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0/yinshun10-03.html 乙三 丙一: 聞法而發心,隨機成差別。   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而發心」來修學。由於眾生的根性不同,一 味的佛法,也就「隨機」差別而「成」為種種「差別」了。說到發心,就是立 定志願,所作所行,以所願為目標而前進。發心,並不是偶然的起心動念,要 發起信願,達到堅定。   如來或大菩薩說法時,如聽者為一人,那當然應機說法,適合聽者的根性 ,授以淺深不同的法門。如在大眾中,如來有不可思議的神力,所以在聽眾聽 起來,都各以為,佛說他能懂的語言,說他要聽的法門。所以說:『佛以一音 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16)。在這種情形下,不妨說,聞到什麼法門,自己 便是適應於這種法門的根機了。可是,一般說法師,不易有『一音說法』的能 力,也不一定有識別根機的能力,那只有宏揚自己所解所行,或大多數能解能 行的法門。聽眾聽到這樣法門,便不一定是適應這一法門的根性了。有的從經 典去聞,無論是隨手取來,或是循序而讀,或是聽人說而選讀,都不能說遇到 什麼就是什麼根機了。例如西藏密法盛行,南方小乘盛行,中國從前禪宗盛行 ,幾乎到處如此,你能說西藏都是密宗根性,南方都是小乘根性,中國從前都 是頓悟的根性嗎?所以自已是什麼根性,主要依自己所發的心願而定。切不要 讀誦受持某種法門,便自以為是什麼根機了。從前,西藏有一喇嘛,修習成佛 的密法,結果卻證了聲聞果。有人以此事問善知識,善知識說:修密法而證小 果,總算還好,還有修習密法而成天魔外道呢!所以,不要偏執什麼法門,是 大是妙,還是檢點自己的發心要緊。    丙二: 下求增上生,現樂後亦樂。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最上菩提心, 悲智究竟樂 。   關於向上的發心修學,真是萬別千差,說不能盡。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三 類:增上生心,出離心,菩提心;這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下士,中士,上士(17) 。   佛法中「下」品人(這是佛法中的下品,在一般世間,是上品)的發心, 是「求增上生」心。什麼叫增上生?就是來生所得的果報,比起今生來,要增 勝一些,上進一些。例如:相貌,壽命,名譽,財富,權位,眷屬,知識,能 力,身體的健康,家庭的和樂,朋友的協助等,這一切,都希望來生比今生好 得多。在佛法中,這是不徹底的,但卻是正當的,因為這確是以正當的方法, 求向上的進步。這裡面,還分為二類:一、願生人間,二、願生天上。這種人 天乘根性,求「現」生「樂」,更求「後」生「樂」。因為依佛法修持,能得 現生安樂,來生也能得善報。不過,在某種情形下,但求後生福樂,就是現生 刻苦一些,犧牲一些,也未嘗不可。所以現生樂而後生樂的,最為理想,不得 已,現生苦而後生樂,也不要緊。至於現生享受而來生受苦;或者現生冤枉受 苦,而來生苦痛無邊,那不屬於如來正法,而是顛倒邪行了。以人天的福樂為 目標,因此發心,為此而修行,都屬於佛法的下士。凡發此增上生心,那縱然 修持出世法,也不過人天福報。反之,如有此願而卻造作種種惡行,那是業力 強大,下墮三途,想求增上而不可得了。   「中」品人士,「發」的是「出離心」。增上生心的人天果報,雖說不落 惡道,而且是向上進步。但進步又進步,終究在三界以內流轉,並不能到達究 竟地步。如生天的,從欲界而色界,從色界而無色界,一直生到非想非非想天 ,再也不能上進。一旦業力享盡,又開始墮落。由此深刻理解,感覺得『三界 無安,猶如火宅』,而發起出離三界生死的志願。能這樣發心,修集出世的法 行,那就能了脫生死,得「涅槃」的「解脫樂」。解脫樂,是從離去煩惱而得 到的,與世間樂的樂極生悲,樂去苦來,完全不同。這是徹底了脫生死‧不再 流轉,比起下士的人天善果,徹底究竟得多!這裡面,又分二類:一、聲聞乘 ,二、緣覺乘,合稱為『二乘』,發心與結果,大體相同。上面說過,發出離 心的,雖修大乘勝法,而充其量也不過證得小果。反之,如發出離心而不修出 離行,或者造作非法惡行,那又是業力勝過願力,連人天善報也不可能呢!   「最上」品人,發的是大「菩提心」。梵語菩提,是覺悟的意思。如來果 位的一切功德,稱為『無上正等菩提』,是以大覺為中心而統攝一切功德的。 發菩提心,就是上成佛道的大志願。中士的出離心,雖說是究竟的,但還不夠 高上。這猶如船舶在中途失了事,大家落在水裡。如有人不顧一切,盡力游登 岸上,望著水中的難友們,無動於中,自己舒適的躺下來休息。從脫險來說, 那人是成功的;從人類的德性來說,這人是不圓滿的。所以,有人不願獨善其 身,不願個己解脫,而發願來自救救人,自利利他,希望能與一切眾生,同登 彼岸。但這要怎樣才有可能呢?惟有佛,能完成此一大志願;佛的大智,大悲 ,大願,大力,才能徹底的救度眾生。這樣,就以佛為榜樣,而發成佛的大志 願,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發起了,修菩薩行,自利利他;到究竟圓滿時── 成佛,有大「悲」大「智」,能得最極「究竟」的大涅槃「樂」。本著這上成 佛道,下化眾生的目標,而發心修行,才是佛法中的上上發心,上上品人。希 望學佛同人,大家能以此為目標而修行!    丙三 丁一: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攝下;隨機五三異,歸極唯一大。   佛法,雖有下、中、上法的分別,但從究竟的意義──一切無非成佛之道 的立場來說,這不是獨立的,不相關的,而有著相依相攝的內在關係。如圖: 圖片 │ ┌───┤ ┌───┘ 五 │ ┌───────┘三 ︵| 乘 ︵│ │一大乘法(上)| 乘法中| 下│ └───────┐共 ︶| 共 ︶│ └───┐ 法 │ └───┤ │   這一三層的高塔,由底層到最高層,有著相依相攝的關係。從相依來說: 依底層為基礎,才能建立中層;依(下)中層為基礎,才能建立上層。如一心 想建最上層,而不從下中建起,那一定是脫空妄想,永不成就。這樣,在佛法 的三類中,也是「依下」士法「能起」中士法,依中士法能起「上」士法。這 如龍樹菩薩說:『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18);決定勝,就是中上的究竟解 脫法。這一次第,本是阿含經中所說的『諸佛常法』。提婆菩薩也說:『先遮 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為善巧』(19)。遮非福,是離惡行善的 下士法;破我,是無我解脫的中士法;斷一切見,是盡一切戲論的上士法。能 知這一先後次第,才能於一切佛法而得善巧。所以提婆菩薩又說:『正等覺說 此,方便如梯級』(20)。   從相攝來說:如三層塔的建立,有中層就有下層;有最上層就一定有中下 層。所以在佛法中,「依上」士法,「能攝」得中下士法;依中士法,一定能 攝得「下」士法。如《法華經》中說:二乘為三百由旬,人乘為五百由旬。然 五百由旬中,就含攝得三百由旬;三百由旬,就是五百由旬的中站。這一相攝 的見地,為貫攝一切佛法,善巧一切佛法所必需的。太虛大師稱下士法為五乘 共法,中士法為三乘共法;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稱下士法為共 下士道,中士法為共中士道。這一『共』字,就是漢藏智者不謀而合的正見, 也就是相依相攝的標幟。   依上面的道理,所以從適應眾生來說,佛法是「隨機」方便,有「五」乘 ──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不同,或著重出世法,佛說有「 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別「異」。根機不同,法門當然也有不 同了。然從如來出世本懷來說,一切法門無非成佛之道,「歸」宗究「極,唯 」有「一」乘,或「大」乘。這不是說,一切眾生都要成佛,歸根結底,有一 乘法就得了。這是說,從佛法歸於究極的立場說,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 成佛的一乘──大乘法。例如聲聞乘(中士)的修出離行,得涅槃果,而佛在 法華會上,認為這是方便說,其實就是大乘法,所以說:『汝等所行,是菩薩 道』(21)。《智度論》也說:『二乘智斷,即是菩薩無生(法)忍』(22)。又如《 法華經》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23)等。一香一華的供養,一舉手一 低頭的敬禮,一稱佛名,這些人天善法(下),在同歸大乘的立場,都是成佛 的一乘法。   一乘與大乘,有些人覺得不同,其實是一樣的。如《法華經》及《勝鬘經》, 都說一乘法,有時也就稱為大乘。不過,大乘一名,多用在與二乘相對處 ; 而一乘,多用在一切都要成佛的說明上。同樣的情形,如著重因位,就稱為 菩薩乘;如著重果德,就名為佛乘。這只是隨義而立名不同,在修學佛道的全 體歷程上,都先後貫攝而沒有勝劣的差別。    丁二: 不滯於中下,亦不棄中下,圓攝向佛乘,不謗於正法。   佛法的始終次第,上來已簡略說明。所以修學佛道,「不」應該「滯」留 「於中下」士的歷程上,如滯留於中士下士法,就成為人天道,小乘道,而不 能契合如來說法的本意了。如從新竹來福嚴精舍,停滯在半路上,雖說風景幽 美,但不登觀音坪,不到福嚴精舍,怎能見山色湖光,海波塔影呢!發菩提心 ,以成佛為目標,也就「不」應該捨「棄」「中」士及「下」士法。因為這一 切都是菩薩所行道,都是成佛的法門。有些人求高求妙,以為大乘不需要中下 士法。不知道棄捨了三百由旬,怎能到達五百由旬的寶所呢!因此,經歷菩提 正道的修學者,要「圓」滿貫「攝」一切──中下法,而同「向」於「佛乘」 ,切「不」可好高騖遠,談玄說妙,在一味的無邊法門中,橫生枝節,以致「 謗於正法」。毀謗正法,有兩類人:一、以為某經某法,不是佛法。這類謗法 , 可說人人都能發覺,知道遠離。二、有人以為,我是大根機,不需要中下法 。 有以為,因果善惡等法門,為下愚人說,與我無關。有以為,大乘法中,只 要某部經(甚至是其中的半部),某佛,某咒就好了。有了某經,某佛,某咒 ,就等於一切佛法,再不用其他了。有以為,只要真實修行,不要聞思經教。 這些人,可說是異途同歸,都是捨棄了無邊經典,捨棄了無邊行門。取一滴水 而棄大海,卻自以為大海盡在於此。這在他們個人,愚癡錮蔽,似乎過失還小 ;而對於佛法的宏揚,卻成為大障礙。這一類的毀謗正法,由於不識佛法綱宗 。論上說:『無慧之信,增長愚癡』,愚癡是怎樣可怕呀! 註【2-016】《維摩詰所說經》卷上(「大正」卷一四.五二八頁上)。 註【2-017】《瑜伽師地論》卷六一(「大正」卷三0.六四三頁下)。 註【2-018】《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四0頁下)。 註【2-019】同上。 註【2-020】同上。 註【2-021】《妙法蓮華經》卷三(「大正」卷九.二0頁中)。 註【2-022】《大智度論》卷七一(「大正」卷二五.五五五頁上)。 註【2-023】《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卷九.九頁上)。 -- 隨聞而得覺,未聞慎勿毀,無量餘未聞,謗者成癡業。 如文取義時,師心退真慧,謗說及輕法,緣此大過生。 惡意自性惡,不善不應起,況移於善處,應捨大過故。 【大乘莊嚴經論 成宗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37.52.56
AHJKL:推薦本文,五乘共法(圖片),凡夫循序漸進 04/02 13:40
Samus:推 無慧之信,增長愚癡 嗯... 04/02 13:56
AHJKL:何等為慧?五根:"慧根":四聖諦 04/02 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