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0/yinshun10-02.html 戊一: 依法以攝僧,和樂淨為本,事和或理和,禮僧眾中尊。   釋迦佛成佛說法,就有好多人隨佛出家,佛就把他們組織為僧伽──或簡 譯為僧。僧是群眾,是有組織有紀律的集團,所以古人義譯為『和合眾』。佛 憑什麼來集結僧眾呢?不是憑自己的才能,所以佛說:『我不攝受眾』(10)。佛 是「依法以攝」受他們,使之成為「僧」伽的。法,是人生的正道,究竟的涅 槃;佛是以此法來感召大眾,讓大眾為這人生大事而集合攏來。法也是律法制 度,就是契合於人生正道的規制;佛是本著這自他共處的完善法則,制為規章 法度來組織大眾的。   依法而組合的僧眾,以「和樂淨」三者「為」根「本」的特色。一、和合 ,這又有「事和或理和」二種。事和又分為六,名為六和。1.見和同解:大眾 有一致的見解,這是思想的統一。2.戒和同遵:大眾奉行同一的戒律,這是規 制的共同。3.利和同均:大眾過著同樣的生活受用,這是經濟的均衡。思想, 規制,經濟的和同,為佛教僧團的實質。能這樣,那表現於身心的活動,彼此 間一定是:4.身和共住;5.語和無諍;6.意和同悅了。此六和,是出家僧眾所 應該一致奉行的。還有理和,是佛弟子證到的真理──法或涅槃,內容是彼此 完全一致,所以說:『心心相印』;『與諸佛一鼻孔出氣』。這是聖者所特有 的,而且是通於在家出家的。單是事和,是世俗僧;理和是勝義僧。不過,釋 迦佛在這五濁惡世,依法攝僧,成為住持佛教的中心力量,卻是著重事和。二 、安樂:僧眾在這事和(或理和)的集團中,大眾都能身心安樂,精進修行。 三、清淨:在和樂的集團中,互相勉勵,互相警策;如有了罪惡,也能迅速的 懺悔清淨,僧團才能做到健全。佛制的僧伽,原來是這樣完善的集團。   從自修到身心清淨來說,僧伽是使我們得安樂得清淨的殊勝因緣,是陶賢 鑄聖的大冶洪爐。從利他的宏揚佛法來說,僧伽是推動佛法的集體力量。僧伽 為三寶之一,佛弟子應歸依敬「禮僧」伽。宗教的大眾集團,本不限於佛教, 如印度的六師沙門團,都是有僧眾的。但在各教的僧「眾中」,奉行佛法的僧 伽,最為「尊」勝,所以稱讚為眾中尊。    戊二: 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隨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城。   僧寶為歸依的對象,所以特為在家的信眾,說此一頌。在家的信眾們,應 該尊「敬僧」伽:或是內心的誠敬;或是語言文字的讚歎;或是身體的禮拜。 稟承僧眾的意思,為比丘僧服務;隨僧眾所需要的,隨分隨力,以衣服,飲食 ,醫藥,床敷,日用品來供養。對於僧眾,千切不可生輕慢心。近代中國,信 佛信法,敬佛敬法的還有,而信敬僧伽的實在太少。或是但敬歸依師,或是敬 一二人,三寶的歸敬不具足,難怪佛法的希有功德,不易生長起來。   僧眾這麼多,當然『龍蛇混雜』,有聖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淨的,也 有毀戒不淨的。在家弟子們,如見有不清淨的,不合法的,應承認:這是出家 人的『僧事』,自有僧伽依照一定的規律去處理。切「莫」隨便「呵」毀「僧 」伽全體,或者呵毀一人或少數人。真誠護法的信眾,可以向僧伽提出意見, 處理的責權,還是屬於僧伽。依佛制,沒有逐出僧團以前,犯了罪,國法也不 能隨便處罰。遇有諍執,國王也只能依律來表決,不能以自己的意見來決定。 否則,只有造作毀辱僧伽的重罪,或反而增加僧眾的諍執。   還有,凡是出了家的,就成為僧伽的一員。你不要多生分別:年高或者年 少,男眾或者女眾,博學或者淺學,精進或者放逸,持戒或者犯戒,老鄉或者 外籍。凡是僧伽的成員,都應尊重恭敬,一律布施。因為僧伽猶如大海,有大 龍也有魚蝦,有藻苔也有珍寶;大海是不加簡別,一樣含容的。然世間儘多是 這種人,或重持戒的,或重禪定的,或重念誦的,或重威儀的,或重義學的, 就此妄生分別,說長說短,某優某劣,擁護誰,反對誰。信眾們!切「莫」心 不平等,「衡量僧」伽!僧眾的功德,不是一般所能認識的。例如一般的偏重 老年,輕視少年,不知『生年上座』只是皮皴髮白,只是六根衰朽,想貪著受 用而不能,與佛法功德有什麼關係呢!   信眾對於僧眾,應該信仰:凡是出家而屬於僧伽的,雖程度千差萬別,但 同樣是「隨佛修行者」。只要有出家眾,就會有寺院,有聖像,有經書,就有 三寶可尊敬。佛法,始終是由於出家僧而延續下來。所以分別起來,不免有高 下,優劣,凡聖的差別;而總合起來,卻成為一有力的僧團,「住持」如來的 「正法」,堅固得金「城」湯池一般,不為天魔外道所破壞。大家不妨反省: 自己對於佛法的最初起信,或最初引起興趣,不一定都是賢聖吧!所以說:破 戒比丘而服袈裟的,還是人天福田。真誠的在家信眾,應特別尊敬僧伽(團體 ),愛護僧伽,從旁助成僧團的和樂清淨;切不可呵毀嫌責,或以權力來從中 鬥爭。佛世,僧伽發生了諍執,連佛的話也不肯聽,分成二部。佛對信眾們說 ,這都是僧,都應該供養。所以,『如破金杖為二分,二俱是金』(11),實可為 在家信眾的座右銘。──上來讚歎僧寶功德。    丙二: 三寶真實德,無漏性清淨。化世真亦俗,佛法得長存。   三寶,是我們的歸敬對象,在一切宗教的教主,教理,教徒中,三寶是最 圓滿,最清淨的。然佛像與僧眾,不一定能符合這一意義吧!這應該知道:如 現在,佛是或玉,或石,或金,或銅,或木雕,或土塑,或紙晝的佛像;法是 三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法義;僧是出家眾。這稱為住持三寶,是佛滅後,佛 教流傳於世間時的三寶,恭敬供養,依此而歸向於真實的三寶。又如釋迦佛出 世時,釋迦佛是佛寶,佛所開示的教說──四諦,緣起,涅槃等是法寶;隨佛 出家的凡眾聖眾,是僧寶。這是化相三寶,是佛出人間教化時,以此三相為三 寶。恭敬供養,依此而歸向十方一切佛,正法,一切賢聖僧。化相與住持三寶 ,都是佛教在世間的具體形相;以此為歸依對象,從而更深入一層。   論究到真實的歸依處,是「三寶」的「真實」功「德」,這在古來,又有 好多分別,現在略說二類。一、佛的無漏功德是佛寶:依聲聞來說,是五分法 身;依大乘說,是無上(四智)菩提所攝的一切無漏功德。正法或涅槃,是法 寶。有學無學的無漏功德是僧寶:依聲聞乘說,即是四雙八輩的無漏功德;依 大乘說,是菩薩,攝得聲聞,辟支佛的無漏功德。二、大乘教所說:究竟圓滿 所顯的最清淨法界(攝得體相業用),是佛寶。少分顯現清淨法界的,是僧寶 。遍十法界而不增不減,無二無別的法界(或名真如,實相等),是法寶。平常 所說的一體三寶,理體三寶,常住三寶,都不過此一意義的不同解說。所以, 三寶的真實功德──真實的三寶,是「無漏」的,是不與煩惱雜染相應的,也 不為煩惱雜染緣起的。又是「性清淨」的:無漏的有為功德,稱為清淨;無為 功德,不但是離垢清淨,在雜染中,也還是本性清淨的。無漏而性淨的三寶, 才是真正的歸依處。   不過,從佛法「化」導「世」間,利益眾生來說,不但應該歸敬於「真」 實的三寶功德,「亦」應歸敬於世「俗」事相的住持三寶(佛世為化相三寶) 。因為,但歸依世俗,自不免流於形式的崇拜;而專重勝義(真實),也不免 過於高深,不是一般所能明了。所以必須歸依現實事相的住持三寶,依此進向 真實的三寶。佛教的重視『像教』,其理由就在此。住持三寶為事象的,從此 表顯真實三寶的功德,這才能淺深由之,事理無礙,「佛法」才能「得長存」 世間,為一切眾生作救護,作福田。    乙二: 自誓盡形壽,歸依佛法僧,至心修供養,時念諸勝利。   佛法僧三寶,是沒有污染的;具足功德的,所以是真正的歸依處。受歸依 的,先要懇切懺悔,生恭敬心,清淨心。長跪合掌,在歸依本師前,依師長教 ,「自」己立下「誓」願說:『我弟子某某,「盡形壽,歸依佛」,兩足尊; 盡形壽,歸依「法」,離欲尊;盡形壽,歸依「僧」,眾中尊(三說)。願大 德憶持,慈悲護念,我是優婆塞。我從今者乃至命終,護生。歸依佛竟,歸依 法竟,歸依僧竟』(三說)(依《大名經》及律說)(12)。凡發願受持歸依的, 那怕是生死關頭,也不能中途變悔。就是說笑,也不可說我不信三寶,或者說 我不是三寶弟子。如歸依而又棄捨,生生世世,受苦無窮。所以,要切記『盡 形壽歸依』的誓言。   歸依了三寶,應該以「至」誠「心」來「修供養」。對於佛像(佛塔), 經典,僧眾,即使是不大莊嚴(例如佛像的工巧不妙),不大清淨,也不可輕 慢,要一律生尊敬心。供養佛,如禮拜,讚歎,右繞,及供奉香,華,伎樂, 燈明,幢,幡,寶蓋等莊嚴具。供養法,如書寫,印刻,或者莊嚴經典,以香 ,華等來供養。供養僧,是衣服,飲食,坐臥具,醫藥,日用雜物,但必須佛 法所認為清淨的(僧眾可以用的),切勿供養不如法的物品。至於最上的供養 ,沒有比依從如來的法教,聽從僧眾的指導而切實奉行的了!   我國的佛教徒,都修早晚課誦,時間比較長;對在家事務忙的信徒,多少 有些不適合。最好,依印度舊法,日三時,夜三時──六時修行:次數不妨多 ,時間不妨短些。修三歸依「時」,要憶「念」歸依三寶的「諸」般「勝利」 ──功德。如一、成為佛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礎;三、減輕業障;四、能積 集廣大福德;五、不墮惡趣;六、人與非人,都不能嬈亂;七、一切好事,都 會成功,八、能成佛道。如能時時憶念歸依三寶的種種功德而修習,那對於修 學佛道,成就信心,獲得希有功德,是非常容易成就的。    乙三: 此歸依最尊,此歸依最勝,不由餘歸依,得樂得安隱。   依上面所說,「此歸依」三寶,在一切歸依中,「最尊」,「最勝」。如 有求歸依的真誠,那當然非歸依佛教的三寶不可了!不要邪正不分,以為歸依 什麼宗教都一樣!其他宗教的教主,教法,教徒,沒有能究竟離染污的,也沒 有具足功德的;自救不了,怎能為他人作歸依處呢?所以,即使歸依外道,也 決「不」會「由」其「餘」的「歸依」,而能「得」到有為功德的安「樂」, 「得」到無為功德的「安隱」。安隱,就是安穩,指涅槃的究竟常樂而說。    乙四 丙一: 所說歸依者,信願以為體;歸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濟。   歸依的要求,歸依的對象,歸依的儀式,都已經說過了。但「所說」的「 歸依」,到底是什麼呢?這是深切的「信」順,信得這確是真歸依處,的確是 能因之而得種種功德的。知道三寶有這樣的功德,就立「願」做一佛弟子,信 受奉行,懇求三寶威德的加持攝受。歸依,就是「以」此信願「為體」性的。 所以受了歸依,就要將自己的身心,「歸」屬「彼」三寶,不再屬於天魔外道 了。隨時隨地,都要傾「向彼」三寶,投向三寶的懷抱。例如迷了路的小孩, 在十字街頭亂闖,車馬那麼多,不但迷路,而且隨時有被傷害的危險。正在危 急時,忽見母親在他的前面,那時,他投向母親的懷抱,歸屬於母親而得到平 安了。歸依三寶的心情,也應該這樣。能這樣,就能「依彼」三寶的威德,「 得」到「救濟」。在梵語中,歸依是含有救濟意義的。所以,三寶的功德威力 ,能加持受歸依的,攝導受歸依的,使他能達到離苦常樂的境地。總之,從能 歸依者說,歸依是立定信願,懇求三寶的攝受救濟。從所歸依的三寶說,不思 議的功德威力,加持受歸依的,引攝眾生,邁向至善的境地。    丙二: 若人自歸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則能契,歸依真實義。   一般說來,歸依是信仰,希願領受外來的助力,從他力而得到救濟。一般 他力宗教,都是這樣的。然佛法不只如此,而更有不共外道的地方。佛在涅槃 會上,最後教誡弟子說:『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13)。這是要弟子們依 仗自力,要自己依著正法去修學,切莫依賴別的力量。這正如《楞嚴經》中阿 難說的:『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 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14),一切還得靠自己去修習。所以歸依的深義, 是歸向自己(自心,自性):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當體,就 是正法涅槃;自己依法修持,自身與僧伽為一體。佛法僧三寶,都不離自身, 都是自己身心所能成就顯現的。從表面看來,歸依是信賴他力的攝受加持;而 從深處看,這只是增上緣,而實是激發自己身心,願其實現。所以說:「若人 自」己「歸命」──命是身心的總和,歸命是奉獻身命於三寶。能依「自力, 自」己「依止」自己而修正法,而不是阿難那樣的,以為『恃佛威神,無勞我 修』,那末「是人」也就「能契」合於「歸依」的「真實義」了。 註【1-010】《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說:「如來不言我持於眾,我攝於眾」 ,引文取意(「 大正」卷一.一五頁上)。 註【1-011】《四分律》卷四三(「大正」卷二二.八八三頁中)。 註【1-012】《大名經》,《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三七說: 「佛告大名:諸有在家白衣男子 ,男根成就,歸佛法僧,起殷淨心, 發誠諦語自稱:我是鄔波索迦,願尊憶持, 慈悲護念」: 「我從今者,乃至命終,護生」 (「大正」卷二九.五五二頁下──五五三頁上)。 註【1-013】《大智度論》卷二(「大正」卷二五.六六頁下)。 註【1-014】《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一 (「大正」卷一九.一0九頁上)。 -- 「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不以心意識修行。」 【文殊師利問經 般若波羅蜜品第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37.52.56
AHJKL:有看有推 03/30 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