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0/yinshun10-14.html 庚三: 覺了沈與掉,正知不散亂。   以正念攝心,達到了安住所緣的階段,那就要以正知來滅除『惛沈與掉舉 』的過失了。掉舉是貪分,是染著可愛境,心不自在,引起心的外散。惛沈是 癡分,是身心沈重,引起攝心所緣的力量低弱,不大明顯。初修時,妄想紛飛 ,或者惛沈闇昧,與修止全不相應的重大過失,容易覺知,不是這裡所說的。 這裡所要說的是:念既安住所緣了,應「覺了」微細的惛「沈與掉」舉。如不 能覺了,或誤以為定力安穩,那就會停滯而不再進步;日子一久,反而會退落 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如在修習中,覺得影像不安定,不明顯,或覺得心力 低弱,不能猛進,這就是微細沈掉存在的明證。這只要正念安住,相續憶念, 綿密的照顧,就能生起「正知」,知道沈掉已生起了,或要起來了,能使心「 不」向「散亂」流去。    庚四: 為斷而作行,切勿隨彼轉。   覺了到微細的惛沈與掉舉,假使由他去,或因沈掉過失的深重,不容易遣 除,就不設法對治。這種『不作行』的過失,要以思來對治他,才能達到滅除 沈掉的目的。思,是推動心心所而使有所作為的,所以這就是「為」了「斷」 除沈掉,「而」以思來「作行」;「切勿隨彼」沈掉等流或增長下去。要怎樣 的作行呢?如沈掉不太嚴重的,那末沈相現前,就舉心而使他明了有力;或修 觀察。如掉相現前,那就下心而使他舒緩;或專修安住。所以在修止的過程中 ,舉心或下心,止修或觀修,有隨心的情況而應用,以達平衡中正的必要。這 如騎馬的,馬向左就拉他向右,馬向右就拉他向左,總以使馬向中馳去為標準 。但沈掉嚴重的,不容易遣除,就應該修特別的對治。如沈沒重的,修光明想 ,或修菩提心等可欣喜的功德相。如掉舉重的,應修無常等可厭患相。等沈掉 息去,再依本來所修的,安住所緣而進修。    庚五: 滅時正直行,斷於功行失。   如修習到沈掉息「滅」了,心就能平等正直。那「時」,就應該不太努力 ,讓心平等「正直」而「行」就得了,這叫做捨。捨時不加功用,讓心在平等 正直的情況下自由進行,這就能「斷於功行」的過「失」。這如騎馬的,如馬 不偏向左,不偏向右,就應放寬韁繩,讓他驀直的向前去。這時候,如依舊把 馬韁拉得緊緊的,馬反會因不適意而走向兩邊去。修止的也如此,如心已平等 安住,還是為了防護沈掉而『作行』,結果反而使心散亂了。所以到這階段, 應修捨,舒緩功用。這是第八斷行的捨,能滅第五過失的作行。能這樣,心就 快要得定了!    己四: 內住亦續住,安住復近住,調順及寂靜,次最極寂靜,專注於一趣,等持無作行 :聖說止方便,不越九住心。   從初學的攝心,到成就正定,有九住心,也就是住心的修習過程,可分為 九個階段。一、「內住」:一般人,一向是心向外散;儒者稱為放心,如雞犬 的放失而不知歸家一樣。修止,就是要收攝此外散的心,使心住到內心所緣上 來,不讓他向外跑。二、「續住」:起初攝心時,心是粗動不息的,如惡馬的 騰躍一樣,不肯就範。修習久了,動心也多少息下來了,才能心住內境,相續 而住,不再流散了。三、「安住」:雖說相續而住,但還不是沒有失念而流散 的時候。但修習到這,能做到忘念一起,心一外散,就立即覺了,攝心還住於 所緣中。到這階段,心才可說安定了。四、「近住」:這是功夫更進了!已能 做到不起忘念,不向外散失。因為忘念將起,就能預先覺了,先為制伏。這樣 ,心能安定住於所緣,不會遠散出去,所以叫近住。五、「調順」:色聲香味 觸──五欲;貪瞋癡──三毒;加男女為十相,這是能使心流散的。現在心已 安住了,深知定的功德,也就能了知『欲』的過失。所以以靜制欲,內心柔和 調順,不會因這些相的誘惑而散亂。六、「寂靜」:十相是重於外境的誘惑, 還有內心發出的『不善』法,如不正尋思──國土尋思,親里尋思,不死尋思 ,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等。五蓋──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 疑。對這些,也能以內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他,免受他的擾亂。到這,內心是 寂靜了。寂靜,如中夜的寂無聲息一樣,並非是涅槃的寂靜。七、「最極寂靜 」:上面的寂靜,還是以靜而制伏尋思等煩惱,還不是沒有現起。現在能進步 到:尋思等一起,就立即除遣,立刻除滅。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緣的過程。但 修止成定,主要是為了離欲惡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強,從五到七,就是降伏煩 惱的過程。必靜而又淨,這才趣向正定了。八、「專注一趣」:心已安住,不 受內外不良因素所動亂,臨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就此努力使心能專注於 同一,能不斷的,任運的(自然而然的)相續而住。九、「等持」:這是專注 一趣的更進步,功夫純熟,不要再加功用,「無作行」而任運自在的,無散亂 的相續而住。修習止而到達這一階段,就是要得定了。   修定的方法不一;到達的時間,也因人而不同。住心的教授,也說有種種 ,如八斷行等都是。但從最初攝心,到成就正定,敘述這一完整的學程,依「 聖」者所「說」:修「止」的「方便」過程,「不」會超「越」「九住心」的 ,也就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門。所以修習止,應依此修習,而認識自己的進程 ,到了什麼階段,以免增上慢而貽誤了自己。    己五: 若得輕安樂,是名止成就。   在修止過程中,早就有些輕快舒悅的身心感覺,而也一定有熱觸,動觸等 發現。但一直到第九住心,能無分別,無功用的任運,還只是類似於定,不能 說已成就定。這一定要,「若得」生起身心的「輕安樂」,引發身心精進,於 所緣能自在,有堪能,這才「名」為「止成就」,也就是得到第一階段的『未 到地定』。發定時,起初頂上有重觸現起,但非常舒適,接著引發身心輕安: 由心輕安,起身輕安。這是極猛烈的,樂遍身體的每一部分,徹骨徹髓。當時 內心大為震動,被形容為『身心踴躍』。等到衝動性過去,就有微妙的輕安樂 ,與身相應;內心依舊無功用,無分別的堅固安住所緣,這才名為得定。從此 出定以後,在行住坐臥中,都有輕安及定的餘勢隨逐,好像常在定中一樣。如 再修止入定,持心不散,一下子就能入定,生起身心輕安,而且能不斷增勝起 來。    己六: 明顯無分別,及妙輕安樂,是道內外共,由觀成差別。   成就定的,能得由定所發的殊勝功德。通遍的定德,有三:一、「明顯」 ;二、「無分別」;三、「及」微「妙輕安樂」。明顯是:心極明淨,所緣於 心中現,也極為明顯,如萬里無雲,空中的明月一樣。無分別是:心安住而自 然任運,了了分明,不曾有什麼作意的功用。所以當時的心境,澄淨得如波平 浪靜的大海一樣。真可說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了!而在這樣的定境中,又有微 妙的身心輕安,因而離惡行善,非常有力,又極其自然,不像平時的逆水行舟 那樣。於欲境自然不起染著,大有染著不了的情況。最低階段的定境,就是那 樣的深妙!   然而,這樣深妙的定,在世出世道中,大小乘道中,還「是」「內外共」 的,還只是共世間的定,也是凡夫所可以修得的。有些偏好禪修的,不讀不誦 三藏教典,以為這只是增長知解,於修持沒有多大用處。在這種遠離顯了教典 ,專心修習,憑自己的一些修持經驗,就以為了不得。由於這是離欲的,所以 覺得自己不起煩惱(欲界的),就以為斷煩惱而不為煩惱所染了。由於任運的 無功用無分別心,就以為無分別智的證悟了。由於起定而定的餘力相隨,就以 為動靜一如,常在定中了。看作解脫的有(如說修得四禪,以為得了四果), 看作成佛的也有,不知這還是共世間定的初步呢!其實,有這樣修驗的人,也 並不太多。有些還在修止過程中,有些身心特殊經驗,就狂妄得不知自己真面 目!修禪而不修觀慧,以為禪那就是般若,這是永不能深入出世法中,真是可 悲愍的!   這還是共世間的定道初階,要「由觀」慧而「成」為「差別」:這是世間 的,出世間的;小乘的,還是大乘的。這是說,得此未到地定後,如修欣上厭 下的六行觀,就次第上升,而成世間的色無色定。如以無常為觀門,漸入無我 我所觀,才是聲聞乘的定。如依此,觀法性空不生不滅,與大乘般若相應,就 成大乘禪定。所以但修禪定,不修觀慧,是不能解脫生死的,更不要說成佛了 !   如修此定,與無所得慧相應,就是三輪體空的禪波羅蜜多。    戊八 己一 庚一: 般若波羅蜜,最尊最第一!解脫之所依,諸佛所從出。   以下,說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波羅蜜」多,在一切無漏功德中,要算是「最尊」貴,「最第一」 了!經中以無邊讚歎來讚歎他。到底什麼意義,值得這樣的尊敬呢?佛法的無 邊功德,各有特勝,都可以有值得被尊重的價值。但般若卻有一特殊的意義, 值得尊重,這就是佛法的根本。般若是凡夫與聖者,世法與出世法的差別所在 。所以一切無漏功德,一切三乘聖者,都依般若而有。如經中說:『欲學聲聞 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欲學辟支佛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欲 學菩薩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48)。總之,沒有般若,就沒有出世聖者,沒 有無漏功德。所以佛法超勝於世間法的特質,也就唯是般若了!   般若是出世聖法的根本依處,所以是三乘「解脫」的「所依」處,三乘聖 者都是依般若而解脫生死的。一切「諸佛所從」而「出」生的,也是般若,所 以《般若經》稱般若為『佛母』。如經中說:『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49)。『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50)。這樣,般若為二乘聖者的生母,又是佛菩薩的 生母,那般若到底是小乘法,大乘法呢?約般若的廣義說,也就是專約能生聖 法說:般若是三乘共學的法門。依般若證入空性來說,聲聞如毛孔空,菩薩如 太虛空(51),並非質的不同。三獸渡河,惟香象才能徹底(『惟佛與佛,乃能究 竟諸法實相』);淺深不同,而同樣的契入法性流中。約這個意思說:三乘的 觀慧,可以有方便淺深不同,而根本特質是不許差別的。然約般若的深義說, 如與國王和合而生王子,『母以子貴』,也就與生育常人不同。依此,般若是 與菩提心相應,大悲為上首的般若;是五度所莊嚴的般若;是能攝導一切功德 而趣向佛道的般若。這樣,『般若……但屬菩薩』(52);『能生諸佛』。般若現 證法性空,不但不會如二乘那樣的趣入空寂,反而是方便善巧,成為一切功德 的攝導者,成為一切波羅蜜多的總相。不論約那一方面說,般若決定是出世聖 法的特質,非布施,禪定等所及,而為了生死與成佛的必修法門!    庚二: 現證由修得,修復由思聞;善友及多聞,實為慧所依。   般若,有勝義般若,世俗般若。真實的般若,是由修習所得的「現證」般 若──親切體證的般若。如說:『般若定(契合而如如不動的意思)實相,甚 深極重,智慧輕薄,是故不能稱』(53)。要知道,般若本是世間固有的名詞,是 以簡擇為性的理智。但現證實相的般若,為世間所從來沒有的,當然也就不是 世間固有名詞所可以稱呼的,這要叫做什麼好呢?佛有善巧,使眾生依著世間 固有的慧性,使他向高深處進展,進展到超越世間理智的──現證實相。這是 依簡擇的慧性所引發來的,所以雖不是世間固有的慧,也就叫做般若了。其實 修持而得的真般若,決非世間理智所可比的。佛法的現證,不是脫空而來的, 有方便,有因緣,那就是離不了聞思修三慧。現證慧,「由修」所成慧進修而 「得」的。修所成慧,是與定相應的觀慧。「修」也不是盲目的修習,又要「 由思」所成慧,對法義作深刻的思惟抉擇,才可以作為觀察的所緣。思慧,又 要從「聞」所成慧得來。聞是『若從佛聞,若從弟子聞,若從經中聞』(54)。聞 思修三慧的詳細敘述,就是十法行:『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 若他誦讀,專心諦聽;五、自披讀;六、受持;七、正為他開演文義;八、諷 誦;九、思惟;十、修習』(55)。佛法都要依佛菩薩的開示而修習,也就是三慧 的修學過程;特別是般若,非從聞思修入手不可!綜合起來,這就是平常所說 的三種般若:現證慧是實相般若,是勝義般若。修思慧是觀照般若。思聞慧是 文字般若(思慧是依文的,也可不依文的)。聞思修是世俗般若,因為可為勝 義般若的因緣,因中說果,也就假名為般若了。修學般若,所以般若經論,為 聞思對象,也是必要的資糧了。修學般若的初方便,是聞思,所以親近「善友 ,及多聞」熏習,是必要而不可缺的,「實為」修學「慧所依」止的。   這有二點應注意:一、多聞,並非廣識名相而已。依聲聞法,聞無常無我 是多聞,所以說:『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56) 。大乘法中,多聞是聞空性不生不滅,如《楞伽經》等說。所以能通達實義的 ,才是多聞的善知識。二、在十法行中,聞只是聽聞,讀誦,解說等,也就是 依文達義。所以如以聞慧為對於修習般若無用,是不合佛法的,是會漂流於三 藏教典以外的。但是,這雖是必要的,但還是初步的,還要依此而向思修前進 ! 註【5-048】《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三(「大正」卷八.二三四頁上)。 註【5-049】《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四(「大正」卷八.三二三頁中)。 註【5-050】《維摩詰所說經》卷中(「大正」卷一四.五四九頁下)。 註【5-051】《大智度論》卷七九(「大正」卷二五.六一八頁下)。 註【5-052】《大智度論》卷四三(「大正」卷二五.三七一頁上)。 註【5-053】《大智度論》卷七0(「大正」卷二五.五五二頁上)。 註【5-054】《大智度論》卷一八(「大正」卷二五.一九六頁上)。 註【5-055】《辨中邊論》卷下(「大正」卷三一.四七四頁中)。 註【5-056】《付法藏因緣傳》卷二(「大正」卷五0.三0二頁下)。 -- 是故,我執皆緣無常五取蘊相,妄執為我。 然諸蘊相從緣生故,是如幻有。 【成唯識論】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34.36.122
AHJKL: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04/26 22:39
AHJKL:朝聞道,夕死可以 04/26 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