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區beta Buddhism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10/yinshun10-09.html 庚二: 又復正見者,即是四諦慧;如實知四諦,應斷及應修,惑苦滅應證,由滅得涅槃 。   出世的解脫道,是以緣起及四諦法門為綱要的。所以說到正見,除知緣起 的集滅外,還有四諦的正見,這是經中特別重視的。正見流轉還滅的緣起法, 是依因而起,依因而滅的正見。但這不是空洞的因果觀,有空觀,而是無明緣 行等的依緣而有,無明滅就行滅等的依緣而無。因果相依的必然性,從中道的 立場,如幻假有緣起觀中,正確的體見他,深入到離惑證真的聖境。四諦,也 是因果的:苦由集而生,滅依道而證,這是世間與出世間兩重因果。觀察的對 象,還是現實苦迫的人生。從苦而觀到集(如從老死而觀到愛取為緣,到無明 為緣一樣),然後覺了到集滅則苦滅的滅諦(如知道無明滅則行滅……老死滅 一樣)。但怎能斷集而證滅呢?這就是修道了。道是證滅的因,也是達成集苦 滅的對治。這樣,知四諦與知緣起,並非是不相關的(十二緣起也可以作四諦 觀,如老死,老死集,老死滅,滅老死之道,經中說為四十四智)(48)。所以緣 起「正見」,也「即是」知「四諦慧」。不過在說明上,緣起法門著重於豎的 系列說明,四諦著重於橫的分類而已。   佛在鹿野苑,最初為五比丘大轉法輪,就是四諦法門,也就是稱為『三轉 十二行相』的法輪,明白表示出對四諦的次第深入。當時,佛先指示了:那些 是苦,那些是集,什麼是滅,什麼是道。這應該是剴切分別,詳細指示。不但 要知道那些是苦的,那些是苦的集因;苦必從集生,有集就有苦等事理。而且 要知道:這些苦是真實的苦,決無不苦的必然性。這是第一轉(四行),是開 示而使其了解深信的。接著,佛更說:苦是應知──應該深切了知體認的;能 深切信解世間是苦迫性,才會發生厭離世間,求向解脫。集是應該斷的,不斷 便生苦果,不能出離生死了。滅是應該證得的,這才是解脫的實現。道是應該 修習的,不修道就不能斷集而證得滅諦。這是第二轉(四行),是勸大家應該 『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從知而行,從行而去實證的。接著,佛再以自身的經 驗來告訴弟子們:苦,我已是徹底的深知了;集已經斷盡;滅已經證得;道已 經修學完成。也就是說:我已從四諦的知斷證修中,完成了解脫生死,體現涅 槃的大事,你們為什麼不照著去實行,去完成呢?這是第三轉(四行),是以 自身的經驗為證明,來加強弟子們信解修行的決心。佛說四諦法門,不外乎這 三轉十二行相的法輪(49)。在弟子的修學四諦法門時,首先要「如實知四諦」: 從四諦的事相,四諦間的因果相關性,四諦的確實性(苦真實是苦等);從『 有因有緣世間(即是苦的)集,有因有緣(這就是道)世間滅』的緣起集滅觀 中,知無常無我而流轉還滅,證入甚深的真實性。應這樣的如實知,也就能知 集是「應斷」的。道是「應修」的,「惑苦滅應證」的。依正知見而起正行, 最後才能達到:已知,已斷,已滅,已修的無學位,「由」於苦集「滅」而「 得涅槃」。   對於四諦的如實知見,引起了見諦(真實)得道的問題。在四諦中,體見 什麼才算得證?由於學者的根性,修持方法的傳承不同,分為頓漸二派。觀四 諦十六行相,以十六(或說五)心見道的,是漸見派──見四諦得道,是西北 印學派的主張。而中南印度的學派,是主張頓見的──見滅諦得道。當然,這 是千百年來的古老公案,優劣是難以直加判斷的。依現有的教說來參證,從佛 法本源一味的見地來說:見四諦,應該是漸入的;但這與悟入緣起空寂性── 也就是見滅諦得道,是不一定矛盾的。經說:沒有前三諦的現觀(直覺的體驗 ),是不能現觀道諦的;四諦是漸入,猶如梯級的,這都是漸入漸證的確證。 但四諦現覺的深見深信──也稱為『證信』,不是證入四種真實理體;諦是審 諦不倒的意思,所以是指確認那四類價值而說。如苦:這些生死有為,是無常 的,不安穩的,是無我而不自在的;這種生死事實的苦迫性,能深知深信而必 然無疑,就是見苦諦。煩惱與引生的善惡業,是能起生死,使生死不斷生起的 真正原因,也就是惑業的招感性,深知深信而必然無疑,便是見集。斷了煩惱 ,不起生死,那種寂靜,微妙,出離的超越性,更沒有任何繫縛與累著的自在 性,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便是見滅。八正道,有了就有出離,沒有就決不能 出離;八正道的能向涅槃所必由的行跡性,能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名為見道 (諦)。這種印定苦集滅道的確信無疑,是四類價值的深知深信,當然是先後 生起而印定的。但這無礙於緣起空寂性──滅諦的體見。緣起空寂性,就是『 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這是超越緣起相對性的『正法』;本來如此,必然 如此,普遍如此,而稱為『法性,法住,法界』的。見滅諦,不是上面所說的 價值確信,而是體見那超越相對性的寂滅性自身。這是平等不二的,沒有次第 可說。學者在正觀緣起的集滅中,達到離愛無欲而體見寂滅性,就是得道;四 諦也當然證得了。但在智見上,應有引起的次第意義。如一下子發見了寶藏, 又一樣一樣的點收一樣──這是古德所說的一種解說。頓入,漸入,應該就是 這樣的。見寂滅而證道,為古代無數學者所修證的,是不容懷疑的事實,稱此 為滅諦的體見,是寂滅性自身的體見,與見四諦的見──四類價值的確認不同 。    庚三: 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依俗契真實,正觀法如是。   在中道的正見中,有著一定的程序,主要是:「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佛為深摩說:『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50),這是怎樣 的肯定,必然!什麼是法住智?什麼是涅槃智?依七十七智經說:一切眾生的 生死緣起,現在如此,過去未來也如此,都是有此因(如無明)而後有彼果( 如行)的,決不離此因而能有彼果的,這是法住智。所以,法住智是對於因果 緣起的決定智。這雖然是緣起如幻的俗數法(如不能了解緣起的世俗相對性, 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惡,業報,三世等,就是世間正見,不名為智), 但卻是正見得道所必備的知見。經上說:如依此而觀緣起法的從緣而生,依緣 而滅,是盡相,壞相,離相,滅相,名涅槃智。這是從緣起的無常觀中,觀一 切法如石火電光,纔生即滅;生無所來,滅無所至,而契入法性寂滅。這就是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51)。由無常(入無我)而契 入寂滅,是三乘共法中主要的解脫法門(還有從空及無相而契人的觀門)。所 以,法住智知流轉,知因果的必然性,涅槃智知還滅,知因果的空寂性;法住 智知生滅,涅槃智知不生滅;法住智知有為世俗,涅槃智知無為勝義。「依俗 」諦的緣起因果,而後「契」入緣起寂滅的「真實」,這是解脫道中「正觀法 」的必然歷程,一定「如是」而決無例外的。   說到這裡,覺得佛教中,每有一種錯誤的傾向,就是不求法住智,而但求 涅槃智。特別是備有世間一般知識,年老而求佛法的。對於因果緣起的必然性 ,四諦的價值決定,常是並無希求;有的以為這早都已經知道,而不知夢都沒 有夢想過。卻以為,需要的是開悟,是明心見性。不知道沒有修成法住智,涅 槃智是不會現起的。由於偏向證悟,弄到一開口,一下手,似乎非說心說性, 談修談證不可。於是乎失去了悟入的必要過程,空談些心性,空有,理事,弄 得內外也不辨了。過去的大德們,就有錯認定盤星,以為孔顏樂處,大學明明 德,孟子致良知,就是祖師西來大意。因此有的就高唱:『東方聖人此心焉, 西方聖人此心焉』,好像儒佛融通起來。其實,儒門大師,即便翻過語錄,用 過存養功夫,那一位是確認三世因果的?那一位從緣起的流轉還滅中求正見的 ?那一位體見一切眾生平等的?根本都沒有三世因果決定的法住智,必然是漂 流於佛法的門外。理學大師都不能贊同佛法,而要以拒楊墨的態度來排斥佛老 ,為什麼?就是於佛法沒有正見,不知佛法的涅槃智,是依緣起因果的法住智 而進修得來。所以,如以為只要談心說性、或者說什麼絕對精神之類,以為就 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誤入歧途,自甘沈淪了!    己二: 正思向於厭,向離欲及滅。   無漏的八正道支,是同時成就的。但在修習過程中,有次第引生的意義。 從先後的引生來說:正見以後,是「正思惟」,是對正見所見的,作更深入的 正確思惟。正見可說是從聞(或從佛及佛弟子聞,或從經典聞)而來的慧學, 正思惟是從慎思明辨而來的慧學。有正見的,一定成就正信;有信的一定有要 求實現的意向。所以從正見而來的正思,是引發了向解脫的真實欲求。也就因 此,古譯正思惟作『正志』或『正欲』。從無常的正見中,引發正思,就「向 於厭」。眾生對於自我及世界是熱戀著的;正思的向於厭,就是看到一切是無 常是苦,而對於名利,權勢,恩怨等放得下。這是從深信因果中來的,所以厭 於世間,卻勇於為善,勇於求真,而不像一般頹廢的灰色人生觀,什麼也懶得 做。從無我的正思中,「向」於「離欲」。於五欲及性欲,能不致染著。如聽 到美妙的歌聲,聽來未始不好聽,可是秋風過耳,不曾動情,歌聲終了,也不 再憶戀。如手足在空中運動一樣,毫無礙著。從涅槃寂靜的正思中,向於「滅 」。心向涅槃而行道,一切以此為目標。這三者,表示了內心的從世間而向解 脫,也就是真正的出離心。出離心,貫徹了解脫道──八正道的始終。不過正 見著重於知厭,知離欲,知滅而已。以下六支,都是向此而修習的。    己三: 正語業及命,淨戒以為性。   正見與正思,是慧學。依於正思的要求實踐,必然的引發「正語」,正「 業及」正「命」──三正道支。正語,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合法的語言文字。正業,指不殺,不盜,不淫──合法的身業。正命,是 合法的經濟生活。有正確的見地,進求解脫生死,一定會表現出合法的行為。 這三者,都是以清「淨」的「戒」學「為」體「性」的。在家弟子的正命,是 要有合法的職業,合理的取得錢財。在使用方面,不可過於浪費,也不可過於 慳吝,應該遵行佛說的中道生活。出家弟子,一向是依施主的信施而生活,所 以佛特別告誡。出家人的正命而非邪命,我想引《遺教經》的一節來說明。如 說:(出家弟子)『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 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 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 ,清淨自活。不得參與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 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 ,趣得供事,不得畜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52)。    己四: 始則直其見,次則淨其行;足目兩相成,能達於彼岸。   這是對於上來正道的合說。修學解脫道的,開「始」是先要正「直其見」 解,這就是正見與正思。其「次」是要清「淨其行」為,這就是正語,正業與 正命。正業,正語,正命,如雙「足」,足是能向前進的。不但要有兩隻腳, 還是要無病的,能走的。正見與正思,如眼「目」,眼目能明見道路。不但有 眼目,而且要是目無眚翳,見得正確。不論要到什麼地方,一定要認清目的地 ,認識道路,又要能一步步的向前進。有了這「兩」方面的「相」互助「成」 ,才能達到目的地。一般的行路都如此,何況向解脫道呢?這當然要足目相成 ,才「能達於彼岸」的涅槃。這說明了,出世的解脫法門(世間善道也如此) ,非先有正確的見解,清淨的行為不可。否則,不管你說修說證,決無實現的 可能。如在火宅中,瞎子(有足)與跛子(有目)不肯合作,或只是瞎子或跛 子一個人,那怎麼能脫離火宅的災患呢?    戊二: 正勤遍策發,由念得正定,依定起證慧,慧成得解脫。   有了正確的見地,清淨的行為,自然身安心安,而可以進修趣證了。這要 有「正勤」,是向厭,向離欲,向滅的精進,也稱為正精進。佛說正勤為『四 正勤』:一、沒有生起的惡法,要使他不生。二、已生的惡法,要斷除他。三 、沒有生的善法,要使他生起。四、已生的善法,要使他增長廣大起來。正勤 是通於三學,有普「遍策發」推動的力量,就是一切離惡行善的努力。如戒學 ,正勤是離毀犯而持淨戒的努力。定學呢,正勤是遠離定障,如五欲五蓋等, 而修定善的努力。慧學呢,這是遠離邪僻的知見妄執,而得正見正思的努力。 這一切,都要精進修習,才能成功。世間的善事,都還非努力不可,何況出世 大事?所以佛在遊行休息時,聽到阿難說精進,就立刻起坐,表示對於精進的 無限崇敬。   有了正知見與清淨戒,可以修定,但要「由念」的修習得來。念是專心繫 念,為攝心不亂的主要修法。但這裡,還是以出離心為導向的。而所修的念, 不是念別的,就是從正見,正思惟得來的正念。這是與慧相應的,向於涅槃的 正念。正念修習成就,能「得正定」。約定境說,就是上面所說的七依定;佛 又特別重視四禪(這是最容易發慧的定)。這不是一般的定,是與念慧相應的 ,向涅槃的勝定,所以叫正定,定慧齊修,末了,「依」正「定」而「起」現 「證」緣起寂滅性的無漏「慧」,也就是涅槃智。出世的無漏「慧」成就,就 斷煩惱,證真理,了生死而「得解脫」。到此,才完成修習出世解脫道的目標 。解脫,涅槃,由修習八正道而成,所以佛說道諦,總是說八正道,譽為『八 正道行入涅槃』(53)。   在這三學,八正道的敘述中,似乎有不同的次第。三學是戒而定,定而慧 ;八正道是慧而戒,戒而定。其實,道次是一樣的。因為,慧學不但是首先的 ,也是究竟的,所以八正道的次第是:正見是聞慧;正思惟是思慧;思惟發起 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正精進遍通一切,特別是依著精進而去修正念,正定, 是定學。定與慧是相應的,就是修慧。等到從定而發無漏慧,是現證慧,真實 的慧學,從此而得解脫。所以,佛說的解脫道,三學與八正道一樣:不離聞思 修及現證慧的次第,也就是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依慧得解脫的次第。三學與 八正道的一致性,試列表如下: 圖片 正見───────────聞慧位 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思慧位────戒增上學 ┌──修慧位────定增上學 正勤、正念、正定──┤ ├────慧增上學 └──現證慧位───得 解 脫 丁三: 佛說諸道品,總集三十七,道同隨機異,或是淺深別。   佛說道諦,總是說八正道支。但散在各處經中,「佛說」的修道項目,更 有種種「道品」。道品,是道類,是將修道的項目,組成一類一類的。經中將 道品,「總集」為「三十七」道品,分七大類:一、四念處;二、四正勤;三 、四神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覺支;七、八正道支。這七大類── 三十七類,為什麼叫道品,道是菩提的意譯,這些都是修行而得三菩提──正 覺的不同項目,所以叫道品。四正勤與八正道,上面已經說到。還有,四念處 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念處是慧相應的念,重在觀慧。如觀 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神足是定,定為神通所依止,稱 為神足。雖是定,但由修發三摩地的主力,有由欲,由勤,由止,由觀而不同 ,所以分為四神足。五根是: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這五項功德, 修得堅定而為引發功德的根源,名為根。五力,就是上面的五事,但已有降伏 煩惱等力量,所以叫力。七覺支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 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這是道品中的重要一類,為引發正覺的因素。   解脫生死的道品,為什麼說有這七類──三十七品呢?古人以為:「道」 體是「同」一的。修習的功德,本來是很多的,佛說的也只是舉其主要而說。 眾生的生死是同一的,解脫生死的道,不會是不同的。不過「隨」眾生的根「 機」不同,佛就說有別「異」的道品而已。因為從經中看來,任何一項道品( 其實是包含一切功德,不過舉其重要而說),都是能解脫生死的,都說為『一 乘道』的。將一切道品總合起來,解脫道的主要項目,不外乎十類:    一、信──信根,信力。 二、勤──四正勤,勤根,勤力,精進覺支,正精進。 三、念──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 四、定──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 五、慧──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 六、尋思──正思惟。 七、戒──正語,正業,正命。 八、喜──喜覺支。 九、捨──捨覺支。 十、輕安──輕安覺支。   道的主要項目,雖有此十種。但正見成就,就能得信成就。而喜,捨,輕 安,不外乎定中的功德。所以八正道的敘述,是最圓滿的;而三學是最簡要的 。   「或」者說:在個人修學的程序上,這七類道品,都是需要的;「是淺深 」次第的差「別」,而一類類的進修。這是說:初修學時,修四念處;到了煖 位,修四正勤;頂位修四神足;忍位修五根;世第一位修五力;見道位修八正 道;修道位修七覺支,但這也不過約特勝的意義說說而已。 註【4-048】《雜阿含經》卷一四(「大正」卷二.九九頁下)。 註【4-049】《雜阿含經》卷一五(「大正」卷二.一0三頁下──一0四頁上)。 註【4-050】《雜阿含經》卷一四(「大正」卷二.九七頁中)。 註【4-051】《大般涅槃經》卷下(「大正」卷一.二0四頁下)。 註【4-052】《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大正」卷一二.一一一0頁下──一一一一頁上)。 註【4-053】《大智度論》卷二(「大正」卷二五.七二頁上)。 --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 「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 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 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 【地藏菩薩本願經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34.48.72
AHJKL:推,很根本 04/21 23:32