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第一節、引言 定與慧,在修習成就的(聲聞)菩薩行中,是相應不離的,稱為『止觀雙修』,『定慧均 等』。也就因此,聲聞及菩薩法中,每以禪及三摩地等定,來稱那與慧相應的禪定。聲聞 法中,如空三摩地,勝義禪等;大乘如首楞嚴三摩地,如來禪等。但從下手學習,及定慧 的特殊性能來說,定與慧是有分別的。所以聲聞法的三增上學,心增上學以外,有慧增上 學;大乘法的六波羅蜜多,禪波羅蜜多以外,有般若波羅蜜多。從修習來說,多稱之為止 觀,止與觀也是不同的。大乘的修學者,必須肯定定與慧的特性,否則就會以禪為慧,以 修得四禪為證四果,得定德而以為得慧成佛了。其次,定與慧,不但為大乘行果的心髓, 也是聲聞行果的要目。菩薩的修行,雖重在菩提願,大悲心,迴向等功德,但如沒有定慧 ,這一切都不能成就的。所以《解深密經》說:『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 世間及出世間所有善法,應知皆是此奢摩他及毘缽舍那(止觀)所得之果』。止與觀,是 定慧所攝的,從修習方便得名。對於定慧──止觀的尊重修習,為修學大乘行的要著。所 以稱讚說:「三乘諸」殊「勝」功「德」,「悉由定慧」所「生」! 說到定慧的修習,就是止觀的修習。什麼是止,是觀?什麼是定,是慧?慧是以『簡擇為 性』的。梵語毘缽舍那,譯義為觀,經說觀是:『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 察』。所以,慧是以觀察抉擇為特性的。有人以為明了就是觀慧,這是不合經義的。梵語 奢摩他,譯義為止,經說止是『心一境性』;『內心相續』。定是『平等持心』的意思。 所以止是安心一境而不散動的。止與觀不同,若「修習止觀」,就「應」該「先修止」。 這不是說:把定修好了,再來修習觀慧。事實上,止與觀有互相助成的作用。在沒有修止 成就以前,也是有散心觀察慧的。那怎麼說先修止呢?在止與觀的修習過程中,一定先修 「止成」就;止成就了,然後才能修「觀」「成」就。如定心不成就,那觀慧也是不會成 就的。依這個意思,所以說先修止。經中說到止觀,定慧,禪慧,也總是先定而後慧的。 這是修習的必然「次第」,不管你橫說豎說,頭頭是道,如真的修習止觀,那「法」定有 「如是」次第的。 為什麼要修止而得禪定?因修止而能得定,就能成辦種種有義利的事業。所以說:『制心 一處,無事不辦』。修止而得住心時,身心引發輕安,身心都輕快舒適,而有行善離惡的 力量。眾生一向在散亂心中,對欲境的抗拒力,煩惱的制伏力,善事的進修力,都非常薄 弱,總覺得有心無力,如逆水行舟那樣的艱難。身體也如此,身體健康的,也時有煩勞不 堪的感覺。如久病一樣,身心都滯重遲緩,軟弱無力。如修止而能住正定,「依住」心而 發生「堪能性」,就是從身輕安而生身精進,從心輕安而生心精進;過去無能不堪的情形 ,全部改觀。依止這樣的堪能性,就「能」勇於進修,作「成所」要「作」的「事」業。 什麼是要作的事?聲聞人,依定才能得現法樂住,得殊勝知見(天眼),得分別慧,得漏 盡解脫。大乘行人,依定才能引發身心輕安,引發神通等功德;能深入勝義,更能作饒益 眾生的種種事業。總之,佛法的殊勝功德,都是離不了定的,所以應專心修習禪定。 ( 成佛之道(增注本)‧三一三~三一六) 從初學者說,修習止門,還有修習觀門。慧學總是建立在定學的基礎上,而慧學並不是禪 定。所以我們對於慧學的認識與修集,應該深切注意,而對修定、修禪、修止等方便,亦 不容忽視。有人以為:「依定發慧」,若定修習成就,智慧即自然顯發出來。這完全誤解 了佛教的行證意義。如說依戒得定,難道受持戒行就會得定嗎?當然不會,禪定是要修習 而成就的。同樣的,根據佛法的本義,修得禪定,並不就能發慧,而是依這修成的定力為 基礎,於定心修習觀慧,才能引發不共世間的如實智慧。在這意義上,說依定發慧,決不 是說禪定一經修成,就可發慧的。不然的話,多少外道也都能夠獲得或深或淺的定境,他 們為什麼不能如佛教聖者一樣能夠發智慧,斷煩惱,了生死呢? (學佛三要‧一五八) 轉自以下網址: http://tinyurl.com/28t2te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user/imagewind.html~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02.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