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0/yinshun10-12.html 乙二 丙一: 總攝菩提道,六度與四攝;漸入於諸地,圓滿佛功德。   佛的功德,究竟圓滿,從菩薩的修行而成,所以菩薩所修學的,也是『無 量法門誓願學』,而不是部分的,少量的法門。但「總」舉大綱而統「攝」起 來,證得無上「菩提」的「道」品,不外乎「六度與四攝」,六度是六波羅蜜 多的意譯。波羅蜜多,譯義為到彼岸,也就是度。施,戒,忍,精進,禪那, 般若,為從世間而達佛道彼岸的法門,所以叫六度。四攝是:布施,愛語,利 行,同事。攝是攝受;這四法能攝化眾生,所以叫四攝。菩薩修學的道品,不 外乎為了自成佛道,利益眾生。六度是成熟佛道的要目,四攝是利濟眾生的方 便;所以大乘的菩提道,也就是六度與四攝了。但這不過是約特點而作分別的 說明,其實六度也可分自利利他二道:如施,戒,忍,是利他的福德道;禪, 慧,是自利的智慧道;精進通於二道。進一步說,六度都有自利與利他的二種 意義。這裡要特別說到的,佛果決不是一行一法門而可以圓成的。佛在經中, 有時約重點說:修行什麼法,就能速得無上菩提。有時約融攝說:修布施或般 若時,即具足六波羅蜜多。如因此妄執:只要修某法某行,就可以成佛,不需 要修其他功德,那就是顛倒誤解了!   修學的法門,不是部分的,少量的;修學成佛的道品,也不是一天,一生 所能完成的。由淺而深的修學歷程,經中分為種種行位,其中主要的,是歡喜 地等十地。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不斷進修,引發無邊功德,如地一樣能長萬 物,所以叫地。十地圓滿了,就成佛。初地是歡喜地,在進修入初地時,應修 三十心,所以在初地前,豎列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位。十住的初住, 名發心住。發心住是修習信等十心已經圓滿成就了;信心等修習而未成就時, 就列為十信位。菩薩的修行位次,是這樣的展布開來。總之,由淺入深,是可 以分為多少階段的。這一進修的歷程,就是「漸入於」歡喜等「諸地」,就能 「圓滿佛」果的一切「功德」,達成了菩薩發心修學的究竟目的。   這一頌,總列了:修學的法門,經歷的地位,圓滿的佛果。以下,就這樣 的依次說明。    丙二 丁一 戊一 己一: 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為利諸眾生,無惜而行施。   先說六度中的施度。在五乘共法中,布施為三福業的一項。在三乘共法的 道品中,是沒有布施的。因為對於厭離世間,急求自證的聲聞,布施是沒有重 要意義的。但在這大乘菩提道中,布施又恢復為修道的項目,而且居於第一位 。捨己利他,是布施的真正意義,這與利他為先的菩薩心行相合,可知布施在 大乘道中的重要性了!大乘的布施,是一般布施的深化廣化。如上面說到,一 定要與『菩提心相應,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而修習。布施度如此,其 他一切菩薩行,都要與此三心相應而修習,以下不再重說。   布施的意義,是捨己為他。所以不但是破除慳貪,而且是銷除我我所執, 達成無我我所(無我執法執)的大捨。一般人不容易布施,問題在執取為自己 的。不知道攝取為己有的過失,也就不知道施與眾生的利益。例如財物,世間 為了積集與佔有,造成人間的無邊苦難,國際間的無窮糾紛,然而到底是無常 過去了。拿人類來說吧,財物,雖經自己的功力而成為自己所攝取的,但實與 一切人有關。如沒有社會的關係,怎麼也不會得到現有的財富,及物質的豐富 生活。如真的獨居深山,即使無盡的山地是屬於你的,也許對你沒有什麼用處 ,還是貧乏不堪!不但是外物,就是身體,賴父母的養育,師長的訓導,朋友 的扶助,公共的醫藥衛生,國家的法律秩序,才能好好的生存。如專知自己, 把身體看成唯一的自己,那不但徒增苦惱,也多增罪惡。就是豐富的學識,科 學的發明,道德與宗教的進修,也都是受到人類的恩德。所以如執為自己的, 為罪惡與苦痛的根源,而施與他人,則可為功德與安樂的因緣了。能這樣的理 解,學習,施心就會增長廣大起來。   因此,本頌說:一、自己的「身」(身心全體):或以自己的身體去為人 服務,或將自己身體的部分甚至生命,為國家為人類的利益而犧牲。二、「諸 受用」:就是可為自己受用的一切資財,能在悲田,敬田中,如法的施與。三 、善法:自己在過去世,現在世,及未來世──「三世」所有的「一切善」法 。或是世間善法,或是出世間善法,或是出世間上上的大乘善法。這一切,不 佔為己有,而願意施與眾生,這是法施與功德的迴向眾生。這三類,一般都是 看作自己的,以為屬於自己才有意義。但菩薩能「為」了「利」益「諸眾生」 ,毫「無」顧「惜」的修「行」布「施」,捨給眾生。拿修行的功德來說,菩 薩是願意修集一切功德,迴施一切眾生,使眾生因而成佛。等一切眾生成佛, 再修集功德而利益自己,自己成佛。能這樣為他忘己而布施,才是菩薩的布施 。    己二: 下士為己施;中士解脫施;利他一切施,是則名大士。   同樣的施捨,由於施者的動機觀念不同,功德也就不一樣。發增上生心而 求人天功德的,名「下士」。下士的布施,看來是道德的,其實出於功利心, 「為」自「己」的人天福樂而布「施」。布施的功德是有的,但極其有限。發 出離心的,名「中士」。中士是厭離生死苦,為求「解脫」而「施」的,著重 於解脫,不受財物等所累,而不重視利人的積極意義。所以聲聞法中,有人寧 可將財寶投入大海,卻不想用來利濟貧窮。發菩提心的,名大士,就是菩薩。 菩薩的布施是:一、為「利他」而施:這不是說否定自己的布施功德,而是不 從自己的功德著想,專為與樂拔苦的利他而布施。二、「一切施」:菩薩是內 而身心,外而財物,一切功德善法,什麼都是施捨了的。一切施,是菩薩的淨 施。在發菩提心時,即將自己所有的一切,無條件的捨與眾生。雖然還在保有 ,使用一切,但菩薩不再作自己私有想,覺得這是一切眾生的。自己如雇員或 公僕一樣,代為管理經營,如物主需要時(有人來乞求時),就無條件的奉上 。自己的享受,正像雇員的取得合法的生活費一樣。能這樣的布施,才「名」 為「大士」。大士的利他一切施,才是最可稱歎的!    己三: 財法無畏施;難施殷勤施。聞施心歡喜,勝於寂滅樂。   從所施的種類來說,有三類。一、「財」施:身外財物的布施,叫外財施 。身體,生命的施捨,叫內財施。二,「法」施:以自己所解所行的佛法,教 化眾生;或以醫藥,工巧,文學等種種有益的知識技能,教授別人,都叫法施 。三、「無畏施」:或是惡王,盜賊,流氓等威脅迫害的怖畏;或是獅子,虎 ,狼,毒蛇等威脅傷害的怖畏;或是水災,風災,地震,瘟疫等傷財失命的怖 畏。對這些,菩薩都能給以力量,協助他,保護他,使人獲得沒有威脅,沒有 恐怖的自由,叫無畏施。所以菩薩的布施,不僅是慈善救濟性質,而含有知識 ,技能,道德的教化,扶危濟困,除暴安良的積極援助。   在菩薩的布施中,有兩點值得提到。一、「難施」:或是自己還不夠用的 財物,或是自己最心愛的物品,或是以極大努力與犧牲而得來的東西,菩薩也 能樂意的施捨出去,所以是不容易的布施。二、「殷勤施」:一般人每是因人 求上門來,不得已才布施;或自以為有錢有勢,隨便叫人拿一些給他;或是冷 譏熱諷的說上一頓,再給他多少,這不是如法的布施。菩薩總是以清淨心,恭 敬心,歡喜心來布施,而且親手布施,決不使人有難堪的感覺。   凡不知積聚的過失,布施的功德,在布施時,每有捨不得的心情,或者心 裡不樂意,特別是比較重大的布施。而菩薩卻是:一聽「聞」到求「施」的人 來了,要求什麼,「心」裡就「歡喜」得了不得。這種歡喜,不要說勝過世間 的第三禪樂,也「勝」過了二乘聖者證得的「寂滅樂」,可說是無上的歡喜。 因為菩薩覺得:功德送上門來了!沒有乞施的,就不能圓成布施功德;由於來 人的乞求,才使自己的功德增長。而且自己的財物,身體,知識,技能,如不 能好好地使用,一旦損失,死亡了,豈不可惜!有人來乞求,使自己的無常物 ,能投入波羅蜜多大海,成為成佛的資糧,無窮無盡,這真是世間第一等好事 !所以菩薩聞施心喜,真能體驗到『為善最樂』的境界。    己四: 或有不應施,自他及所為。   菩薩是應該一切施的。然在事實上,也「有不應」該布「施」的。布施, 是為了於他有利,於自己的道業有益。如違反了這一原則,那就不應該施給他 。因為布施了,徒增自他的煩惱與罪惡。不應該施的具體事實,真是說不完, 現在且約三方面來說。一、「自」:菩薩是應該不惜身命財物來布施的,但這 要漸漸修學,忍力強,悲心深,不帶一分勉強才得,否則會障礙修行的。如要 力氣小的,挑起重擔子,結果是反而使人畏怯退心了。又如自己對甚深經典, 還沒有熟習明了;出家人必備的衣缽等,都不應該施捨,以免障礙自己的道業 。二、「他」:從求布施的人來說,如是邪魔外道,故意來搗亂;或是瘋狂, 或是幼稚,作不正常,不需要的求索,都不應該施給他。如布施了,反而有過 失的。三、「所為」:要求布施,到底為了什麼;如為了小小事而乞求身命, 那是不應該施的。所以說:「為小勿捨大」。又如要求你幫助他,供給他,助 成他的殺盜淫業;或者乞求的目的,是為了損害眾生;或為了賭博遊蕩,這都 是不應該施的。總之,於他無益,於自己的道業有損的,都應該謝絕他。 -- 「 學法不能在文字語言上起執著, 否則就會產生退心,你的心就不會至誠。」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講記 — 夢參老和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34.153.155
Samus:推 也推簽名檔 04/21 01:15
Samus: l大在佛法道業上的善知識惠我良多 感謝~ 04/21 01:16
AHJKL:末段發人省思 04/23 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