四~一 七) 轉自以下網址: http://tinyurl.com/ywb3fw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user/imagewind.html~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1.14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