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四、止成就與七依定 在修止過程中,早就有些輕快舒悅的身心感覺,而也一定有熱觸、動觸等發現。但一直到 第九住心,能無分別,無功用的任運,還只是類似於定,不能說已成就定。這一定要,「 若得」生起身心的「輕安樂」,引發身心精進,於所緣能自在,有堪能,這才「名」為「 止成就」,也就是得到第一階段的『未到地定』。發定時,起初頂上有重觸現起,但非常 舒適,接著引發身心輕安:由心輕安,起身輕安。這是極猛烈的,樂遍身體的每一部分, 徹骨徹髓。當時內心大為震動,被形容為『身心踴躍』。等到衝動性過去,就有微妙的輕 安樂,與身相應;內心依舊無功用,無分別的堅固安住所緣,這才名為得定。從此出定以 後,在行住坐臥中,都有輕安及定的餘勢隨逐,好像常在定中一樣。如再修止入定,持心 不散,一下子就能入定,生起身心輕安,而且能不斷增勝起來。 成就定的,能得由定所發的殊勝功德。通遍的定德,有三:一、「明顯」;二、「無分別 」;三、「及」微「妙輕安樂」。明顯是:心極明淨,所緣於心中現,也極為明顯,如萬 里無雲,空中的明月一樣。無分別是:心安住而自然任運,了了分明,不曾有什麼作意的 功用。所以當時的心境,澄淨得如波平浪靜的大海一樣。真可說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了! 而在這樣的定境中,又有微妙的身心輕安,因而離惡行善,非常有力,又極其自然,不像 平時的逆水行舟那樣。於欲境自然不起染著,大有染著不了的情況。最低階段的定境,就 是那樣的深妙! (成佛之道(增注本)‧三三一~三三三) 定有種種階段,由淺入深,即平常所說的四禪八定。現在作一部分的說明。 一、約分別來說----「漸離於分別」。眾生心都是有分別的,如常人的心念,不是不斷的 改變所緣,就是不斷的更易行解。習定的,使心安住一境,念念相續,『安住明顯』---- 心是極其安定,也非常明了,才能入定。有些人妄念小息,或者惛昧不覺,便以為心無分 別了。不知道深入初禪,還是心有分別(不易緣,不易解);還有粗分別的尋(考慮), 細分別的伺,所以叫有尋有伺三摩地。初禪到二禪中間,得中間禪,這才不起粗分別,名 為無尋有伺三摩地。到二禪,連細分別也沒有了,名無尋無伺三摩地。到此境界,雖有自 性分別,不再有概念分別,所以也就不會引發語言了(語言是內心尋伺的聲音化)。到三 禪,直覺得內心平等清淨,所以說:『內等淨,正念正知』,但這是外道所共的,切勿以 為心無分別而證得心體本淨了。不過約世間法說,二禪以上,就可說超越尋思的無分別定 了。 二、約情緒來說----「苦樂次第盡」。在這欲界,有從生理而引發的苦受,從心理引起的 憂受。一到初禪,從欲樂煩動而來的憂苦,不會再起了。那時,由於出離欲樂而生起喜樂 :喜是內心的喜悅,樂是(身心的)輕安。到了二禪,雖同樣的有喜樂,但那是『定生喜 樂』,不像初得離欲而生的那樣衝動。然喜悅到底是躍動的,所以進入三禪,稱為『離喜 妙樂』,喜悅也沒有了。此定的樂受,到達了世間樂的頂點。所以形容極樂,每說『如入 第三禪樂』。當然,這是不能與解脫煩惱的『離繫樂』相比的。到第四禪以上,樂受也平 息了,惟是一味的平靜的捨受。這比起有衝動性的喜樂來,實在是更高的福樂! (成佛 之道(增注本)‧一二一~一二二) 四禪以上,有「四空處」定----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空處 ,是世俗的唯心定;定心更深了,慧力卻反而昧劣。四禪四空處,總稱八定。這是世間共 的,外道也能修得。約定力淺深來說,這是定的由淺而深的全貌。 「慈等」,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定。慈是願人得樂;悲是憐憫眾生的苦痛;喜是同情他 人的喜樂;捨是心住平等,不偏愛親人,也不偏恨怨敵。修得四禪的,就可以修習四無量 定(但喜無量,限於初二禪)。為什麼叫無量?修習時,或慈或悲等,先觀親人,後觀怨 敵,從一人,少數人,多數人,一國,一天下,一方世界,到十方世界的欲界眾生,充滿 慈悲喜捨心,而願眾生得樂離苦等。 「佛說」的這些「諸定法」,要依著「次第而」一步步「修習」。由初禪而二禪,二禪而 三禪,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這是不能躐等的;不過修習純熟了,也可以超次第或逆次第 而修。 (成佛之道(增注本)‧一二二~一二四) 然而,這樣深妙的定,在世出世道中,大小乘道中,還「是」「內外共」的,還只是共世 間的定,也是凡夫所可以修得的。有些偏好禪修的,不讀不誦三藏教典,以為這只是增長 知解,於修持沒有多大用處。在這種遠離顯了教典,專心修習,憑自己的一些修持經驗, 就以為了不得。由於這是離欲的,所以覺得自己不起煩惱(欲界的),就以為斷煩惱而不 為煩惱所染了。由於任運的無功用無分別心,就以為無分別智的證悟了。由於起定而定的 餘力相隨,就以為動靜一如,常在定中了。看作解脫的有(如說修得四禪,以為得了四果 ),看作成佛的也有,不知這還是共世間定的初步呢!其實,有這樣修驗的人,也並不太 多。有些還在修止過程中,有些身心特殊經驗,就狂妄得不知自己真面目!修禪而不修觀 慧,以為禪那就是般若,這是永不能深入出世法中,真是可悲愍的! 這還是共世間的定道初階,要「由觀」慧而「成」為「差別」:這是世間的,出世間的; 小乘的,還是大乘的。這是說,得此未到地定後,如修欣上厭下的六行觀,就次第上升, 而成世間的色無色定。如以無常為觀門,漸入無我我所觀,才是聲聞乘的定。如依此,觀 法性空不生不滅,與大乘般若相應,就成大乘禪定。所以但修禪定,不修觀慧,是不能解 脫生死的,更不要說成佛了! (成佛之道(增注本)‧三三三~三三四) 三乘賢聖弟子,是為了修發真慧而修定的。定境由淺而深,階位不一,到底那些定,可以 作為依止而修發真慧呢?總攝修發的一切定法,不出這樣的大階位----四禪,八定(還沒 有滅受想定,這是聖者所修證的,姑且不說)。四禪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八定是 :四禪以外,再加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如從一般的 散心,漸修而入定境時,第一是未到定,那是初禪根本定以前的,是將到初禪而還不是初 禪的近分定。如將到城市而先到近郊,也有一些商舖一樣。再進,是修到初禪。在初禪與 二禪中間,有名為中間禪的。將到二禪而還沒到時,有二禪的近分定。從此以上,每一定 ,都可以有中間定,近分定,根本定三類。但大概的總攝起來,就是四禪,八定;或者在 初禪根本以前,加一未到定就是了。在這四禪,八定中,最後的非想非非想定,定心過於 微細了,心力不夠強勝,不能依著他而修發真實慧。所以「能」夠「發慧」的,「佛說」 只「有七依」定,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   七定。但最初的未到定,也是可以發慧的;這是初禪的近分定,所以就攝在初禪中。 ( 成佛之道(增注本)‧二0四~二0五) 轉自以下網址: http://tinyurl.com/28t2te -- 守口攝意,身莫犯非; 如是行者,得度世已。 ~世尊 http://blog.yam.com/user/imagewind.html~我的部落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9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