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一、二乘觀境 在慧學中,依行者的根機,可分為二:一、小乘慧----大乘兼有,故又稱三乘共慧;二、 大乘慧----唯菩薩所特有,不共二乘,或稱大乘不共慧。這三乘共慧與大乘不共慧的差別 ,即是所觀境的不同。二乘學者的觀境,可說祇是「近取諸身」,即直接於自我身心作觀 。菩薩行者,不但觀察自我身心,而且對於身心以外的塵塵剎剎、無盡世界,一切事事物 物,無不遍觀。 經中每說,知四諦即是聲聞慧。四諦的內容:苦是有情身心上的生老病死等缺陷。集是造 成身心無邊痛苦的因緣,也即是招致生死苦果的力量。滅是離去煩惱業因,不起生死苦果 的寂滅性。道即導致有情從雜染煩惱、重重痛苦、生死深淵中,轉向清淨解脫、寂靜涅槃 的路徑。這四諦法門,可謂是沈淪與超出的二重因果觀,其重點在於有情的身心。知四諦 ,就是知有情生死與解脫的因果,並非離卻有情身心,而去審察天文或地理。以四諦為觀 境的觀慧,又可分為二方面:一是對四諦事相的了知,即法住智;一是對四諦理性的悟證 ,即涅槃智。事相與理性的諦觀,法住智與涅槃智的證得,為三乘共慧應有的內容。佛經 中,除四諦之外,又說到緣起。約生命的起滅現象,緣起分十二支,從無明緣行乃至生緣 老死,是流轉門。是四諦中的苦集二諦。從無明滅到老死滅,是還滅門,是四諦中的滅道 二諦。四諦與十二緣起,說明的方式雖有不同,而所說的意義無多大差別。二乘人發厭離 心,求了生死、證涅槃,便是依此四諦或十二緣起的觀門去修學。所以在小乘教典裡,都 特別偏重這點。如『成實論』,即依四諦次第開章;南方傳來的『解脫道論』,說到慧學 ,也先以了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生死果報,種種世間事相入手,然後談到悟證無常 無我之寂滅法性。 聲聞者的觀慧,雖然偏狹了一些,但他的基本原則,首先著重世出世間一切因果事相的觀 察,因為若對因果事相不能明了與信解,即不能悟證無生法性。所以阿毘曇學,每從蘊、 處、界說起,或從色、心、心所、心不相應行、無為法說起;都是極顯明地開示了一一諸 法的自相、共相、體性、作用、因、緣、果、報,以及相應、不相應,成就、不成就等。 『法華經』的「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也就是這些。雖說唯佛 與佛乃能盡知,但在聲聞行者,也絕不是一無所知的----不過知而不盡罷了。對於事相的 闡述,論典最為詳盡。古來有將經、律、論三藏教典,配合戒、定、慧三增上學的,論藏 即被視為特重慧學。根據各種論典的說明,慧學的所明事相,大抵先是,知因果,知善惡 ,知有前生後世,知有沉淪生死的凡夫,知有超出三界的聖者……等等。信解得這些,才 算具備世間正見(世俗慧),也就是修習慧學的初步基礎。這自然還不能了生死,要解脫 生死,必須更進一步,知道生死乃由煩惱而來,煩惱的根本在無明;無明即是對於諸法實 相的不如實知,因不如實知而起種種執著,並由執著引致一切不合正理的錯誤行為。這無 明為本的妄執,主要是無常執常,無我執我,不淨執淨,無樂執樂。眾生有了這顛倒妄執 ,即起種種非法行為,造下無邊惡業,而感受生死苦果。因此,慧學的另一方面,是三法 印的契悟。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一切世間有為法中,如實體證到 念念生滅的無常性,眾緣和合的無我性,又能了達一切虛妄不起是寂滅性。徹底悟入三法 印,就是證得清淨解脫的涅槃。我們之所以滯留世間,顛倒生死,其根源就在不能如實證 信三法印。關於這,北方有部學派,有廣泛的論述和嚴密的組織。有部雖廣說法相,但真 正的證悟,是觀四諦、十六行相,而得以次第悟入。不過在各學派中,修證的方法,有頓 悟與漸悟的兩大主張。如上所說,逐次修證十六行觀,是漸悟;若是頓悟,則不分等次, 經無常苦空無我等觀慧,而悟入寂滅,即是證入甚深法性。 總之,三乘共慧的要義,一方面是諦觀一切因果事相,另方面是證悟無常無我寂滅空性。 經中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以生滅故,寂滅為樂」。從觀察到諸行無常,進而體悟 寂滅不起的如實性。中國禪宗,把「寂滅為樂」一句,改成「寂滅現前」。在修持的過程 中,也先觀見心法的剎那生滅,進而悟入如如無起無滅的寂滅性,兩者意義極為相近。 (學佛三要‧一七四~一七八) 轉自以下網址: http://tinyurl.com/34vmo2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user/imagewind.html~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0.17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