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0/yinshun10-09.html 戊三: 增上慧學者,即出世正見。   道諦,是三學,八正道。戒學,定學,都說過了,現在要說到慧學。慧學 就是八正道中的正見(還有正思惟),所以綜合起來說:「增上慧學」,就是 「出世正見」。什麼是增上慧學?為了作為解脫的依止而修慧,叫增上慧。這 當然不是俗知俗見,而是究竟的真實慧了。正見也如此,如上面說到的知善惡 ,知業報,知前生後世,知凡聖,都還是(佛教的)世間正見。為了悟真理, 斷煩惱,得解脫,要有出世的正見。什麼叫出世?就是超過和勝出一般世間( 凡夫)的意思。或是悟解真理的正見,或是離煩惱的無漏正見,都叫出世正見 。在說明上,現在是著重於勝義──真實義的知見。   慧,梵語般若。在佛法所修的一切功德中,般若是最究竟的;有了般若, 可說到了家。體悟真理,解脫生死的大事,已經能夠成辦;涅槃城大門,已經 打開。如沒有般若,什麼行門,都不能解脫生死。般若又是最根本的;般若是 領導者,啟導一切功德的進修,與一切功德相應。在三學中,慧學最後,為能 得解脫的依止;而在八正道中,卻以正見為首。這說明了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 ,是徹始徹終的;他是領導者,又是完成者!   在三乘共法的經典裡,慧是有很多名稱的,如慧,見,明,觀,忍,智, 覺;正觀,正見,正知,正思惟;如實觀,如實知,如實見,如實知見,如實 思惟;擇法等。 丁二 戊一 己一 庚一 辛一 壬一: 佛為阿難說:緣起義甚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無常空無我,惟世俗假 有。   出世的解脫法門,不出乎四諦與緣起的二大綱,所以說到出世的慧學,也 就是通達緣起與知四諦的慧。現在,先從正見緣起來說。   上面說到過的十二緣起說,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這不過是煩惱起業,業感 苦果的說明;說明了生死的無限延續,並非神造而已。就是部分的分別法相的 佛學者,也每每如此。如真的這樣,這不過是緣起的世間正見,怎麼能解脫生 死呢?阿難曾代表過這樣的見地,以為緣起是很好懂的。「佛」就因此「為阿 難說」:『彼諸緣生(起?)法,其意甚深』(32);「緣起義」是「甚深」甚深 ,如大海一樣的,不容易測度到底裡的。要知道,緣起是佛在菩提樹下覺證得 來的,不要說人,就是天(玉皇大帝之類),魔,梵(耶和華等),也都是不 能通達的。這是佛法超越世間,勝出世間的根源,當然是『甚深極甚深,難通 達極難通達』的了!緣起實在太深了!如十二支的因果相生,說明了生死的無 限延續,這已經是很深的了!再來觀察:眾生的生死,始終在這樣的──十二 支的情形下流轉;只要是眾生,是生死,就超不過這十二支的序列。所以十二 支是生死的因果序列,有著必然性與普遍性的。從因果的不同事實,而悟解到 一切眾生共同的必然理性,堅定的信解,這才得到了初步的成就。但還要再深 入,徹悟更深的真義。   佛的開示緣起,總是說:『依此有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 識……生緣老死』(33)。要知道:無明,行……老死,這十二支的因果相生,是 緣起的事實,或緣起的序列;而「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才是緣起的法 則。因果的所以成為因果,生死的所以成為生死,都離不了這個──此有故彼 有,此生故彼生的定律。這樣,就進到了緣起事物的一般理性了!試問:因果 到底是什麼意義呢?怎樣才會成為因果呢?依佛開示的緣起來說:有,是存在 的意思。這不是自有、永有的存在,而是生滅的存在,所以又說生,生是現起 的意思(約徹底的意思說:存在的就是現起的,現起的就是存在的)。為什麼 能存在?為什麼會現起呢?這是離不了因緣的。依於因緣的關係,才能存在的 ,現起的。那個因緣呢?也是存在的,現起的;他如不是存在的與現起的,就 不能成為果法存在與生起的因緣了!那個因緣自身,既然是存在的,現起的, 那當然也要依於另一因緣。就是另一因緣,當然也不能不是存在的與現起的了 。這樣的深刻觀察起來,盡世間的一切事事物物,盡一切眾生的生死死生,無 非是成立於這樣的原理:因(有)存在所以果存在,因(生)現起所以果現起 。一切都是依於因緣的,也就是離不了因緣的,離了因緣是不能存在的。依這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定律而觀察起來,什麼都不是自有的,永有的 ,一切世間,一切生死,無論是前後的,同時的,都無非是展轉相關的,相依 相待的存在。展轉相關的,相依相待的存在,才能成為因果。所以,從佛悟證 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因果定律,就能正見因果的深義,而不是庸 俗的因果觀了!   依照這深刻的因果觀,來正觀一切,就能正確地了解:一切是「無常」的 ,是「空無我」的。存在與生起的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你看!器界在成而壞 ,國家在興而衰亡,眾生在生而老死。如粗顯的說,是一期無常:如器界的成 壞,眾生的生死,似乎都經過一安定時期而後滅盡。但細微的說,是剎那無常 :一切都是剎那剎那的生滅著,纔生即滅而不住的。這一切,為什麼會是生滅 無常的呢?這是緣起呀!從因緣而有的,不能不依於因緣,緣無也就歸於無了 。是從因緣而生起的,當然也依緣而滅了。依緣而存在與生起的一切,必然會 是生滅無常的。經中說到無常,用無常,無恒,不可保信,不安穩等來說明。 所以因緣所生的一切法──約眾生的自體來說,都是不永久的,不可靠的,末 了總是歸於滅盡的。說到空與無我,可以作多種不同的解說,現在且約無我來 說。我,是主宰的意思。主是與他不相干,自己作主;宰是別的要由我來支配 。總之,我是自由自在自主的。大家都覺得有我;一般宗教也都說眾生(或專 約人類說)有一個我(有的叫做靈)。但我在那裡呢?是怎樣的呢?一般人沒 有考慮過這些;到了宗教與哲學家手裡,經一番推究,這可問題多了,意見也 紛歧了,但總之,覺得不能沒有常住不變的,自由自在的東西,作為眾生── 人的生命主體。並且覺得,這個常住而自主的,也就是安樂的,這將來才好回 到天國,或歸於解脫,去享受永恒的自由。然在佛的正觀中,(像他們主張的 )我是並不存在的。眾生,不是別的,只是五蘊呀,六處呀,六界呀;只是身 心的因果現象──存在與生起。這一切是不息的流變,那裏有常住不變的我? 是相依相待的存在,那裡有獨立的我?不常住,不獨存,這那裡有自主自由( 樂)的我呢?無常無我的正觀,如佛所常說的:『色(等一切法)無常;無常 即苦(不安隱,不自由);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 觀』(34)。   這樣,器界也好,眾生也好,一一法也好,都「惟」是「世俗」的「假有 」了。除去世俗的假有,什麼也不可得。什麼叫世俗?什麼叫假有呢?世俗, 有浮虛不實的意思。經我們──一切眾生的虛妄分別心而發現的一切,覺得這 是什麼,那是什麼;心裡覺得的那個,覺得就是稱之為什麼的。庸常所認識到 的一切──體質,形態,作用,一切都是世俗的。世俗的,就是假有的。假有 ,不是說什麼都沒有,是施設而有的意思(也叫做假名),就是依因緣而存在 而現起的。這雖然因果法則,歷然不亂,但這是假施設而有的。佛在阿含的勝 義空經中說:是無常的,空無我的,『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35)。所以,無常無我的一切因果法,佛稱之為世俗的假有。 舉例來說吧!人是六根取境,引發六識的綜合活動。但是,如眼根能見色,因 為能見色,所以確定有眼根。但到底什麼是眼根呢?其實『眼不實而生,生已 盡滅』;也就是『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36)。因為眼根是緣起的有 ,緣起的生,你不能想像為有一真實的眼根,從那裡生出來。說到見色,也不 是有一獨存體,能單獨負起見色的作用;見色也是要有種種關係才能成就的, 所以也不能說有真實自體的眼根,能夠見色。這樣,眼根是纔生即滅的,你也 不能想像為有一真實自體的眼根,滅到那裡去了。勝義空經的開示,夠明白了 。所以,世間的一切──器界,眾生,一色一心,都是世俗假有、緣起的存在 。這是無常無我的,但在展轉相關,相依相待下,眾生是和合的,相續的存在 ,流轉不絕於生死大海。生死死生的相續不已,也就是輪迴不已,苦痛不已。    壬二: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緣起空寂性,義倍復甚深。   無常無我的生死,從煩惱起業,從業起苦果,又從苦果起惑業。這緣起的 生死,是否會永遠不斷的生死流轉下去?不!生死是可以解脫的。為什麼可以 解脫?就因為他是緣起法的緣故。佛在開示了緣起的生死流轉以後,接著就開 示生死的還滅說:『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故識滅 ……純大苦聚滅』(37)。緣起法是依於因緣而存在的,凡是依緣而存在與生起的 ,那就不會是常恆不變的;存在的會歸於不存在,生起的終歸會盡滅。生死法 ,雖一向在即生即滅中,但由於煩惱業的不斷相續,滅而又生,所以苦果也就 不斷地相續下去。如能淨治煩惱──無明,愛等不起了,那業力也就銷息,生 死也就停止了。如風雖是瞬息不住的,可是風吹不息,水就掀起大波浪,一層 層的起伏不斷;風一停,海就波平浪靜了。所以生死可以解脫,是因為生死是 緣起的假名有。佛在《阿含經》中,曾這樣說過:『不見一法可取(著)而無 罪過者』(38)。所以若取著實法而又說沒有,是錯誤的。真實有的,是不可能成 為沒有的;如說實有的成為沒有,那思想上就犯了很大的錯誤。佛不是那樣說 的,生死法是緣起的,假有的,所以是不可取著的;本沒有一真實的生,也就 不是有一實法滅去了。從這如幻的緣起法中,發見了生死解脫的可能性,也由 此而到達生死解脫的境地。怎麼能到達呢?一切法是緣起的假名──假法,假 我,是如幻的,是無常空無我的。而無明──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一切 煩惱,卻迷蒙了真相,把一切法──眾生,看作真實的;想像為有一永恒自在 的我。一切從自我中心去活動,於是到處執著,造善惡業而流轉了。如正觀緣 起,通達是無常無我的,那自我中心的妄執,失去了對象,煩惱也就不起了( 煩惱也是緣起的生滅),生死也就解脫了。佛所以這樣說:『無常想者,能建 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39)。   正觀緣起的無常無我,離煩惱而解脫生死,名為得般涅槃,涅槃到底是怎 樣的呢?那是深而更深的。佛為阿難說有為與無為法,也就是緣起與「緣起」 的「空寂性」,說是「義倍復甚深」。如說:『此甚深處,所謂緣起(有為) 。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涅槃寂靜』(40)。這所以大乘經中 ,每以大海譬生死緣起的深廣難測;而以最深的海底來形容最極甚深的法性。 緣起是相對的假名,眾生為無明所蒙蔽了,不見緣起的本性空寂,也就不知但 是無常無我的業果延續。如真能正觀緣起,不取不著,斷盡煩惱,生死永息, 那就體證到緣起法性的寂滅。正像風停,體現到波平浪靜一樣。依一般來說, 聲聞弟子是漸次悟入的。從無常而通達無我,從通達無我,離我所見,我愛等 而契入涅槃。但這是從正觀緣起而來的,緣起是與空寂相應相順的,如《阿含 經》說:『如來所說修多羅,甚深明照,難見難覺,不可思量,微密決定明智 所知:空相應隨順緣起法』(41)。這是唯證方知的『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 』。換言之,這是沒有邊際可說的;是超越假名的相對界,而不可以數量說的 。也不可以想像為在此在彼的,如說:『於未來世永不復起,若至東方,南西 北方,是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42)。那不是沒有了嗎?不能說 是有,也不可說是沒有的,如說:『離欲滅息沒已,有亦不應說,無亦不應說 ,有無亦不應說,非有非無亦不應說。……離諸虛偽,得般涅槃,此則佛說』 (43)。總之,這是超越了假名相對界(緣起),而契入絕對界,什麼也不可說, 說著也不對。但這是從正觀緣起的空寂而悟入,也就是緣起法性的實證。    辛二: 此是佛所說,緣起中道義,不著有無見,正見得解脫。   上來所說的,「是佛」在《阿含經》等「所說」的,名為「緣起中道義」 。中道,是正確的,恰好的,沒有偏差,不落於兩邊邪見的。佛法的中道觀, 是從緣起法的正觀中顯出,為佛說法的根本立場。所以,正觀也稱為中觀,正 法也稱為中法了‧說到不落二邊,經中都依眾生自體說。眾生,是緣起的生滅 。緣起是不落兩邊的,不像眾生邊執所想像的。這都依佛說而成立,如說:『 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復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於此 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謂緣生老死,……緣無明故有行』(44)。這是 不一不異的緣起中道。又如說:『自作自覺(受),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 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所謂此有故彼有……』(45)。 又如說:『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 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46)。這都是不常不斷的中道。佛說中道, 都是依緣起而立論的。最重要的,要算不有不無的緣起中道了。   佛為刪陀迦旃延,說過不落有無二邊的緣起中道。迦旃延是不著一切相, 而深入『勝義禪』的大師。大乘龍樹的《中觀論》,彌勒的《瑜伽論》,都引 證這《阿含經》的教授,來說明諸法的真實相,所以這一教授,在抉擇佛法的 緣起正見中,有著無比的重要性。佛對迦旃延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 有若無』。佛的聖弟子呢?『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 滅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47)。換言之,世人不知緣 起義的,顛倒妄執,不能脫出二邊──有見與無見的窠臼。佛弟子依緣起法正 觀,那就不起有見與無見了。譬如說:世間人見人生了出來,就執為是實有的 而起有見。等到死了,大都是執為實無而起無見的。又如在生死流轉中,一般 人是執為實有的。聽見了生死,入涅槃,就執著以為是無了(世人因此大都是 怕無我,怕空,怕涅槃的)。但是,佛弟子依著緣起中道去觀察時,如見到世 間滅,也就是生死解脫了,就不會起有見。因為緣起如幻的相對性,在涅槃寂 靜中是不能安立的。而且,既是可滅的,在生起時也就決非實有,實有是不會 依緣而滅的。如見到生死世間的集起,就不會起無見。因為緣起的如幻假有, 不是什麼都沒有的。而且,既是可生的,在滅時也決非實無了。還有,了解緣 起的此有彼有,此生彼生──世間集,所以生起現前時,知道緣起的流轉相續 ,不會覺得一死了事而起無見的。了解緣起的此無彼無,此滅彼滅,當生死解 脫時,也不會執有實我得解脫的。總之,一切是緣起的,惟是緣起的集滅,並 沒有實我,實法,所以不起有見。沒有實我,實法,所以也不會起無見的。真 能正觀緣起,就能「不著有」見「無見」,依中道「正見」而「得解脫」了。 三學的增上慧學──甚深般若,八正道的正見,都是緣起的中道觀。所以佛弟 子能不著常我,不落斷常,一異,有無的執見,破無明而了脫生死。 註【4-032】《佛說大生義經》(「大正」卷一.八四四頁中)。 註【4-033】《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一一引經(「大正」卷二六.五0五頁上)。 註【4-034】《雜阿含經》卷一(「大正」卷二.二頁上)。 註【4-035】《雜阿含經》卷一三(「大正」卷二.九二頁下)。 註【4-036】同上。 註【4-037】同上。 註【4-038】《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卷二.七二頁中)。 註【4-039】《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卷二.七一頁上)。 註【4-040】《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卷二.八三頁下)。 註【4-041】《雜阿含經》卷四七(「大正」卷二.三四五頁中)。 註【4-042】《雜阿含經》卷三四(「大正」卷二.二四六頁上)。 註【4-043】《雜阿含經》卷九(「大正」卷二.六0頁上)。 註【4-044】《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卷二.八四頁下)。 註【4-045】《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卷二.八五頁下)。 註【4-046】《雜阿含經》卷三四(「大正」卷二.二四五頁中)。 註【4-047】《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卷二.六六頁下──六七頁上)。 --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 「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 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 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 【地藏菩薩本願經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34.153.155
Samus:大推 04/15 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